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古代帝皇總是要以仁義治天下
古代皇帝總要以仁義治天下的最大原因不過是因為這樣可以更好好地統治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子民。仁義就像是另一層束縛,而有了這種束縛,人們才能更好地生活,而生活也會更加的穩定。
相比於法家所倡導的依法治國的嚴峻,以仁義治國卻可以讓國家更加的安穩,因為以仁義治國不僅治的是國,更多的是心。倡導仁愛,那麼人們也會相對的更安於本分,畢竟平穩的生活誰願意打破。
而生活穩定了,那麼相對的人們的社會生產力也會與之相對的提升,而社會生產力提升了,那麼無疑這個國家將會越來越富、越來越強。而國家富了、強了,對於君主來說這絕對會是一件喜聞樂見的事。
而另一方面,君主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仁義」的本身含義,而以此來約束自己的子民,這樣子民也就不會出現反叛之心。這樣一來皇位是坐穩了,二來以仁治國還會受到百姓的稱贊,從而君主在史書冊上的好名聲也能傳下來。
㈡ 如何理解曹操說在亂世只有強者才配談仁義弱者只有被拋棄
實際上,不只是亂世。什麼時候,都是強者才配談仁義的。
因為強者有制定規則和維護規則的能力,才有資格將仁義道德,化作規則,讓其他人來遵守。
亂世里,統兵的武將,鎮守一方的大員,有資格談仁義。這里歸他們管,他們可以對人仁義,也可以不仁義,但他們都做得到。一個普通書生,也可能想談仁義,但一個地痞就可以把他揍一頓並搶走他的錢,讓他飯都吃不上。飯都沒得吃,就沒有仁義可言。
現在也是一樣。美國講究自由民主,中國實力強了,也可以自由民主了。可是有些小國,想自由民主就做不到。就像敘利亞,歐美國家隨便找個借口就打他一頓,飽經戰亂自然無力自由民主。
㈢ 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荀子的仁義有什麼區別
1、著重點不同
孔子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為基礎,以立人極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孟子要求人們重視內省的作用。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張性善論。以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
荀子著重繼承了孔子的「外王學」。他又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並在此基礎上,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
2、論點不同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孟子提出了性善論的思想。他認為,盡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惡論,這與孟子的性善說直接相反。
3、治國方針不同
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孟子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荀子的思想偏向於經驗以及人事方面,是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重視社會秩序,反對神秘主義的思想,重視人為的努力。
(3)仁義管一方擴展閱讀:
仁的產生是社會關系大變動在倫理思想上的表現,是對子與父、君與臣以及國與國關系的倫理總結,因而具有很豐富的內容。
從另一個角度說,仁學思想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生產力的發展必然促使生產關系的變革,這種社會變革引起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劇烈變化,從而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
在之前的周禮被破壞後,有識之士便站了出來,尋求一種新的理想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孔子就是這樣從春秋時代大量有關仁的思想資料中加以取捨,提煉和綜合,使仁真正成為一個范疇,並以此為邏輯起點,構築了早期的儒家思想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孟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孔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荀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仁
