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界首一中奧賽班
去年好像要750分以上吧 有6個實驗班和一個奧賽班= -、
⑵ 請問廢鐵收好了賣到那裡去價格高點
遼寧廢鋼鐵回收價格2010年8月8日 近期廢鋼鐵價格走勢看漲
東北廢舊物資網-回收價格(元/噸)
重型廢鋼2800
中型廢鋼2650
小型廢鋼2500
中厚板邊角料2800
輕型廢鋼2200
廢機械生鐵2550
統料廢鋼2300
輕薄料2100
廢生鐵2550
廢暖氣片2450
軋鋼料2800
廢鋼屑2500
廢鐵屑2200其它廢金屬價格見東北廢舊物資網http;//以上價格均為沈陽當地當天現金收購行情,僅供參考
沈陽廢鋼鐵收購:長期大量高價現金收購廢鋼鐵,價格隨行就市13066716673貨到付款
⑶ 界首在安徽哪裡
界首市是安徽西北大門,位於京九經濟帶和歐亞大陸橋經濟帶交匯處,面向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經濟圈,背靠中原腹地,是東西進出的重要門戶,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全市總面積667.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2萬畝,人口73萬,轄18個鄉、鎮、辦事處。 界首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東漢時王莽、劉秀逐鹿於此,留下「王莽追劉秀」的千古史話,光武鎮成為全國唯一以皇帝年號命名的城鎮。南宋名將劉琦大敗金兀術,在劃此溝為界。元末紅巾軍領袖界首人劉福通,在家鄉首舉反元義旗,為建立明朝奠定了基礎。抗戰時期,界首由於特殊的地理優勢,未受日軍侵犯,上海、南京等城市商人紛紛遷往界首,一度人口劇增,商賈雲集,貿易興旺,有「小上海」之美譽。 界首氣候適宜,物產豐富。是全國優質小麥、優質棉花、優質山羊、優質黃牛生產基地,是安徽省糧、棉、油、肉主產區。小麥平均單產連續多年居全省首位。牛行街牲畜交易市場日交易牲畜1000多頭,陶廟山羊市場日交易、屠宰山羊1萬只。黃牛、山羊具有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皮質細膩彈性好等特點,為國內外市場緊俏的畜產品之一。潁南馬鈴薯基地種植面積10萬畝,城郊雙孢菇種植面積5000畝。紅薯、大豆、蔬菜、雙孢菇四大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通過省級認定。「呂長明」牛肉、「宏亮」熏雞、清真牛肉乾等地方特產享譽省內外。農副產品深加工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前景廣闊。 界首工業結構合理,門類齊全。全市已形成20多個行業、2000多個品種的生產體系,國家級、省級名牌產品32個。以華信葯業、華源廣生葯業為主的醫葯,以天安集團為龍頭的塑料化工,以三寶線業、友源鞋業為主的紡織製鞋,以沙河王為龍頭的食品釀造,以雲龍機械、東亞照明為主的機械製造,以田營鉛冶煉為主的金屬冶煉六大支柱產業優勢明顯。「沙河王」系列白酒、「富硒康」口服液、「芬格欣」口服液、「奇安特」運動鞋、「雲龍」糧食機械、「錦泉」漁具等知名產品享譽全國。工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0%以上,對財政經濟的貢獻率達70%左右。 界首園區經濟發展迅速,潛力巨大。市工業園位於我市城區東部,面積8平方公里,北鄰漯阜鐵路和界阜蚌高速公路,省道308線橫穿其間,園區「四橫」、「四縱」網狀道路格局基本形成,對外交通十分便捷。園區毗臨市行政服務中心、市第二水廠、市污水處理廠、市郵政大樓、廣電中心等重點單位,距商業中心2公里,東城35KV變電所坐落在園內,醫院、學校、通訊、商貿、郵政、金融、停車場、加油站、儲配站、消防站等公共設施和配套設施正在建設。園區總體布局分農副產品加工區、機械配件加工區、電子信息產品加工區、環保產品加工區、食品工業區、醫葯產品加工區。《界首市工業園區投資優惠政策若干規定》、《界首市工業園區管理暫行辦法》等優惠政策和「一站式」、「一條龍」、「保姆式」服務模式,為外來投資提供了極大便利。入園企業需辦理的相關手續,均由園區辦公室牽頭,市行政服務中心承辦,一次性辦結。目前已有20多家企業入駐園區。