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水對人類的好處和壞處
水的作用
從太空中看地球,地球表面呈現出迷人的蔚藍色,這是地球版上權水的展示。地球上有水,是地球區別於太陽系其他行星的重要特徵之一。
水的作用是巨大的:
從地理環境的形成看,水圈是地球各圈層中變化最快、最活躍的圈層。它於地球外部的其他圈層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在自然地理環境的形成、發展、演變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如果沒有密布的河網,我國江南就不會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如果沒有充足的地下水源,乾旱的沙漠地區就不會出現「綠洲」;如果沒有暖洋流輸送熱量,緯度位置很高的摩爾曼斯克島就不會終年不凍……。
從生命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看,水是始終不渝的參加者。水存在於每一個生物有機體中,例如,人體組織含水量約為70%,血液的含水量為79%;植物體內的含水量也相當可觀。有人說,沒有水就沒有生命,這句話一點也不過分。
從工農業生產看,對水的需要量很大。例如,生產一噸鋼需水約100噸;澆灌一公頃水稻需水18000噸;一座發電能力為100萬千瓦的火力發電廠,每年需要上億噸淡水。不論在自然環境的形成、生命的誕生,還是人類的生產活動中,水扮演著十分重要的、不可代替的角色。
B. 混凝土的和鋼板倉哪個造價低各有什麼優缺點
鋼板倉的性能好!
大型鋼板倉就是用鋼板做成的貯存東西的建築物或建築物群。相比於傳統的倉庫,大型鋼板倉有以下特點。大型鋼板倉包括鋼板倉、鋼板庫、螺旋卷板倉、焊接式鋼板倉等幾種類型。它們相比於鋼筋混凝土儲庫有以下特點。
一、設計先進:以外形及內部構造20多項專利科學的設計理念,庫體直徑可以設計20-60米,有特殊需求還可以加大。高度與直徑的比例一般為1:1.1至1:1.5之間。可根據場地及廠方要求建成一字型、品字型、器字型、單排型、或多排型倉(庫)或倉(庫)群。
二、結構獨特:庫體為圓柱形,庫頂及庫底為球缺型,基礎為圓台桶型。
三、倉儲量大:單庫容量1-50萬噸,可組建更大容量的儲庫群。
四、入庫方便:物料入庫方式根據不同材料和廠方情況,可採取提升機入庫、斜槽入庫或氣力管道入庫。
五、出庫先進:該大型鋼板庫采眾家之所長,自行設計出全新氣動出庫系統,靠氣動壓力將庫內物料輸送到指定位置。1-5萬噸設計一個出料口,5萬噸以上設計4個出料口。採用變頻技術,最大出庫量可達500T/H左右。
六、初投資少:由於採取多項專利技術,使用該鋼板庫不僅可節省50%左右的建築材料,還節約了土地60%以上。
七、安全可靠:採用真空密閉專利技術,水泥儲存9個月內,各項物理指標基本不變。儲存18個月以上,除凝結時間稍有延長和抗折能力略有降低外,其他指標基本不變。
八、節能環保:在入庫和出庫過程中採用了專利除塵技術,對周圍環境不會造成污染。
九、用途廣泛:該多功能大型鋼板倉(庫)不僅可應用於水泥、粉煤灰儲備,還可以儲存石油、化工原料、糧食、飼料等。
十、經濟實用:運行成本少-出料系統採用專利技術,噸出料耗能0.3-0.5度左右;維護費用低-噸維護費用0.1元/年;使用壽命長-按規范維護,可使用50年左右。
C. 專業製造50噸以上的糧食鋼板倉
鋼板倉用抄作糧倉的幾個優點
鋼板倉襲(金屬糧倉、糧食立筒倉)具有以下優點:
1、鋼板倉自重輕,耗材低,因此降低了基礎費用。
2、鋼板倉標准化程度高,可根據國產材料,製成標准零部件,從而實現標准化、通用化系列化生產,任意組合成各種用戶所需的鋼板倉倉型。
3、裝配簡單快捷,鋼板倉(金屬糧倉、糧食立筒倉)所有零部件,均採用螺栓連接,安裝迅速,施工期短。
4、鋼板倉便於實現自動化,鋼板倉均有配套設備,可根據使用要求配置進倉、出倉、通風、烘乾、測溫、測滿等設備,達到安全儲糧的目的。
5、鋼板倉拆遷簡單,維修方便,局部板損壞可更換。
6、鋼板倉造價低,使用年限適當。一般僅為鋼筋水泥倉的35%~50%,使用年限可達30年以上。
相關閱讀:德通鋼板倉、德通清庫改造、德通鋼材
D. 大型鋼板倉技術設計成熟嗎
大型鋼板倉由幾大部分組成,1、基礎部分、2、鋼板倉筒體部分、3、均化出料系統、4、配套設備等幾部分。
一、基礎部分,基礎形式按照原來的建築設計,像我們蓋樓房一樣,先做地勘,根據地勘報告情況來決定是否打樁,做何種樁基。做到可以承載上面所有重量的地基,也就是地耐力達到承載符合要求。
基礎工程施工順序:平整場地—測量放線—機械挖土外運土、人工挖土—人工清槽—墊層混凝土—基礎周圍砌磚代模板—底板抹找平砂漿—底板防水—底板防水保護層—鋼板倉預埋安裝—鋼筋綁扎—鋼筋接頭機械連接—插柱牆鋼筋—復合柱牆鋼筋位置—底板混凝土澆灌。