㈣ 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悌忍是什麼意思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指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1、仁: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
2、義本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義」。孟子則進一步闡棕了「義」。他認為「信」和「果」都必須以「義」為前提。
3、禮是中國古代社會准則和道德規范。春秋時的政治家子產最先把「禮」當作人們行為的規范。
4、智即智慧、聰明,有才能,有智謀。孔子認為,有智慧的人才能認識到「仁」對他有利,才能去實行「仁」。
5、信是儒家的倫理范疇。意為誠實,講信用,不虛偽。「信」既是儒家實現「仁」這個道德原則的重要條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養的內容之一。
6、忠是儒家的道德規范。孔子所說的「忠」,是指和別人的一種關系,盡力幫助別人叫做「忠」。「忠」又特指忠君。對長輩能盡孝道也是「忠」。
7、孝儒家的倫理范疇。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認為孝是各種道德中最根本的。孝是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在家庭關系中的表現,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孝」一直視為最高的美德,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8、悌是儒家的倫理范疇,指敬愛兄長,順從兄長。常與「孝」並列,稱為「孝悌」。儒家非常重視「孝悌」,把它看作是實行「仁」的根本條件。
9、廉是指當政之要在於興一方,為政之要在於敢創新,治政之道在於求民安,施政之本在於潔自身。
10、恕是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觀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強加給別人。在孔子的有關倫理學說中,「忠」與「恕」是並列的。因「恕」而得「忠」,為「忠」以行「恕」。「忠恕」是實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內容。
1、「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是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
2、「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他與五行說「金木水火土」,古人創作的「梅花篆字」梅報五福(平安、健康、幸福、快樂、長壽)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㈤ 孟子的名言關於仁義治國的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解讀]愛人的人別人總是愛他,尊敬別的人別人總是尊敬他。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往往會用同樣的態度對待你。要想受人敬愛,必須敬愛他人。恆:常常。
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於邪。——《左傳·隱公三年》
[解讀]喜歡子女,應該用道義去教導他,不要讓他走上邪路。這是春秋時期衛國大夫石碏(què)勸諫衛庄公的話,衛庄公不聽勸諫,他的寵子公子州吁終於招致殺身之禍。溺愛,會使子女走上邪路。弗,不。納:入,使入。
不吹毛而求小疵。——《韓非子·大體》
[解讀]不要去挑剔別人的小毛病。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喜歡挑剔別人的小毛病就是自己的大缺點。求:找尋。疵:毛病。
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解讀]不將對甲的怒氣轉到乙的頭上,也不重犯同一種過失。許多人對自己的過失並不引起注意,甚至習以為常,若能像顏回那樣該多好啊!遷怒:轉移怒氣。貳:再,重。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離婁上》