園區以引進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將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產業升級的基地。 田營鉛冶煉加工區位於城區東南8公里陶庄湖,一期工程佔地面積100公頃。園區順應國際有色金屬產業的發展趨勢,遵循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產業政策,通過了省環保局環保檢查驗收,成為國內再生鉛最大生產在地,並被授權制定國家再生鉛行業標准。2004年,園區企業年產再生鉛15萬噸,實現產值15億元。我們精心制定了園區發展規劃,聘請有關專家編制了清潔生產工藝流程,組建了緊密型的華鑫鉛業集團公司,集團公司下轄11個子公司,採取股份制的形式,使公司從家族式管理向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為集約發展奠定了基礎。我們不斷改進生產工藝,積極發展精深加工,力爭做成全國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產品最先進、經濟和社會效益最好的再生鉛生產基地。 光武塑料加工區位於城區西北15公里處,緊靠臨界鄲公路,地理位置優越,面積約100公頃。光武廢舊塑料回收加工市場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發展於90年代,興盛於2002年以後,輻射西城、靳寨、新馬集等鄉鎮,縱深10多公里,現有初級加工企業900多家,從業人員1萬多人,主要生產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對苯顆粒等,年產量30萬噸,已有台灣捷遠塑化公司等6家深加工企業入戶園區。 鴨王經濟開發區位於城區東北5公里處,1996年建成,佔地面積500畝。園區集科、工、貿一體化,設施完善,功能齊全。區內現有韓國、天津、江蘇、福建和本地企業22家,主要生產、經銷尼龍繩、尼龍網、塑料彩條布等,產品暢銷國內外,是全國最大的繩網市場,發展前景廣闊。 界首市場活躍,商業繁榮。光武小百貨市場、陶廟山羊市場、潁南馬鈴薯市場、鴨王繩網市場、東城塑料製品市場、泉陽三粉市場等專業市場功能完善,具有較強的輻射力。近年來,我們進一步加強這些專業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千方百計吸引民營企業和個體經營大戶進市場經營,發揮能人效應建市場,形成「一個能人帶一串,一個專業興一片」的市場發展格局,不斷擴大經營規模,提高服務水平,增強市場的影響力、輻射力和吸引力。 界首社會和諧,文明進步,是全國擁軍優屬模範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市、全國科技興市百強縣市、全國體育先進縣市、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市、全國計劃生育服務先進縣市、全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安徽省衛生城市,各項社會事業健康發展,為外商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 界首交通便利,設施完善。潁河橫貫城市,可常年通航1500噸級拖船。漯阜鐵路穿境而過,與京廣、京九線相連。界阜蚌高速公路、臨界鄲一級公路、省道204線和308線經過界首,通向全國。市區距阜陽機場60公里。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5萬噸,電力、通訊事業發達,水資源供給充足。 界首人力資源充足,勞動力綜合素質較高,用工成本約為發達地區的一半,水、電、土地、房產、消費等要素價格較低,綜合成本很有競爭優勢,是有遠見的企業家理想的投資寶地。可以說,只要到界首,商機處處有。 界首人民勤勞朴實,重情重義;界首蓄勢待發,充滿商機,充滿希望,有很多資源正待開發。我們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務實的舉措,更加優質高效的服務,積極實施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大力營造親商、安商、和商、富商的良好氛圍,努力使所有來界首投資興業的客商賓至如歸,盡情施展才華和抱負。我們誠摯地期待各位有識之士前來商貿洽談、投資興業,共同開創「交流、合作、發展、繁榮」的美好未來!
