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誰知道大炮的筒子是什麼材料做的。
現代火炮身管材料都採用合金鋼,通常以中碳鎳鉻鉑系合金鋼為主,也有增加少量的釩做改性鋼材。
必須提到電渣重熔技術,因為像坦克炮一類的高膛壓火炮對內膛的耐燒蝕性能、強度和韌性有極高的要求。這就對鋼材的精煉提出超乎尋常的要求。電渣重熔就是為了滿足炮鋼的精煉要求而誕生的一種精煉工藝,精煉過的特種鋼再經過電渣重熔可以去掉鋼材中殘留的少量硫、磷等對火炮強度和韌性有害的元素,使鋼的純度更高,滿足火炮身管的生產要求。
炮管鋼的實質是工藝:
1、鋼材不是板材捲起來焊接的,也不是鋼棒打孔的,而是直接鑄造成管狀;
2、管狀的鋼材,需要經過特殊的熱處理和鍛造工藝來均衡內部合金金相;
3、大致成型鋼管,絕對不是用機械切削工具來加工的,而是用圓錐形的擠壓工具擴孔,使之達到相應的尺寸(外圓是機械切削+擠壓);
4、擠壓成型的鋼管是不會進行熱處理的,原因就是炮彈發射本身就是高溫,熱處理最終無效;
5、現代炮管工藝還要加上鍍鉻,嚴格說來,不是僅僅鍍,還有「滲」的步驟,主要是增加炮管的內部硬度、光滑度,鍍、滲鉻後,還要擠壓、還有滲硫工藝等等,總之都是增加管內光滑度的。最新工藝,包括電渣鋼、電解鋼、多相鋼等等。
2. 打仗時期的鎢砂是干什麼用的
鎢在軍工方面有廣泛的應用,是高強度彈葯的必需品。
鎢可以製造槍械、火箭推、進器的噴嘴、切削金屬的刀片、鑽頭、超硬模具、拉絲模等等,鎢是的用途十分廣,涉及礦山、冶金、機械、建築、交通、電子、化工、輕工、紡織、軍工、航天、科技、各個工業領域。
鎢以純金屬狀態和以合金系狀態廣泛應用於現代技術中,合金系狀態中最主要的是合金鋼、以碳化鎢為基的硬質合金、耐磨合金和強熱合金。
(2)軍工廠用的炮筒料是什麼鋼材擴展閱讀
1900年,人們才第一次在世界博覽會上展出用鎢鋼製造的車刀。然而,由於鎢鋼車刀具有很大的優越性,便迅速地在工業上得到推廣。
在短短的五十年間,由於鎢鋼車刀的使用,使金屬切削速度增加了二百倍,從每分鍾十米增加到兩千米以上。炮筒、槍筒也常用鎢鋼做,因為在連續發射時,會被炮彈、槍彈摩擦得滾燙,但耐熱的鎢鋼依然保持良好的彈性和機械強度。
材料分類
1、模具材料
鎢鋼級進模具、鎢鋼拉伸模具、鎢鋼拉攏模具、鎢鋼拉絲模具、鎢鋼熱擠壓模具、鎢鋼冷沖模具、鎢鋼成型沖裁模具、鎢鋼冷鐓模具等。
2、礦用產品
代表產品有;鎢鋼挖路齒/掘路齒、鎢鋼槍鑽頭、鎢鋼釺頭片、鎢鋼鑽頭齒、鎢鋼潛孔鑽頭齒、鎢鋼牙輪鑽頭齒、鎢鋼截煤機截齒、鎢鋼空心鑽頭齒等。
3、耐磨材料
鎢鋼密封環、鎢鋼耐磨材料、鎢鋼柱塞材料、鎢鋼導軌材料、鎢鋼噴嘴、鎢鋼磨床心軸材料等。
