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关于铝型材挤压模具的一些问题
这位朋友,你提的这个问题,就是对同一付模具来说,我认为也是两个方面的问题,对角线误差大,对模具来说存在明显的金属流速不均,建议你应根据试模料头,进行流速分析,采用加速或阻碍的措施进行修模。对于上下面起鼓,主要是由于上下面金属流动速度过快所致,建议你在分流孔内进行堆焊等阻碍等方法进行修模,我估计会有一定的效果。仅供参考。
❷ 模具安装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1.进行模具安装工作前必须检查工具是否正常,并按手用工具安全操作规程操作,注意正确使用工量具。
2.安装模具时,首先应了解模具的工作性能,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重要性,按次序安装。
3.使用铜棒、撬棒安装模具时,姿势要正确,用力要适当。
4.使用螺丝刀时: a.螺丝刀口不可太薄太窄,以免紧螺丝时滑出。 b.不得将零部件拿在手上用螺丝刀松紧螺丝。
❸ 铝型材挤压模具上机前后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用的仪器仪表在线和离线检测模子的尺寸精度、硬度和表面粗糙度。检测验收合格的模具进行登记,人库上架,使用时领出抛光模孔工作带,并将导流模、型材模、模垫进行组装检查,确认无误时发到机台加热;
(2)铝型材挤压工模具上机前加热温度规定:挤压筒:400~450℃,挤压垫:350℃ ,模垫:350~400℃,平模:450~470℃,分流模:460~480℃,保温时间按模具厚度计算(l.5~2 分钟/mm);
(3)铝型材挤压工模具在炉内加热时间不允许超过10 小时,时间过长,模孔工作带容易腐蚀或变形;
(4)在铝合金型材挤压开始阶段,需缓慢加压力,因为冲击力很可能引起堵模。如果发生堵模时,需立即停机,以防压烂模孔工作带;
(5)模子卸机后,待冷至150~180℃ 时再放人碱槽煮,因为模子在高温下碱煮,容易被热浪冲击开裂。并应采用先进的蚀洗方法,以回收节省碱液,缩短腐蚀时间和实现无污染清洗;
(6)铝型材挤压模具修模工在对分流模装配时,应用铜棒轻轻颠打,不允许用大铁锤猛击,避免用力过大,震烂模具;
(7)铝型材挤压模具氮化前需对模孔工作带仔细抛光至表面粗糙度Ra0.8~0.4μm;
(8)铝型材挤压模子氮化前要求清洗干净,不允许有油污带入炉内;氮化工艺要合理(依设备特性与模具材料而定),氮化后表面硬度为HV900~1200,氮化层过厚、过硬会引起氮化层剥落。一套模具一般允许氮化3~5 次;复杂的高倍齿散热器型材模不进行氮化工序;
(9)对老产品的新模子、棒模、圆管模可不经试模直接进行氮化处理;新产品及复杂型材模必须经试模合格后才能进行氮化处理;
(10)铝型材挤压新模试模合格后,最多挤压10 个铸锭就应卸机进行氮化处理,避免将工作带拉出沟槽;两次氮化之间不可过量生产,一般平模为60~100 个锭,分流模为40~80 个锭为宜,过多会将氮化层拉穿。
(11)使用后的铝型材挤压模子抛光后,涂油人库保管。
❹ 模具成型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1)模具安装位置符合设计要求,尽可能使模具涨型力中心与压铸机距离最小,这样可能使压铸机大杠受力比较均匀。
(2)经常检查模具起重吊环螺栓、螺孔和起重设备是否完好,确保重吊时人身、设备、模具安全。
(3)定期检查压铸机大杠受力误差,心要时进行调整。
(4)安装模具前彻底擦净机器安装面和模具安装面。检查所用顶杆长度是否适当,所有顶棒长度是否等长,所用顶棒数量应不少于四个,并放在规定的顶棒孔内。
(5)压板和压板螺栓应有足够的强度和精度,避免在使用中松动。压板数量应足够多,最好四面压紧,每面不少于两处。
(6)大型模具应有模具托架,避免在使用中模具下沉错位或坠落。
(7)带较大抽芯的模具或需要予复位的模具也可能需要动、定模分开安装。
(8)冷却水管和安装应保证密封。
(9)模具安装后的调整。调整合模紧度。调整压射参数:快压射速度、压射压力、增压压力、慢压射行程、快压射行程、冲头跟出距离、推出行程、推出复位时间等。调整后在压室内放入棉丝等软物,做两次模拟压射全过程,检查调整是否适当。
(10)调整合模到动、定模有适当的距离,停止机器运行,放入模具预热器。
(11)把保温炉设定在规定温度,配置好规定容量的舀料勺。精度要求高的模具需要使用高精度的加工设备,而且模具材质、成形工艺要求都较为严格,还需使用CAD/CAE/UG等模具软件去设计、分析。