希望採納
⑷ 界首市遠大建築裝飾工程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建築室內外裝修工程、門窗工程、幕牆工程、鋼結構工程、不銹鋼、鐵
界首市遠大建築裝飾工程有限公司
界首市遠大建築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是由一支優秀的施工隊組建而成,該施工隊至公司成立前已有12年歷史、擁有固定工人380多名,主要從事建築室內外裝修工程、門窗工程、幕牆工程、鋼結構工程、不銹鋼、鐵藝工程,2000年~2010年在北京地區施工完成項目48個,其中標志型項目有:北京新保利大廈內裝修、國家大劇院內裝修、大鍾寺現代商城內外裝修、CCTV大樓防火塗料施工、遠洋萬和城外保溫施工、延慶熱電廠外保溫施工、門頭溝污水處理廠內裝修、西紅門理想城內外裝修、矽谷亮城內外裝修、北京服裝學院新校區精裝修等。曾多次為總包單位贏得「長城杯」「魯班獎」等榮譽獎項,受到總包單位的一致好評。2011年至今該施工隊在滁州市龍蟠小區擴建工程施工,同時施工7棟住宅樓內裝修建築面積90000平方米、30000平方米地下車庫裝修、6000平方米鋼結構工程、4棟樓門窗、幕牆、百葉、不銹鋼工程安裝,僅此工地項目產值1100多萬元,創歷史最好成績。
界首市遠大建築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於2012年成立,注冊資金200萬元,公司新建廠房2000多平米,引進先進的數控門窗加工設備,擁有3條生產線(1條塑鋼門窗加工線、1條鋁合金門窗加工線、1條不銹鋼加工線)主要經營范圍:建築室內外裝修、塑鋼、鋁合金門窗加工與安裝,幕牆工程施工、外牆保溫施工、輕型鋼結構施工、不銹鋼與鐵藝加工製作。
公司以誠信經營、做精品工程為目標,致力於成為裝飾行業的優秀企業。歡迎加盟!
⑸ 界首屬於哪個地區
界首市是安徽西北大門,位於京九經濟帶和歐亞大陸橋經濟帶交匯處,面向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經濟圈,背靠中原腹地,是東西進出的重要門戶,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全市總面積667.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2萬畝,人口73萬,轄18個鄉、鎮、辦事處。
界首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東漢時王莽、劉秀逐鹿於此,留下「王莽追劉秀」的千古史話,光武鎮成為全國唯一以皇帝年號命名的城鎮。南宋名將劉琦大敗金兀術,在劃此溝為界。元末紅巾軍領袖界首人劉福通,在家鄉首舉反元義旗,為建立明朝奠定了基礎。抗戰時期,界首由於特殊的地理優勢,未受日軍侵犯,上海、南京等城市商人紛紛遷往界首,一度人口劇增,商賈雲集,貿易興旺,有「小上海」之美譽。
界首氣候適宜,物產豐富。是全國優質小麥、優質棉花、優質山羊、優質黃牛生產基地,是安徽省糧、棉、油、肉主產區。小麥平均單產連續多年居全省首位。牛行街牲畜交易市場日交易牲畜1000多頭,陶廟山羊市場日交易、屠宰山羊1萬只。黃牛、山羊具有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皮質細膩彈性好等特點,為國內外市場緊俏的畜產品之一。潁南馬鈴薯基地種植面積10萬畝,城郊雙孢菇種植面積5000畝。紅薯、大豆、蔬菜、雙孢菇四大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通過省級認定。「呂長明」牛肉、「宏亮」熏雞、清真牛肉乾等地方特產享譽省內外。農副產品深加工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前景廣闊。
界首工業結構合理,門類齊全。全市已形成20多個行業、2000多個品種的生產體系,國家級、省級名牌產品32個。以華信葯業、華源廣生葯業為主的醫葯,以天安集團為龍頭的塑料化工,以三寶線業、友源鞋業為主的紡織製鞋,以沙河王為龍頭的食品釀造,以雲龍機械、東亞照明為主的機械製造,以田營鉛冶煉為主的金屬冶煉六大支柱產業優勢明顯。「沙河王」系列白酒、「富硒康」口服液、「芬格欣」口服液、「奇安特」運動鞋、「雲龍」糧食機械、「錦泉」漁具等知名產品享譽全國。工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0%以上,對財政經濟的貢獻率達70%左右。