4、鎢鋼材料
鎢鋼材料學術名稱為鎢鋼型材,典型代表產品有:鎢鋼圓棒、鎢鋼長條、鎢鋼圓片、鎢鋼板材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鎢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屬鎢
3. D406A是什麼鋼材
鋼材牌號:30SiMnCrMoVE
鋼代號:D406A
鋼材類別:低合金超高強度鋼
執行標准:軍標GJB
鋼材主要用途:30SiMnCrMoVE特殊及特定設備耐壓殼體及大型大力結構件用鋼以及航天固體火箭發動機用超高強度鋼。超高強鋼D406A耐壓殼體及結構件用鋼。
超高強鋼D406A(Steel for Military Use) ,低合金超高強度鋼30Si2MnCrMoVE,我們採用電渣+雙重真空冶煉。或(電爐+精煉+真空+氬氣保護電渣)
基本特性:屈服高達1350,抗拉至1600左右。
406鋼製造的DF-21導彈一級發動機殼體
406鋼是我國自行設計、自行研製低合金超高強度鋼最成功的典範。它是為解決大型固體火箭發動機殼體材料而研製的超高強度鋼,1966年由冶金部和七機部聯合下達研製任務,1980年11月定型生產。採用406鋼製造的巨浪一號兩級發動機殼體,使用強度>1715 MPa,KIC>72 MPa·m1/2,相當於美國「北極星A2」導彈一級發動機殼體所用的D6AC鋼。
為了提高大型固體火箭發動機的可靠性,又在406鋼的基礎上開發了D406A鋼,通過降低碳含量和採用VIM+VAR冶煉技術,提高了純凈度。D406A鋼的強度稍有下降,但提高了韌性(σb>1620MPa,KIC>87 MPa·m1/2)。1993年通過技術鑒定,已成功用於東風和巨浪系列導彈一級發動機殼體。
4. 製造注塑機的炮筒需要什麼材料,還有注塑機炮筒的大約售價是多少呢
炮筒有使用普通鋼材也有使用合金鋼材,售價的話普通炮筒,80噸機器上面的3500左右一套,好的點的8500左右一套。
5. 注塑機的炮筒是什麼材料
注塑機的炮筒一般用SACM645(SACM1)氮化鋼。
SACM645(SACM1)是氮化鋼,是日本牌號合金鋼,執行標准:JIS G4202-2008
SACM645(SACM1)合金結構鋼有高的表面硬度、耐磨性及疲勞強度,並具有良好的耐熱性及腐蝕性,淬透性不高。SACM645用於製作高耐磨性、高疲勞強度和相當大的強度、處理後尺寸精度高的氮化零件,如仿模、氣缸套、齒輪、高壓閥門、鏜桿、蝸桿、磨床主軸等.
SACM645(SACM1)化學成分如下圖:
6. 軍刀採用的鋼材!
