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一款项链上有一个圈里有葫芦下面有一个竖的银针,请问谁见过知道是什么牌子的吗
作为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符号的葫芦,一般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种跟葫芦娃的脑袋瓜上长的相似的规规矩矩的葫芦,这就是传统葫芦,就跟传说中太上老君的葫芦、铁拐李的葫芦形状差不多,大部分人都喜欢。
其实,文玩葫芦有很多种分类,比如鸣虫葫芦、手捻葫芦、异形葫芦、押花葫芦、烙画葫芦、勒扎葫芦、针刺葫芦、雕刻葫芦等等,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术作品的形式一直在民间流传,也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我们说的不是作为观赏的大葫芦。文玩文玩,一是文化,二是把玩,今天我们就说说文玩葫芦中最契合文玩精神、最常见的两种适合放在手中或怀中把玩的文玩葫芦——一是鸣虫葫芦,二是手捻葫芦。
鸣虫葫芦
鸣虫葫芦华朴清雅,历史悠久。历史上,将模具套在嫩葫芦上长成的葫芦器(匏器),最早出现在明末,至清朝后大放异彩。康熙爷曾在瀛台的丰泽园内种植葫芦并设专人管理。乾隆爷更甚,并多次吟诗歌颂,例如在《恭咏壶卢罐》中书:成器已将百余岁,“康熙赏玩”识当初。置之白玉青铜侧,华朴之间意愧如。《咏壶卢瓶》中书:碗盘富有印成模,似此花瓶新样殊。大小葫芦连蔓缀,物毋忘本若斯夫。
鸣虫葫芦顾名思义,就是蓄养蝈蝈、油葫芦、蛐蛐等鸣虫的鸣虫葫芦。于天地自然、百花萧瑟中,怀揣一鸣虫葫芦,发出一呦呦虫鸣,即有一丝生机盎然,快哉美哉之感,所以鸣虫葫芦自古便是秋冬之际玩的多,它究竟主要不是盘的,而是听虫用的,它的美更体现在器型与纹路上,还有雕刻、设计与搭配,它与鸣虫就好比绿叶与红花,虽然红花是主角,却也离不开绿叶的陪衬,况且,鸣虫是有寿命的,而鸣虫葫芦却可以长久跟随它的主人,收藏意义更甚。
鸣虫葫芦主要由葫芦、牙口和蒙芯三部分组成,牙口多见的材质有黄花梨、紫檀、红酸枝等木料。蒙芯就是镶嵌在牙口上带气孔的圆片或其他形状的盖片,制作蒙芯的材料不一而足。
好鸣虫葫芦的外皮,在岁月积淀下是光亮亮的,它是颜色和光泽的完美结合,它的美一点都不突兀。
手捻葫芦
手捻葫芦,顾名思义,就是在手中把玩的小葫芦,因其小,可在手掌中捻来捻去,故这小葫芦又称手捻葫芦。手捻葫芦以小为佳,因其更适合捻玩,但前提是葫芦必须要天然成熟,不然因其皮软、色轻、质疏不值得收藏把玩。一般尺寸在3-7cm。
手捻葫芦集收藏与把玩一身,还能够锻炼手指,疏通经络,按摩穴位,开发大脑,健身养生。
小葫芦保存时忌潮湿、多通风,可采用黑塑料袋法多晒来吸取阳光均匀提色,并注意防虫,常清洁,并远离化妆品、汽油等化学试剂。盘玩时更要注意保持手的洁净。
小小葫芦,袖里乾坤,它虽小但萌态可掬,它喜欢阳光沐浴,不喜风雨,它给我们带来的是正能量,和小小的安乐与喜悦,知足在心。
㈡ 鸣虫葫芦里的范制葫芦中有一个名词“拉模”,有“拉模”的葫芦价格会比较低,请问“拉模”具体是指什么
额……一年多了啊,不知朋友现在懂了否?
拉模是种葫芦者常用的行话,葫芦表面在脱模时粘在模具上,从而令局部没有表皮而出现色差。
拉模对于葫芦的价值影响要看其面积,如果面积较大,葫芦甚至可能会一文不值;如果面积不大,且比较零星分散于不显眼位置,则一般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多少都会有掉价。
㈢ 匏樽是什么
匏 清乾隆模印八仙纹匏瓶“乾隆赏玩”楷书款匏
páo
〈名〉
(会意。《说文》:“从包从瓠省。包,取其可包藏物也。”按:“瓠”(hù)葫芦。省:即省形,选取“瓠”字形体的一部分“夸”,与“包”会合成义。本义:葫芦的一种,即匏瓜)
同本义 [gourd]
匏,瓠也。——《说文》
匏有苦叶。——《诗·邶风·匏有苦叶》
吾岂匏瓜也哉?——《论语·阳货》
其器陶匏。——《汉书·郊祀志下》
匏樽 是 酒杯的意思!
