1. 鋼筋混凝土鑽孔灌注樁主要配有哪些鋼筋
鋼筋籠的主筋,固定主筋的箍圈鋼筋,還有螺旋筋和耳朵筋(保護層鋼筋)
2. 親們,幫我查一下樁基鋼筋籠的組成及各部分的特點
1、樁基鋼筋籠長度與樁基長度不一定相同,越長越明顯。
2、鋼筋籠箍筋一般螺旋形,主筋一般16~25,上端頭箍筋加密的。
3、有的樁基鋼筋籠二側裝有注漿管。
4、具體要看設計圖紙才好!
3. 框架柱鋼筋籠一般由什麼組成
框架柱鋼筋一般由縱向受力鋼筋,封閉箍筋(且末端應做成°彎鉤)組成(不稱框架柱鋼筋「籠」)。
9.3.1
柱中縱向鋼筋的配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縱向受力鋼筋直徑不宜小於12mm,全部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不宜大於5%;
2
柱中縱向鋼筋的凈間距不應小於50mm,且不宜一般由大於300mm;
3
偏心受壓柱的截面高度不小於600mm時,在柱的側面上應置直徑不小於10mm的縱向十構造鋼筋,並相應沒置復合箍筋或拉筋;
4
圓柱中縱向鋼筋不宜少於8根,不應少於6根,且宜沿周邊均勻布置;
5
在偏心受壓柱中,垂直於彎矩作用平面的側面上的縱向受力鋼筋以及偏心受壓柱中各邊的縱向受力鋼筋,其中距不宜大於300mm。
註:水平澆築的預制柱,縱向鋼筋的最小凈間距可按本規范第9.2.1條關於梁的有關規定取用。
9.3.2柱中的箍筋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箍筋直徑不應小於d/4,且不應小於6mm,d為縱向鋼筋的最大直徑;
2
箍筋間距不應大於400mm及構件截面的短邊尺寸,且不應大於15d,d為縱向鋼筋的最小直徑;
3
柱及其它受壓構件中的周邊箍筋應做成封閉式;對圓柱中的箍筋,搭接長度不應小於本規范第8.3.1條規定的錨固長度,且末端應做成135°彎鉤,彎鉤末端平直段長度不應小於5d,d為箍筋直徑:
4
當柱截面短邊尺寸大於400mm且各邊縱向鋼筋多於3根時,或當柱截面短邊尺寸不大於400mm但各邊縱向鋼筋多於4根時,應設置復合箍筋;
5
柱中全部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率不宜大於3%時,箍筋直徑不應小於8mm,間距不應大於10d,且不應大於200mm,d為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直徑。箍筋末端應做成135°彎鉤,且彎鉤末端平直段長度不應小於箍筋直徑的10倍;
6
在配有螺旋式或焊接環形式箍筋的柱中,如在正截面受壓承載力計算中考慮間接鋼筋的作用時,箍筋間距不應大於80mm及dcor/5,且不宜小於40mm,dcor為按箍筋內表面的核心截面直徑。
參考資料:《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2010(2015版)
4. 求鋼筋籠骨架筋、主筋、加強筋、定位鋼筋的區別,具體指哪根筋
主筋是指構件的來主要源受力鋼筋,架立筋一般是指在梁的平法標注里括弧內的鋼筋,主要起架立作用,定位鋼筋是指為了固定鋼筋的相對位置,確保保護層的厚度而設立的,不起受力作用,在牆柱中常用,加強筋一般是指在梁或板中局部受力較大的的部位而設立的加強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5. 梁內主要有哪幾中類型的鋼筋,分別有什麼作用
1、梁內鋼筋:
1.1
跨中縱來筋。用來承受自跨中彎矩產生的拉力。
1.2
支座縱筋。用來承受支座彎矩產生的拉力,通常比跨中縱筋大。
1.3
架立筋。在梁的受壓區,負筋截斷後,用來支撐箍筋並形成鋼筋籠。
1.4
箍筋。用來承受剪力。在次梁交主梁處,則承受次梁的集中力。並可提高梁的延性。
1.5
腰筋。用來提高梁的延性並防止梁高過高時開裂。計算該梁受扭時,腰筋和縱筋一起承受扭矩。
1.6
吊筋。用在次梁交主梁處,承受次梁的集中力。
6. 鋼筋混凝土單筋梁中的鋼筋類型及其作用急 。。
1、梁內鋼來筋:
1.1 跨中縱筋。用來承受跨源中彎矩產生的拉力。
1.2 支座縱筋。用來承受支座彎矩產生的拉力,通常比跨中縱筋大。
1.3 架立筋。在梁的受壓區,負筋截斷後,用來支撐箍筋並形成鋼筋籠。
1.4 箍筋。用來承受剪力。在次梁交主梁處,則承受次梁的集中力。並可提高梁的延性。
1.5 腰筋。用來提高梁的延性並防止梁高過高時開裂。計算該梁受扭時,腰筋和縱筋一起承受扭矩。
1.6 吊筋。用在次梁交主梁處,承受次梁的集中力。
7. 梁、板、柱中應配置哪幾種鋼筋,各種鋼筋起何作用