BG-42
:
極優質之不
鋼材,
含碳量1.15%,
含釩量則高達1.20%;
故鋼材組織微粒細密,
經熱處理後可達HRc60-61之硬度,
加工性優,
耐蝕力極強,
韌性亦佳。
BG-42最初被應用於航天工業,
作為製造滑輪及機軸等之材料,
因價格頗高,
於制刀業則多被應用於刀匠之手制刀具。
CPM440V
:
CPM
(Crucible
Particle
Metallurgy)粉末系鋼材乃美國Crucible原料公司開發之新一代刃物鋼,
廠方曾聲稱CPM440V乃超級鋼材(Super
custom
knife
steel
of
the
90's)。
雖然CPM440V之含碳量比傳統的440-C多出近一倍,
經熱處理後得出之硬度卻只為HRc57-58,
皆因受其他所含原素之影響(5%之釩,
17%之鉻)。
其真正傑出之處
在於保留刀鋒之耐損性及延展性(朡度)這兩方面,
CPM440V之售價頗高,
故多應用於手制(刀匠手作)刀具。
7. 槍管用什麼鋼材最好
一般用冷軋鋼 硬度高 耐磨性好 強度也比熱鍛的好 我國手槍普遍槍管壽命低 故障多 有一部分就是因為材料不好 當然除了使用壽命 其他的人的問題 中國軍工都是飯桶 所以問題多 台灣一個改造愛好者(以被逮捕) 改造的 都比軍工的牛逼 卡殼率 甩 92式 好幾個大嘴巴子
8. 解放戰爭中使用的」擲彈筒」是什麼東西
擲彈筒從原理上來說,是一門超輕型的迫擊炮,說起來的它之所以被創造 還有日本人的很多功勞。
大正十年擲彈筒口徑50毫米,重量很輕只有2.6公斤,射程為175米。它的設計目的主要是日本軍方希望能夠彌補中型迫擊炮和單兵手榴彈之間的火力空檔,同時能夠大大增強步兵班的火力。大正十年式擲彈筒在日軍服役長達25年,直到日軍二戰戰敗為之。
但是大正十年式自身性能不佳,它的射程太短(不到200米),這讓士兵無法在較為安全的距離使用它,另外它的精度也不佳,這使得它很快就被後來八九式擲彈筒所取代。
八九式擲彈筒是大正十年的改進型,口徑也是50毫米,全炮長413毫米,炮筒身長260毫米,全炮重2.7公斤,炮筒重1.6公斤,炮筒腳長170毫米,炮筒板重1.1公斤,腳板高60毫米,腳板寬67毫米,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
八九式也是日軍二戰中主要裝備的擲彈筒,也是本文的主角。
設計初衷
日軍的擲彈筒從本質上來說是一門迫擊炮,它的主要特點是射角大,彈道彎曲,射程不遠。主要用來殺傷躲藏在工事和隱蔽物後的敵人 或者在遠距離殺傷敵人有生力量,它的殺傷效果好,操作方便,可以伴隨由單兵攜帶隨一線步兵移動,對一線步兵進行支援。由於單兵攜帶且可以隱蔽在障礙物後發射,它的隱蔽性很強。
對於1929年的日軍來說,他們的小隊(排)一級火力較弱。雖然每個小隊配有二挺射擊精度很高歪把子輕機槍,但是該槍實戰射速很低,無法形成有效的壓制火力。
雖然這種裝備的日軍在山東和裝備更差的中國北伐軍的交手中佔了上風,迫使中國軍隊撤出濟南。但是對於日軍將要面對的其他強大對手(比如英美蘇),日軍步兵小隊火力頗有不及,而且短時間也是無法趕上和超過的。
擲彈筒的作用大約相當與現在的槍掛榴彈發射器,可以由單兵攜帶打擊敵人隱蔽火力點或者以小集團存在的敵人有生力量.
在二戰和之後的多次戰爭中,並不存在多少像電影中一樣幾百幾千人挨著人密集沖鋒的場面。絕大部分的戰斗都在己方炮火或者裝甲車輛的掩護下,以班或者排為單位的小分隊形式出擊.這種作戰由於人數少且分散,用槍械武器打擊這些目標是比較困難的,越戰中美軍平均每殺傷一個越軍要發射1.5萬發子彈.
相反,擲彈筒這類武器就很不同,它發射榴彈的殺傷距離可以達到十多米米(使用特殊榴彈可以達到20米)。由於發射距離很近,命中率很高(日軍老兵命中率高達95%),如果是集團目標一發榴彈往往可以殺傷十多人。和索馬里摩加迪沙的巷戰中,黑人民兵由於火力不及美軍三角洲特種部隊和游騎兵而頻繁發射RPG火箭筒彌補一樣。日軍無法通過常規手段解決步兵排,只能通過非常規手段解決。
擲彈筒作為一種可以有效增強步兵火力的武器,很快被加入現役,在日本軍隊使用長達二十多年。在中國戰場甚至一直使用到朝鮮戰爭,整整使用了三分之一個世紀。
擲彈筒的主要優點
1. 重量輕,易於攜帶,可提供及時的火力支援.
