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熱處理原理是什麼
鋼的熱處理是將固態鋼採用適當的方式進行加熱、保溫和冷卻,以獲得所需組織結構與性能的一種工藝。熱處理的特點是改變零件或者毛坯的內部組織,而不改變其形狀和尺寸。能進行熱處理強化的材料必須滿足:⑴有固態相變;⑵經冷加工使組織結構處於熱力學不穩定狀態;⑶表面能被活性介質的原子滲入從而改變表面化學成分。
㈡ 什麼是熱處理,為什麼要進行熱處理
鋼的熱處理是通過鋼在固態下加熱到預定溫度、保溫一定時
間、再以不同速度冷卻內來改變鋼的內容部組織,從而改善其性能的一
種工藝方法。熱處理和其他加工工藝(鍛壓、鑄造、焊接、切削加
工等)不同,它的目的不是改變材料或零件的外形尺寸,而是改變
內部組織和性能。零件經過熱處理後,可大大提高強度和耐磨性,並相應地減少
零件的尺寸和質量。工具經過熱處理更能經久耐用,切削鋒利。由
此可見,鋼的熱處理不僅能夠充分發揮材料的潛力,節約鋼材,降
低產品成本,而且是提高產品質量,延長使用壽命的有效工藝措施。
㈢ 鋼的熱處理及其方法是指什麼
鋼的熱處理就是將鋼在固態下,通過加熱、保溫和冷卻,以改變鋼的組織,從而獲得所需性能的工藝方法。由於熱處理時起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溫度和時間,所以各種熱處理都可以用如圖5-66所示的溫度—時間為坐標的熱處理工藝曲線來表示。熱處理的工藝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圖5-67所示的幾種,下面僅介紹最常用的四種熱處理方法。
圖5-66熱處理工藝曲線示意圖
圖5-67常用的熱處理方法1退火退火是將金屬或合金加熱到適當溫度(對碳鋼來說一般為780~900℃ ),保溫一定時間後隨爐冷卻或埋入灰中使其緩慢冷卻的熱處理工藝。退火的主要作用是降低硬度,以利於切削加工或其他種類加工;細化晶粒,提高鋼的塑性和韌性;消除內應力,並為淬火作好准備。退火主要用於鑄件、鍛件、焊件及其他毛坯的預備熱處理。
由於退火的目的不同,其工藝方法有多種,常用的有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去應力退火等。
2正火正火是將鋼加熱到適當溫度(對碳鋼而言為800~930℃ ),保溫一定時間後,在空氣中冷卻的熱處理工藝。正火實質上是退火的另一種形式,其作用也與退火相似,不同的是工件保溫後,在空氣中冷卻而不是隨爐冷卻。因此,正火工件比退火工件的強度和硬度稍高,而塑性和韌性稍低。
3淬火淬火是將鋼加熱到適當溫度保溫一定時間後,在淬火介質中快速度冷卻的一種熱處理工藝。淬火的目的是提高鋼的強度和硬度,增加耐磨性,並在回火後獲得高強度和一定韌性相配合的工件性能。淬火時的冷卻介質稱為淬火劑,常用的淬火劑有油、水、鹽水,其冷卻能力依次增強。
4回火鋼件淬硬後,再加熱到某一較低的溫度,保溫一定時間,然後冷卻至室溫的熱處理方法稱為回火。回火的主要目的是消除淬火內應力,以降低鋼的脆性,防止產生裂紋,同時使鋼獲得所需的性能。根據回火溫度的不同,可將回火分為低溫回火、中溫回火和高溫回火。
㈣ 鋼的熱處理原理是什麼
鋼的熱處理原理
按照一定的規則, 通過加熱,保溫,冷卻的方法, 來改變鋼內部組織結構, 從而改變其內部性能的一種工藝.