[解讀]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畫出矩形和圓形來。我們的生活,辦事情,都必須遵循一定的規章制度,否則,各行其是,准會亂了套。規矩:規和矩,校正圓形和方形的兩種工具,比喻標准,法度。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牧民》
[解讀]糧倉充實,百姓才懂得禮節制度;衣食豐足,百姓才知道榮譽恥辱。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治理國家的人,首先要考慮老百姓的生活。廩(lǐn):糧倉。實:充實。
差若毫釐,謬以千里。——《禮記·經解》
[解讀]事情開始時有很小的差錯,若不及時糾正,最後就會造成大的錯誤。萬事開頭難,開頭必須謹慎;搞科學研究必須精益求精,一絲不苟,否則就會造成重大損失。毫釐:為計量小單位,形容極少或極小。繆(miù):錯誤。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戰國·楚·屈原《卜居》
[解讀]尺雖比寸長,但和更長的東西相比,就顯得短,寸雖比尺短,但和更短的東西相比,就顯得長;事物總有它的不足之處,智者也總有不明智的地方。人或事物各有長處和短處,不應求全責備,而應揚長避短。
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
[解讀]面臨著仁義,就是老師,也不必同他謙讓。這句話與「我愛我的老師,我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語)的意思有些類似。闡發仁義,捍衛真理,伸張正義等應該做的事,要積極主動地去做,絕不能推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孫丑下》
[解讀]擁有真理,合乎正義的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幫助,違背真理、非正義的就很少得到幫助。它告訴我們,真理和正義是不可戰勝的。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
[解讀]如果只是獨自一個人學習而沒有朋友一起討論,就會孤陋寡聞。事實證明, 學習夥伴有益於學習的進步。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解讀]富貴不能使他的心惑亂,貧賤不能使他改變節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只有做到了這三點才可以稱得上是大丈夫。孟子的這句話歷代相傳,激勵了無數的中華兒女。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詩經·十月之交》
[解讀]高地變成山谷,深谷變成山陵。據科學推測,喜馬拉雅山這個地方在七千萬年以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滄海變桑田,比喻世事多變。也比喻事物在一定的條件下總是向它相反的方面轉化。
㈥ 仁義可以管理企業
這里就是體現的管理上目前爭論比較多的:以人為本還是以績效為本的問題。
惠普是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比較典型的代表:,可以看一下高建華的《笑著離開惠普》
華為是比較典型的以績效為本。
仁者無敵,但並不是僅僅靠仁義就能管好企業。
㈦ 仁義的作用是什麼
仁義為何物?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大道廢,有仁義。
儒家的仁義
既然老子提到了仁義,那麼按照常理推斷,仁義的概念在當時就應該存在了。然而我們現在對於仁義的認識卻是來源於孔孟的論述,而他們都是老子的後輩。在此以前,能夠流傳至今的有關「仁義」的文字記載反而不多。關於「仁」,最為後世推崇的觀念是孔子所說的「仁者愛人」。(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當然,「仁」還有其他解釋,比如「克己復禮謂仁(《論語•顏淵》)」。但是,不論仁的內涵到底是什麼,有一點我們可以確定,那就是仁必然存在著一個對立面——不仁。什麼是不仁?套用孔子的話說就是「不愛人者不仁」、「不能克己復禮者不仁」。