匏,也是中国古代所说的“八音”之一,《三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中国古乐器中的笙、竽属于匏音。 [编辑本段]匏艺匏,是我国古代对葫芦的称呼,一般由两个球体组成中间相连接,下面球体大,上面球体小的葫芦古代称为壶。匏在古代泛指一个球体的葫芦,匏最广泛的用途就是从中间开成两半做水瓢,民间将匏俗称瓢葫芦。
匏艺,是指范匏工艺,就是用预先制作好的模具套在幼小的葫芦上使葫芦按照模具生长,匏艺起源于中国明代,兴盛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散朝,道光以后逐渐衰败,至今仍有民间范匏艺人在种植,市场上也可以见到各种现代匏器。大雍匏艺轩(天津大雍工艺葫芦种植基地)在匏艺研究上有比较丰富的经验。 [编辑本段]匏器匏器,又名葫芦器,是明末出现的一种特殊工艺品,为明末太监徐九公(一说为梁九公)所创。明谢肇淛《五杂俎》中说:“葫芦(器)多有方者,又有突起成字为一首诗者,盖生时板夹使然,不足异也。”可见到了16世纪,带各种花纹、文字、诗词的范制匏器,已不罕见。清康熙时,匏器进入宫廷,成为皇家御用工艺品。
现存的匏器实物和款识,以清康熙时期为早,有杯、盘、碗、壶、盒、瓶、笔筒、鼻烟壶、蝈蝈笼和乐器等器具。其中康熙年间的匏器以六瓣碗、缠莲寿字纹盒、八方形笔筒、蒜头瓶和四弦琴等物为最精。
清代制匏工艺颇受皇家重视,康熙曾在瀛台的丰泽园内种植葫芦,并设专人管理。在宫廷的督造下,生产出诸多清朗典雅的模制匏器,其制作工艺精巧,产品种类纷繁。此时期匏器工艺已臻精致,品种齐全,式样新奇,纹饰丰富。至乾隆年间,这种“朴雅”之器更深得乾隆的钟爱,以为可胜金玉,乾隆御制诗中以匏为题材的即有数首。这些宫廷制匏器除供御前赏玩外,还被作为珍贵的礼品用以赏赐王公贵臣以及馈赠外国嘉宾使臣。清代中期后,宫廷范模匏器渐趋衰落,嘉庆、道光朝的宫廷范匏制作已远不及康乾时代之盛。同治、光绪款者零零星星,更难得见。而勒扎、火画、压花、刀刻等制匏工艺在道光中叶之后相继出现,这些造型奇特、纹饰优美的器皿随着时间的洗拭和人为的摸抚摩擦,器色日渐深沉,犹如蒸栗,莹澈润细,愈具欣赏魅力。
清葫芦刻山水小碗匏器的制作
匏器制作可分为三大类:1、本长葫芦,即通过倒栽、勒脖、夹板、打结等方法,长成形态各异的葫芦,达到翻、脖、肚、底的理想比例。2、用成熟后的葫芦加工成形态各异的器物,如刀刻、针刻葫芦。3、是将模具套在生长的嫩葫芦上、使其长成与模子完全相同的样子,有人称其为“范制葫芦器”。现介绍一下部分匏器制作的工艺。
游刃有余的刀刻葫芦
刀刻葫芦,此工艺在匏器中出现的较晚,分为山东刀刻单肚葫芦和刀刻书画葫芦。前者选用无柄葫芦,先将其染成红色,然后施刻。花纹均是由线刻、点刻组成的图案,刀法流畅,线条飞动,具有粗犷淳朴的意趣。此种匏器多用作饲养蝈蝈的虫具、供小孩儿游戏的玩具等,收藏价值不是太大。刀刻书画葫芦一般先由名家在葫芦上作书画,然后由葫芦雕刻家运用浅刻法加以完成,这样珠联璧合无疑是葫芦雕中最具艺术性、最具收藏价值的一类。同时,也有一些书画名家自画自书自刻,若书、画、刻俱佳者,更为难得。
精工细做的针刻葫芦
即以针尖在葫芦上细刻,表现出各种图案,采用的多是圆球状的小型葫芦,所刻图案格局性强,细微精致,可以作为工艺品加以收藏。
简繁不同的范制葫芦
清 葫芦天鹅形摆件
范制葫芦,又称模子葫芦、范匏,就是以范迫使葫芦依照人的意愿生长成形。范制葫芦的方法,是将幼小的葫芦,纳入刻有阴文的范模中,随着葫芦的长大,逐渐填实范模中的空间,待葫芦木质化后取出,范模的阴刻图文便在葫芦上作阳文显示出来。然后再经过裁割,涂黑漆里,镶象牙、玳瑁等口,即成为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范制匏器可分为以下几种:一,夹范,仅以两片木板将幼葫芦夹起来,长成后的葫芦呈扁形,这是最简易的范制葫芦。二、素范,范模光素无纹,仅求葫芦的整体造型的变化,但对造型的要求非常高,轮廓线条的曲直长短的不同,体现了器物的艺术性的高低。三、花范,范模刻成各种图文的形态,葫芦通过花范培育,便可获得各种人物、花卉、鱼虫、山水图案和文字及各种造型的器物。