詳細內容參見: http://wenku..com/link?url=h9_mAyC9msAyjDjdtYhN_s5n1mOWL_-ECVjlm9-D0qfxYcE7wwmePttCUatNmZUBu
http://wenku..com/link?url=_Dz-Cy76R1xwy0jJysI-Q5R9f7vu3uahTI1Il36a40r-wp8MYnwWYPKNy-vX25XcYwuWx7
㈤ 熱處理的作用是什麼
一,
熱處理的作用
熱處理工藝:
熱處理是將鋼在固態下加熱到預定的溫度,並在該溫度下保持一段時間,然後以一定的速度冷卻下來的一種熱加工工藝熱處理的作用和目的:
其目的是改變鋼的內部組織結構,以改善鋼的性能。
2.通過適當的熱處理可以顯著提髙鋼的機械性能,延長機器零件的使用壽命。
3.熱處理工藝不但可以強化金屬材料充分挖掘材料性能潛力、降低結構重量、節省材料和能源,而且能夠提高機械產品質量、大幅度延長機器零件的使用壽命,做到一個頂幾個甚至十幾個。
4.恰當的熱處理工藝可以消除鑄、鍛、焊等熱加工工藝造成的各種缺陷,細化
晶粒、消除偏析、降低內應力,使鋼的組織和性能更加均勻
5.
熱處理也是
機器零件
加工工藝過程中的重要工序。例如用
髙速鋼製造鑽頭
,
必須先經過預備熱處理,改善鍛件毛坯組織、降低硬度(達到
207~255HB
)
,
這樣才能進行
切削加工
。加工後的成品鑽頭又必須進行最終熱處理,提髙鑽
頭的硬度(達到
HRC60
〜
65
)和耐磨性並迸行精磨,
以切削其它金屬
。
6.
此外,通過熱處理還可使工件表面具有抗磨損、耐腐蝕等
特殊物理化學性能
例如用
T7
鋼製造一把鉗工用的鏨子
若不熱處理,
即使鏨子刃口磨得很好,
在使用時刃口也會很快發生卷刃;
若將已
磨好鏨子的刃口部分局部加熱至一定溫度以上,
保溫以後進行水冷及其它熱處理
工藝,則鏨子將變得
鋒利而有韌性
。在使用過程中,即使用鄉頭經常敲打,
鏨子
也不易發生卷刃和崩裂現象
。
鋼經熱處理後性能之所以發生如此重大的變化:
是由於經過不同的加熱冷卻過程,鋼的組織結構發生了變化
因此要制定正確的熱處理工藝規范保證熱處理質量:
必須了解不同加熱和冷卻條件下的組織變化規律
鋼中組織轉變的規律就是熱處理的原理
㈥ 4.什麼是鋼的熱處理為什麼要進行鋼的熱處理
熱處理的作用就是提高材料的力學性能、消除殘余應力和改善金屬的切削加工性。按照熱處理不同的目的,熱處理工藝可分為兩大類:預備熱處理和最終熱處理。
01.
預備熱處理
預備熱處理的目的是改善加工性能、消除內應力和為最終熱處理准備良好的金相組織。其熱處理工藝有退火、正火、時效、調質等。
(1)退火和正火
退火和正火用於經過熱加工的毛坯。含碳量大於0.5%的碳鋼和合金鋼,為降低其硬度易於切削,常採用退火處理;含碳量低於0.5%的碳鋼和合金鋼,為避免其硬度過低切削時粘刀,而採用正火處理。退火和正火尚能細化晶粒、均勻組織,為以後的熱處理作準備。退火和正火常安排在毛坯製造之後、粗加工之前進行。
(2)時效處理
時效處理主要用於消除毛坯製造和機械加工中產生的內應力。
為避免過多運輸工作量,對於一般精度的零件,在精加工前安排一次時效處理即可。但精度要求較高的零件(如座標鏜床的箱體等),應安排兩次或數次時效處理工序。簡單零件一般可不進行時效處理。
除鑄件外,對於一些剛性較差的精密零件(如精密絲杠),為消除加工中產生的內應力,穩定零件加工精度,常在粗加工、半精加工之間安排多次時效處理。有些軸類零件加工,在校直工序後也要安排時效處理。
(3)調質
調質即是在淬火後進行高溫回火處理,它能獲得均勻細致的回火索氏體組織,為以後的表面淬火和滲氮處理時減少變形作準備,因此調質也可作為預備熱處理。
由於調質後零件的綜合力學性能較好,對某些硬度和耐磨性要求不高的零件,也可作為最終熱處理工序。
02.