世界同口徑的迫擊炮一般至少要超過6公斤,八九式擲彈筒只有不到3公斤,居然比一把步槍的重量還要輕的多,非常適合單兵攜帶。
九一式手榴彈也不過0.45公斤,一個彈葯袋裝彈八發也不過3.6斤,加上擲彈筒整個作戰系統一共不到7公斤,比一挺捷克式輕機槍還要輕的多。由於重量輕,擲彈筒小組不會像迫擊炮組或者重機槍組一樣由於負重大--無法及時隨一線步兵作戰。實戰中,擲彈筒小組甚至可以隨著步兵沖鋒。
2. 威力不錯,造價低
一般來說,擲彈筒的殺傷半徑大約在5到8米,一發榴彈如果落在人群中可以殺傷數十人,這個威力對於50毫米口徑來說還是不錯的。
擲彈筒對待技術成熟的日本來說,造價只有步槍的四分之一,而九一式榴彈和普通步兵手榴彈基本相同也是極為廉價。如此的價格相對擲彈筒的不錯的戰績來說,簡直是太便宜了,在二戰期間僅僅國民政府就製造了4萬多具,大量裝備國軍部隊。
3.可以發射化學武器
大家都知道日軍在二戰中曾經普遍使用化學武器,直到今天還有數十萬枚化學炮彈留在我國東北沒有處理。日軍中一般把化學武器叫做「決勝武器」,他們認為化學武器對於防守非常頑強但是基本沒有裝備防毒面具的中國軍隊效果極佳(日本士兵每個人都配有防毒面具),可見其重要性。在最為艱難的攻堅戰或者防禦戰中,日軍採用迫擊炮和擲彈筒大量使用化學彈頭。在1937年的凇滬會戰中日軍首次使用擲彈筒發射催淚性氣體和噴嚏性(嘔吐性)氣體,造成中國守軍很多士兵失去意志。到了1938年的武漢會戰期間,由於日軍遭遇國軍多次圍殲和更為頑強的阻擊,日軍使用毒氣更加肆無忌憚並開始使用劇毒的糜爛性毒氣芥子氣和路易氏氣,造成中國士兵的大量傷亡。
整個八年抗戰的某些戰役中,中國軍隊有百分之二十左右傷亡在化學武器上。
而擲彈筒屬於排一級一線支援武器,可以根據戰場的需要,非常及時的釋放化學武器進行戰術打擊,非常方便。
日軍在中國的使用
二戰中的日軍 大量裝備這款武器,每個日軍步兵小隊(相當於中國的排,人數在50人到70人之間)都配備一個機槍小組(有二挺輕機槍),一個擲彈筒小組(有二個擲彈筒)和二個步槍班。
每個擲彈筒一般由一個擲彈筒發射手和一個彈葯手構成,對於一些日軍的精銳部隊,每個小組會多增加一個彈葯手以保證彈葯的充足和預防戰斗中該小組可能有的減員。
八九式擲彈筒使用的彈葯是九一式手榴彈,它和二戰中日本步兵普遍攜帶的單兵手榴彈九七式手榴彈性能基本相同。採用圓柱形鑄鐵彈體,外有縱橫刻槽,將彈體分成50塊(中國人俗稱甜瓜手雷),爆破部裝有TNT炸葯6.5克,殺傷半徑為8米(相當不錯了)。
八九式擲彈筒由特製的彈葯袋攜帶,一個彈葯袋可以攜帶8枚榴彈,一個二人擲彈筒小組可以攜帶16枚。大家也許覺得奇怪,為什麼擲彈筒射手和彈葯手攜帶的彈葯數量居然相同,這些因為彈葯手還有保護射手的義務,除了彈葯以外他還要攜帶一把步槍。
發射時 先由射手先拉動擊發桿,然後由彈葯手將彈葯從筒口裝入,完成彈葯的安裝。左手握住發射筒,根據目標距離轉動手柄直至調節桿達到對應長度,射手通過瞄準線進行概略瞄準後,拉動擊發機上的皮帶將榴彈射出。