界首園區經濟發展迅速,潛力巨大。市工業園位於我市城區東部,面積8平方公里,北鄰漯阜鐵路和界阜蚌高速公路,省道308線橫穿其間,園區「四橫」、「四縱」網狀道路格局基本形成,對外交通十分便捷。園區毗臨市行政服務中心、市第二水廠、市污水處理廠、市郵政大樓、廣電中心等重點單位,距商業中心2公里,東城35KV變電所坐落在園內,醫院、學校、通訊、商貿、郵政、金融、停車場、加油站、儲配站、消防站等公共設施和配套設施正在建設。園區總體布局分農副產品加工區、機械配件加工區、電子信息產品加工區、環保產品加工區、食品工業區、醫葯產品加工區。《界首市工業園區投資優惠政策若干規定》、《界首市工業園區管理暫行辦法》等優惠政策和「一站式」、「一條龍」、「保姆式」服務模式,為外來投資提供了極大便利。入園企業需辦理的相關手續,均由園區辦公室牽頭,市行政服務中心承辦,一次性辦結。目前已有20多家企業入駐園區。園區以引進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將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產業升級的基地。
田營鉛冶煉加工區位於城區東南8公里陶庄湖,一期工程佔地面積100公頃。園區順應國際有色金屬產業的發展趨勢,遵循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產業政策,通過了省環保局環保檢查驗收,成為國內再生鉛最大生產在地,並被授權制定國家再生鉛行業標准。2004年,園區企業年產再生鉛15萬噸,實現產值15億元。我們精心制定了園區發展規劃,聘請有關專家編制了清潔生產工藝流程,組建了緊密型的華鑫鉛業集團公司,集團公司下轄11個子公司,採取股份制的形式,使公司從家族式管理向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為集約發展奠定了基礎。我們不斷改進生產工藝,積極發展精深加工,力爭做成全國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產品最先進、經濟和社會效益最好的再生鉛生產基地。
⑹ 界首的地理
自明清至民國時期,界首集內居民多以商兼農為業,劉興集居民務農者眾。土地除廟寺、學田外,多數地畝被地主佔有。饒紹周5口之家佔有土地218畝,人均佔有43.5畝。民國26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皂廟鎮興起,三鎮鼎立,商業一時興旺,來此經商的一些富商大賈乘機於縣境爭置田畝,高課收租,荷囊肥己。如山西省一陳姓商人和河南省一楊姓商人皆於城郊置田數百畝。據民國37年調查統計:三鎮有地主(商農兼業)102戶,559人,佔三鎮總人口數的2.4%,佔有土地3383.5畝,人均6.05畝;貧農425戶,2186人,有土地1314.4畝,人均0.61畝;雇農52戶,261人,有土地52.5畝,人均0.2畝;城鎮貧民(工人在內)747戶,2782人有土地635.6畝,人均0.21畝。
無地或少地農民為養家糊口,常年賴勞力租課土地或作傭工辛苦勞作,若遇災年或遭不測,只得典當家產乃至賣兒賣女抵租償債,落得家破人亡。地主以其佔有大量土地高課出租僱工、放高利貸盤剝農民。
民國36年(1947年)秋界首縣城解放,民主革命政權建立後,相繼開始實施」減租減息」,取消地主一切額外剝削,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相應得到改善。1952年5月界首市進行土地改革(城郊、光武、陶廟、洪庄、磚集5區悉於原屬縣進行),至7月底完成土地改革任務。全市1529戶農戶中劃定地主123戶,沒收土地3743.5畝,徵收土地702畝,沒收牲畜65頭,農具139件,沒收房屋1997間,糧食計5044公斤。貧雇農477戶,2447人,分回土地3541.65畝,人均分有土地1.44畝。政府向土地所有者頒發了土地證書,徹底廢除千百年來封建土地佔有制,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個體農民所有制。是年農業產值由1950年的1332.64萬元提高到1376.39萬元。
土地改革結束後,農民有自己的土地,但在農業生產發展中由於資金短缺,耕畜農具等生產資料不足,抗禦自然災害能力有限,尤其是貧下中農中的勞弱戶更無法擺脫貧困。為避免貧下中農重新陷入借高利貸或發生典當家產和出賣土地,產生兩極分化,中共界首市委市政府根據上級指示,決定在土改基礎上,依靠貧下中農,堅持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和國家幫助原則,引導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1952年底在上年臨時互助組14個的基礎上組辦常年互助組251個,臨時互助組321個。土地經營管理自主,共同勞動,牲畜合犋,換工互利。時因無領導經驗,已建起的互助組經不住自然災害考驗,到1953年9月,已入組8579戶農民減少36.2%,經整頓教育後走上互助合作健康發展之路,是年全縣糧食總產8582.85萬公斤,人均產糧279公斤,農業產值1446.30萬元。