最終熱處理
最終熱處理的目的是提高硬度、耐磨性和強度等力學性能。
(1)淬火
淬火有表面淬火和整體淬火。其中表面淬火因為變形、氧化及脫碳較小而應用較廣,而且表面淬火還具有外部強度高、耐磨性好,而內部保持良好的韌性、抗沖擊力強的優點。為提高表面淬火零件的機械性能,常需進行調質或正火等熱處理作為預備熱處理。其一般工藝路線為:下料鍛造→正火(退火)→粗加工→調質→半精加工→表面淬火→精加工。
(2)滲碳淬火
滲碳淬火適用於低碳鋼和低合金鋼,先提高零件表層的含碳量,經淬火後使表層獲得高的硬度,而心部仍保持一定的強度和較高的韌性和塑性。滲碳分整體滲碳和局部滲碳。局部滲碳時對不滲碳部分要採取防滲措施(鍍銅或鍍防滲材料)。由於滲碳淬火變形大,且滲碳深度一般在0.5~2mm之間,所以滲碳工序一般安排在半精加工和精加工之間。其工藝路線一般為:下料→鍛造→正火→粗、半精加工→滲碳淬火→精加工。當局部滲碳零件的不滲碳部分採用加大餘量後,切除多餘的滲碳層的工藝方案時,切除多餘滲碳層的工序應安排在滲碳後,淬火前進行。
(3)滲氮處理
滲氮是使氮原子滲入金屬表面獲得一層含氮化合物的處理方法。滲氮層可以提高零件表面的硬度、耐磨性、疲勞強度和抗蝕性。由於滲氮處理溫度較低、變形小、且滲氮層較薄(一般不超過0.6~0.7mm),滲氮工序應盡量靠後安排,為減小滲氮時的變形,在切削後一般需進行消除應力的高溫回火。
㈦ 鋼鐵的熱處理工藝有哪幾種其特點是什麼
鋼鐵的熱處理工藝及特點有:
1)鋼的退火
鋼的退火通常是把鋼加熱到臨界溫度Ac1或Ac3線以上,保溫一段時間,然後緩慢地隨爐冷卻。此時,奧氏體在高溫區發生分解,從而得到比較接近平衡狀態的組織。一般中碳鋼(如40、45鋼)經退火後消除了殘余應力,組織穩定,硬度較低(HB180~220)有利於下一步進行切削加工。
2)鋼的正火
鋼的正火通常是把鋼加熱到臨界溫度Ac3或Accm線以上,保溫一段時間,然後進行空冷。由於冷卻速度稍快,與退火組織相比,組織中的珠光體量相對較多,且片層較細密,故性能有所改善,細化了晶粒,改善了組織,消除了殘余應力。對低碳鋼來說,正火後提高硬度可改善切削加工性,提高零件表面光潔度;對於高碳鋼,則正火可消除網狀滲碳體,為下一步球化退火及淬火作好組織准備。
3)鋼的淬火
鋼的淬火通常是把鋼加熱到臨界溫度Ac1或Ac3線以上,保溫一段時間,然後放入各種不同的冷卻介質中快速冷卻(V冷>V臨),以獲得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的馬氏體組織。
4)鋼的回火
鋼的回火通常是把淬火鋼重新加熱至Ac1線以下的一定溫度,經過適當時間的保溫後,冷卻到室溫的一種熱處理工藝。由於鋼經淬火後得到的馬氏體組織硬而脆,並且工件內部存在很大的內應力,如果直接進行磨削加工則往往會出現龜裂,一些精密的零件在使用過程中將會引起尺寸變化從而失去精度,甚至開裂。因此,淬火鋼必須進行回火處理。不同的回火工藝可以使鋼獲得各種不同的性能。
2、碳鋼普通熱處理工藝
1)加熱溫度
碳鋼普通熱處理的加熱溫度,原則上按加熱到臨界溫度Ac1或Ac3線以上30~50℃選定。但生產中,應根據工件實際情況作適當調整。熱處理加熱溫度不能過高,否則會使工件的晶粒粗大、氧化、脫碳、變形、開裂等傾向增加。但加熱溫度過低,也達不到要求。
表2-1碳鋼普通熱處理的加熱溫度
方 法 加 熱 溫 度 (℃) 應用范圍
退 火 Ac3+(20~60) 亞共析鋼完全退火
Ac1+(20~40) 過共析鋼球化退火
正 火 Ac3+(50~100) 亞共析鋼
Accm+(30~50) 過共析鋼
淬 火 Ac3+(30~70) 亞共析鋼
Ac1+(30~70) 過共析鋼
回火 低溫回火 150~250 刃具、模具、量具、高硬度零件