至於「義」,則以孟子的闡述最為完備,其中比較著名的觀點就是「捨生取義」(《孟子•告子上》)。孟子認為義是人們的「羞惡之心」,又說「義,人路也」(同上)。然而這些言辭不過是鋪墊罷了,本質內容隱藏在下面的話語中。孟子在《滕文公上》里宣稱「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如此一來,「義」便被納入倫理道德和社會秩序范疇,然後又被進一步闡發為一種單方義務,作為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必須遵循的行為規范,所謂「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孟子·告子下》)
孔子及其門徒鼓吹「仁義」,除了試圖用「仁義」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以外,起碼還有發揮其另外兩個更加重要功能的目的。一是價值尺度。既通過鼓吹仁義,使自己的思想主張占據道義上的制高點,而這種制高點就是精神領域的合法性。有了它,孔孟們推行自己的主張就可以「名正言順」了。二是識別評判。仁義就象一個標簽,這個標簽將整個社會劃分為兩個陣營,一邊是仁義君子,一邊是不仁不義的小人。
仁義擁有了合法性,完成了對人群的劃分,接下來會做什麼?那就是確立「仁義」對「不仁不義」的統治!孔子說「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這就不啻於將是非標准以及他人的生死榮辱都捏在自家手裡。這些言論起碼可以清晰地透露出如下信息,那就是孔子、儒家鼓吹的仁義,從根本上說是對他們自己的愛,這種愛是不會真正惠及到天下所有人的身上,因為這個社會不僅僅是仁君子的社會,而且還是小人(普通人)與不仁者的社會,兩者本來就並存於人類社會之中,這才是社會的常態。現在有人非要把它們人為地分開,搞得勢同水火,這種以自己的好惡來決定取捨的行為,無疑是對社會正常秩序的巨大破壞。要知道在老子的思想里,「容」是道的基本屬性,聖人、居位者必須具備寬廣的胸懷,善與惡、美與丑、君子小人都要裝得下才行,因為現實世界就是如此。讓天地萬物按照其自有的軌道運行,這是道的本質。對於仁義的鼓吹,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只強調矛盾的一面,而不談另一面,這和「道」的自然屬性是相背的,鼓吹仁義就意味著社會秩序偏離了「和」的方向,執於一端。所以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
此外,這句話同時又是老子對人類社會一種常見現象白描式的敘述。有經驗的人都知道,當社會上提倡某種理念的時候,潛台詞往往就是該種理念的缺失,比如我們現在提倡節儉,言外之意就是說當前的浪費現象已經非常嚴重了。正是由於某種事物的缺失,所以人們才呼喚它的回歸。同樣,當既有的社會秩序瓦解,國家、天下陷入混亂狀態的時候,「道」似乎也就不復存在了,殊不知混亂與失衡也是「道」的運動形態,正所謂「反者道之動」也。「大道廢」就是指原有的平衡被打破,而仁義理念的興起則是由人們試圖終結社會混亂狀態重建新秩序的願望催生的,換句話說仁義是一種建立社會關系新秩序的方案設計,「有仁義」的「有」字恰如其分地展現了這一動態過程。
天下大患,戰亂頻繁,人民困苦,社會缺少互助和關愛,其根源顯然不在社會地位低下的民眾身上,這些人是弱勢的一方,其個體對整個社會的影響甚微。一個平頭百姓的影響力和一個士大夫的影響力比起來,其差別不亞於地下之於天上。仁義缺失必定是上層建築的問題,或者說仁義的缺失皆拜強勢階層所賜。俗話說「為富不仁」,可見不仁也是需要一定條件的。自己是個窮光蛋,想一面喝酒吃肉一面欣賞著別人在飢餓中痛苦地死去,也沒有那樣的本錢。由此可見,社會中缺失的仁義友愛是統治者是強勢集團對普通民眾對弱勢階層最起碼的同情,而不是下對上、弱對強的忠誠和義務。因此若想天下百姓都能安居樂業,根本不需鼓吹什麼「仁義」,只要統治者只要強勢階層稍稍收斂一下貪婪的慾望,緩一緩下層人民脖子上的套鎖就OK啦。所以老子主張寡慾主張無為,這無疑是針對社會病態根源開出的一劑良方。與之相反的方案就是用仁義來治天下。仁義治天下容易產生大偽,因為在一個動亂紛爭的社會里仁義無疑是一種稀缺性的社會資源,那些標榜仁義的宵小之徒往往利用人們對仁義的渴求心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就象現在的美國借民主自由之名,行控制壓迫之實一樣。
智慧出,有大偽。