在互助合作穩步發展中,部分常年互助組開始試辦以土地入股地權不變統一計劃經營為特點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以下稱初級社),界首鎮大張庄張應三初級社於1953年6月首辦成功。以後,界首鎮建國初級社、桑樹鄉郭華昌初級社、申湖鄉張國興初級社、榮廟鄉榮占標初級社及磚集區老戶李庄初級社、王南湖村初級社等先後辦成。1954年縣境初級社發展到56個,入社農戶1337戶,常年互助組570個,臨時互助組4731個。至1955年初級社有739個,入社農民62411戶,占農業總戶數的36.5%,農業產值提高到2104.80萬元。隨著初級社生產水平提高,農民生活進一步得到改善,紛紛添置了一批生產資料,生產積極性更加高漲。
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5年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決議》發表後,縣委縣人委選桑樹鄉試辦第一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以下稱高級社)——新生高級社,農民(稱社員)將土地自願入社,為集體所有,取消原土地股份分紅,收益按勞動出勤評工記分,以分值計酬,年終(秋收後)結算。生產資料作價入社(不含小農具),房前屋後零星樹木仍屬農戶所有。1956年春各區試辦高級社9個,入社農戶5495,土地55686畝。是年夏秋之交縣城遇百年罕見澇災,勞弱戶分配食不飽腹,秋後出現少數農戶退社現象。冬季農閑時,經廣泛宣傳黨的有關辦社方針政策,進行整社運動,鞏固了高級社成果。1957年3月縣境有高級社34個,入社農戶60290戶,占總農戶的83.3%。在父子相勸、夫婦共商、初級社選派代表爭相申請轉辦高級社的情況下合並28個初級社為10個高級社,同期吸收單干農戶410戶入社,年底縣境有高級社44個,入社農民72775戶,占總農戶的98.5%。個體農民所有制土地在不足三年時間內完全轉變為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1957年實現農業產值1675.08萬元。
1958年8月建成了人民公社。實行單一的生產資料(土地在內)公社所有制,出現了」共產風」、」浮誇風」、」瞎指揮」,」高指標」、」高征購」、」放衛星」等做法,社行隊效,農業生產遭到破壞,生產水平下降。1958年人均生產糧食只有199.5公斤。比1957年人均生產糧食329.17公斤減少129.67公斤,社員溫飽難以正常維持。1960年農業總產值1006.17萬元,農業產值899.54萬元。1961年春經過整風整社運動,」五風」基本上得到糾正。縣境推行」定產到隊、包產到田、責任到戶」的責任田制,先在前進公社窪張大隊試點,以後在全縣推行,農業生產有了回升,農業產值達1220.22萬元。1962年責任田制受批判後作了改正。1965年農業總產值2396.93萬元,農業產值由1963年的682.79萬元提高到2158.45萬元。
1968年縣境普遍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收回或壓縮社員自留地(也稱菜地),取消或限制家庭副業生產,少數村隊家畜家禽基本禁絕。經營方式單一,農業內部結構比例失調,社員生產積極性不能發揮,生產徘徊不前。其間,惟農田水利建設有所進展。如溝河治理清淤排障、修橋涵、建電機灌站、打機井等。1970年農業總產值3663.15萬元,農業產值3128.69萬元。1975年農業總產值3504.00萬元,農業產值2926.42萬元。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次年2月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0年全縣展開。由於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即生產隊將土地及生產資料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按人勞比例將全年總包干任務(農業稅、統購糧等)承包到戶,責任到人,承包人在國家計劃指導下根據市場需求直接安排生產,實現了責權利結合,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業生產水平迅速提高,溫飽問題基本上得到解決。是年農業總產值5708.37萬元,農業產值4272.44萬元。1982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進一步得到鞏固、完善和發展。1983年人民公社取消,恢復區鄉(鎮)村建制,農業生產繼續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承包人」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餘下全是自己的」,使傳統農業生產更加符合現有生產條件,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興旺景象。至1985年糧食總產量178304噸,農業總產值1364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8元。