據以上介紹看到大型鋼板倉的基礎和樓房建設沒有什麼差異,但是因為鋼板倉的特殊結構是,整體對稱的一個圓形柱體,只要完全保證物料出入庫時的微動態,就可以保證安全使用。所以由發明人精心研究出現了一種新型實用型專利,這種基礎可以省掉一部分地基處理成本,但是必須完全均勻沉降,有一定的沉降值,組成沉降基礎技術是大型板倉的行業技術方向。鋼板庫庫體傾斜以及鋼板庫爆庫主要原因就是對沉降技術理解不透以及焊接工序方法和材料取用不當造成的,因而基礎是鋼板倉建造的關鍵,設計、施工。
二、鋼板倉筒體部分
1、鋼板倉構件組成:從上自下,設備平台,平台支柱,平台承載有除塵器,進料管等。
2、球缺形鋼板倉頂,倉頂組成由網架結構,桁架結構,錐形結構等常見的幾種形式,倉頂設置有安全護欄,過橋等設施、鋼板倉鋼結構桁架跨中起拱有設計要求按照要求設計。
3、鋼板倉筒體鋼構件包括:根據鋼板庫的筒體直徑,庫體高度,鋼平台,鋼旋轉樓梯,鋼欄桿,棧橋等。主要有筒體立柱(槽鋼、鋼管)、環形筋(槽鋼、T型鋼)、鋼板圓形筒體(Q235B-Q345B/C/D/E鋼板)等組成。重要的是設計和鋼板材質必須符合規范和標准。筒體在大學學科里是薄體鋼結構專業。現在國外有專業。
三、均化出料系統
均化和出料是現代製作鋼板倉過程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也是大家最多研究的地方。先講均化部分,均化羅茨風機的風通過管道進入倉體內,由電磁閥,閘板閥控制,進入到倉體內的氣化管(有些採用的是充氣箱,早先使用比較廣泛。現在開發使用的氣化管也叫流化棒,流化棒工藝是由帶鋼沖出6mm的孔後卷制焊接成nd45或nd50的圓管,然後做鍍鋅防腐,纏繞鋼管過濾布後加不銹鋼波紋網,製作比較復雜),通過氣化管的孔出來的氣體使倉內的物料均化,然後輸送到壓力最低的區域減壓倉內為均化室,均化室下面就是出料口,這樣就完成均化過程。
現在各鋼板倉需求企業多以5000噸到50000噸容積,5000萬以下的鋼板倉基礎和倉體體製作基本成熟,出料均化系統通過幾年來的業內研究人員大量研究,趨於完善,可以放心使用。
10萬立方粉煤灰鋼板倉的出料,目前粉煤灰鋼板庫建的還是比較少,大型鋼板倉公司技術經驗成熟。出料率先進的設計可以達到98%以上,我公司設計的鋼板倉庫完全出料技術是目前最完善的出料方法。
出料口根據客戶生產需求設計出出料量,由漏斗,閘板閥、流量閥,管道或斜槽輸送到倉外,出料系統完成出料全部過程。均化系統設計和施工質量和整個鋼板倉使用尤其重要,必須保證出料量和倉內物料不板結以及達到出料率。
四、鋼板倉的配套設備
倉頂除塵器;在入料時大多是罐車使用高壓空氣輸送粉煤灰到倉體內,這樣就會有氣體夾帶物料排出,為的達到工作環境或環保要求,倉頂安裝除塵器。
提升機和小型散裝倉;根據每天外運的量建造,大型鋼板倉每次開機輸送量大,存放到一個散裝倉目的是外運時方便裝車,散裝倉的裝車方便運行成本更低。輸送到散裝倉內就需要一台匹配的提升機完成工作。
此文一是和鋼板庫技術朋友交流,歡迎大家來交流互相學習。二是推廣和優化大型鋼板庫網站,因時間關系寫的不詳細,還望朋友們批評指正,謝謝瀏覽!
E. 世界最好的鋼板倉庫、水泥庫、粉煤灰庫、大型鋼板倉是在山東還是在安陽哪家
山東聊城茂盛鋼板倉技術開發有限公司
公司主要從事各種焊接鋼板倉及螺旋咬口式鋼板倉的加工製作。庫底物料氣均化排
料設備的生產及安裝及大型鋼結構廠房的設計製作。並承攬各種儲存石油和其他液
體、氣體容器。工程遍布全國各地,合格率100%。
鋼板倉的基礎投資,在地質差的流沙上建造,占整體總投資的34%。如在地質松軟的地方建造,只要不是流沙,基礎投資不超過庫體的15%。如果是沙石地造價更低。
不同地區按不同設定儲量的耗材量和運雜費進廠後的總支出,外加30%~40%的工具、焊條、防銹漆及施工費,基本可視為庫體造價的投資。
公司自成立以來深受廣大客戶的歡迎。尤其是大型鋼板倉的專利技術,不僅填補了
國內的空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目前僅有的儲量大、投資省、工期短、配套完善的
一種理想儲存設備。
入庫水泥連續沿斜面平鋪疊加,使不同時間入庫水泥分層均布。出庫前,通過庫底環形氣化管,按順序交替充氣,使高密度沉積水泥在氣滲中氣化混合,直至形成流化狀態,通過出庫進料口,由出庫輸料管進入包裝倉或散裝車。儲存前後水泥物理性能基本相同,出庫水泥初凝時間略有延長、抗折強度略有降低,28d抗壓強度增加了0.17MPa,說明儲存效果是理想的
真誠服務,信譽至上,質量第一是公司宗旨。
我公司技術力量雄厚、專業性強,現有高級工程師1名,中級技術職稱及本科學歷
人員若干名。實現從設計、土建施工、庫體焊接、庫底物料均化及庫底排料系統安
裝,都是目前市場上僅有的先進技術。
可採用高效包裝機直接包裝裝車,出廠水泥質量穩定,只要入庫安定性合格率達到70%以上,可確保合格率100%
大型鋼板倉的優勢:1、 投資省是傳統倉的50%,噸儲水泥投資200-260元/噸。
2、 工期短,一般3-4個月完成。
3、 儲存安全,實踐證實,倉內2年水泥各項指標基本不變。
4、 工藝完善,鋼板倉,出庫率達到95%。鋼板倉的價格.