❺ 挤压塑料型材的模具,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
1.塑料型材挤出模具到货后的开箱检查
开箱检查,包装物完好无损:开箱后取出装箱清单,使用说明书等技术文件,按装箱清单的内容组建清点模具整件、附件、专用工具等。
2.塑料型材挤出模具的一半技术要求和状态
a塑料型材挤出模具尤其在挤出物料为改性聚氯乙烯时,其成型零件一般采用不锈钢等具有抗腐蚀性的材质,并调质至HRC24以上,以保证一定的使用寿命。
b口模、定型模及其零件的工作表面应光滑,不应有碰伤、划伤、毛刺、附着物以及锈蚀等缺陷。
c 模头流道系统顺着熔体流动方向应平缓,尽量避免截面的突变和滞料区。
d各模板间应有可靠的定位,模间各模板间相对应位置的装卸重复性误差不大于0.03mm;塑料型材挤出模具模头各接合面和拼合勉应良好密合,其局部间隙不得大于0.02mm。
e定型模的冷却系统、真空系统应通常那个、不泄露,一般情况下水气系统不应相互串通。塑料型材挤出模具定型模的水管接头,真空管接头应有明显的标志,并不得影响管路的连接。
f塑料型材挤出模具定型模应起闭灵活,各节定型模及水箱中的型块应保证一定的同轴度。
这些都是我从宿迁宏瑞复合板的网站上看来的,更加具体的介绍,你也可以去他的网站上找找。
❻ 浅谈多孔挤压模具生产要素有哪些
1
模具设计
1.1
模具型腔缩水给定:
先按单孔缩水原则给出整体缩水(不同合金缩水率不同,如6063材质缩水率为1%),再按模孔摆放位置给出抵消模具弹变的预变形量,如图;
1.2
模具结构设计
1.2.1型腔放置
双孔型腔一般放置方法有:左右出料(对称或同向)和上下出料(对称或同向)。
三孔型腔一般放置方法有:三孔平放出料、品字形出料、倒品字形出料。
其它多孔型腔摆放基本按双孔和三孔原理放置。
对称出料:入料和出料完全一致,模具设计上长短不需考虑,挤压后锯为便于表面处理操作方便,需使用多个不同的料框存放素材,影响后锯人员工作效率。
同向出料:各孔出料方向一致,不需要在后锯进行特别区分,后锯人员操作比较简单,但对设计流速要求高,各孔出料长短较难控制。
1.2.2分流孔设计
现有多孔模最常用多孔单独供料和多孔整体供料两种结构。如图:
多孔单独供料结构(图3):挤压时先把整棒分成两支一模一样的仿形棒,再进入分流孔。优点:各孔出料长短差异小,模具防弹变能力强。缺点:经济性较低。相对其它结构需要更大的模具规格,同规格铝棒直径生产型材外截圆小。
多孔整体供料结构(图4):挤压时铝流直接进入各分流孔,通过单独的焊合室达到各型孔的供料平衡。优点:经济性高,模具设计时布孔方便。缺点:各孔出料长短差异大,需要更高的加工精度;模具防弹变能力较弱。
1.2.3桥厚设计
桥厚(图6)与桥跨(5)成正比。桥跨越长,桥厚越厚,模具需更好的强度保证,模具规格随之增大,挤压力也会增加,因此只需保证足够铝流焊合,桥跨越短越好。
1.3
工作带给定
个人认为型材流出快慢主要靠分流孔的配比,工作带只作为辅助成形,但是“U”字型料的开口,“T”字形部位色差和大平面表面质量与工作带给定有较大关系。工作带比例一般在壁厚的1.2——3.5倍。
1.4
材料选择
多孔模较单孔模前者在挤压过程中弹变更大,为模具的稳定及使用寿命提供好的基础,需要选用韧性较好的钢材。
2
制作加工
2.1
加工要点
大部分使用CNC加工,除慢走线割型腔、外圆,电火花加工下模工作带及清角。上模工作带需做出高低点;加工下模工作带时各孔需同时放电加工。模具配全止口采用间隙配合,配合间隙一般在0.02mm——0.06mm之间。
2.2
热处理要点
硬度保持在48——50HRC之间,模具上任意位置硬度相差在2HRC之间。注意硬度检测时取点位置,避免影响模具强度和贴合支撑。
3
挤压工艺
3.1
挤压工艺参数
多孔模最容易出现出料长短不均,为不影响修模判断,挤压工艺必须按标准执行。模具各位置点温度差异在5℃以内。通过调整挤速和铝棒温度来达到出口温度持续一致,6063材质挤压出口型材温度控制在520℃——530℃。挤压速度(挤压机主缸前进速度)应按阶段调整,订单完成前最后两支棒进行提速,记录提速后情况,找寻最大挤压速度,目标型材流出速度为30m/min。
❼ 铝型材挤压模具应该如何进行维护
