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模具设计 > 模具头探伤什么意思

模具头探伤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2-08-02 21:21:14

A. 焊缝探伤,比如说5%ut,是什么意思其中5%是怎么计算的

焊缝探伤一般指无损检测,包括射线探伤、超声波探伤、磁力探伤、渗透探伤等。无损检测的常规方法有直接用肉眼检查的宏观检验和用射线照相探伤、超声探伤仪、磁粉探伤仪、渗透探伤、涡流探伤等仪器检测。肉眼宏观检测可以不使用任何仪器和设备,但肉眼不能穿透工件来检查工件内部缺陷,而射线照相等方法则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仪器或设备来进行检测,既可以检查肉眼不能检查的工件内部缺陷,也可以大大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超声波探伤在无损检测焊接质量中的作用1、探测面的修整:应清除焊接工作表面飞溅物、氧化皮、凹坑及锈蚀等,光洁度一般低于▽4。焊缝两侧探伤面的修整宽度一般为大于等于2KT+50mm,(K:探头K值,T:工件厚度)。一般的根据焊件母材选择K值为2.5探头。例如:待测工件母材厚度为10mm,那么就应在焊缝两侧各修磨100mm。

2、耦合剂的选择应考虑到粘度、流动性、附着力、对工件表面无腐蚀、易清洗,而且经济,综合以上因素选择浆糊作为耦合剂。

3、由于母材厚度较薄因此探测方向采用单面双侧进行。

4、由于板厚小于20mm所以采用水平定位法来调节仪器的扫描速度。

5、在探伤操作过程中采用粗探伤和精探伤。为了大概了解缺陷的有无和分布状态、定量、定位就是精探伤。使用锯齿形扫查、左右扫查、前后扫查、转角扫查、环绕扫查等几种扫查方式以便于发现各种不同的缺陷并且判断缺陷性质。

6、对探测结果进行记录,如发现内部缺陷对其进行评定分析。焊接对头内部缺陷分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11345-89《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探伤结果分级》的规定,来评判该焊否合格。如果发现有超标缺陷,向车间下达整改通知书,令其整改后进行复验直至合格。

一般的焊缝中常见的缺陷有:气孔、夹渣、未焊透、未熔合和裂纹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方法对缺陷的性质进行准确的评判,只是根据荧光屏上得到的缺陷波的形状和反射波高度的变化结合缺陷的位置和焊接工艺对缺陷进行综合估判。

对于内部缺陷的性质的估判以及缺陷的产生的原因和防止措施大体总结了以下几点:

1、气孔:

单个气孔回波高度低,波形为单缝,较稳定。从各个方向探测,反射波大体相同,但稍一动探头就消失,密集气孔会出现一簇反射波,波高随气孔大小而不同,当探头作定点转动时,会出现此起彼落的现象。

产生这类缺陷的原因主要是焊材未按规定温度烘干,焊条药皮变质脱落、焊芯锈蚀,焊丝清理不干净,手工焊时电流过大,电弧过长;埋弧焊时电压过高或网络电压波动太大;气体保护焊时保护气体纯度低等。如果焊缝中存在着气孔,既破坏了焊缝金属的致密性,又使得焊缝有效截面积减少,降低了机械性能,特别是存链状气孔时,对弯曲和冲击韧性会有比较明显降低。防止

这类缺陷防止的措施有:不使用药皮开裂、剥落、变质及焊芯锈蚀的焊条,生锈的焊丝必须除锈后才能使用。所用焊接材料应按规定温度烘干,坡口及其两侧清理干净,并要选用合适的焊接电流、电弧电压和焊接速度等。

2、夹渣:

点状夹渣回波信号与点状气孔相似,条状夹渣回波信号多呈锯齿状波幅不高,波形多呈树枝状,主峰边上有小峰,探头平移波幅有变动,从各个方向探测时反射波幅不相同。

这类缺陷产生的原因有:焊接电流过小,速度过快,熔渣来不及浮起,被焊边缘和各层焊缝清理不干净,其本金属和焊接材料化学成分不当,含硫、磷较多等。

防止措施有:正确选用焊接电流,焊接件的坡口角度不要太小,焊前必须把坡口清理干净,多层焊时必须层层清除焊渣;并合理选择运条角度焊接速度等。

3、未焊透:

反射率高,波幅也较高,探头平移时,波形较稳定,在焊缝两侧探伤时均能得到大致相同的反射波幅。这类缺陷不仅降低了焊接接头的机械性能,而且在未焊透处的缺口和端部形成应力集中点,承载后往往会引起裂纹,是一种危险性缺陷。
超声波探伤在无损检测焊接质量中的作用
其产生原因一般是:坡口纯边间隙太小,焊接电流太小或运条速度过快,坡口角度小,运条角度不对以及电弧偏吹等。

防止措施有:合理选用坡口型式、装配间隙和采用正确的焊接工艺等。

4、未熔合:

探头平移时,波形较稳定,两侧探测时,反射波幅不同,有时只能从一侧探到。

其产生的原因:坡口不干净,焊速太快,电流过小或过大,焊条角度不对,电弧偏吹等。

防止措施:正确选用坡口和电流,坡口清理干净,正确操作防止焊偏等。

5、裂纹:

回波高度较大,波幅宽,会出现多峰,探头平移时反射波连续出现波幅有变动,探头转时,波峰有上下错动现象。裂纹是一种危险性最大的缺陷,它除降低焊接接头的强度外,还因裂纹的末端呈尖销的缺口,焊件承载后,引起应力集中,成为结构断裂的起源。裂纹分为热裂纹、冷裂纹和再热裂纹三种。