5、 節能、減排、一庫代替多庫減少出入庫設備的功耗,把排塵點減少到最低。
6、 儲量大:單倉儲存1-10萬噸。
7、 均化效果好,庫內自行均化,減少均化過程的功耗。
F. 鋼板倉的定義
倉:cāng 本意是用荊條編抄的儲藏糧食或其他物資的工具。鋼板倉是用鋼板鉚接、焊接或組合成的儲藏工具,本意是指鋼板庫的倉體部分,也可以單指小型鋼板倉。鋼板倉的發展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最先在國外得到廣泛應用,應用儲糧的鋼板筒倉起源於20世紀初,20世紀70年代末,在國外糧食行業,鋼板倉幾乎取代了任何類型的糧倉。
G. 盤錦大米的盤錦大米成因
「桔生淮南則為桔,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在漫長的地質演化過程中,盤錦地區經歷多次地殼升降,海陸交替變化,形成的地質構造主要為第四系散積層,地層齊全,沉積厚度較大。
盤錦市志記載:「距今約6億至9億年間的元古代,這塊土地為古淺海淹沒。由於受五台山運動的影響,這里火山活動頻繁,大量岩漿浸入,上升為陸地。後來的薊縣運動使盤錦地區下降為淺海,為沉積淺海相灰岩、泥灰岩、頁岩等地層。
距今約0.8億至2.3億年的中生代,由於受印支運動及燕山運動影響,中生代初期上升為陸地,處於風化剝蝕環境。中生代中期以後,盤錦地區發生多次升降運動,並伴隨著火山噴發活動,沉積環境為內陸湖泊及湖沼相間的陸相礫岩、沙礫岩、沙岩、頁岩及火山碎屑岩、安山岩等。
進入第四紀以後,由於受喜馬拉雅山運動影響,下遼河平原的海陸輪廓變化異常頻繁。中更新世以後,下遼河平原共發生三次海浸。因此,今大遼河河口及遼河河口堆積3個海相沉積地層及海陸交互相地層。後期由於平原不斷下降,東西兩側低山丘陵相對不斷上升剝蝕,陸相碎屑物質不斷向海岸河口堆積,海岸線不斷南移,沿海灘塗相繼成陸。
自中生代以來,發生一列區域性的北東方向及北向大斷裂,切割前中生代的古構造,形成一系列北東和北北東方向展布的開闊平緩斷陷構造,呈現出東西分帶,南北成塊的新構造格局。
盤錦是從「燕山運動」開始形成的新生代沉積盆地,經過漫長年代的河流沖積、洪積、海積和風積,不斷覆蓋著深厚的四系鬆散沉積物,且鹽鹼成分高。」(《盤錦市志》綜合卷第352-356頁)
盤錦處於遼河入海口,遼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帶。作為退海平原,它是由大遼河、遼河、大凌河上游即吉林、內蒙古、遼寧、河北四省區的黑土、沙土、黃土沖積而成的。其海拔平均5.3米,最低處僅海拔0.3米。這就形成了盤錦獨特的水鹽運動規律,土壤返鹼嚴重是盤錦水鹽運動的主要特徵。由此,形成了盤錦土質獨特的耕層土壤PH值為8.0-8.9的鹽漬型偏鹼性和土壤表層鹽鹼,下層粘度大,地表水層不易滲透的土壤特徵。而這種土壤特徵,有利用水稻生長中以苷鍵相聯而聚合成的澱粉形態分子結構的形成。
土壤的成分就是作物的成分。歷經百多年來的探索和耕耘,盤錦的土壤狀況呈以下狀態和分布:盤錦土地面積378萬畝。其中,「水稻土」總面積140.57萬畝,占總土壤面積的37.2%(主要分布在盤山縣、大窪縣的沿海平原和遼河沿岸)。其中:「鹽漬型水稻土」138.6萬畝,占「水稻土」總量的98.6%。地下水位0.3-1.6米,水質礦化度1-20克,PH值8.0-8.9,有機質含量1.0%-3.0%,全氮0.055%-0.165%,全磷0.49%-0.16%,全鉀2.15%-2.69%,速磷3-6PPM,速鉀180-360PPM。「淹育型水稻土」面積1.97萬畝,占水稻土總面積的1.4%(分布在盤山縣的大荒、高升鎮和大窪縣的西安、東風一帶)。土壤鹽分含量小於0.1%地下水位1-2米,水質礦化度底於1克/升,PH值8.0-8.9,有機質含量0.9%-3.05%,全氮0.055%-0.224%,全磷0.094%-0.102%,全鉀1.655%-2.58%,速磷3-6PPM,速鉀60-180PPM。盤錦特定的原生態和改造後的土壤條件,為盤錦水稻的生長、繁育及盤錦水稻特質的形成,提供了基礎條件。 水,是水稻種植的另一個關鍵要素。水的品質,科學用水,對水稻的生長和水稻的品質有重大影響。盤錦是九河下梢之地,境內有大小河流21條之多。面對盤錦的水情、水況和盤錦水鹽運動的規律,盤錦建設了科學完備的水利設施系統,存蓄良水,調控用水,針對水稻生長,做到能灌能排,壓鹽治鹼得心應手。同時,掌握流域水情、水況,取良避污。
盤錦稻田灌溉用水主要取自雙檯子河。原因是雙檯子河水系主幹長1394公里,發源於河北省北部七老圖山,流經內蒙古昭烏達盟和哲里木盟草原、吉林南半部的山區曠野和遼寧西北部山區,流域內沒有大城市,中小城市及大工業也不多。雙檯子河水量季節性強,一年大部分時間呈半乾涸狀態,只有春汛、夏汛水量豐沛。因此,雙檯子河水系比大遼河水系污染少。
有效利用雙檯子河的春汛和夏訊。春汛也叫桃花汛,由該水系22.89萬平方公里流域上冬季積雪融化而來。用春汛水滿足盤錦水田泡田、插秧的全部用水。每年的七八月份,雙檯子河流域進入雨季,境內河水暴漲,形成夏汛。此時正是水稻生長需水高峰期。暴漲的河水不但滿足灌溉之需,而且可以提供水庫蓄水。僅有4071平方公里的盤錦市建有七大水庫:遼濱水庫、三角洲水庫、疙瘩樓水庫、榮興水庫、八一水庫、紅旗水庫和青年水庫,庫內水質終年保持高標准。
盤錦的水情和盤錦掌控水情,合理利用優質水源的能力,為盤錦優質水稻的種植提供了水資源保證。 盤錦屬於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8.4℃。四季分明,雨熱同季,無霜期為153--195天。降水適中,年均降水623.2毫米,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夏季平均降水量為392.1毫米,佔全年降水量的62.9%。蒸發量大於降水量2.7倍,年平均蒸發量為1669.6毫米。氣壓變化為單峰型,隨季節變化而變化,11月份最高,為1061.0百帕,7月份最低,為1003.3百帕。風向春夏秋主導風向為西南風,冬季主導風向為西(東)北風,年平均風速為4.3米/秒,4月份風速最大,為5.8米/秒,8月份風速最小,為3.3米/秒,瞬時最大風速達25.7米/秒。
從氣候區劃上看,東北地區只有盤錦與大連、營口、錦州同處南溫帶亞濕潤區。盤錦處在北緯40°41'-41°27'之間,夏季白晝長,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2768.5小時,年太陽總輻射量在130-140千卡/平方厘米/年,高於大連、營口和錦州以及東北地區的東半部和北半部,水稻生長期熱資源豐富。盤錦水稻年收一季,生長期長達158-170天,到收獲時,已經天降寒霜。此時,盤錦的氣候適宜,空氣濕度間濕間干,晝夜溫差大,可以使水稻果實內的有機物更為充分地轉化為糖類。這是盤錦大米優質並且有點甜的重要原因。 盤錦自水稻種植開始就走上了不斷引進、改良、更新、選育、推廣水稻優質品種的艱難道路。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後,盤錦優質水稻選育和推廣成績顯著。截至2007年,盤錦自主培育出的水稻優質品種遼鹽2號、鹽豐47、鹽豐49等,得到稻農的普遍認可。
盤錦水稻種植,從低窪地、人工提水開始,歷經百年,截至2007年,盤錦的所有水稻種植戶都掌握了適應盤錦水鹽運動規律的水控方法,成本低,秧苗壯的育苗方法,水稻田管理和水稻生長管理的技術標准和方式方法,施肥的標准和技術,水田除草的生態方法,開創了稻田養魚,稻田養蟹的生態循環水稻種植方法,熟悉「有機水稻生產規程和標准」,成功種植出富硒稻等特種優質水稻。盤錦優質水稻生產已經進入了標准化、精細化的發展階段。 盤錦水稻百分之百為改良單季粳稻。實現了水稻優良品種的規模種植,米源穩定,適合先進設備大批量機械加工。