中溫回火 350~500 彈簧、中等硬度零件
高溫回火 500~650 齒輪、軸、連桿等綜合機械性能零件
㈧ 鋼的熱處理是什麼
前面介紹了工程材料的性能,但在現代機器製造中由於對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完全依賴原材料的原始性能來滿足這些要求,常常是不經濟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而熱處理可提高零件的強度、硬度、韌性、彈性,同時還可改善毛坯或原材料切削性能,使之易於加工。所以經過熱處理的工件,可充分發揮材料的內部潛力,改善材料的工藝性能,擴大使用范圍和延長使用壽命,具有明顯的技術和經濟效益。
鋼的熱處理就是將鋼在固態下,通過加熱、保溫和冷卻,以改變鋼的組織,從而獲得所需性能的工藝方法。由於熱處理時起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溫度和時間,所以各種熱處理都可以用如圖2-11所示的溫度—時間為坐標的熱處理工藝曲線來表示。熱處理的工藝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圖2-12所示的幾種,下面僅介紹最常用的四種普通熱處理方法。
1退火
退火是將金屬或合金加熱到適當溫度(對碳鋼來說一般為780~900℃),保溫一定時間後隨爐冷卻或埋入灰中使其緩慢冷卻的熱處理工藝。退火的主要作用是:降低硬度,以利於切削加工或其他種類加工;細化晶粒,提高鋼的塑性和韌性;消除內應力,並為淬火做好准備。退火主要用於鑄件、鍛件、焊件及其他毛坯的預備熱處理。
圖2-12常用的熱處理方法
由於退火的目的不同,其工藝方法有多種,通常有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去應力退火等。
2正火
正火是將鋼加熱到適當溫度(對碳鋼而言為800~930℃),保溫一定時間後,在空氣中冷卻的熱處理工藝。正火實質上是退火的另一種形式,其作用也與退火相似,不同的是工件保溫後,在空氣中冷卻而不是隨爐冷卻。因此,正火工件比退火工件的強度和硬度稍高,而塑性和韌性稍低。
3淬火
淬火是將鋼加熱到適當溫度保溫一定時間後,在淬火介質中快速冷卻的一種熱處理工藝。淬火的目的是提高鋼的強度和硬度,增加耐磨性,並在回火後獲得高強度和一定韌性相配合的工件性能。淬火時的冷卻介質稱為淬火劑。常用的淬火劑有油、水、鹽水,冷卻能力依次增強。
4回火
鋼件淬硬後,再加熱到某一較低的溫度,保溫一定時間,然後冷卻至室溫的熱處理方法稱為回火。回火的主要目的是消除淬火內應力,以降低鋼的脆性,防止產生裂紋,同時使鋼獲得所需的性能。根據回火溫度不同,可將回火分為低溫回火、中溫回火和高溫回火。
㈨ 碳鋼的熱處理
一、 實驗目的
1. 了解碳鋼的基本熱處理工藝方法
2. 研究冷卻條件與鋼性能的關系
3. 分析淬火和回火溫度對鋼性能的影響
二、 實驗設備和試件
1. 實驗設備:SX-10M-2.5型箱試電阻爐
2. 試件:45鋼、30鋼及T8鋼試件各一件
3. 45鋼淬火後的試件三件
三、 實驗原理
熱處理是一種重要的金屬加工工藝方法,目的是提高鋼的性能(使用性能和工藝性能)。鋼的熱處理的工藝特點是,將鋼加熱到一定的溫度,保溫一定的時間,然後以一定的冷卻速度進行冷卻。通過該工藝過程使鋼的性能發生改變。
四、實驗內容和步驟
(一) 鋼的淬火熱處理
淬火熱處理就是把碳鋼加熱到AC3或者AC1以上30-50°C,保溫後放到不同的冷卻介質中進行快速冷卻(冷卻速度大於臨界冷卻速度),以得到馬氏體組織(M)。淬火後的組織為馬氏體和殘余奧氏體。
1. 淬火溫度的確定