B. 金属检测标准都包括哪些

一、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GB/T 228.1—2010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一部分:室温试验方法
GB/T 228.2—2015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2部分:高温试验方法
GB/T 229—2007金属材料 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
GB/T 230.1—2009金属材料 洛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A、B、C、D、E、F、G、H、K、N、T标尺)
GB/T 231.1—2009金属材料 布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
GB/T 232—1999金属材料 弯曲试验方法
GB/T 233—2000金属材料 顶锻试验方法
GB/T 235—2013金属材料 薄板和薄带 反复弯曲试验方法
GB/T 238—2013金属材料 线材 反复弯曲试验方法
GB/T 239.1—2012金属材料 线材 第1部分:单向扭转试验方法
GB/T 239.2—2012金属材料 线材 第2部分:双向扭转试验方法
GB/T 241—2007金属管 液压试验方法
GB/T 242—2007金属管 扩口试验方法
GB/T 244—2008金属管 弯曲试验方法
GB/T 245—2008金属管 卷边试验方法
GB/T 246—2007金属管 压扁试验方法
GB/T 1172—1999黑色金属硬度及强度换算值
GB/T 2038—1991金属材料延性断裂韧度JIC试验方法
GB/T 2039—2012金属材料 单轴拉伸蠕变试验方法
GB/T 2107—1980金属高温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方法
GB/T 2358—1994金属材料裂纹尖端张开位移试验方法
GB/T 2975—1998钢及钢产品力学性能试验取样位置及试样制备
GB/T 3075—2008金属材料 疲劳试验 轴向力控制方法
GB/T 3250—2007铝及铝合金铆钉线与铆钉剪切试验方法及铆钉线铆接试验方法
GB/T 3251—2006铝及铝合金管材压缩试验方法
GB/T 3252—1982铝及铝合金铆钉线与铆钉剪切试验方法
GB/T 3771—1983铜合金硬度和强度换算值
GB/T 4156—2007金属材料 薄板和薄带埃里克森杯突试验
GB/T 4158—1984金属艾氏冲击试验方法
GB/T 4160—2004钢的应变时效敏感性试验方法(夏比冲击法)
GB/T 4161—2007金属材料 平面应变断裂韧度KIC试验方法
GB/T 4337—2008金属材料 疲劳试验 旋转弯曲方法
GB/T 4338—2006金属材料高温拉伸试验方法
GB/T 4340.1—2009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
GB/T 4340.2—2012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2部分:硬度计的检验与校准
GB/T 4340.3—2012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3部分:标准硬度块的标定
GB/T 4341.1—2014金属材料 肖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
GB/T 5027—2007金属材料 薄板和薄带塑性应变比(r值)的测定
GB/T 5028—2008金属材料薄板和薄带拉伸应变硬化指数(n值)的测定
GB/T 5482—2007金属材料动态撕裂试验方法
GB/T 6398—2000金属材料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试验方法
GB/T 6400—2007金属材料 线材和铆钉剪切试验方法
GB/T 7314—2005金属材料室温压缩试验方法
GB/T 7732—2008金属材料 表面裂纹拉伸试样断裂韧度试验方法
GB/T 7733—1987金属旋转弯曲腐蚀疲劳试验方法
GB/T 10120—2013金属材料 拉伸应力松弛试验方法
GB/T 10128—2007金属材料 室温扭转试验方法
GB/T 10622—1989金属材料滚动接触疲劳试验方法
YB-T 5345-2006 金属材料滚动接触疲劳试验方法
GB/T 10623—2008金属材料 力学性能试验术语
GB/T 12347—2008钢丝绳弯曲疲劳试验方法
GB/T 12443—2007金属材料 扭应力疲劳试验方法
GB/T 12444—2006金属材料 磨损试验方法 试环-试块滑动磨损试验
GB/T 12444.1—1990金属 磨损试验方法MM型磨损试验
GB/T 12778—2008金属夏比冲击断口测定方法
GB/T 13239—2006金属材料 低温拉伸试验方法
GB/T 13329—2006金属材料 低温拉伸试验方法
GB/T 14452—1993金属弯曲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GB/T 15248—2008金属材料轴向等幅低循环疲劳试验方法
GB/T 15824—2008热作模具钢热疲劳试验方法
GB/T 16865—2013 变形铝、镁及其合金加工制品拉伸试验用试样及方法
GB/T 17104—1997金属管 管环拉伸试验方法
GB/T 17394.1—2014金属材料 里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 试验方法
GB/T 17394.2—2012金属材料 里氏硬度试验 第2部分:硬度计的检验与校准
GB/T 17394.3—2012金属材料 里氏硬度试验 第3部分:标准硬度块的标定
GB/T 17394.4—2014金属材料 里氏硬度试验 第4部分 硬度值换算表
GB/T 17600.1—1998钢的伸长率换算 第1部分:碳素钢和低合金钢
GB/T 17600.2—1998钢的伸长率换算 第2部分 奥氏体钢
GB/T 26077—2010金属材料 疲劳试验 轴向应变控制方法
GB/T 22315—2008金属材料 弹性模量和泊松比试验方法
二、金属材料化学成分分析:
GB/T 222—2006钢的成品化学成分允许偏差
GB/T 223.X系列 钢铁及合金 X含量的测定
GB/T 4336—2002碳素钢和中低合金钢火花源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方法(常规法)
GB/T 4698.X系列 海绵钛、钛及钛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X量的测定
GB/T 5121.X系列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X部分:X含量的测定
GB/T 5678—1985铸造合金光谱分析 取样方法
GBT 6987.X系列 铝及铝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
GB/T 7999—2007铝及铝合金光电直读发射光谱分析方法
GB/T 11170—2008不锈钢 多元素含量的测定 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法(常规法)
GB/T 11261—2006钢铁 氧含量的测定 脉冲加热惰气熔融-红外线测定方法
GB/T 13748.X系列 镁及镁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X部分 X含量测定 ……
三、金属材料物理冶金试验方法
GB/T 224—2008钢的脱碳层深度测定法
GB/T 225—2006钢淬透性的末端淬火试验方法(Jominy 试验)
GB/T 226—2015钢的低倍组织及缺陷酸蚀检验法
GB/T 227—1991工具钢淬透性 试验方法
GB/T 1954—2008铬镍奥氏体不锈钢焊缝铁素体含量测量方法