截至2007年,盤錦有63家糧食企業獲得使用盤錦大米原產地專用保護標志。有27家糧庫、5家米業實現收儲、加工、包裝、調運、營銷一體化,生產、流通全程實施質量監控。
收購的稻穀自動稱重後,經30噸/小時原糧烘乾設備烘乾。然後,存於鋼板倉、鋼筋倉,進行冷卻通風、微機檢濕、環流熏蒸,使水稻無霉變、無蟲害。水稻和大米倉儲區域採用生物辦法防治鼠害。
盤錦糧食企業使用國際最先進的大米加工生產線,日加工能力達百噸以上。作業流程有去雜除石、礱谷選糙、大小拋白、水磨碾白、長厚色選等20餘道工序,保證盤錦大米的優質率。
盤錦大米包裝榮獲設計專利,包裝材料安全環保,包裝樣式禮品化、規格多樣化。盤錦大米加工、包裝不使用任何葯劑和添加劑,保鮮期可達1年,保障大米營養成分不流失。
盤錦交通便利。秦沈電氣化鐵路、溝海鐵路貫通其間並設有車站;京沈鐵路和102國道外切而過,切點即是車站;京沈高速公路、溝海高速公路和305國道穿越全境,並設有出入口、建有車站。3個小時以內的車程覆蓋大連、沈陽、營口和錦州等海空港和車站。海陸空大流通的格局為盤錦大米外運創造了極為便捷的條件。
盤錦的糧食企業,通過四通八達的公路和鐵路專用線,充分保障盤錦大米快速批量運出。
H. 哪家鋼板倉最好
大型鋼板庫的發展
山東省聊城市華偉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從一般設計院設計的第一代水泥混凝土鋼板庫鋼板庫鋼板庫鋼板庫到現在公司的第五代「沉降式完全出料防爆鋼板庫」,大型鋼板庫的發展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最先在國外得到廣泛應用,應用儲糧的鋼板筒庫--西德筒庫起源於20世紀初,按其製作方式產生的時間劃分,它的發展先後經歷了鉚接或焊接式庫、裝配式鋼板庫 、螺旋咬邊式庫(又名利浦庫或螺旋庫)、沉降式搭接焊接鋼板庫、沉降式完全出料防暴鋼板庫五個階段。20世紀70年代末,在國外糧食行業,大型鋼板庫幾乎取代了任何類型的糧庫。目前,美國95%的糧庫採用大型鋼板庫。
我國大型鋼板庫技術發展起步較晚。1982年,黑龍江省洪河農場從美國引進鍍鋅波紋板裝配式鋼板庫,是國內出現的最早的現代化大型鋼板庫群。20世紀90年代,我國大型鋼板庫的建造取得了空前發展。進入21世紀,江蘇牧羊集團引進了美國裝配式大型鋼板庫全套技術、專用設備生產線,按照國外先進技術、設計軟體、製作標准,在消化和吸收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和發展,開始大批量生產、製作、安裝裝配式大型鋼板庫,使大型鋼板庫的強度、性能、安全方面具有了可靠性,並將大型鋼板庫作為一種產品大量出口,它代表當今我國大型鋼板庫生產、製作、安裝的國際水平,是大型鋼板庫製作安裝的領航者。 目前,大型鋼板庫可儲存粒狀、粉狀、液體等,在工農業領域、食品、釀造、煤炭、建材、城鄉及環保工業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第一代鋼板庫
第一代鋼板庫代表企業以及技術特點 第一代鋼板庫是按照《鋼筋混凝土筒庫設計規范GBJ77-85》設計的建築實體,庫體或庫壁是水泥混凝土或金屬鉚接成型,它是上個世紀後期工業迅速發展的產物,由於技術方向問題,不適合於大力推廣。
第一代鋼板庫特點:體量小,幾百或幾千噸,很少有超過萬噸級別的。
第二代鋼板庫
第二代鋼板庫代表企業以及技術特點第二代鋼板庫又叫裝配式鋼板庫,技術特點是:裝配式鋼板倉性能特點 1、採用熱鍍鋅板,所有部件都是標准構件,具有可更換性延長使用壽命。2、 可以改造、拆遷,特別對於租賃場地的用戶非常適用。 3、 鋼板倉高度、直徑可在較大范圍內選擇。
第二代鋼板庫雖結構設計和應用已經較傳統的混泥土庫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技術基礎仍停留在傳統的機械結構、電氣控制之上,不可避免的存在技術上的缺陷:物料入庫、出庫、存儲過程缺乏智能控制,技術落後,人工干預因素多,無法了解庫內保管、運行實況,無法保證物料的長期穩定存儲不變質。
第三代大型鋼板庫
第三代大型鋼板庫代表企業以及技術特點,技術特點是:將一定寬度的卷板由開卷機送入成型機軋製成所需的幾何形狀,再通過彎折機彎折、咬口、圍著筒庫外側形成一條30mm—40mm寬、連續環繞的螺旋凸條,在結構上起到加強筒庫的作用。對於材質不同的兩種材料,筒庫建造設備也能實現雙層彎折施工。其整體性能好、壽命長。螺旋咬邊五倍於母材厚度,大大加強了庫體的抗載能力,其穩定性和強度使用壽命優於其它大型鋼板庫。氣密性能好、用途廣:這種由專用設備折彎成形的咬口,密封性能特佳。貯存粒狀.粉狀,糧食時避免外界濕度對其內物料的影響,同時可滿足殺蟲,熏蒸等工藝要求,並且還可以用於儲存液體物體建造工期短、造價低:該筒庫體的重量是相當於同容積的混凝土筒庫的1/6,大大降低了建庫成本中的基礎費用,同時工期極短(相比於同容積的混凝土筒庫)。 地面積小、易管理,大型鋼板庫優於其它的大型鋼板庫還在於其高度,直徑可在極大范圍內任意選擇,間距可小至1250px,佔地少,適應性強。
第四代大型鋼板庫
第四代大型鋼板庫代表企業以及技術特點第四代大型鋼板庫又叫「第四代計算機控制大型倉儲鋼板庫」,其實嚴格按照技術流派它應該叫「沉降式搭接焊接鋼板庫」開發出了成套大型鋼板水泥庫的卸料工藝和基礎形式,使水泥廠成品庫、大型粉末站水泥成品庫、大型中轉庫的建設總投資節約資金55%左右。 可以建造1萬噸-10萬噸大型鋼板庫。直徑達到了十幾米至幾十米,可用於水泥鋼板庫、粉煤灰鋼板庫、水泥熟料鋼板庫。 第四代計算機智能化控制大型鋼板庫,採用計算機控制技術後,可對庫內流速、溫度、濕度、壓力、流量、料位、存量等諸多庫存要素進行自動化檢測,物料的進庫出庫全面受控於主機的智能控制,物料的質量、庫內分布等要素自動調節到最佳狀態,將原有技術條件下的盲目管理升級到基於計算機智能化控制的科學管理,它具有儲量大,投資省,噸儲投資200元以下,建設周期短(3個月內建成投產),整體性能好,環保節能,節省土地,一次投資可用70年等優點。
第五代大型鋼板庫
第五代大型鋼板庫代表企業以及技術特點 第五代大型鋼板庫又叫「沉降式完全出料防暴鋼板庫」,由於採用了「沉降減壓抗震建築基礎結構(專利號200920351236.4)」 、多功能錐形大型倉儲庫(專利號200920279367.6)等23項專利技術,尤其是粉料儲庫完全出料系統、任意地質條件下的增加建築基礎承載力的結構、高緯度地區金屬儲庫庫壁降低疲勞,度預防暴庫的方法等關鍵技術的使用,提高了粉料儲庫的出料比率、提高了大型鋼板庫建築基礎承載力、把高緯度地區大型鋼板庫的使用壽命延長到理論設計年限。
I. 稻穀通風可以降低水分嗎,在鋼板倉里一直通風水分會降下去多少
這要看鋼板倉內的穀物含水量一以及所通的風是自然風還是經過乾燥的風
J. 現今世界上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當今世界主要環境問題
全球氣候變化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全球表面平均溫度已經上升了0.3至0.6攝氏度,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至25厘米。目前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由工業革命(1750年)之前的280ppm增加到了近360ppm。1996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發表的評估報告表明:如果世界能源消費的格局不發生根本性變化,到21世紀中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將達到560ppm,全球平均溫度可能上升1.5至4攝氏度。