在铝型材生产企业中,模具成本在型材挤压生产成本中占到35%左右。模具的好坏以及模具是否能够合理使用和维护,直接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正常、合格的生产出型材来。挤压模具在型材挤压生产中的工作条件是十分恶劣的,既需要在高温、高压下承受剧烈的摩擦、磨损作用,并且还需要承受周期性载荷作用。这都需要模具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热疲劳性、热耐磨性和足够的韧性。为满足以上几项要求,目前在国内普遍采用优质4Cr5MoSiV1(美国牌号H13)合金钢,并采用真空热处理淬火等方式来制作模具,以满足铝型材生产中的各项要求。>>挤压模具设计的30个经验分享<<
然而,在实际生产中,仍然有部分模具在挤压时未能达到预定产量,严重的甚至挤压不到20条棒或上机不到2次就提前报废,致使采用昂贵的模具钢制作的模具远远不能实现其应有的效益。这种现象在国内许多家铝型材生产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究其成因,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铝型材截面本身就千变万化,并且铝挤压行业发展到今天,铝合金具有重量轻,强度好等重要优点,目前已经有许多行业采用铝型材来代替原有材料。由于部分型材的特殊导致模具由于型材截面特殊,设计和制作难度较大。如果还是使用采用常规的挤压方法往往难于达到模具额定产量,必须采用特殊工艺,严格控制各项生产工艺参数才能正常进行生产。并且有的模具由于本身型材截面的特殊或模具本身的质量问题,而导致模具不能挤压到额定产量,这就需要销售人员在接单时与技术部门和模具厂进行充分沟通。同时模具设计制作部门需要不断优化模具设计技术,提高模具制作精度,提高模具质量。
二、选择合适的挤压机型进行生产。进行挤压生产前,需对型材截面进行充分计算,根据型材截面的复杂程度,壁厚大小以及挤压系数λ来确定挤压机吨位大小。一般来讲,λ>7-10。当λ>8-45时,模具的使用寿命较长,型材生产过程较为顺畅。当λ>70-80后则属较难挤压型材,模具普遍寿命较短。产品结构越复杂,越容易导致模具局部刚性不够,模具腔内的金属流动难于趋向均匀,并伴随造成局部应力集中。型材生产时容易塞模和闷车或形成扭曲波浪,模具容易发生弹性变形,严重的还会发生塑性变形使模具直接报废。
三、合理选择锭坯及加热温度。要严格控制挤压锭坯的合金成分。目前一般企业要求铸锭晶粒度达到一级标准,以增强塑性和减少各项异性。当铸锭中有气孔、组织疏松或有中心裂纹时,挤压过程中气体的突然释放类似"放炮",使得模具局部工作带突然减载又加载,形成局部巨大的冲击载荷,对模具影响很大。有条件的企业可对锭坯进行均匀化处理,在550~570C保温8小时后强制冷却,挤压突破压力可降低7-10%,挤压速度可提高15%左右。
四、优化挤压工艺。要科学延长模具寿命,合理使用模具进行生产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由于挤压模具的工作条件极为恶劣,在挤压生产中一定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确保模具的组织性能。
(1)采取适宜的挤压速度。在挤压过程中,当挤压速度过快时,会造成金属流动难于均匀,铝金属流和模具腔内壁摩擦加剧致使模具工作带磨损加速,模具温度实际较高等现象。如果此时金属变形产生的余热不能及时被带走,模具就可能因局部过热而失效。如果挤压速度适宜,就可避免上述不良后果的发生,挤压速度一般应控制在25mm/s以下。
(2)合理选择挤压温度。挤压温度是由模具加热温度、盛锭筒温度和铝棒温度来决定的。铝棒温度过低容易引起挤压力升高或产生闷车现象,模具容易出现局部微量的弹性变形,或在应力集中的部位产生裂纹而导致模具早期报废。铝棒温度过高会使金属组织软化,而使得黏附于模具工作带表面甚至堵模(严重时模具在高压下崩塌),未均匀铸锭合理加热温度在460-520°C,经过均匀化的铸锭合理加热温度在430-480°C。
五、挤压模具使用前期必须对模具进行合理的表面渗氮处理过程。表面渗氮处理能使模具在保持足够韧性的前提下大大提高模具的表面硬度,以减少模具使用时的产生热磨损。需要注意的是表面渗氮并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在模具服役期间必须进行3-4次的反复渗氮处理,一般要求渗氮层厚度达到0.15mm左右。比较合适的氮化过程为在模具入厂检验后进行第一次氮化。此时由于氮化层组织尚不稳定,应该在挤压5-10条棒后再次氮化。第二次氮化后,可挤压40-80条棒。第三次氮化后以不超过100-120条棒为宜。氮化前工作带一定要抛光,模具腔内要清理干净,不可残留碱渣或异物颗粒。一般情况下模具的氮化次数不超过4-5次,因为此时氮化层如果不是工作带被拉伤的话经过反复氮化和挤压生产,氮化层组织已经相对稳定。要注意的是前期氮化时要经过合适的生产过程方能进行氮化,氮化次数不能过于频繁,否则工作带易脱层。