范制匏器雕刻精致,制作精良,极富艺术性。2003年在嘉德秋拍中曾以63.8万元拍出一件清模印八仙纹匏瓶,至今仍保持着匏器拍卖的最高记录。此件匏器范模清晰,纹饰寓意吉祥,器型优美,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匏器艺术品。范模是匏器文化的直接体现,所以雕刻精致的阳模或阴模也都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有的范模制作名家也是被载入史册的人物,所以名家制作的范模一直受世人瞩目。
主要用途
此外,“匏器”的种类按用途来分,可分为实用器和陈设品两大类,从各种生活器皿到文房用具乃至赏玩之物,应有尽有。这些作品精微工巧,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尚和审美取向,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珍贵遗产。此外,匏器在具有实用价值的同时,还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那些经过收藏者长期把玩摩挲的传世器物,更给人以古朴、凝重的美感。
康雍乾时期的匏器大多都用在陈设上面,在制作上多不计血本。匏器在制作上,审美要求极高,一般情况下,百只才能有一只真正符合匠工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较高的审美性。此时的匏器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钟爱,是因为它有多变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经过加工之后的葫芦,表面可以产生繁复的图案,而且可以通过改变葫芦的形态,来达到一种奇妙的艺术美感。每年制成的工艺品数以百计,有碗、盆、瓶、壶、盒、罐、炉等等。
乾隆年制玳瑁镂雕花蝶绕枝匏器匏器还可以作日用品,可以装药、盛烟和饲虫,还可以作单纯的观赏摆件。葫芦所具有的特殊质地和色泽,洋溢着一股清新自然之气,给人以古朴、凝重的审美感觉。老熟的葫芦色黄如金,时间愈久,其色愈重。再加上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把玩摩挲,包浆最后达到紫润光洁的程度,古色古香,令人赏心悦目。其中用葫芦做成的虫具是最有特点的, 在诸多的虫具中,葫芦虫具以其典雅别致最受鸣虫爱好者和收藏者的珍惜。最讲究的是口和盖,锯掉葫芦的上半部,配上紫檀、红木或象牙的口,再配上玳瑁,虬角或象牙的盖(也叫芯子),畜养蝈蝈的还要在口内装一人用黄铜丝盘成的胆,这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葫芦虫具。盖又分为高蒙芯、平蒙芯、低蒙芯,高蒙芯高一寸到一寸五,雕刻得玲珑剔透,有花卉、山水、人物等图案,还有雕有图案的蒙芯。虫具匏器既有实用价值,也具独特的艺术价值。那些经过玩者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把玩摩挲而由黄变红,由红变紫,价值就变的更高了。口的材质和厚薄最重要,因为会影响蝈蝈的音色。
㈣ 匏器的制作方法
匏器的制作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成熟后的葫芦加工成形态各异的器物,工艺技法主要有圆雕、深浅浮雕和镂雕等,其中还包括拼贴、镶嵌等技艺。另一种是将模具套在正在生长的嫩葫芦上、使其长成与模子完全相同的样子,有人称其为范制葫芦器。在古代诸多的养虫器具中,匏制虫具以其典雅别致的造型,受到鸣虫爱好者和收藏者的珍惜。
㈤ 文玩由来已久,那“玩家”的祖师爷都有哪些
古代的文人书生触目皆是,文房四宝更是家喻户晓。文玩即是从中演化出来的一种文化。那些“玩家”的祖师爷有魏学洢、康熙、乾隆、嘉定三朱等。
一、核雕——魏学洢
