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銀壺比,鐵壺勝在哪
在製作前要精細地測距畫線,但因為看不到內側的狀況,敲打的部位和力度的大小,都靠製作者的經驗和感覺,所以「霰」是所有鍛造技法中最難的。石黑先生一般都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到工作室凝心工作。
一把壺上霰的數量有3000到7000顆,各個部分有5、6種大小變化,成型後無論是橫豎斜著看都能連成直線,技法需要十分高超嫻熟。
壺嘴的製作是決定壺使用狀況的關鍵環節,高度要和壺身一致,和壺身連接處也要十分緊密,用金屬片加上溶解的銀蠟做粘合劑,高溫焊接防止滲漏。
最後是上色,在硫酸銅和氯化鈉熬成是液體里,將銀壺浸泡在內均勻刷上色,再塗上清潔油擦拭閃亮。這樣形成的壺是暗紫色,過去使用很廣,大概是為了長時間在火上燒也不會留下痕跡。現在人們更多的是喜歡亮麗的銀白色。
製作一把銀壺,精力都集中在指尖。敲打的節奏韻律,聲音如同彈奏一首旋律悠揚的曲子,演奏完畢,作品也就完美呈現出來了。
鐵壺的人間煙火氣
與銀壺相比,使用廣泛的鐵壺更具有人間煙火氣。明治時期是日本鐵壺最為輝煌的年代,出現了的名家燦如星斗:龍文堂出現了安之介、大國、上田照房、井上四大天王;龜文堂出現了波多野正平、梅泉、鈴木光重、淡海秀光四大天王;藏六堂出現了四世秦藏六和西垣一瑳;金壽堂的創辦人雨宮宗兵衛。金壽堂和龍文堂系統的堂號都很多,橫跨京鐵壺、南部鐵壺、地方系三個風格。
老的鐵壺一般採用砂鑄法,產生明顯的腰線,這也是其明顯的特徵。龍文堂是日本鐵壺史上第一家採用脫臘法精鑄鐵壺的,老鐵壺是蠟鑄法,也叫失蠟法或脫蠟法。現代仿品則是硬模壓鑄法,用泵將金屬溶液高壓打入金屬模內快速成型。模具左右各半合成一個完整模,細看中間有一條垂直的脫模線。
以時下較為流行的南部鐵壺為例,先設計出鐵壺的式樣,構圖好壺身的圖案。用木器製作鑄型,用工具在鑄型內側押制出圖案,銀壺的「霰」也可以用在鐵壺上。製作好砂心,再將鑄型與砂心拼合,把鐵溶液注入鑄型。冷卻後取出鐵壺中的心,脫砂清理之後上色。為了防止生銹,鐵壺更多會使用銅蓋子,還有一種用七種金屬熔鑄的稱為「七寶蓋」。壺底還有金屬響片,在水沸後會發出悅耳聲音。
老鐵壺的造型風格受到中國文化影響,壺面上刻畫傳統的山水花鳥與名人詩句,而且都是用中文書寫。所以老鐵壺在中國收藏市場一經流行,就帶有很強的認同感。「波千鳥」是龜文堂流通最廣的紋飾——飛鳥、月亮、波浪紋,在壺面、銅蓋、摘鈕、提梁處都有精雕細琢。金壽堂則善於將金銀銅三種材質,達到鑲嵌工藝完美的組合,是日本外銷歐洲的重要堂號,至今在歐洲博物館還能見到。
金屬的導熱性好,容易煮沸且不易冷卻。壺中富含金屬離子,煮出來的自來水,也能喝出泉水的甘甜。近幾十年不少中國藏家和茶人愛上老鐵壺和銀壺,日本本土的老鐵壺也為數不多了。而手工製作一把新壺至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像石黑光男等名家,現在製作銀壺都少了,更多的是名貴的金壺。
現代的人追求生活方式,潮流大抵不過兩方面,創新或者復古,有時候,復古也是一種時尚。快節奏的日子得不到喘息,就越懷念古樸自然的慢生活。擁有一件古老的家什,品味流金的歲月,留住逝水的光陰。鐵壺是冰冷的金屬,卻能煮出生活的溫度。伴著「咕嘟咕嘟」的水響,細細品味生活。
2. 爐子上燒水的水壺壺嘴縫隙漏水怎麼辦有什麼可以粘上嗎遇熱會化嗎
如果是鋁壺麻煩一點,得鋁焊解決。
如果是銅壺,鐵壺都可以用電烙鐵焊上的,就是功率瓦數需要大些的才行。
3. 鐵壺嘴掉了怎麼粘
如果是鐵壺的,他的那個壺嘴掉了以後,我覺得可以就是用那種。焊接的手法,然後將它焊起來就是可以了的,如果實在是還是占不了的話,嗯,我覺得你可以丟掉了,以後再重買一個,但是焊接的話一般都是能夠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