六、模具上机前工作带必须经过研磨抛光,工作带一般要求抛光至镜面。对模具工作带的平面度和垂直度装配前要进行检查。氮化质量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工作带抛光的光洁度。模具腔内必须用高压气以及毛刷清理干净,不得有粉尘或杂质异物,否则极易在金属流的带动下拉伤工作带,使挤压出来的型材产品出现面粗或划线等缺陷。
七、挤压生产时模具保温时间一般在2-3小时左右,但不能超过8小时,否则模具工作带氮化层硬度会降低而导致上机时不耐磨引起型材表面粗糙,严重的会引起划线等缺陷。使用模具时要有与模具相配套的模支撑、模套和支承垫,避免因支承垫内孔过大而导致模具出口面与支承垫接触面太小,使得模具变形或破裂。模具、挤压筒、挤压轴三者同心,同心度为±3mm以内,否则易产生偏心载荷以及模具各部位的设计流动速度改变,影响型材成型。
八、采用正确的碱洗(煮模)方法。模具卸模后,此时模具温度在500°C以上,如果立即浸入碱水中,由于碱水温度要比模具温度低得多,如果模具温度下降迅速,模具极易发生开裂现象。正确方法是等卸模后将模具在空气中放置到100°-150°C再浸入碱水中。普通分流组合模在卸模前进行拔模操作,可以大大减少煮模工作量,缩短煮模时间。具体做法是挤压结束后,挤压杆先于挤压筒后退,压余留在挤压筒中,然后挤压筒后退,可同时将模具分流孔中的部分残铝随同压余拔出,然后再进行碱煮。有的分流组合模芯头极小,甚至比钢笔还细,这类模具挤压结束后不允许拔模,煮模工开模时一定要事先看清楚模具结构,必须等模具腔中的残铝基本都煮掉才能开模。否则稍不留神就会将芯头碰断,致使模具报废。
九、模具使用上采用由低到高再到低的使用强度。模具刚进入服役期时,内部金属组织性能还处于浮动阶段,在此期间应采用低强度的作业方案,以使模具向平稳期过渡。模具使用中期,由于模具的各项性能已基本处于平稳状态,类似与刚过磨合期的汽车,可适当提高使用强度。到后期,模具的金属组织已经开始恶化,疲劳强度,稳定性和韧性经过长期的生产服役已经开始走入下降曲线,此时应适当降低模具的使用强度直至模具报废。
十、加强模具在挤压生产过程中的使用维护记录,完善每套模具的跟踪记录档案和管理。挤压模具从入厂验收到模具使用结束报废,这中间时间短则几个月,长的达一年以上。基本上来讲,模具的使用记录也记载着型材生产的各个过程。挤压模具数量大、品种多,对每套模具的使用过程进行管理,有利于帮助模具库管理员、模具使用者和模具设计制造人员了解每套库存模具的真实情况。模具的跟踪记录包括:
(1)模具的制造信息,包括每套模具的设计图纸,制作记录、检验记录(精度值,硬度值)等。
(2)模具每次上机挤压的工艺信息,如加温时间、铝棒温度、模具温度、挤压速度、挤压力、突破压力、铝棒长度、合格品支数、型材线密度、成材率等。
(3)每套模具的前三次修模方案、氮化处理时间、出入模具库时间、报废或返回模具厂维修的时间和原因等,这些记录的收集对改进模具管理、核算模具成本、优化模具设计和修模、评判模具质量好坏、提高挤压生产的稳定性、合理使用模具、确定模具最低库存等工作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铝型材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迫使各铝型材生产企业在挤压模具的采购、使用、维护与管理投入巨大的精力,这要求企业在改变以前的粗放式生产管理的同时改变自身观念,从细节抓起,做好模具的统计分析和成本消耗管理,才能适应新的市场形势,在市场中夺得先机。
此文章来自知乎:铝型材挤压模具应该如何进行维护
❽ 过筛挤压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五、挤压模具使用前期必须对模具进行合理的表面渗氮处理过程。表面渗氮处 挤压模具使用前期必须对模具进行合理的表面渗氮处理过程 理能使模具在保持足够韧性的前提下大大提高模具的表面硬度, 以减少模具使用 时的产生热磨损。需要注意的是表面渗氮并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在模具服役 期间必须进行 3-4 次的反复渗氮处理,一般要求渗氮层厚度达到 0.15mm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