臭氧層破壞和損耗
自1985年南極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以來,地球上空臭氧層被損耗的現象一直有增無減。到1994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壞面積已達2400萬平方公里。現在在美國、加拿大、西歐、前蘇聯、中國、日本等國的上空,臭氧層都開始變薄。在對消耗臭氧層物質(ODS)實行控制之前(1996年以前),全世界向大氣排放的ODS已達到了2000萬噸。由於ODS相當穩定,可以存在50-100年,所以被排放的大部分ODS目前仍留在大氣層中。在它們陸續升向平流層時,就會與那裡的臭氧層發生反應,分解臭氧分子。因此,即使全世界完全停止排放ODS,也要再過20年,人類才能看到臭氧層恢復的跡象。
酸雨污染
現在「酸雨」一詞已用來泛指酸性物質以濕沉降(雨、雪)或干沉降(酸性顆粒物)的形式從大氣轉移到地面上。酸雨中絕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主要來源於人類廣泛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氣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歐洲是世界上一大酸雨區,美國和加拿大東部也是一大酸雨區。亞洲的酸雨主要集中在東亞,其中中國南方是酸雨最嚴重的地區,成為世界上又一大酸雨區。由於歐洲地區土壤緩沖酸性物質的能力弱,酸雨使歐洲30%的林區因酸雨的影響而退化。在北歐,由於土壤自然酸度高,水體和土壤酸化都特別嚴重,有些湖泊的酸化導致魚類滅絕。美國國家地表水調查數據顯示,酸雨造成了75%的湖泊和大約一半的河流酸化。加拿大政府估計,加拿大43%的土地(主要在東部)對酸雨高度敏感,有14000個湖泊是酸性的。水體酸化會改變水生生態,而土壤酸化會使土壤貧瘠化,導致陸地生態系統的退化。
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當今世界最嚴重的環境與社會經濟問題。1991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對全球荒漠化狀況的評估是:全球荒漠化面積已近36億公頃,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4,已影響到全世界1/6的人口(約9億人),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且,荒漠化擴展的速度是,全球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為荒漠,其中320萬公頃是牧場,250萬公頃是旱地,12.5萬公頃是水澆地,另外還有2100萬公頃土地因退化而不能生長穀物。亞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響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區,遭受荒漠化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依次是中國、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
水資源危機
世界上許多地區面臨著嚴重的水資源危機。根據國際經驗,每人每年1000立方米可重復使用的淡水資源是一個基本指標,低於這個指標的國家可能會遭受阻礙發展和損害健康的長期性水荒。然而,目前世界上約有20個國家已低於這一指標,主要位於西亞和非洲,總人口數已過億。另一方面,由生活廢水、工業廢水、農業污水、固體廢物滲漏、大氣污染物等引起的水體污染,使全球可供淡水的資源量大大減少了。世界銀行的報告估計,由於水污染和缺少供水設施,全世界有10億多人口無法得到安全的飲用水。
森林植被破壞
由於推測的難度,全世界的森林面積尚無准確數值。但據推算,地球上的森林面積約為30-60億公頃,約占陸地面積的20%-40%,其中約一半是熱帶林(包括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雨林),另一半以亞寒帶針葉林為主。從森林植物的乾重測定值來看,熱帶林是亞寒帶針葉林的兩倍,所以,熱帶林占陸地總生物量的很大部分。但在工業化過程中,歐洲、北美等地的溫帶森林有1/3被砍伐掉了,所以近三十年來,發達國家對全球的熱帶林進行了大規模地開發。歐洲國家進入非洲,美國進入中南美洲,日本進入東南亞,大量砍伐熱帶林,他們進口的熱帶木材增長了十幾倍。森林大面積被毀引起了多種環境後果,主要有:降雨分布變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氣候異常,水土流失,洪澇頻發,生物多樣性減少等。
生物多樣性銳減
科學家估計地球上約有1400萬種物種,但當前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損失的速度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快,比如鳥類和哺乳動物現在的滅絕速度可能是它們在未受干擾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1000倍。主要原因是七種人類活動造成的:1、大面積對森林、草地、濕地等生境的破壞;2、過度捕獵和利用野生物種資源;3、城市地域和工業區的大量發展;4、外來物種的引入或侵入毀掉了原有的生態系統;5、無控制旅遊;6、土壤、水和大氣受到污染;7、全球氣候變化。這些活動在累加的情況下,會對生物物種的滅絕產生成倍加快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初,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首次評估生物多樣性的結論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5%-20%的動植物種群可能受到滅絕的威脅。
海洋資源破壞和污染
據估計,全世界有9.5億人把魚作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但近幾十年來,人類對海洋生物資源的過度利用和對海洋日趨嚴重的污染,有可能使全球范圍內的海洋生產力和海洋環境質量出現明顯退化。1993年,在全世界捕撈的1.01億噸魚中,有77.7%來自海洋。當年,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2/3以上的海洋魚類已被最大限度或過度捕撈,特別是有數據資料的25%的魚類,由於過度捕撈,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另有44%的魚類的捕撈已達到生物極限。而另一方面,人類活動產生的大部分廢物和污染物最終都進入了海洋。全球每年有數十億噸的淤泥、污水、工業垃圾和化工廢物等被直接排入了海洋,河流每年也將近百億噸0淤泥和廢水、廢物帶入沿海水域,引起沿海生境改變,使動物的棲息和繁殖地遭到破壞。海洋污染的主要來源和比例約是:城市污水和農業徑流排放44%,空氣污染33%,船舶12%,傾倒垃圾10%,海上油、氣生產1%。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污染