擲彈筒是日軍小隊火力的支柱,據說日軍大多數的擲彈筒手都是身經百戰的老手,實戰中的400米內命中率高達在85%到95%,十分驚人。進攻戰中,日軍擲彈筒小組跟隨一線步兵作戰,主要打擊國民革命軍的機槍火力點。和大家想像的不同,日軍在抗戰八年中並非如同所謂的大日本武士一樣動不動就挺著刺刀沖鋒,而是以一種極為狡猾方式作戰,
實戰中,日軍一旦遭遇國軍較為堅固的重機槍或者輕機槍火力點,立即停止進攻隨地隱蔽。等待跟隨部隊前進的擲彈筒小組准確的將其打掉。在淞滬會戰中,中央軍18軍14師42旅的36挺重機槍被小日本用平射炮和擲彈筒打掉了32挺,剩下的也沒有能夠發揮什麼作用。當時的國軍重機槍手回憶,他們一般只能打幾百發就要轉移陣地,不然日軍的擲彈筒就會准確的打來。而一挺近100斤的重機槍轉移起來談何容易!一旦國軍的機槍火力被摧毀,日軍立即以重機槍火力壓制住國軍火力,隨即立即以優勢兵力發起沖鋒。由於對於擲彈筒極端的依靠,一旦失去擲彈筒日軍甚至連怎麼作戰都不知道了。
而在防禦作戰中,日軍以擲彈筒和機槍火力協同。首先以重機槍火力壓制住國軍戰士的沖鋒,然後在對方手榴彈的距離之外用擲彈筒對沖鋒的國軍戰士進行准確的殺傷。國軍戰士如果起身會遭到機槍火力的殺傷,俯身隱蔽又被擲彈筒殺傷。由於擲彈筒榴彈破片的殺傷半徑可以達到8米,經常造成國軍戰士的嚴重傷亡。這也是八年期間中國軍隊陣亡一百多萬的一個重要原因。
國軍的仿製和使用
國民政府早在1934年的就開始仿製日本的大正十年式擲彈筒,但是由於其性能一般,並沒有大量裝備部隊,只是培養了一批相關的技術人員。
全面抗戰開始以後,國軍在早期的華北爭奪戰和淞滬南京會戰中見識到了日軍擲彈筒的厲害,又沒有有效的對抗手段。國民政府進行仔細研究以後,認為對付日軍擲彈筒最好還是以牙還牙。由於國軍方面有仿製大正十年的技術底子和一整套設備,所以很快在1938年仿製了出一款新式擲彈筒,它是大正十年式為基礎改進品,命名為民國二十七年式。
它的主要性能和日本大正十年大體相當,和日軍主要裝備的八九式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主要區別在於民國二十七年式採用滑膛式精度較差,它的射程也只有250米,雖然比大正十年式要遠100米,但是遠不及八九式的600米射程。不仿製性能更為優秀的八九式並不是國軍不想仿製,而是自身的技術力量不夠,同時由於戰爭的對於擲彈筒的需求的迫切性讓兵工企業也無法從容的研究。
整個抗戰期間,國軍的軍工企業生產了4萬多具擲彈筒,還有多達150萬枚的榴彈(平均每門三十多枚榴彈)。雖然該擲彈筒技術比較落後,但是仍然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軍在火炮上面的嚴重不足,深受國軍基層士兵的喜愛。
八路軍和新四軍的仿製和使用
雖然八路軍早在平型關戰役就曾經和日軍擲彈筒交過手,但是真正認識到它的厲害還是在百團大戰的關家堖戰役中。當時日軍數萬軍隊為了報復百團大戰而發動了大掃盪,其中岡崎大隊(600多人)與崛田大隊(200多人)二個營孤軍深入八路軍腹地,在關家堖被八路軍優勢部隊團團圍住。