1952年市轄區域土地改革時留給界首中學、公安局勞教所、農場等單位全民所有權土地130多畝(,1953年撤市置縣,隨著行政區劃變更,由太和、臨泉兩縣劃入全民所有權土地1000餘畝,先後興建農業場站。縣北部區有聶馬庄農場、葡萄場,中部區有縣園藝場、苗圃場,南部區有馬鈴薯良種繁育場、陶庄湖農場、魚苗場、畜禽改良站等國營地方場(站)。後隨著工農業發展,水利、交通及其它部門先後征購土地權屬全民所有,1983年普查結果全縣全民所有權土地7357.20畝,其中耕地2688.10畝,林地416.6畝,交通用地272.5畝。
界首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是全國優質小麥、優質棉花、優質山羊、優質黃牛生產基地,截止2009年,界首市已成為安徽省糧、棉、油、肉的主產區。地方特產豐富,「呂長明」牛肉、「宏亮」熏雞、清真牛肉乾等特產享譽省內外,農副產品深加工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截止2012年,全年糧食總產量39.2萬噸,增長4.3%。有序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土地流轉戶數增多、流轉面積擴大。實施佔地2200畝現代農業示範園、農村公路建設、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農村沼氣工程、農村危房改造等項目,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 1947年界首解放以後,以手工作坊為主的私營工業由於受過去戰爭及自然災害的影響,生產很不景氣,不少企業岌岌可危,一片蕭條。市民主政府為保護與發展私營工業,對油坊、酒坊、制煙、造紙、皮革、毛巾、肥皂、木材鋪、鐵匠鋪等私人企業發放低利貸款72.82萬元(中卅幣),使63家工廠企業得以恢復生產。至1949年底,境內私營工業有了發展,共有煙廠12家,石印館21家,酒坊53家,織布廠17家。1950年市內規模較大的私營工廠6家,其中最大的鑫鑫鐵工廠擁有固定資金1000萬元(當時幣值下同),流動資金640萬元,有元床2部,銑床1部(全系人力),可生產彈花機及各種零配件。
1949年,界首市建白酒廠,為本縣第一家國營工業工廠。1958至1961年,國營工業大起大落,曾有公私合營、集體經營、聯合經營的工業工廠一次性轉入地方國營。1961年工業下馬,原來過渡為國營工業的公私合營、集體經營、聯合經營工業工廠都從國營工業中退出。
1951年,逐步對私營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私營工業轉為公私合營企業。1955年成立手工業聯合社時,又進一步將私營、公私合營企業轉變為聯合經營企業,轄屬有20個單位,即民主鐵業社、木器社、服裝社、竹器社、布鞋社、棉織社、三合社、化工社、毛筆社、印刷社、修配社、石磨社、陶瓷社、麻紡社、車馬挽具社、建築社、刻字社、各區農具社、大黃竹器社。1956年在原來的基礎上發展到26個社組,大都是集體性質。」大躍進」時期,這些集體性質的手工業社(組)都一次性過渡上升為地方國營企業。1961年,工業下馬,原轉為國營企業的手工業社(組)仍屬集體性質。
1953至1958年,貫徹過渡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進行」一化三改造」,個體手工業戶分別合並為公私合營、聯營、集體經營。1965年前,部分鄉村個體手工業興起,如大黃的竹編、魏窯的陶業等。1967年後,手工業又處於奄奄一息狀態。
1963年,農業豐收,國營工業較前好轉,白酒廠、農機修造廠、印刷廠、電廠4個國營企業年總產值為89.92萬元,實現利潤16.3萬元。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工業生產基本上處於混亂癱瘓狀態。1978年,國營工業有所發展。至1984年,共有國營企業18家,總產值為4455萬元,實現利潤340.6萬元。1985年,國營企業18家,從業人員2728人,年總產值3453.2萬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20.6%,利潤336.2萬元。