框架梁: 上部負筋. 承擔荷載負彎矩效應產生的拉應力;上部通長筋. 也是負筋,同內時是滿足容規范抗震構造措施的鋼筋;架立筋.架起箍筋形成鋼筋籠以保證梁中所有受力鋼筋的固定位置。下部縱筋. 承擔荷載正彎矩效應產生的拉應力;腰筋. 滿足抵抗荷載扭矩效應產生的拉應力或規范構造措施;箍筋及彎曲鋼筋. 抵抗荷載剪力效應產生的拉應力。
板: 支座上部負筋. 承擔荷載負彎矩效應產生的拉應力;下部縱筋. 承擔荷載正彎矩效應產生的拉應力;上、下分布筋. 保證板中所有受力鋼筋的固定位置。
框架柱: 縱向鋼筋. 抵抗房屋重力荷載及水平荷載以及地震水平作用等的彎矩效應產生的正應力並滿足規范抗震構造措施;箍筋. 固定縱筋的位置、約束柱身混凝土滿足規范抗震構造措施。
鋼筋規格:梁、柱縱筋直徑不得小於12MM,箍筋直徑8~12mm;板受力筋不得小於8mm,分布筋6mm。
鋼筋等級:按計算及規范最低要求,並考慮與混凝土等級匹配,照規范的混凝土用熱軋光圓或熱軋帶肋鋼筋(預應力混凝土見另表規定)。
8. 框架柱鋼筋籠一般由什麼組成
框架柱鋼筋一般由縱向受力鋼筋,封閉箍筋(且末端應做成135°彎鉤)組成(不稱框架柱鋼筋「籠」)。
9.3.1 柱中縱向鋼筋的配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縱向受力鋼筋直徑不宜小於12mm,全部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不宜大於5%;
2 柱中縱向鋼筋的凈間距不應小於50mm,且不宜一般由大於300mm;
3 偏心受壓柱的截面高度不小於600mm時,在柱的側面上應置直徑不小於10mm的縱向十構造鋼筋,並相應沒置復合箍筋或拉筋;
4 圓柱中縱向鋼筋不宜少於8根,不應少於6根,且宜沿周邊均勻布置;
5 在偏心受壓柱中,垂直於彎矩作用平面的側面上的縱向受力鋼筋以及偏心受壓柱中各邊的縱向受力鋼筋,其中距不宜大於300mm。
註:水平澆築的預制柱,縱向鋼筋的最小凈間距可按本規范第9.2.1條關於梁的有關規定取用。
9.3.2柱中的箍筋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箍筋直徑不應小於d/4,且不應小於6mm,d為縱向鋼筋的最大直徑;
2 箍筋間距不應大於400mm及構件截面的短邊尺寸,且不應大於15d,d為縱向鋼筋的最小直徑;
3 柱及其它受壓構件中的周邊箍筋應做成封閉式;對圓柱中的箍筋,搭接長度不應小於本規范第8.3.1條規定的錨固長度,且末端應做成135°彎鉤,彎鉤末端平直段長度不應小於5d,d為箍筋直徑:
4 當柱截面短邊尺寸大於400mm且各邊縱向鋼筋多於3根時,或當柱截面短邊尺寸不大於400mm但各邊縱向鋼筋多於4根時,應設置復合箍筋;
5 柱中全部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率不宜大於3%時,箍筋直徑不應小於8mm,間距不應大於10d,且不應大於200mm,d為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直徑。箍筋末端應做成135°彎鉤,且彎鉤末端平直段長度不應小於箍筋直徑的10倍;
6 在配有螺旋式或焊接環形式箍筋的柱中,如在正截面受壓承載力計算中考慮間接鋼筋的作用時,箍筋間距不應大於80mm及dcor/5,且不宜小於40mm,dcor為按箍筋內表面的核心截面直徑。
9. 安置在鋼筋混凝土梁中的鋼筋按其作用性質可分為哪幾種
底筋,承受跨中正彎矩產生的拉力的縱向鋼筋;
負筋,承受支座負彎矩產生的拉版力的縱向鋼筋;權
箍筋,參與承受斜截面剪力,並架立鋼筋籠、固定縱向鋼筋位置的橫向鋼筋;
通長筋,基本抗震構造措施設立的、也常常兼職負筋、兼職架立筋的縱向鋼筋;
架立筋,專職架立鋼筋籠固定箍筋的縱向鋼筋;
腰筋,抗扭或構造要求,置於梁截面腰部兩側的縱向鋼筋;
拉鉤筋,勾住腰筋箍筋的橫向鋼筋;
吊筋及附加箍筋,承受、分散集中荷載局部應力的鋼筋。
此外,偶有承受壓力的上部鋼筋或承受跨中正彎矩拉力兼參與斜截面抗剪的彎曲縱向鋼筋。
10. 有關鋼筋混凝土梁中有幾種鋼筋各起什麼作用
鋼筋混凝土梁的鋼來筋分別受拉、受壓自、受剪切。
簡支梁下部鋼筋受拉,上部鋼筋受壓,箍筋和主筋共同抗剪力。
連續梁,下部鋼筋受拉,支座處上部縱向鋼筋受拉,樑上部中間縱向鋼筋受壓,箍筋和上下縱向鋼筋共同抵抗剪力,尤其梁兩端箍筋加密,是因為這里剪力和拉力的合力構成斜向拉力(斜向剪切)。
若梁用在筏板基礎,受力剛好相反。這時候柱將上部全部力向下傳遞給梁,由梁將力分散給筏板,地基對基礎的作用力方向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