彭老總下令129師務必全殲這股日軍,不然從師長起全體軍法處置。結果這支沒有重武器只有幾挺重機槍和幾個擲彈筒的岡崎大隊,居然憑借關家堖的優勢地形居然擋住了129師長達三天的強攻,並且造成八路軍的嚴重損失,其中25團、38團負傷的有1570人,犧牲500多人,其他參戰的還有第772團、第769團等都有相當的傷亡,傷亡總數超過3000人。日軍傷亡也很重,岡崎大隊長自己被擊斃,日軍能夠作戰剩下不到百人。
關家堖戰役中,日軍的擲彈筒雖然彈葯不足,但是對密集沖鋒的八路軍戰士造成的傷亡仍然非常嚴重。在日軍擲彈筒的打擊下,部分八路軍連排最後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戰士。戰後八路軍高層人員開始重視擲彈筒的作用,經過詳細分析以後,他們認為對付日軍擲彈筒最好辦法只能是仿製相同的裝備(這點和國軍方面的認識相同)。
同時擲彈筒重量輕且威力大,之前准備時間又短,非常適合八路軍展開的游擊戰。當時八路軍由於中期的擴編,兵員素質和裝備水平比起抗戰初期已經有很大的下降。大多數八路軍士兵戰前沒有超過十發發的實彈射擊(部隊子彈缺乏,戰斗都不夠,哪來練習),這樣的士兵用世界其他國家的觀點來說,連民兵都不能算。同時八路軍的步兵裝備主要是步槍,手榴彈和少量輕機槍,雖然也有少量迫擊炮但是炮彈奇缺。這樣的裝備是無法和裝備精良的日軍在遠距離作戰的,所以八路軍只能採用近距離突襲作戰的方式,以削弱敵人火力的優勢。
當時的日軍士兵後來在回憶錄中寫到:八路軍是不到150米不開槍,在這突發的槍聲面前如果不迅速作出反應,那麼幾分鍾以後,八路軍就已經端著刺刀沖到你眼前。
這種方法一度非常有效,八路軍甚至用一部分新兵手持長矛埋伏在路邊後配合主力部隊沖鋒(步槍數量不足),消滅過日偽軍一支百人的運輸隊。但是,日軍在後期調整了戰術,大量使用擲彈筒以克制八路軍的密集沖鋒。由於擲彈筒射速很快,優秀射手每分鍾可以達到20多發,在八路軍戰士沖鋒的幾分鍾內,擲彈筒已經可以射出大量的榴彈。一發榴彈殺傷半徑就有八米左右,一發榴彈往往就可以造成沖鋒的八路軍士兵數人的傷亡。一段時間八路軍傷亡較為嚴重,其中傷亡於擲彈筒下的高達35%。
八路軍高層鑒於此,於1940年10月下令,要求八路軍軍工部門立即仿製。當時接到命令的八路軍軍工部長劉鼎很快依靠自己的豐富經驗和繳獲的日軍擲彈筒的原物,於1941年4月仿製出第一款自己的擲彈筒,一共有40門,八路軍方面稱為五零小炮。在五零小炮的研製期間,八路軍的軍工人員克服了許多旁人看來無法逾越的技術障礙,讓各方都大為震驚。吃到苦頭的日軍甚至驚呼,八路軍在太行山上興建了現代化兵工廠,擁有先進設備與外國專家。
其實整個研製過程極為艱難,主要的問題在於原料和加工方法。
首先說說原料
當時八路軍的根據地在落後的中國也是屬於貧窮的地區,擲彈筒體所需要的鋼管根據地根本無法得到。而自行製造就需要大量的鋼材和較為復雜的工藝。當時根據地無法煉鋼,唯一的鋼材來源是通過拆卸日軍控制的鐵路的鋼軌。
拆卸工作一般由當地的民兵和老百姓完成,之後將鋼軌和八路軍軍工部門換取步槍和手榴彈。日軍由於鋼軌的丟失曾經多次沿著鐵路發起掃盪和屠殺,這個原料來源也是不容易的。