1965年,共有集體企業17家,從業人員376人,年總產值120.07萬元。1970年,縣內共有集體企業59個單位,職工670人,年總產值370.92萬元。1976年有集體企業84個單位,從業人員6118人,年總產值1360.85萬元。
1978年,隨著市場開放搞活,私營手工業重新復甦。1981年,境內個體手工業登記發照的有20戶,從業人員20人,年營業額為1.06萬元。農村的手工作坊、燒窯、制陶、編織等也應運而生。
1980年後,集體工業企業發展較快,至1985年共有集體企業45個,職工3812人,總產值8043.6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47.9%,是1976年的10倍,實現利潤869.8萬元。
1983年8月27日,界首縣」個體勞動者協會」成立,其中有手工業代表3人。年底共有個體發照117戶,從業人員152人,資金5.26萬元,年營業額6.42萬元。1985年,個體手工業發展較快,年底共有個體手工業發照339戶,從業人員600人,資金30萬元,年營業額181萬元。
截止2009年,界首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7.29億元,比上年增長15.0%。其中,工業增加值22.43億元,增長32.8%。全市已形成20多個行業、2000多個品種的生產體系,國家級、省級品牌產品32個。醫葯、塑料化工、紡織製鞋、食品釀造、機械製造、有色金屬冶煉六大支柱產業優勢明顯,一批知名產品享譽全國。工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0%以上,對財政經濟的貢獻率達70%左右,形成了「一園四區」——市工業園、再生鉛工業區、再生塑料工業區、再生銅鋁工業區和再生繩網工業區,呈現勃勃生機,發展潛力巨大,已成為彰顯界首循環經濟發展的特色產業集聚地和「界首城市名片」。 抗日戰爭期間,界首三鎮商業繁榮。市內大小街道77條,商店、行棧、貨攤林立。分別從事鹽業、糧業、花布業、雜貨業、竹木業、山窯業、服務業等,共650家。經營品種有京廣雜貨、文具、五金、顏料、中西葯材、栗炭、焦炭、竹木山窯、棉紗布、煙草、食鹽、食糖、大豆、麻油、牛羊、皮張等。1944年,全年貿易額按當時法幣計算為88000萬元,稅收從1939年的萬元,到1944年增加到億元以上。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客商大都攜資歸里,界首商業迅速蕭條。至1947年前夕,市內共有私營商業百餘家,主要經營土產品和山貨。
新中國建立後,市場商業經營仍以私營為主。1953年,全市共有私營商業1042戶,全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417.26萬元,佔全市零售總額的44%。1956年,全縣完成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私營商業基本消失。
19世紀60年代初,由於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商品奇缺,供求緊張,私營商業仍未得到發展。直到1963年,農業收成見好,出現少量商戶和退出國營商業的小商販重返於市。」文化大革命」期間,個體商戶受到限制,城鄉個體商戶紛紛閉門歇業。
1979年後,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黨和人民政府採取扶植個體工商戶的方針,同時實行」廣開就業門路,解決城鎮就業」的政策,從事商業活動人員增加。至1981年,全縣個體商戶達1707戶,分別從事修理、服務、工藝手工、飲食、小商品零售、運輸等行業。年營業額419.8萬元。1982年,市場進一步開放、搞活,農村個體商戶繼而崛起,年底全縣共有個體商戶1880個,資金103.97萬元,年營業額754.3萬元。1983年,縣召開個體勞動者協會第一次會議,選出代表146人,其中個體商戶代表90人,佔61.6%。1985年,個體商戶遍布境內,共有商戶4486個,從業人員6942人,資金454萬元,年營業額3794萬元。
截止2009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28億元,增長19.3%
截止2003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億元,比上年增長16%。實現進出口總額1.8億美元,增長32.3%;從出口產品類別來看,調味品、漁具、紡織傢具是拉動出口快速增長的主要支撐。
⑺ 我家是安徽阜陽界首的請問附近那個有山或可以捕獵的地方最好近一點
永城市芒碭山,離界首200公里,算是最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