说到核雕,便想起明人魏学洢作《核舟记》,相信不管您玩不玩文玩,应该都知道这篇文章。文章讲述了明朝有一个武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曾经送给作者一个用桃核镌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和黄庭坚搭船游赤壁(的情形)。船上刻了五小我私家,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盘算它的长度,尚且不满一寸。魏学洢用生动简练的语言,不仅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还凸显了王叔远的武艺灵巧奇妙!仅仅百字的文章,却为核雕的传承奠基了基础。
文玩其实是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同时也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手里的一件小玩意,在把玩的同时也能资助繁杂的心情平和下来。有人抱着投资的心态进入文玩领域,但对于真正喜好文玩的玩家来说,文玩,玩的是一种文化。
㈥ 匏器的史略
正文参考中华匏艺世家网《大雍说葫芦》
范制葫芦器的出现使古代葫芦器工艺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并在清代达到繁荣。范即指模子。范制葫芦器的制作原理是利用葫芦幼时较嫩可塑性较强的特点,用模子抑制它的自由生长,使其只能在模子的有限空间里生长。这样长成后的葫芦就失去了原来的自然形态,而是和模子一模一样了。这和古代用模子铸钱是一个道理。也许古人正是受到铸钱的启发,才想出这么一个主意,为我们创造出那么多精美的葫芦器,开创了一门全新的工艺领域。说起来范制葫芦器的道理并不复杂,方法亦很简单,但究竟是哪位聪明人最先想出了这个主意,还是令我们赞叹不已的。
范制葫芦器是在何时出现的?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前面曾引商承祚《长沙古物见闻记》中有关“楚匏”的记载,其中说到石笙的“吹管亦匏质,当纳幼葫芦于竹管中,长成取用。”如果此说能够成立,则范制葫芦的方法早在春秋时代就为人所知了,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不过这种说法属于推测,说得也很含糊。其实吹管是否用竹管范制而成,本来完全可以从原物上看出来,可惜这件古代葫芦器已经毁坏,不能对它进行更细致的考察了。既然实物已毁,结论又属推测,此说当不可信。另说出唐代。现日本存有一个从中国传入的“八臣瓢”,乃范制之物。此器原藏日本法隆寺,明治间奉献宫中成为御物。其形似一个双耳盖罐,上绘三组人物,分别是孔子、荣启期问答图,苏秦、张仪向鬼谷先生求都图,四皓盘游图。此器何时传入日本不明,至其创制年代及作者为诠,就更不清楚了。有人从画意上考察,认为颇具唐人风格,怀疑为诏代故物。不过因无文献资料的佐证,此说亦很难成立。仅从画风上判断,毕竟只是一种推测。
史料显示,范制葫芦器的出现该是在明朝万历年间。谢肇浙在《五杂俎》“物部”中有如下一段记载:“余于市场戏剧中见葫芦多有方者,又有突起成字为一首诗者。盖生时板夹使然。不足异也。”葫芦长成方者,且有的突起为诗,必为范制无疑。他所说的“板”即木模。当初的木模是应该是光素无纹的,或许就是用木板钉成的小方盒,故谓之“板”;但后来又进一步,在木板上刻凹入的诗句,葫芦上便长出凸起的诗句来,这就是“突起成字为一首诗”的原因。最初可能是某个人无意间为之,但当发现葫芦竟能按照模子的样子长成后,便开始有意识地范制葫芦。就制作工艺品来说,以光板钉成木盒,套在葫芦上便可得到方葫芦,较为简单易行,所以这一类制口较多;而刻字成诗者相对来说较为复杂,因而更为少见。谢肇浙以为“不足异”,主要是说其中的道理很好理解,不必大惊小怪,误认为真的有天志的方葫芦。但从另一方面看,既然他将此事记入自己的著作中,多少还是作为一件奇异之事来对待的。说明范制葫芦在当时是新出现的东西。
㈦ 匏器出现于哪个朝代其制作方法有何特殊之处