全世界已有約一千一百萬己知化學物,同時,每年還有約一千種新的化學物進入市場。化學物是當今許多大規模生產所必須的原料,但這些化學物在製造、儲存、運輸、使用和廢棄過程中常常危害環境和生態。現在,全世界每年產生的有毒有害化學廢物達3億到4億噸,其中對生態危害很大、並在地球上擴散最廣的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最具代表性的是多氯聯苯和滴滴涕。這類化學污染物從人類的工業和農業活動中釋放,已廣泛進入了空氣、土地、河流和海洋。由於這類污染物能被海洋中微小的浮游生物吸收並積累,從而將其濃縮上百萬倍。海中的魚吃下這些浮游生物,又能將其濃縮,於是濃度增大到上千萬倍。當大型海洋動物吞食了這些魚之後,會使污染毒素的濃縮系數增加到上億倍。這是因為污染毒素聚集在動物的脂肪里而很難通過軀體排除體外。通過食物鏈,這些毒素對海洋生態系統產生了強烈的干擾,比如:多氯聯苯的作用之一就是損害生殖系統。有人認為多氯聯苯是導致波羅的海海豹出生率下降60%至80%的罪魁禍首。這些毒素也引起人健康方面的嚴重問題。幾年前科學家發現,生活在北極地區的因紐特人的母乳里含有高濃度的多氯聯苯,而鯨、海豹等海生動物正是因紐特人主要的蛋白質來源。當這些動物現在攜帶了很高的污染毒素時,因紐特人的生活不再安全。按同樣的原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對陸地生態系統也有很大的干擾和危害,因而成為目前全世界關注的重大環境問題之一。
當今世界上的主要社會問題
社會問題
社會問題指社會關系或社會環境失調,影響到社會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的共同生活,破壞社會正常活動,妨礙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現象。社會問題在不同時代反映的內容不盡相同。當代,最突出的社會問題是: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能源問題、城市化問題、糧食問題、勞動就業問題、青少年犯罪問題和老齡化問題等。
人口問題
人口問題指人口與自然環境、人口與社會的矛盾激化而產生的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問題的總稱。世界上人口增長過快,這么多的人需要吃飯、喝水、穿衣、住房,還有其他方面的需要。要滿足不斷增多的人口的這些需要,就要從自然環境和社會中索取。而地球的空間是有限的,地球上的資源和能源也是有限的,難以滿足無限增長的人口的需要;社會上的糧食和其他生活用品的生產,以及住房、就業、崗位等,也滿足不了人口激增的需要,從而產生了由於人口劇增而帶來的就業問題、住房問題、交通問題、教育問題、人口的老齡化和城市化等問題。人口問題從本質上講是一個發展問題,因此,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是解決人口問題的基礎。
世界人口日
1987年7月13日8點35分,從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彼特洛醫院的產房裡,傳出了當天第一聲嬰兒啼哭的聲音,南斯拉夫一個新的公民,世界第五十億個人誕生在地球上。為了使人們認識人口形勢的嚴峻,聯合國確定每年的7月13日為「世界人口日」。
人口與資源
人口與資源的相互關系,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之一。盡管可再生資源在利用合理、保護得當的條件下,可以永續利用,但是生物資源的自然再生產過程,無法滿足快速增長的人口的需要。人們為了擴大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不斷地毀林開荒、過度放牧、濫捕濫殺野生動物,使森林、草地、野生動植物等生物資源在急劇減少。隨著人口持續增長,人均土地和淡水資源擁有量也在不斷下降,至於非可再生的礦產資源更是有限的。盡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新的礦種和代用資源會陸續投入使用,但人口劇增及生產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矛盾愈益突出。
人口增長與資源耗費之間的矛盾,已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協調人口與資源的關系,是當今世界面臨的一項迫切任務。人們在控制人口增長的同時,還要合理地、綜合地利用自然資源,使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得以永續使用。為了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中國制訂了《森林保護法》《礦產資源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
環境問題指由於人類活動影響周圍環境,周圍環境又反作用於人類,有時會危害人體健康。破壞自然資源和生態平衡,就會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甚至影響人類生存的種種問題。當前,全球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有:①土地沙漠化。全球每分鍾約有10公頃土地被沙漠吞噬;②森林銳減。平均每分鍾約有20公頃森林從地球上消失;③水資源危機。隨著人口激增和經濟發展,世界水資源危機將成為人類面臨的最嚴竣問題;④物種減少。到本世紀末,全球現有物種的1/10將可能滅絕;⑤酸雨污染;⑥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⑦臭氧層遭到破壞;⑧土壤流失,將使水庫的壽命縮短,洪水危害加劇;⑨有毒化學品污染;⑩垃圾成災。
環境污染指工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不斷地把廢氣、廢水、廢渣、垃圾、各種有害化學物質以及放射性污染物等,排放到環境中,破壞了環境的生態平衡,使環境發生了對人類不利的變化,直接或間接地危害到人體健康,統稱為環境污染。引起環境污染的物質主要有以下幾種:①工業「三廢」,即工業生產排放出的廢水、廢氣、廢渣;②農業使用農葯的殘留物;③生活排放的污水、糞便、垃圾;④放射性污染物,如核能工業、核武器生產和試驗排放的廢棄物和飄塵等。有害的污染物質進入大氣,就會造成大氣污染;進入河湖,造成水污染;進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等。