GB/T 1979—2001结构钢低倍组织缺陷评级图
GB/T 1814—1979钢材断口检验法
GB/T 2971—1982碳素钢和低合金钢断口检验方法
GB/T 3246.1—2012变形铝及铝合金制品组织检验方法 第1部分 显微组织检验方法
GB/T 3246.2—2012变形铝及铝合金制品组织检验方法 第2部分 低倍组织检验方法
GB/T 3488—1983硬质合金 显微组织的金相测定
GB/T 3489—1983硬质合金孔隙度和非化合碳的金相测定
GB/T 4236—1984钢的硫印检验方法
GB/T 4296—2004变形镁合金显微组织检验方法
GB/T 4297—2004变形镁合金低倍组织检验方法
GB/T 4334—2008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GBT 4335—2013低碳钢冷轧薄板铁素体晶粒度测定法
GB/T 4334.6—2015不锈钢5%硫酸腐蚀试验方法
GB/T 4462—1984高速工具钢大块碳化物评级图
GB/T 5058—1985钢的等温转变曲线图的测定方法(磁性法)
GB/T 5168—2008α-β钛合金高低倍组织检验方法
GB/T 5617—2005钢的感应淬火或火焰淬火后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
GB/T 8359—1987高速钢中碳化物相的定量分析 X射线衍射仪法
GB/T 8362—1987钢中残余奥氏体定量测定 X射线衍射仪法
GB/T 9450—2005钢件渗碳淬火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
GB/T 9451—2005钢件薄表面总硬化层深度或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
GB/T 10561—2005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
GB/T 10851—1989铸造铝合金针孔
GB/T 10852—1989铸造铝铜合金晶粒度
GB/T 11354—2005钢铁零件渗氮层深度测定和金相组织检验
GB/T 13298—2015金属显微组织检验方法
GB/T 13299—1991钢的显微组织检验方法
GB/T 13302—1991钢中石墨碳显微评定方法
GB/T 13305—2008不锈钢中α-相面积含量金相测定法
GB/T 13320—2007钢质模锻件 金相组织评级图及评定方法
GB/T 13825—2008金属覆盖层 黑色金属材料热镀锌单位面积称量法
GB/T 13912—2002金属覆盖层 钢铁制件热浸镀层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GB/T 14979—1994钢的共晶碳化物不均匀度评定法
GB/T 15711—1995钢材塔形发纹酸浸检验方法
GB/T 30823—2014测定工业淬火油冷却性能的镍合金探头试验方法
GB/T 14999.1—2012高温合金试验方法 第1部分:纵向低倍组织及缺陷酸浸检验
GB/T 14999.2—2012高温合金试验方法 第2部分:横向低倍组织及缺陷酸浸检验
GB/T 14999.3—2012高温合金试验方法 第3部分:棒材纵向断口检验
GB/T 14999.4—2012高温合金试验方法 第4部分:轧制高温合金条带晶粒组织和一次碳化物分布测定
YB/T 4002—2013连铸钢方坯低倍组织缺陷评级图
四、金属材料无损检测方法
GB/T 1786—2008锻制圆饼超声波检验方法
GB/T 2970—2004厚钢板超声波检验方法
GB/T 3310—1999铜合金棒材超声波探伤方法
GB/T 4162—2008锻轧钢棒超声检测方法
GB/T 5097—2005无损检测 渗透检测和磁粉检测 观察条件
GB/T 5126—2001铝及铝合金冷拉薄壁管材涡流探伤方法
GB/T 5193—2007钛及钛合金加工产品超声波探伤方法
GB/T 5248—2008铜及铜合金无缝管涡流探伤方法
GB/T 5616—2014无损检测 应用导则
GB/T 5777—2008无缝钢管超声波探伤检验方法
GB/T 6402—2008钢锻件超声检测方法
GB/T 6519—2013变形铝、镁合金产品超声波检验方法
GB/T 7233.1—2009超声波检验 第1部分:一般用途铸钢件
GB/T 7233.2—2010铸钢件 超声检测 第2部分:高承压铸钢件
GB/T 7734—2004复合钢板超声波检验
GB/T 7735—2004钢管涡流探伤检验方法
GB/T 7736—2008钢的低倍缺陷超声波检验法
GB/T 8361—2001冷拉圆钢表面超声波探伤方法
GB/T 8651—2002金属板材超声波探伤方法
GB/T 8652—1988变形高强度钢超声波检验方法
GB/T 9443—2007铸钢件渗透检测
GB/T 9445—2015无损检测 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
GB/T 10121—2008钢材塔形发纹磁粉检验方法
GB/T 11259—2015无损检测 超声检测用钢参考试块的制作和控制方法
GB/T 11260—2008圆钢涡流探伤方法
GB/T 11343—2008无损检测 接触式超声斜射检测方法
GB/T 11345—2013焊缝无损检测 超声检测 技术、检测等级和评定
GB/T 11346—1989铝合金铸件X射线照相检验针孔(圆形)分级
GB/T 12604.1—2005无损检测 术语 超声检测
GB/T 12604.2—2005无损检测 术语 射线照相检测
GB/T 12604.3—2005无损检测 术语 渗透检测
GB/T 12604.5—2008无损检测 术语 磁粉检测
GB/T 12604.6—2008无损检测 术语 涡流检测
GB/T 12604.7—2014无损检测 术语 泄漏检测
GB/T 12604.8—1995无损检测 术语 中子检测
GB/T 12604.9—2008无损检测 术语 红外检测
GB/T 12604.10—2011无损检测 术语 磁记忆检测
GB/T 12604.11—2015无损检测 术语 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
GB/T 12605—2007无损检测 金属管道熔化焊环向对接接头射线照相检测
GB/T 12966—2008铝合金电导率涡流测试方法
GB/T 12969.1—2007钛及钛合金管材超声波探伤方法
GB/T 12969.2—2007钛及钛合金管材涡流探伤方法
GB/T 14480.1—2015无损检测仪器涡流检测设备第1部分:仪器性能和检验
GB/T 14480.2—2015无损检测仪器涡流检测设备第2部分:探头性能和检验
GB/T 14480.3—2008无损检测涡流检测设备第3部分系统性能和检验
GB/T 15822.1—2005无损检测 磁粉检测 第1部分:总则
GB/T 15822.2—2005无损检测 磁粉检测 第2部分 检测介质
GB/T 15822.3—2005无损检测 磁粉检测 第3部分 设备
GB/T 18694—2002无损检测 超声检验 探头及其声场的表征
GB/T 18851.1—2005无损检测 渗透检测第1部分 总则
GB/T 18851.2—2008无损检测 渗透检测 第2部分:渗透材料的检验
GB/T 18851.3—2008无损检测 渗透检测 第3部分:参考试块
GB/T 18851.4—2005无损检测 渗透检测 第4部分 设备
GB/T 18851.5—2005无损检测 渗透检测 第5部分 验证方法
GB/T 19799.1—2005无损检测 超声检测 1号校准试块
GB/T 19799.2—2005无损检测 超声检测 2号校准试块
GB/T 23911—2009无损检测 渗透检测用试块
五、金属材料腐蚀试验方法
GB/T 1838—2008电镀锡钢板镀锡量试验方法
GB/T 1839—2008钢产品镀锌层质量试验方法
GB/T 10123—2001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基本术语和定义
GB/T 13303—1991钢的抗氧化性能测定方法
GBT 15970.X系列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应力腐蚀试验
可以在中服云方案库搜索更多金属检测报告、规范!