匏器是明末出现的一种特殊工艺品,为明末太监梁九公首创,后一直受到宫廷的重视。清代康熙年间的匏器制品最为有名。匏器的制作方法是当葫芦结果时,用各种形状并刻有各式花纹的模具将其夹紧,待其自然长成后再行裁割加工,即成为所需的各种器具。匏器制品不加雕刻,秀巧清朗,为别具一格的工艺新品种,堪称清代宫中一绝。
匏器,又名葫芦器,是一种将天然美与人工匠意合为一体的传统工艺品。清代制匏工艺颇受皇家重视,康熙皇帝玄烨曾在瀛台的丰泽园内种植葫芦,并设专人管理。在宫廷的督造下,生产出诸多清朗典雅的模制匏器,其制作工艺精巧,产品种类纷繁,领导标新,风神别具。
清代康熙年间的匏器工艺已臻精致,品种齐全,式样新奇,纹饰丰富。至乾隆年间,这种“朴雅”之器更深得皇帝弘历的钟爱,以为可胜金玉,乾隆御制诗中以匏为题材的即有数首。这些宫廷制匏器除供御前赏玩外,还被作为珍贵的礼品用以赏赐王公贵宦以及馈赠外国嘉宾使臣。
匏器最早是宫廷盛水用的工具,后来逐渐发展为皇宫贵族装饰把玩的用品,制匏工艺也随之受到皇家重视,制作工艺日渐精巧,清代康熙年间的匏器工艺发展到了高峰,出现了笔筒、花插、杯、碗、蝈蝈笼、蛐蛐罐等式样新奇,纹饰丰富的匏器。其中一些宫廷制的匏器还被作为珍贵的礼品用以赏赐王公贵族和外国嘉宾使臣。清代中期后,火画、压花、刀刻等制匏工艺相继出现,这类作品均是以天然束腰葫芦为之,姿态横生,境界各异,极具观赏价值。
匏器"即葫芦器,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人工与天然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品。相传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以葫芦为原料制成的瓢和乐器。匏器是明代(公元1368~1644年)末年出现的一种特殊工艺品,由当时的太监梁九公首创,此后一直受到宫廷的重视。
"匏器"的制作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成熟后的葫芦加工成形态各异的器物,工艺技法主要有圆雕、深浅浮雕和镂雕等,其中还包括拼贴、镶嵌等技艺。另一种是将模具套在正在生长的嫩葫芦上、使其长成与模子完全相同的样子,有人称其为"范制葫芦器"。在古代诸多的养虫器具中,匏制虫具以其典雅别致的造型,受到鸣虫爱好者和收藏者的珍惜。
"匏器"的种类可分为实用器和陈设品两大类,从各种生活器皿到文房用具以至赏玩之物,应有尽有。这些作品精微工巧,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的风尚和审美取向,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珍贵遗产。此外,匏器在具有实用价值的同时,还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那些经过收藏者长期把玩摩挲传世器物,更给人以古朴、凝重的美感。
现存的匏器实物和款识,以清康熙时期为早,有杯、盘、碗、壶、盒、瓶、笔筒、鼻烟壶、蝈蝈笼和乐器等器具。其中康熙年间的匏器以六瓣碗、缠莲寿字纹盒、八方形笔筒、蒜头瓶和四弦琴等物为最精。
匏器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玩儿文化。这种工艺是用人工和天然相结合的一种宫廷文化。清康、雍、乾三代皇帝特别特别喜欢这个匏制的器物,其中包括蝈蝈葫芦。种一片葫芦,但是成熟起来的寥寥无几,所以它非常难得。不论在拍卖场还是在古玩市场中,匏器都在不断的展现自身的美丽。其艺术性在藏家手中体会,在把玩中找寻。当看到那些“先天禁锢、后天加工”的匏器在手中盈盈一握,我们不仅仅感觉在玩那匏器文化,而且是在找寻那断历史。这样其收藏价值也在我们的手中凸现。
㈧ 匏器的另类传说