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是當代人類社會面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之一,指由於人類活動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與日俱增,導致出現全球氣候變暖的現象。由於工廠、交通工具、家庭爐灶等大量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加上森林大量被砍伐(樹木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與日俱增。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對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差,卻能強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紅外線長波輻射,從而使大氣溫度增高。二氧化碳的增溫作用,很像溫室的玻璃頂棚和四周玻璃窗。玻璃溫室的玻璃能夠透進陽光,這樣熱量就被保留在溫室內,從而使溫室里的溫度比室外要高出許多。為此,人們把二氧化碳氣體類似溫室的增溫作用稱為「溫室效應」。據估算,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氣體含量增加1倍,全球的年平均氣溫將升高1.5~4.5℃。科學家預測,隨著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大量增加,到2100年,全球氣溫將上升2~5℃。隨著溫室效應的不斷增強,將對人類生存環境和社會經濟發生重大影響。有的科學家認為,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兩極冰雪會部分融化,從而導致海平面上升,使沿海的一些國家和城市被海水淹沒。另外,隨著氣溫升高,各地區降水和干濕狀況也會發生變化。現在溫帶的耕作業發達地區,由於氣溫升高,蒸發加強,氣候變得乾旱,會退化成為草原;現在乾旱地區將變得更加乾旱;而現在的寒帶某些不適耕作的地區,則因氣溫升高變得適宜農作物生長,從而導致世界各地農業生產結構的變化。此外,氣候變化還會引起一些疾病蔓延,危害人體健康等。因此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已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為了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人們正在採取措施防止二氧化碳「溫室效應」的進一步增強。採取的措施主要有:減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更多地利用核能、太陽能、風能、地熱等能源;大力植樹造林,嚴禁亂砍濫伐森林,因為樹木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減少由於人們燒煤或石油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溫室效應」。
臭氧層遭破壞
臭氧層遭破壞是當代人類社會面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之一,是人類活動使大氣嚴重污染的結果。近些年來,工業生產和家庭廣泛使用冰櫃和電冰箱等製冷裝置,排放出大量的氯氟烴(氟里昂)等氣體進入大氣。這些化學物質在低空極易分解,可以上升到高空的平流層(又叫臭氧層),在那裡受到陽光照射,氯氟烴分解出自由氯離子,參與一系列破壞臭氧層中臭氧的反應。反應的結果使臭氧(O3)變成了氧分子(O2),使臭氧遭到破壞。臭氧層中的臭氧,具有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的性能,從而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陽紫外線的傷害。為此,人們稱臭氧層是「人類的保護傘」。由於人類活動使臭氧層中臭氧含量減少,照射到地面上的太陽紫外線就會增多,將會嚴重損害地面上動植物的基本結構,並危害到海洋生物的生存。此外,還會使地球的氣候和生態環境發生變異,直接影響人體健康,使皮膚癌、白內障等疾病增多。據科學家研究,大氣中的臭氧每減少1%,照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線就會增加2%。80年代,科學家觀測到南極上空的臭氧在每年的9~10月急劇減少。1985年公布的測量結果表明,南極上空的臭氧層濃度大大減少,臭氧層「空洞」已擴大。1987年,科學家們又發現北極上空也出現了臭氧層「空洞」。為了保護臭氧層免受破壞,全世界共同採取「補天」行動。1985年3月22日,《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在奧地利的維也納簽訂;1987年9月16日,《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在加拿大的蒙特利爾簽訂。1990年6月29日,又對上述議定書進行修訂。中國於1991年6月14日在修訂後的蒙特利爾議定書上簽字。1992年11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蒙特利爾議定書》締約國第四次會議,進一步修正和調整消耗臭氧層物質的使用時間。
酸雨
酸雨,顧名思義,就是顯酸性的雨。目前,一般PH值小於5.6的降水稱為酸雨。分析表明,酸雨的酸度主要是由硫酸和硝酸造成的,它們占總酸度的90%以上。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工廠、汽車、飛機等燃燒和石油、天然氣,不斷地向大氣中排放硫和氮的百分比物,進入大氣中的二氧化硫和氧化氮這些氣體在局部地區富集,在水的凝結過程中溶解於水,再經氧化作用等復雜的大氣化學和大氣物理過程,形成硫酸或硝酸,這兩類強酸隨雨、雪、雹、霧等降落地面,便形成酸雨、酸雪、酸雹、酸霧等,統稱酸雨。由此可見,酸雨也是人類活動造成嚴重大氣污染的結果,是當代人類社會面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之一。
酸雨的危害很大。酸雨降落河湖,會使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生長和繁殖乃至大量死亡;酸雨降落土壤,會使土壤酸化,危害農作物或森林生長並進而危害人體健康;酸雨還會腐蝕建築物、橋梁、鐵軌等。就連保存了多少個世紀的文物古跡、碑刻石雕等也會被酸雨腐蝕得斑駁脫落、滿目瘡痍。酸雨給人類生存、發展帶來巨大危害,被人們稱為「空中死神」。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徑是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硫主要是由於燃燒高硫煤造成的。因此,研究煤炭中硫資源的綜合開發與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途徑。
水污染
水污染指人類活動排入水體的污染物,超過水體的自凈作用而引起水質惡化,破壞了水體原有用途的過程。水污染主要是由於任意排放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造成的。主要的水污染物有以下幾種:①酸、鹼、鹽等無機污染物。冶金、金屬加工、人造纖維等工業廢水是水體污染的主要來源。造紙、制鹼、製革、煉油等工業廢水是造成水體鹼污染的來源。電鍍、采礦中的氰化物也會對水體造成嚴重污染。②重金屬污染。汞、鎘、鉻、釩、鈷、銅等會造成水體的重金屬污染。③耗氧有機物污染。城市生活污水、食品和造紙工業廢水中含有大量有機物,它們進入水體後,在水中被分解時消耗水中溶解的氧,所以人們稱這些有機物為耗氧有機物。耗氧有機物使水中溶解氧的含量降低,有機物又被厭氧微生物分解,發生腐敗,產生甲烷、硫化氫、氨等惡臭物質,使水變質。④植物營養物質污染。富含氮、磷等植物營養物質的污水進入水體,使藻類和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從而使水體溶解氧下降,水質惡化,導致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水體富營養化)。⑤難降解有機物污染。含有機氯農葯(DDT)、多氯聯苯(PCB)和有機磷農葯等的污水進入水體,它們都難被微生物分解,通過食物鏈逐步濃縮造成危害。⑥熱污染。火力發電廠、某些工廠的冷卻水,是水體熱污染的主要來源。熱污染使水溫升高,不僅可直接導致某些水生物死亡,而且會降低水體中的溶解氧,嚴重影響水中生物的生長。據《1994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表明,據中國七大水系和內陸河流的110個重點河段統計,符合《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一、二類的佔32%,三類的佔29%,四、五類的佔39%。淮河、松花江、遼河流域水污染嚴重。