解決了彈筒材料的問題,彈葯材料問題又出現了。由於彈葯對於原料的需要量更大,我們得到鋼軌數量又非常有限,不可能使用鋼軌作為彈葯的材料。設計人員再三考慮,決定用太行盛產的白口生鐵為原料。但是傳統工藝生產白口生鐵是當地農民用土法冶煉出來的,含碳量高,鐵質非常脆,一經機器加工彈體就會發生碎裂,無法使用。劉鼎部長在留學德國的冶金工程師陸達和技術工人孫兆熙的反復試驗的基礎上,使用國外黑心韌化處理工藝與傳統燜火技術相結,解決了彈體脆弱的問題,1941年就生產了4萬枚擲彈筒榴彈,盡可能的滿足前線的需求。
再說說加工技術
解決了原材料的問題,加工技術的問題又凸現了出來。製造 擲彈筒體也遇到很多難題,比如沒有點焊焊接技術,鍛接粘合造出的彈筒又無法經受高溫等,設計人員都用驚人驚訝的想像力將其解決,並且通過多次改進加快了生產速度。另外,日軍八九式擲彈筒是為了增加精度是有膛線的,榴彈上也有相應地有紫銅制的彈帶。根據地的技術力量無法製造膛線,也沒有紫銅資源(平時戰士作戰連子彈銅殼都要盡量撿回來)。設計人員經過研究,決定效仿國軍的民國二十七年式,放棄線膛結構,採用滑膛結構。但是又借鑒國軍擲彈筒射程近的缺點,將五零小炮的發射筒長度由日制的280毫米增加到400毫米,筒壁也相應加厚,保持了500米的射程。後來八路軍又對五零小炮進行了多種改進,生產出精度更高的按式發火擲彈筒,60毫米口徑擲彈筒,甚至還有可以用來平射打碉堡的擲彈筒,總之成為了自己的一個系列產品。
從1941年處到抗戰結束的1945年,僅八路軍總部軍工部各廠就生產擲彈簡2500具、炮彈20萬發,裝備近30個團。其中129師等八路軍主力部隊基本做到每個戰斗班配備一個,很大程度上縮短了和日軍之間的火力差距。
新四軍則和八路軍不同,由於水鄉作戰的特點,新四軍以生產迫擊炮為主,擲彈筒生產數量較少。整個抗戰期間,新四軍只生產了400個擲彈筒,擲彈筒榴彈的產量有2萬發。
整個抗戰中,八路軍的軍工部門面對根據地極為惡劣的條件,仍然不屈不撓的創造性的完成了 這個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整個研製的過程中,技術工人張師傅試驗榴彈時犧牲,魏振樣老師傅明知有危險也堅持試驗,被炸斷了右手。還需要說明的是,當時劉鼎部長也親自參與了試驗,還遇到了嚴重的炸膛事故,如果不是戰友及時的掩護劉部長也很可能受重傷。八路軍軍工人員的英勇和無畏實在令人欽佩。
抗戰後和淘汰
抗戰剛剛結束,內戰其實就迫在眉睫。
國共雙方互相爭奪華北和東北的日軍控制的據點,國軍在山海關以內佔到了很大便宜。由於侵華日軍總司令崗村寧次是一個極端反共人士,他並沒有遵守日本參謀本部秘密下達的日軍華北方面軍向八路軍投降,從而充實八路軍實力,讓國共內戰更為激烈,日本坐享其成的命令。而是命令侵華日軍一律向國軍投降,如果遇到八路軍強制命令投降,日軍就必須立即抵抗。美國也使用飛機幫助國軍搶佔大城市,結果全國除了張家口以外的大城市全被國軍佔領,不過八路軍也佔領了大多數華北的中小城市,得到了相當的日軍裝備。