C. 压铸件与探伤

铝合金压铸件主要缺陷特征、形成原因及

防止、补救方法

缺陷名称
缺陷特征及发现方法
形成原因
防止办法及补救措施

1、化学成份不合格
主要合金元素或杂质含量与技术要求不符,在对试样作化学分析或光谱分析时发现。
1、配料计算不正确,元素烧损量考虑太少,配料计算有误等;2、原材料、回炉料的成分不准确或未作分析就投入使用;

3、配料时称量不准;

4、加料中出现问题,少加或多加及遗漏料等;

5、材料保管混乱,产生混料;

6、熔炼操作未按工艺操作,温度过高或熔炼时间过长,幸免于难烧损严重;

7、化学分析不准确。
1、对氧化烧损严重的金属,在配料中应按技术标准的上限或经验烧损值上限配料计算;配料后并经过较核;

2、检查称重和化学分析、光谱分析是否正确;

3、定期校准衡器,不准确的禁用;

4、配料所需原料分开标注存放,按顺序排列使用;

5、加强原材料保管,标识清晰,存放有序;

6、合金液禁止过热或熔炼时间过长;

7、使用前经炉前分析,分析不合格应立即调整成分,补加炉料或冲淡;

8、熔炼沉渣及二级以上废料经重新精炼后掺加使用,比例不宜过高;

9、注意废料或使用过程中,有砂粒、石灰、油漆混入。

2、气孔
铸件表面或内部出现的大或小的孔洞,形状比较规则;有分散的和比较集中的两类;在对铸件作X光透视或机械加工后可发现。
1、炉料带水气,使熔炉内水蒸气浓度增加;

2、熔炉大、中修后未烘干或烘干不透;

3、合金液过热,氧化吸气严重;

4、熔炉、浇包工具氧等未烘干;

5、脱模剂中喷涂过重或含发气量大;

6、模具排气能力差;

7、煤、煤气及油中的含水量超标。
1、严禁把带有水气的炉料装入炉中,装炉前要在炉边烘干;

2、炉子、坩埚及工具未烘干禁止使用;

3、注意铝液过热问题,停机时间要把炉调至保温状态;

4、精炼剂、除渣剂等未烘干禁止使用,使用时禁止对合金液激烈搅拌;

5、严格控制钙的含量;

6、选用挥发性气体量小的脱模剂,并注意配比和喷涂量要低;

7、未经干燥的氯气等气体和未经烘干的氯盐等固体不得使用。

3、涡流孔
铸件内部的细小孔洞或合金液流汇处的大孔洞。在机械加工或X光透视时可现。
1、合金液导入型腔的方向不正确,冲刷型腔壁或型芯,产生涡流,包住了空气;

2、压射速度太快,由浇料口卷入了气体;

3、内浇口过薄,合金液运动速度太大,产生喷射、飞溅现象,过早的堵住了排气槽;

4、模具的排气槽位置不对,或出口截面太小,使模具的排气能力差,型腔的气垫反压大;

5、模具内型腔位置太深,而排气槽位置不当或太少;

6、冲头与压室间的间隙太小,冲头返回太快时形成真空,回抽尚未冷凝的合金液形成气孔;或冲头返回太快;

7、压室容量大而浇注的合金液量太少。
1、改变合金液注入型腔的方向或位置,使合金液先进入型腔的深高部位或底层宽大部位,将其部位的型腔空气压入排气槽中,在合金液充满型腔之前,不能堵住排气槽;

2、调试压射速度和快压位置,在能充实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二速距离;

3、在保证不产生飞溅、喷射并能充满型腔的情况下,加大内浇口的进口厚度;

4、加强型腔的排气能力:(1)安放排气槽的位置应考虑不会被先进入的合金液所堵死;(2)增设溢流槽,注意溢流槽与工件件衔接处不宜过厚,否则过早堵住而周边产生气孔;(3)采用镶拼块结构,把分型面设计成曲折分型面,解决深度型腔排气难的问题;(4)加大排气槽后端截面积,一般前端厚0.05-0.2mm,后端可加厚至0.4mm.

5、根据铸件各部位受热和排气情况,适当喷涂涂料,喷完后吹干积水,忌水未干合模;

6、扩大冲头与压室之间的间隙在0.1mm左右,并适当延长保压时间;

7、调高立式压铸机下冲头的位置,或增加太坏室内压注的合金液量。

4、缩孔和缩松
铸件上呈暗灰色、形状不规则的孔洞;集中的大孔洞叫缩孔,分散的蜂窝状组织不致密的小孔洞叫缩松。在机械加工前或后作外观检查或作X光透视中发现。
1、合金在冷凝过程中铸件内部没有得到合金液的补缩而造成的气孔;

2、合金液的浇注温度太高;

3、压射比压太小;

4、铸件设计结构不合理,有厚薄截面变化太剧烈的厚大转接部位或凸耳、凸台等。
1、改善铸件结构,尽可能避免厚薄截面变化太剧烈的厚大转接部位或凸耳、凸台等,如果不避免,则可采有空心结构或镶块设计,并加大其位置的冷却。

2、在保证铸件不产生冷隔、欠铸的前提下,可适当降低合金液的浇注温度;

3、适当提高增压压力,增加压实作用;

4、在合金液中添加0.15~0.2%的金属钛等晶粒细化剂,减轻合金的缩孔形成倾向;

5、改用体收缩率、线收缩率小的合金品种,或对合金液进行调整,降低其收缩率或对合金进行变质处理。

6、加大内浇截面积,保证铸件在压力下凝固,防止内浇过早凝固影响压力传递。

5、外收缩

(凹陷)
铸件表面、厚大平面、内侧转角处、缩孔附近出现的凹陷,有的直接看到,有的表面附有一层薄铝,揭除此层后与寻常凹陷相同。
1、合金的收缩性太大;