1、关于范制葫芦器出现的年代,还有一种说法,即出现于清初。清代的乾隆皇帝在他的《诗壶卢器》一诗的序中说:“壶卢器者出于康熙年间。圣祖命奉宸取架匏而规模之,及熟遂成器焉,研究会、盂、盆、盒惟所命。盖其朴可尚,而巧非人力之能为也。”另外沈初的《西清笔记》亦云:“葫芦器,康熙间始为之。”根据他们的说法,葫芦器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才出现的,而且是奉玄烨之命才创造出来的。显然,这一说法是不切合事实的。既然明代已有之,当然就不能再说清代才发明;况且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深居皇宫室,不事农桑,凭空想出,很难令人理解。事实是,明代后期出现的这种汉族民间工艺品,由于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被作为供品进入到皇宫,得到爱好艺术的康熙皇帝垂青,成为最高统治者垄断的宫廷艺术。
2、葫芦器,又称“匏器”或“蒲器”,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人工与天然相结合的工艺品。葫芦器可分两大类:一类是用成熟后的葫芦或雕或绘而成的器物;另一类是将形态各异的模具套在正在生长的嫩葫芦上,使其长成与模子完全相同的样子,即“范制葫芦器”———蝈蝈葫芦的加工方式也不外这两种。蝈蝈葫芦的造型,常见的有鸡心式、棒子式、柳叶式和花瓶式四种。它们既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也很独特,几乎可称为人们表达审美理念、民俗信仰、精神意趣的载体。无论戏曲人物、文学故事、神话传说还是地方名胜、风土人情、民间传说、婚丧礼俗等,都可成为汉族民间艺人制作蝈蝈葫芦的装饰题材。蝈蝈葫芦的口和盖也极为讲究,一般为紫檀、红木、象牙或玳瑁所制。畜养蝈蝈前,还要在葫芦口内装一个用黄铜丝盘成的胆,加盖后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葫芦虫具。蝈蝈葫芦的盖,高一寸到一寸五,上雕花卉、山水、人物等图案,玲珑剔透兼具透气功能。
据说,以葫芦畜养鸣虫的发起人是晚明人巢端明。此人为浙江嘉兴人,自幼饱读诗书,曾于崇祯九年中举。明朝灭亡后,对社会失去信心,就归隐回家种葫芦养虫玩。他在居所四周栽种了十余个品种的葫芦,并用刻有花纹或文字的模子合在葫芦上,使其长成樽、彝等形状,世称“檇李匏尊”。清代的蝈蝈葫芦,最讲究的就是雕刻精美的“蒙芯”,“蒙芯”的材料不光有象牙的,还有红木、玳瑁等。从清代开始,“葫芦文化”就已经影响深远。
㈨ 葫芦器的分类
葫芦器,又称“匏器”或“蒲器”,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人工与天然相结合的工艺品。葫芦器可分两大类:一类是用成熟后的葫芦或雕或绘而成的器物;另一类是将形态各异的模具套在正在生长的嫩葫芦上,使其长成与模子完全相同的样子,即“范制葫芦器”———蝈蝈葫芦的加工方式也不外这两种。蝈蝈葫芦的造型,常见的有鸡心式、棒子式、柳叶式和花瓶式四种。它们既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也很独特,几乎可称为人们表达审美理念、民俗信仰、精神意趣的载体。无论戏曲人物、文学故事、神话传说还是地方名胜、风土人情、民间传说、婚丧礼俗等,都可成为民间艺人制作蝈蝈葫芦的装饰题材。蝈蝈葫芦的口和盖也极为讲究,一般为紫檀、红木、象牙或玳瑁所制。
葫芦畜养鸣虫的发起人是晚明人巢端明。此人为浙江嘉兴人,自幼饱读诗书,曾于崇祯九年中举。明朝灭亡后,对社会失去信心,就归隐回家种葫芦养虫玩。清代的蝈蝈葫芦,最讲究的就是雕刻精美的“蒙芯”,“蒙芯”的材料不光有象牙的,还有红木、玳瑁等。从清代开始,“葫芦文化”就已经影响深远。
㈩ 葫芦器的术语
常用葫芦术语:
匏器:工艺的归类。包括冬虫葫芦、乐器、摆件等。
本长:“本长”是北京玩虫者的一句行话,指天然长就,不加人工范束的葫芦虫具。
本长方式包括倒栽、勒脖、夹板等加工手段:
倒栽:将上小下大的葫芦改为下大上小,不用模具,人工种植。
勒脖:形状为直筒的葫芦,通过用绳子勒或者布勒,形状变成中间细两头粗的葫芦。
夹板:自然成长过程中通过人工加工,葫芦由圆形变成扁圆形。
蒙心:葫芦口盖上有出音孔,出音孔上的装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