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重要的焊接結構上兩條焊縫不能靠得太近
太近不結實. 要讓兩條焊縫不能太近,是為了讓焊接更好些
. 近了.焊後會開.
B. 控制焊接變形的措施
控制焊接變形的措施
控制焊接變形需要從設計和工藝兩方面入手,具體措施如下:
一、設計措施
提高構件剛度:在設計焊接構件時,如尺寸、自重允許的條件下,適當提高構件的剛度,以減少焊接引起的變形量。
合理選擇焊縫尺寸:在保證焊接質量和滿足結構承載能力的前提下,盡量減少焊縫尺寸。例如,將V型破口改成U型破口,長焊縫改成斷續焊縫,或在保證焊透的情況下盡量減小焊縫間隙。
合理選擇焊縫數量:對於自重不要求的焊接構件,適當選用較厚材料,可減少筋板數量,從而減少焊縫數量;對於薄板焊接結構,可採用壓出可加強筋代替筋板結構,以減少焊縫數量。
合理設計焊縫位置:焊縫應設計成對稱於焊接構件截面的中心軸或使縫接近中心軸,這樣焊接應力對稱互相抵消,大大減少焊接變形(特別是彎曲變形)。同時,焊縫不要布置得很密,並盡可能避免交叉焊縫。
二、工藝措施
合理裝配焊接順序:
對於復雜焊接結構,裝配順序相當重要。一般截面和焊縫對稱的結構,應先裝配成總體,然後再分部對稱焊接。
對於不對稱的復雜焊接結構,可先將其分成若干簡單部件分別施焊,然後再總裝焊接。
焊接參數的選擇:原則是減少熱量的輸入,即盡量減小焊接參數,以減少變形量。
對稱焊縫的焊接:對稱焊縫應採用對稱焊,最好兩人同步焊,以平衡焊接應力,減少變形。
不對稱焊縫的焊接:應以焊縫少的一側先焊,以平衡焊接過程中的應力分布。
長焊縫的焊接:對於長焊縫,應採取不同的方向和順序施焊,如分段焊、跳焊、分段退焊、分中對稱焊等,以分散焊接熱量,減少變形。
焊縫的焊接順序:應先焊對接焊縫,後焊角焊縫及其它焊縫;組成圓筒形焊件時,應先焊縱縫,後焊橫縫。
反變形法:預置反方向的變形量,以抵消(補償)焊接變形。這種方法在會引起角變形和彎曲變形的場合應用較多。
剛性固定法:焊前對焊件外加剛性拘束,強制焊件在焊接時不能自由變形。這種方法比較有效減少焊接變形。
剛性固定法與反變形法的結合:將剛性固定法與反變形法有機結合起來使用,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焊接方法的選擇:盡量使用熱量集中、焊接變形小的方法。常見焊接變形從大到小的焊接方法為:氣焊、電渣焊、埋弧焊、焊條電弧焊、氣保焊、激光焊等。日常中廣泛使用的如氬弧焊、CO2保護焊等。
錘擊法:用帶球形的尖錘輕而密地敲擊焊縫,鬆弛焊縫表面漲力,減少焊接應力,從而減小變形。
分層焊接法:在焊接厚度較大的焊件時,採用分層焊接。利用後面層的焊接熱量對前層焊縫進行保溫和緩冷,以消除應力,從而減小變形。
熱處理法:
對焊件進行預熱,可減少焊件加熱部分與未加熱部分的溫差,減低焊件的冷卻速度,達到減少內應力和焊件變形的目的。
對焊件進行焊後退火、回火處理,將焊件放入爐中或保溫材料中加熱保溫一定時間後緩冷,能減少大部分應力,以達到減小焊接變形的目的。
散熱法:焊件在焊接時採用強迫冷卻的方法使焊接區散熱,由於受熱面積減少而達到減小變形的目的。但這種方法不適合用於焊接淬硬性較大的材料。
綜上所述,控制焊接變形需要從設計和工藝兩方面綜合考慮,採取多種措施綜合應用,以達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C. 考慮到焊接結構的工藝性,焊件焊縫的布置應遵循哪些工藝設計原則
應考慮避免應力集中和盡量減小焊接變形
盡量減少焊縫數量和尺寸;
避免焊縫過於集中,導致應力峰值疊加;
合理布置焊縫位置,可以的話可採用中軸對稱分布;
焊件採用對稱坡口;
盡量採用氣體保護焊,避免焊條電弧焊和氣焊(水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