2、铸件设计结构不合理,有厚薄悬殊截面积转接的肥大部位;

3、内浇口截面积太小或铝液流向太乱;

4、压射比压小;

5、模具排气能力差,使型腔的也垫反压大,空气被压缩在型壁与铸件之间。

1、改用收缩性小的合金,或对其进行变质处理,细化其晶粒,降低其收缩性;

2、改进铸件的设计结构,尽量避免厚薄悬殊截面的两壁转接的厚大部位。如不可避免,可改成空心结构或镶块结构;

3、适当加大内浇口截面积;

4、适当提高压射比压;

5、提高模具的排气能力:

(1)增开排气槽;

(2)增设溢流槽等。

6、在缩陷处安装冷却装置,并加大其位置脱模剂的喷涂量。

6、裂纹
铸件表面出现线状或波浪状开裂,裂口多呈暗灰色,在外力的作用下,裂口加宽,在喷砂前后或机械加工前后,荧光检查中均可发现。
1、合金本身收缩性大,准固相温度范围宽或共晶体量少或在准固相温度范围内强度和韧性差;

2、合金的化学成分出现偏差:(1)铝硅系、铝铜系合金中含锌量或含铜量过高;(2)铝镁系合金中含镁量过高或介于3.5-5.5之间时;(3)合金中的铁、钠含量过高;(4)铝铜系、铝镁系中的硅含量过低;(5)有害杂质元素含量过高,使合金塑性下降;

3、工件结构设计不合理,有厚薄悬殊的剧烈转接部位、肥大凸台、凸耳、以及圆形或框形结构中有直线加强筋等;

4、合金中混入了低熔点合金;

5、模具设计结构不合理,内浇口位置不当,冲刷型腔壁或型芯,造成局部过热或阻碍合金液的收缩;

6、浇注后开型的时间太晚;

7、模具温度太低。
1、选用或改用收缩性小、准固相温度范围窄或结晶时形成共晶体量多,或高温强度高的合金品种;

2、调整合金成分,使其达到规定的范围内

(1)降低铝硅系、铝铜系合金中的锌、铜含量;

(2)添加铝锭,冲淡合金中镁的含量;(3)严格控制钠的含量,铝硅系合金中钠含量应控制在0.01~0.014%左右.

(4)往合金中添加铝硅合金,提高硅的含量;

(5)严格控制合金中有害杂质的含量在技术标准的规定的范围内;

3、改进铸件的设计结构,尽量避免厚薄悬殊的剧烈转接部位、肥大凸台、凸耳、以及圆形或框形结构中有直线加强筋等。如不可避免,则可改为空心结构或镶块结构;

4、改进模具设计结构,正确的设计内浇口的位置和方向,避免冲刷型腔壁和型芯,产生局部过热或阻碍铸件的收缩而产生的裂纹和变形;

5、严格控制低熔点金属的含量;

6、注意在合适地时间内开型;

7、适当提高模具和型芯的工作温度,减慢合金液的冷却速度。

8、适当降低浇注温度;

9、调整型芯和顶针,保障铸件平行、均匀推出;

10、加大过度位置的铸造圆角和脱模斜度。

7、变形或跷曲
铸件的形状和尺寸发生了变化,超过了图纸的公差范围。在机械加工前后对铸件作外观检查、测量或划线中发现
1、铸件的设计结构不合理,使铸件各部分收缩不均匀;

2、铸件在收缩冷却过程中受到阻力;

3、浇注后到开型的时间太短,冷却太快;

4、压铸时顶出过程中顶偏了铸件;

5、合金本身的收缩率大,准固相温度范围宽,高温强度差。
1、在可能和必要的情况下,改进铸件的设计结构,如改变截面厚度,避免厚度悬殊的转接部位和不合理的凸台、凸耳、加强筋等,尽量把肥大部位设计成空心结构或镶拼结构;

2、改进模具设计结构,消除阻碍铸件收缩的不合理结构;

3、延长留模时间,防止铸件因激冷而变形;

4、经常检查模具的活动部分,防止因模具原因(如卡死、变形等)而导致产品变形;

5、根据铸件的结构形状的复杂程度,如变形很难排除,则可考虑改用收缩性小高温强度高的合金或调整合金成份(如铝硅合金中硅含量提到15%以上,铸件收缩率变的很低;

6、在热处理装炉或装箱过程中,严禁将复杂的压铸件堆压。尽量避免机械加工造成内应力不平衡而变形;

7、合理增加顶针数量,安排顶针位置,确保顶出平衡;

8、改变浇排系统,如厚大深腔位置加冷却水等,达到热量平衡分布;

9、当变形量不大,可采用机械或手工的方法矫正。

8、渣孔

在铸件表面和内部有形状不规则的明孔或暗孔,表面不光滑,孔内全部或部分为熔渣所充填,在机模加工前后对铸件作外观检查和X光透视时可发现。
1、炉料本身已氧化或粘有杂物;

2、熔剂成分不纯;

3、涂料喷涂太厚;

4、精炼除渣不到位,含氧化夹渣过多;

5、金属液压铸温度过低,流动性差,硅以游离状态存在成为夹渣;

6、铝硅合金中硅含量超过11.5时,且铜、铁含量同样超高,硅会以游离状态析出,形成夹渣;

7、熔炉设计不合理或温控不佳,导致表面金属液氧化严重;

8、舀料时把浮渣一起舀入;

9、涂料或冲头颗粒中石墨含量太多或石墨损坏脱落。
1、严禁使用已氧化未经吹砂和带有油和水的炉料;

2、选用或按工艺严格配制熔剂;

3、选用较好的涂料,配比合理;

4、选用好的除渣剂和精炼剂,合理使用;

5、适当提高合金液浇注温度,防止硅以游离状态存在;

6、以高镁铝合金,可加入0.01%的铍以减少氧化.