至於在山海關外,由於蘇聯使用武力禁止國軍早於八路軍進入。十多萬八路軍搶占東北以後,接受了大部分的關東軍裝備和四十萬滿洲偽軍的的裝備,實力大增。其中蘇聯轉交給日本關東軍最大的蘇家屯倉庫,八路軍就得到步槍2萬支,機槍1000挺,150門火炮和數百萬發各種彈葯。還有在蘇軍協助下,八路軍解除錦州偽滿一個守備旅的武裝,就得到了步槍3000多支,機槍200多挺,火炮數十門,還有100多箱炮彈和500萬發子彈。整個東北八路軍在入關幾個月內就得到步槍超過12萬支,得輕重機槍3500餘挺,得擲彈筒近千支,並得各種炮492門。
1947年國軍裝備4萬具擲彈筒,於重輕機槍之比是1:2,而解放軍只有5000具,約是國軍的1/8,這一年解放軍生產擲彈筒榴彈16萬發,主力部隊每個班都配備一個擲彈筒。
到了1948年隨著前一年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在1946年7月到1948年7月的兩年時間中,解放軍總共繳獲國軍步槍九十萬余支,機槍六萬四千餘挺,迫擊炮八千餘門,步兵炮五千餘門,山炮、榴彈炮、加農炮一千一百餘門,擲彈筒近二萬支。通過殲滅國軍後繳獲和自己控制的東北大型軍工廠的大量生產,擲彈筒的數量和國軍基本相當,全年生產榴彈十幾萬發。到了1949年,解放軍在三大戰役殲滅國軍近二百萬主力,在擲彈筒的數量上也大大佔了優勢。
雖國軍方面然戰敗,但是整個內戰期間,國軍方面共生產擲彈筒8萬多具,榴彈60多萬發。但是隨著內戰的結束,到了1950年底,擲彈筒及其彈葯開始退出解放軍裝備序列。
到了朝鮮戰爭時期,入朝的大多數部隊都撤銷了擲彈筒班。比如38軍每個步兵連撤消擲彈筒班,增設1個60迫擊炮排(3門制)。但是由於60迫擊炮數量不足,對擲彈筒實戰性能的肯定。38軍步兵連取消擲彈筒編制後,仍然有少量的擲彈筒被基層幹部以「戰損」名義,悄悄留了下來。據史料記載,三次戰役後,38軍113師仍有少量的此種裝備。
擲彈筒為什麼被淘汰呢,主要還是其自身的缺陷所致。
擲彈筒的主要缺陷在於其瞄準和精度上。擲彈筒沒有類似於迫擊炮一樣的精確瞄準器,它只能進行概略的瞄準。簡單的來說,就是射中不射中,主要靠的是射手的感覺和經驗。雖然在有經驗的老兵手中可以做到每發必中,但是如果由沒有經驗的新兵來發射,很容易造成每發都不中的情況。
日軍到了太平洋戰爭和東南亞戰爭的後期,由於老兵大多在之前的戰斗中陣亡,新兵無法又有效操作擲彈筒,大大減弱了步兵的火力。當時就有日軍高層建議取消擲彈筒的觀點。
另外,擲彈筒的雖然有膛線,但是炮管很短,會造成精度不夠。而發射擲彈筒時必須一手扶住筒身,射擊的後坐力難免會導致手的震動,造成筒身在發射一瞬間的抖動,使得精度的嚴重下降。
還有,隨著迫擊炮技術的飛速發展,迫擊炮的價格和重量逐步和擲彈筒接近(蘇聯人在二戰期間生產了多達82.5萬門迫擊炮),加上迫擊炮有射程和精度上的優勢,擲彈筒的淘汰看來是在所難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