不要將這里的「智慧」狹隘地理解為小智小巧,而應作擴大解釋。一切可以為人們造福的科學、技術、思想、方法都可能被用來危害人類自己,原因就在於事物的兩面性。比如仁義、自由、民主,比如TNT、生物技術、核武器,這些事物是掌握在善良人的手中還是操在希特勒之輩的魔爪里,其作用與後果有著天淵之別。人們之所以上當受騙,就在於「大偽」外面的「智慧」外衣,換句話說,「智慧」是「大偽」生存的土壤。試想,如果大家都清楚地知道某件事物邪惡的本性,則避之惟恐不及,又怎麼會為之所騙所傷呢?因此,大惡往往是掩藏在善良下面的,大奸往往是掩藏在忠厚下面的,正所謂「大詐似直,大奸似忠」也。老子這句話既是一種對客觀現象的表述,也是對我們慣常思維方式的警醒。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六親」一說為父子兄弟夫婦,一說為父母兄弟妻子,此處是指以家庭為單位近親關系。「孝」是子女對父母、晚輩對長輩敬愛之情;「慈」與孝相對,是父母對子女、長輩對晚輩的關心與愛護。當所有家庭成員都能夠相互關心扶助的時候,整個家庭無疑是和睦幸福的,此時也就無所謂「孝慈」了。假如整個家庭處在「六親不和」的境況中,作為家庭倫理關系單一表現的「孝慈」就凸顯出來,比如張三對小兒子特別疼愛,李四的大女兒對父母特別孝順等等。而人們對孝慈的追求與強化,往往又進一步加劇了家庭關系的不平衡,比如張三疼愛小兒子,勢必會招致大兒媳的更大不滿。
家庭關系的放大就是社會關系。在一個國家中,如果政治清明、社會安定、武備強大就不會出現各種社會險情,如政治風險、內亂風險、外患風險,也就不具備忠臣們的存在條件。當忠臣出現的時候,往往預示著國家的嚴重危機。從這個意義上說,忠臣的產生並不是社稷之幸百姓之福。
老子這段話的文字雖然不多,但是其內涵卻極為豐富,就象打開了一扇門,讓我們可以用另外一種視角來觀察周圍習以為常的事物,得出與以往不同的判斷,這也許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逆向思維吧。也許用這種方法觀察到的世界,才是更加接近於客觀真實的世界。
㈧ 「仁義」二字中的「仁」和「義」分別指的是什麼什麼是「仁」什麼是「義」
仁愛和正義;寬惠正直。 《禮記·曲禮上》:「道德仁義,非禮不成。」 孔穎達 疏:「仁是施恩及物,義是裁斷合宜。」《禮記·喪服四制》:「恩者仁也,理者義也,節者禮也,權者知也,仁義禮知,人道具矣。」《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呂氏春秋·適威》:「古之君民者,仁義以治之,愛利以安之,忠信以導之,務除其災,思致其福。」《漢書·食貨志上》:「陵夷至於 戰國 ,貴詐力而賤仁誼,先富有而後禮讓。」 唐 韓愈 《寄三學士》詩:「生平企仁義,所學皆 孔 周 。」 宋 王安石 《與王子醇書》:「且王師以仁義為本,豈宜以多殺斂怨耶?」 清 王應奎 《柳南隨筆》卷二:「 方旦 ( 朱方旦 )書示雲,正心誠意,道德仁義,方可看 長安 春色。」 碧野 《沒有花的春天》第十章:「銀錢如糞土,仁義值千金。」
儒家重要倫理范疇。本意為仁愛與正義。戰國時的孟軻曾著重提出,漢儒董仲舒繼承其說,將「仁義」作為封建道德的最高原則。宋代以後,由於理學家的闡發、推崇,「仁義」成為封建道德的別名。常與「道德」並稱為「仁義道德」,與「禮、智、信」合稱為「五常」。
㈨ 仁義的含義
一、含義
1、寬厚正直。
2、性情溫順,通達事理。
二、仁義
1、是儒家的重要倫理范疇。其本意為仁愛與正義。早在《禮記·曲禮上》:「道德仁義,非禮不成。」而戰國時的孟子(孟軻)對此更是推重此概念;此後漢儒董仲舒繼承其說,將「仁義」作為傳統道德的最高准則。
2、宋代以後,由於理學家的闡發、推崇,「仁義」成為傳統道德的別名,而且常與「道德」並稱為「仁義道德」,與「禮、智、信」合稱為「五常」。
(9)仁義管一方擴展閱讀:
孟子「仁義」思想中的「義」提出的原因
一、時代發展的結果
1、相對於生活在春秋時期的孔子來說,生活於戰國中期的孟子所處的環境又發了很大的變化,政治上,宗族領主的土地所有制逐漸向地主私有制轉變,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變得日益尖銳復雜,諸候之間,諸候與大夫之間為爭奪更多的土地和人民,展開了激烈斗爭,兼並戰爭愈演愈烈;
2、經濟上,隨著冶鐵技術廣泛地用於生產生活中,社會生產力得到很大地提高,社會經濟日益繁榮起來,各國採取相應的改革措施為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提供了保障,統治階級殘酷地剝削和壓榨勞動人民;
3、文化上,科技的進步使人們的思想認識得到進一步提高,動亂時期的人們行動自由,思想空前活躍。在這種情況下,孔子原有的「仁」已跟無法適應時代的變化。於產生和形成了孟子這一特有的思想。
二、對孔子學說的發展的結果
1、孟子在吸收孔子思想的同時,自己的知識也在不斷增進和豐富,為了使自己的思想更具有說服力,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他結合自己的經歷,以孔子「仁」的思想為中心,又納入了「義」,把孔子思想中的「仁」作為家庭的宗法倫理原則,又把「義」視作君臣關系、長幼關系作為社會倫理的原則。
2、「仁義」是孟子「仁義禮智」四德中的二德,雖然孔子也曾提出了這四德,但他重點強調的是人和人之間要互相親愛的「仁」和維護周朝統治秩序的「禮」。孟子則用「義」對「仁」進行補充說明,使儒學思想更加完善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