7、铜、铁含量较高时,适当控制硅的含量不超过10%,并适当提高合金液温度;

8、金属液在坩埚中停留时间过长(铸锭资料中有介绍),应重新精炼合金液;

9、注意防止损坏的石墨坩埚掉入金属液中;

10、选用较好的冲头颗粒;

11、使用涂料前,应将涂料充分搅拌均匀,使石墨成悬浮状态而不结坨;

12、舀取合金液时,应先清除液面上的熔渣。

9、冷隔
表面为铸件表面未融合,基体被分开成狭窄的表面光滑的缝隙。有穿透的和不穿透的两种,此缝隙在外力作用下有继续发展的趋势,作外观检查即可发现。
1、合金液浇注温度太低;

2、合金的化学成份不合格,使合金的流动性降低;

3、压射速度太慢;

4、导入型腔的内浇口太多;

5、合金液在型腔中流路太长,型腔狭窄,冷却太快;

6、模具排气能力太差,型腔内气垫反压大,使液流受阻不能融合。
1、提高合金液的浇注温度和模具温度,提高合金液流动性(如变质细化处理);

2、控制配料成份,配好后检测其流动性;

3、适当提高压射速度和比压;

4、适当增大内浇口截面积并减少内浇口数量,减少合金液的相互碰撞;

5、提高模具的排气能力,合理安排排气槽的位置和数量,降低型腔内气垫的反压力;

6、充分精炼合金液,减少 合金液的氧化程度,从而提高其流动性;防止合金液过热。

7、改进浇注系统,防止流路过长;

8、调换为流动性好的合金品种。

10、欠铸
铸件轮廓不清晰,尺寸不够,形状不完整;在外观检查中即可发现,多为尖角或圆角或薄壁处未填满,棱角为圆角或薄壁处缺一块等形式;
1、合金液浇注温度太低;

2、模具工作温度太低,合金冷却过快;

3、内浇口截面积过大,充填速度太小;

4、压力或速度太小;

5、模具的排气能力差,型腔内气垫反压过大;

6、压射速度太大,使合金液直冲短平面铸件对壁(未经过型腔底部流动)而折回后再充型。形成的欠铸或冷隔。
1、适当提高合金液的浇注温度;

2、适当提高模具的工作温度,确保在合金液温度的1/3左右浮动;

3、适当减少内浇口截面积;

4、增大压力和压射速度;

5、增设排气槽,合理设定排气槽的位置和数量;

6、压铸短平面或有直角的铸件时,应适当适当降低压射速度,并采用尽可能大的内浇口截面积;

7、检查压射冲头的行程或浇注量是否足够;

8、充分精炼合金液,减少合金液的氧化程度,从而提高其流动性;防止合金液过热。

9、减少脱模剂用量,注意清理型腔。

11、粘模
铸件被粘在模具上虽未粘住,但表面被撕破皮;在铸件顶出时或顶出后对工件作外观检查可以发现。
1、合金液浇注温度太高;

2、模温太高;

3、脱模剂效果差或喷涂量少或不均匀;

4、模具表面有锈疤或不光滑倒扣的位置;

5、模具材料不适合或热处理方法不当,没在达到应有的硬度;

6、浇注系统设计不合理,特别是导入合金液的内浇口位置不当,使合金液总是冲刷某处型腔壁或型芯,造成局部过热而粘模;

7、模具开设多个内浇口,相互撞击,导致局部过热粘模;

8、铝合金中铁含量太少(低于0.6%),引起粘模;

9、合金液成份不均匀,出现严重偏析。

10、铸造圆角和脱模斜度太小;

1、适当降低合金液的浇注温度和模具温度;

2、更换脱模剂,调整喷涂位置和喷涂量;

3、对模具进行抛光,对已氮化过的模具,抛光要慎重,防止破坏掉表面的氮化层,形成越抛越粘的情况;

4、检查模具的硬度值,采取重新热处理氮化或更换模具材料;

5、改进浇注系统设计结构,避免合金液持续冲刷型腔壁或型芯;

(1)适当增大内浇口的截面积;

(2)改变内浇口的位置和导入方向,使导入处于宽大厚实位置;

(3)尽量采取底注法开放式浇注系统。

6、加大内浇口截面积,取消多个浇口现象;

7、适当降低压射速度,缩短二速行程。

8、检查铁含量,如太低,可以铝铁中间合金补充;

9、加大模具冷却,对过热位置加大喷涂,并在模具上设置冷却系统;

10、防止混入低熔点金属;

11、除镁锌等个别金属,不可将纯金属加入铝液中,会形成严重偏析。

12、加大铸造圆角和脱模斜度。

12、铸件尺寸超差
铸件尺寸大于或小于图纸要求的公差。从测量中可发现。
1、设计模具时收缩率取值不准确或计算有误;

2、模具制造不精确,误差大;

3、铸件的设计结构不合理,如因钢性不够而产生跷曲等;

4、铸件图上的公差要求超过了压铸所有达到的标准;

5、合金液浇注温度和模具工作温度过高或过低;
1、根据铸件结构形状和合金特性,认真选取其在模具不同位置的收缩率,修正模具的尺寸;

2、严格按图纸设计加工和验收模具;

3、改进铸件的设计结构,增大刚性不足处的尺寸或改变其结构形状,增大钢性;

4、从压铸工艺上采取措施,如采用加强筋、加长留模时间等;

5、检查顶出位置是否倾斜;

6、根据试压情况,调整模温和铝温。

7、调整合金液,降低其收缩量。

铸件在垂直于模具分型面方向上的尺寸变大:

1、粘附于模具分型面上的金属或非金属物未清理干净;

2、模具某处松动,使模具倾斜而产生间隙;

3、模具分型面上有压伤;

4、锁模时增压不够或铸件在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积超过压铸机的规格,压铸时动定模分开。

组成型芯的部分尺寸

不合格:

1、型芯安装不正确,不稳定;

2、合金液进入型芯后,型芯产生移动;

3、由于模具过热,活动型芯在导向孔内被咬住;

4、弯曲异形处和深孔处未填满;

5、开模时间太短或太长,影响收缩大小。
1、压铸前应仔细检查模具分型面,防止有粘附物;

2、检查模具各处是否有松动,模具固定位置是否有偏斜,在四侧面和各个角落检查分型面是否有间隙。

3、修复模具的突起部位;

4、根据产品投影面积核算压铸机与工件是否相匹配;

5、适当降低压射速度。

1、通过定模或动模板固定型芯,型芯上如有突台,刚可用底板固定。活动型芯用闭锁固定,型芯的长度应严格按照与其直径的比例来计算,确保其刚性,防止压铸时被液体金属冲弯冲变形;