控制和進一步防治水污染,要從控制廢水的排放入手,將防、治、管三者結合起來。「防」是指採取改革工藝、重復利用廢水、回收有用產品等方法,減少污染源排放的工業廢水量,並盡可能降低水濃度,將進入水體的污染物控制在最低水平。「治」是指在考慮水體自凈能力的前提下,對進入水體的廢水採取無害化處理,使其不致影響水體的衛生性狀及經濟價值。「管」是指要加強對水體及其污染源的監測和管理,有目標、有步驟地進行水污染的防治工作。
固體廢物污染
固體廢物污染是指人類在生產和生活中丟棄的固體和泥狀物對生存環境的污染。固體廢物主要包括采礦業的廢石、煤矸石;工業生產中的高爐渣、鋼渣等;農業生產中的秸桿、人畜糞便;核工業及某些醫療單位的放射性廢料;城市垃圾等。固體廢物的堆放帶來的嚴重環境問題主要有:①佔用土地,損傷地表。越來越多的城市垃圾、礦業尾礦、煤矸石、工業廢渣等侵佔了大量土地,直接影響了農業生產,妨礙了城市環境衛生,並且埋掉了綠色植物,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②污染土壤、水體、大氣。堆放在地面的固體廢物以及滲出物會改變土壤的成分和結構,有毒的廢物還會殺傷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動物,降低土壤肥力。固體廢物進入水體,一方面減小了水體面積,容易引起洪澇災害;另一方面污染了水體,影響到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資源的利用。③危害人體健康。固體廢物中所含的有毒物質和病原體,除了以大氣、水體、土壤為媒介進行傳播外,還會通過多種有害生物為媒介傳播疾病,如傳播鼠疫等。
實際上,人們通常所說的固體廢物,並不全是一點用途也沒有的廢物,只是相對在某一過程或某一方面沒有使用價值。某一生產過程產生的廢物,往往又可以作為另一生產過程的原料。為此人們又稱廢物是「放在錯誤地點的原料」。本世紀6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把固體廢物作為資源加以開發利用。目前,防治固體廢物污染和利用固體廢物資源化的主要措施是:改革生產工藝,減少廢物產生量;發展物質利用工藝,使前一種產品的廢物成為下一種產品的原料;把固體廢物納入資源管理的范疇,制定固體廢物管理法規等。利用固體廢物的主要途徑是:利用礦物廢料作建築材料、填墊材料;做冶金、化工、輕工等工業原料;利用含碳、油或其他有機物的廢物回收能源;利用含有土壤、植物所需營養元素的廢物製作土壤改良劑和肥料等。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能夠更多地將固體廢物變為有用的資源。
糧食問題
糧食問題是當今世界面對的迫切問題之一。一方面是佔世界人口大多數的亞、非、拉地區的一些發展中國家糧食匱乏,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糧食產量的增長趕不上需求的增長,糧食仍然不能自給。85%的發展中國家仍處於缺糧國的地位,目前世界上約有5億多人口處於因缺糧而造成的營養不良狀態。從世界糧食生產和消費分布結構的變化趨勢看,飢餓正從南亞轉移到非洲大陸。另一方面是少數發達國家的糧食生產過剩,資本家將壟斷的商品糧積壓起來。這說明目前世界的糧食問題,主要的不是世界糧食總產量不夠,而是地區生產不平衡。世界糧食問題一直未能緩解的主要原因是:①殖民主義長期侵略留給這些發展中國家單一經濟的惡果還沒有消除;②發展中國家農業生產落後,糧食單產低,人口又增長過快等。解決糧食問題的途徑,一是發展中國家要改革農業耕作制度和提高科學技術,二是要控制人口的過快增長。
水資源緊張
目前,全世界有60%的地區面臨供水不足,許多國家正在鬧水荒。特別是在人口集中、工商業發達的大城市,用水量大大超過當地水源的供應能力,缺水問題更為突出。人們的生活和生產都離不開水,據統計,每人每天喝水、煮飯、洗衣等,平均約用水40~50千克。生產1公頃水稻需水18000噸,生產1噸鋼需水100噸。隨著人口劇增和生產發展,人們對水的需要量日益增加。據統計,現在世界每年的用水量比1900年增加將近10倍。而地球上可供人們利用的淡水資源只佔地球上總水量的2.5%左右,其中絕大多數又是目前還難以利用的冰川水和深層地下水。人類目前主要開發利用的江河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淺層地下水只佔地球上總水量的0.3%,是極為寶貴的資源。由於水資源分布不均,加上人們活動對江湖水的污染日益嚴重,水資源危急的警鍾已經敲響。
能源問題
能源問題,通常是指能源短缺問題。從目前世界能源生產與消費的總量來看,能源的供需大體上是平衡的。但是,由於能源生產與消費在地區上存在著不平衡,使得世界上某些國家出現了某種能源短缺問題。對某些國家來說,由於能源資源貧乏,或者能源需求增長過快,以及戰爭破壞等因素影響,會在某一時期出現能源緊缺的問題。但從人類社會整個歷史時期及其進程來看,可以說並不存在能源短缺問題。據一些能源學者估計,地球上現有石油和煤炭的探明儲量分別夠用幾十年到幾百年。而這探明儲量僅是反映了現有科技水平下的勘探成果。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石油、煤炭的探明儲量還會增加,而且人類還在不斷開發出新的能源,如核能、太陽能等的利用。如果利用太陽能分解水制氫的技術獲得成功,人類就可以利用氫氣做能源,將會進一步解決能源問題。因此可以說,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人類完全可以解決現階段的能源問題。
城市化問題
城市化問題指大量的農村人口遷往城市,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規模擴大和發展的過程。據1987年統計,世界城市人口已近2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43%。近年來,亞、非、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速度更快。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存在著城市化的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的問題。農村人口盲目流向城市,就會造成許多社會問題。主要問題有:①環境質量下降。隨著城市人口增多,生產和生活廢物大量產生,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使城市環境質量日益下降。②增加就業困難,擴大失業隊伍。而失業隊伍的擴大又會影響社會治安,使犯罪率升高。③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如在有些國家的城市裡,一些人住在衛生條件很差的貧民窟和棚戶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