根據材料的不同,在表1中查得其臨界溫度AC3或者AC1,然後加上40°C,就可以得到其加熱溫度。
亞共析鋼(45鋼,30鋼):
加熱溫度=AC3 + 40°C
過共析鋼(T10鋼):
加熱溫度=AC1 + 40°C
所以最終30鋼的加熱溫度= °C + 40°C=
45鋼的加熱溫度= °C + 40°C=
45鋼的加熱溫度= °C + 40°C=
2. 保溫時間的確定
零件隨爐子加熱達到所需的加熱溫度以後,還要進行一段時間的保溫,以保證整個零件均勻充分地達到所需要的溫度。顯然保溫時間跟工件的大小和形狀有關系。
通過測量零件的尺寸,然後查表2,計算試件的保溫時間。
零件的尺寸為直徑二十毫米的圓柱形零件,所以30鋼、45鋼、T10鋼的保溫時間分別為:
3. 冷卻介質的選擇
冷卻是淬火的關鍵工序。它直接影響淬火後的鋼的性能。淬火的冷卻速度要大於臨界冷卻速度,以獲得過冷馬氏體組織。同時在冷卻過程中還要控制結晶過程中內應力的產生,防止變形和開裂的發生。
為了保證淬火效果,應選擇合適的冷卻介質和冷卻方法。本實驗中我們選擇室溫下的水作為冷卻介質。
4. 工件放入爐中,設定電爐溫度控制器的加熱控制溫度,開始加熱。
5. 電爐達到設定溫度後,開始保溫的計時。
6. 工件出爐,快速放入水中冷卻。
(二) 鋼的回火熱處理
鋼在淬火後得到的馬氏體組織硬而脆,且工件內部有很大的內應力。回火的目的是消除內應力,適當降低硬度,改善加工性能。根據不同的工藝要求,回火分為高溫回火,中溫回火和低溫回火三種工藝方法,其溫度的選擇及組織性能的變化見表3。
回火的冷卻方式為空冷,即工件出爐後放在室溫下慢慢冷卻。
1. 工件放入爐中,設定電爐溫度控制器的加熱控制溫度,開始加熱;
2.電爐達到設定溫度後,開始保溫的計時,保溫時間為30分鍾;
3. 工件出爐,放在室溫下慢慢冷卻。
㈩ 表面熱處理強化鋼的機理
表面淬火
鋼的表面淬火一般分為火焰加熱表面淬火和感應加熱表面淬火等。表面淬火使工件表層得到高硬度的淬火馬氏體,而心部仍然保持原有的韌性。
1.火焰加熱表面淬火
採用乙炔—氧(或煤氣—氧)的混合氣體燃燒的火焰迅速加熱工件表面,至淬火溫度後快速冷卻(如噴水)的淬火工藝,叫火焰加熱表面淬火。淬硬層深度一般為2~6mm。這種淬火方法設備簡單,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特別適用於大型工件、單件、小批生產。但加熱溫度較難控制,因而淬火質量不穩定。
2.感應加熱表面淬火
將工件放在通有高頻(中頻、工頻)電流的線圈中,利用感應電流通過工件產生熱效應(集膚效應),使工件表層(或局部)迅速加熱並進行快速冷卻的淬火工藝,叫感應加熱表面淬火。由於加熱時間短,淬火表層組織細、性能好,感應加熱表面淬火生產效率高,工件表面氧化、脫碳極少,變形也小,淬硬層深度易於控制,容易實現自動化。但設備費用昂貴,適宜用於形狀簡單的工件大批量生產。
化學熱處理
化學熱處理是將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質中加熱和保溫,使介質中的某些元素滲入工件表層,從而改變表層的化學成分、組織和性能的熱處理工藝。通過化學熱處理可提高工件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也可提高工件表面的耐蝕性、耐熱性等。常用的化學熱處理有滲碳、滲氮、碳氮共滲以及滲硼、鋁、鉻、硅等。
鋼件的滲碳應用較廣。滲碳是將工件置於滲碳介質中,加熱到單相奧氏體狀態,保溫一段時間,使碳原子滲入工件表層,提高表層含碳量,從而增加表面的硬度及耐磨性。滲碳工件材料一般為低碳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