2、防止模具过热,清理和修复型芯被啃坏的部位;

3、选用合适的配合方式和精度,设计活动型芯与滑槽的活动配合;

4、压铸时做好模具的冷却;

5、摸萦出合适的开模时间。/

13、夹杂
铸件上出现硬度比基体大的质点或坨状物,使切削刀具磨损;在铸件机械加工或吹砂后的X光透视可见。
合金中混入了或析出了比基体金属硬的金属或非金属化合物。
1、严格遵守工艺规程,尽量少搅拌合金液,减少氧化;

2、在搅拌、舀取和少注合金液等操作中,注意不让表面的氧化皮卷入;

3、合金中含有Ti\Mn\Sb\Fe等密度大的金属时,要注意防止其偏析成为夹杂;

4、使用高铝质的或氮化硅与碳化硅混合物耐火材料作炉衬时,要防止在高温下剥落混入合金液中;

5、用干燥过的精炼剂对合金液进行充分的精炼。

14、流纹(痕)
铸件表面局部下陷的纹路,用手摸可感知。在外力作用下无发展趋势,在喷砂后可发现。
1、内浇口截面积太小;

2、型腔内气垫反压大;

3、涂料喷涂不均匀或太厚;

4、模温低,合金液流入后受到激冷。
1、适当加大内浇口截面积或调整位置;

2、提高型腔的排气能力,加大排气槽或增大溢流槽,或改变排气槽的位置;

3、控制脱模剂的喷涂比例和数量;

4、适当降低压射速度;

5、适当提高模温。

15、网状花纹
因模具的龟裂而在铸件表面复印出的龟甲皮痕迹,并随模具龟裂发展而发展;在外观检查时即可发现。
1、模具材料不合适或热处理工艺未达到要求;

2、模具的工作温度过高;

3、合金液的浇注温度过高;

4、形成模具型腔的某个零件的截面太薄使其高温强度差;

5、合金液与模具温差过大;一般是合金液温度的1/3左右;

6、模具表面出现细微龟裂时未及时打磨,任其发展。
1、选用耐热冲击性能力好的、热处理后硬度高的热作模具钢来制造模具的型腔部分;并配套采用符合此材料的热处理工艺;

2、适当降低浇注温度;

3、压铸前要先对模具进行预热;

4、为使模温均匀,可采取以下方式:

(1)模具过热位置设置冷却系统;

(2)模具较低位置,可增设溢流槽;

5、压铸中,每隔一定时间,刷油或涂料润滑整个模具,使模温均匀。

6、定期检修模具,发现有网状纹络及时打磨掉。

16、拉伤
铸件在出模方向受到阻碍,造成表面拉伤,起始端宽而深,出端渐小至消失。
1、模具设计或模具加工不正确;

(1)、型芯或模具有负斜度;(2)没有脱模斜度或斜度太小;

2、型芯和模具型腔壁上有压伤;

3、模具上粘附有合金;

4、脱模剂效果差或喷涂太少或不均匀;

5、铸件在顶出时倾斜。

1、如铸件上的拉伤为常定位置,则应检查模具,分析原因,予以修复;

2、保障不同位置的脱模斜度;

3、修复模具压伤位置;

4、更换或加大脱模剂用量;

5、化验合金中铁的含量,如低于0.6%,则应添加;

6、适当缩短开模时

7、因模具局部过热造成的拉伤属粘模拉伤,查看粘模的解决办法。

间。

17、飞边
铸件沿分分型面位置出现层状薄片,由压铸件向外延伸,飞边很薄,一般在0.1mm左右。目测可以发现。
1、压铸机锁模力不够,造成胀型;

2、分型面存在异物、镶块滑块磨损、模具刚性不足等,造成闭合不严;

3、模温及合金液温度过高;

4、压射速度过快或压射比压过大;
1、合算工件投影面积,选用合适的机台;

2、及时清理分型面;

3、适当降低压射速度和压射比压;

4、注意快速与增压速度之间的配合,避开压力峰值;

5、适当降低合金注温度和模温;

6、省模。

18、冲蚀
主要是内浇口附近部位出现的麻点,严重的有突起。目测可以发现。
1、内浇口截面积太小,冲击力过大;

2、内浇口位置或进料方式设置不合理,造成金属液直接冲击对面型腔;

3、金属液乱流,长时间冲刷同一部位;
1、适当降低压铸模具温度和压射速度;

2、修复冲蚀部位,并加强冷却;

3、改变内浇口进料位置,尽可能使金属液冲击宽大部位;

4、内浇口加宽加厚,降低其冲击力;

5、确保进料方向、铸造圆角及转折出合理性。

D. 模具厂哪些方便需要探伤仪呀还是模具厂用的是别的仪器。有懂的告诉我一下哦急。。。谢谢

一般热处理后的材料需要探伤,防止锻打不好,切割后报废。有手提式的,2万多。

E. H型钢对接焊缝采用什么方法探伤

H型钢对接焊缝探伤,必须采用无损探伤,目前采用的主要探伤方法有:
1、射线探伤方法(RT):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射线探伤方法是利用(X、γ)射线源发出的贯穿辐射线穿透焊缝后使胶片感光,焊缝中的缺陷影像便显示在经过处理后的射线照相底片上。主要用于发现焊缝内部气孔、夹渣、裂纹及未焊透等缺陷。
2、超声波探伤(UT):利用压电换能器件,通过瞬间电激发产生脉冲振动,借助于声耦合介质传人金属中形成超声波,超声波在传播时遇到缺陷就会反射并返回到换能器,再把声脉冲转换成电脉冲,测量该信号的幅度及传播时间就可评定工件中缺陷的位置及严重程度。超声波比射线探伤灵敏度高,灵活方便,周期短、成本低、效率高、对人体无害,但显示缺陷不直观,对缺陷判断不精确,受探伤人员经验和技术熟练程度影响较大。

F. 钻孔灌注桩钢筋笼焊接头在什么情况下要做探伤检测

钻孔灌注桩钢筋笼焊接头均不作探伤检测。

G. 模具分为几大类主要有什么作用

模具分类方法很多,过去常使用的有:
按模具结构形式分类,如单工序模,复式冲模等;
按使用对象分类,如汽车覆盖件模具、电机模具等;
按加工材料性质分类,如金属制品用模具,非金属制用模具等;
按模具制造材料分类,如硬质合金模具等;按工艺性质分类,如拉深模、粉末冶金模、锻模等。
这些分类方法中,有些不能全面地反映各种模具的结构和成形加工工艺的特点,以及它们的使用功能。为此,采用以使用模具进行成形加工的工艺性质和使用对象为主的综合分类方法,将模具分为十大类,见表1各大类模具,又可根据模具结构、材料、使用功能以及制模方法等分为若干小类或品种。

序号 模具类型 模具品种 成形加工工艺性质及使用对象

1
冲压模具(冲模)
冲裁模(无、少废料冲裁、整修、光洁冲裁、深孔冲裁精冲模等),弯曲模具,拉深模具,单工序模具(冲裁、弯曲、拉深、成形等),复合冲模,级进冲模;汽车覆盖件冲模,组合冲模,电机硅钢片冲模
板材冲压成形

2
塑料成型模具
压塑模具,挤塑模具,注射模具(立式、式、角式注射模具);热固性塑料注射模具,挤出成形模具(管材、簿膜扁平机头等)发泡成形模具,低刀具工具泡注射成形模具,吹塑成形模具等
塑料制品成形加黄岩工艺(热固性和热塑性模塑料)

3
压铸模
热室压铸机用压铸模,立式冷室压铸机用压铸模,臣式冷室压铸机用压铸模,全立式压铸机用压铸模,有色金属(锌、铝、铜、镁合金)压铸,黑色金属压铸模
有色金属与黑色金属压力铸造成形工艺

4
锻造成形模具
模锻和大型压力机用锻模,螺旋压力机用锻模,平锻机锻模,辊锻模等;各种紧固件冷镦模,挤压模具,拉丝模具,液态锻造用模具等
金属零件成形,采用锻压、挤压

5
铸造用金属模具
各种金属零件铸造时采用的金属模型
金属浇铸成形工艺

6
粉末冶金模具
成形模:
手动模:实体单向压制、实体双向压制手动模;实体浮动压模
机动模:大型截面实体浮动压模,极掌单向压模,套类单向、双向压模,套类浮动压模
整形模:
手动模:径向整形模,带外台阶套类全整形模,带球面件整形模等
机动模:无台阶实体件自动整形模,轴套拉杆式半自动整形馍,轴套通过式自动整形模轴套全整形自动模,带外台阶与带外球面轴套全整形自动模等
粉末制品压坯的压制成形黄岩艺。主模具电加工设备用于铜基、铁基粉末制品;机械零件,工具材料与制品易热零件等

7
玻璃制品模具
吹一吹法成形瓶罐模具,压一吹法成形瓶罐模具,玻璃器皿用模具等
玻璃制品成形工艺

8
橡胶成型模具
橡胶制品的压胶模、挤胶模、注射模。橡胶轮胎模,“O”形密封圈橡胶模等
橡胶压制成形工艺

9
陶瓷模具
各种陶瓷器皿等制品用的成形金属模具
陶瓷制品成形工艺

10
经济模具(简易模具)
低熔点合金成形模具,薄板冲模,叠层冲模,硅橡胶模,环氧树脂模,陶瓷型精铸模,叠层型腔塑料模,快速电铸成形模等
适用多品种少批量工业产品用模具,有很高经济价值

大概总结如上,希望帮的到你 o(∩_∩)o...!

H. 模具上什么情况用氩弧焊,什么情况用激光焊,两者区别和局限性是啥呢

模具上用氩弧焊较少。采用氩弧焊打底工艺,可以得到优质的焊接接头。氩弧焊打底焊接工艺在锅炉的水冷壁、过热器、省煤器等焊接中,接头质量优良,经射线探伤,焊缝级别均在Ⅱ级以上。
而焊接方法通常有连续功率激光焊和脉冲功率激光焊。激光焊优点是:
1、不需要在真空中进行,能进行精确的能量控制,因而可以实现精密器件的焊接。
2、它能应用于很多金属,特别是能解决一些难焊金属及异种金属的焊接。目前已广范用于模具的修复。
激光焊和氩弧焊区别及选择使用:
1、氩弧焊使用非消耗电极与保护气体,常用来焊接薄工件,但焊接速度较慢,且热输入比激光焊大很多,易产生变形;而激光焊焊缝的特点是热影响区范围小,焊缝较窄,焊缝冷却速快,焊缝金属性能变化小,焊缝较硬。
2、精密模具的焊接不同于其他零件焊接,其对质量控制的要求非常严格,而且工件的修复周期必须越短越好。传统的氩焊发热影响区大,对焊接周边造成下塌,变形等几率非常高,对于精度要求高,焊接面积大的模具,必须经过加温预热,在特定温度下进行焊接,还要自然降温进行退火处理,如此折腾下来费用和时间都不能为用户所接受;而冷焊又存在焊接不牢固和脱落等缺陷。而激光焊没有氩焊和冷焊这些不足,因此逐渐被广泛应用。

I. 超声波模具头怎么焊接

是不是高速钢的工作面,40CR的为工作体?
不知道是不是这种,如果是的话感应焊接或者火焰焊接采用VOD201焊丝配合201-F焊膏进行焊接。

阅读全文

与模具头探伤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钢管3dmax怎么做 浏览:303
钢板台面用什么薄板材替代 浏览:8
汽车模具毛刺如何预防 浏览:707
火车皮一节能装多少吨钢材 浏览:117
铝材料方管批发 浏览:66
不锈钢阀门保护盒套什么定额 浏览:536
湛江多少家钢铁企业招聘 浏览:40
钢材的抗剪强度屈服点是抗拉强度的多少倍 浏览:152
我的钢铁网备注里的价格是什么 浏览:107
无缝钢管偏差等级怎么划分 浏览:939
压铸怎么装模具 浏览:342
路基钢板重量怎么计算 浏览:943
柱钢筋图纸中中部筋是什么意思 浏览:477
铝合金半玻门多少钱一平 浏览:430
什么时候钢筋用单排或双排 浏览:80
钢铁雄心4民国怎么发展 浏览:229
3种钢管的布衣柜怎么安装 浏览:574
顶楼边上一圈钢铁是什么作用 浏览:749
屋檐排水沟pvc和铝合金哪个好 浏览:146
取钢板在医院能开多久病假条 浏览: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