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修補銅錢裂縫
修補銅錢裂縫的方法:
1、裂補
裂補與斷補的區別在於,裂補一般聲音是找不回來的。但這里要區分鑄造裂,鑄錢有時因銅液冷卻留下了鑄造痕跡,實際上內部結構很緻密,但因為留下了痕跡,視覺上不好看,但是聲音很好。但像這枚古錢幣,因為從穿到外郭都裂了,所以聲音—定不好。這樣的修補也只是起到了視覺上的效果。
❷ 聲音辨古幣具體方法
1,)首先應該知道這個錢幣的稀有程度.一般來說,不稀有的古錢很少有人偽造,街上賣1元兩元的很普通古錢(如普通的開元,北宋錢,清錢)造假分子無利可圖(甚至還賣不出手工錢呢).這種古幣一般比較放心..但是如果你在攤上看到價值幾百或者幾千的稀有錢時,應該提高警惕了.往往這些東西最容易造假.
2,)鑒定一枚古錢要經過幾步:
1.觀錢體(質地), 錢體大小,制型,一般官方都有規定,(私鑄除外),真錢一般做工工整,字體優美,有些本身就是出自書法名家之手,甚至皇帝御手,決無拼接,斷字等歪拙的字體. 細看錢體的製作風格,銹色,包漿,假錢除極少高仿品製作可以面面具到外,多數都有仿鑄不足之處。 我國歷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錢幣也隨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各時代的錢幣銅質是不同的,又由於古代冶煉技術不同,各地區鑄造的古錢也各不相同,每個朝代各有特點。總的來講,用銅鋅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黃色,銅錫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青色。清代、民國時期,新疆、西藏等地鑄錢,用銅加少許鋅鉛,鑄成後錢體呈紅色。
先秦時期的鑄幣主要是銅錫合金鑄成的,銅質呈青紅色,質地較硬挺;漢代至唐宋時期的絕大部分錢幣均為青銅鑄造,其特點是銅色青白中微帶淡紅。隋代的五銖錢因為錫的成份大,銅質泛白,稱之為白錢。明嘉靖以後,開始向黃銅過渡,到天啟年間,用黃銅鑄幣成為定製,錢幣色澤較之以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可見,我國古錢鑄造均有規律可循。2.聞錢味, 生坑品一般長年埋在地下,具有點點泥土氣息.熟坑,傳世品因入土時間短或者根本沒入土,錢身上一般沒有味道.但是偽品,特別是剛仿製的偽品,聞起來卻有股火氣味(即金屬味,沒事拿個現在的銅墊錢聞聞,跟那個差不多).時間越長金屬味越淡,如果一個古錢火氣味很濃那就得仔細研究研究了.並且假錢做出後一般都是用酸性腐蝕材料做銹的,所以有的假錢可以聞到異味。
3,聽錢聲, 現在許多錢幣學家和收藏者喜歡用聽聲音的辦法鑒定古錢。古錢幣由於質地的原因,年代越久遠,火氣盡脫,氧化越嚴重,擲於水泥地面其聲音也越喑啞。大概來說,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均是啞音。而明代以後的錢幣,距今時間較近,還未受到深層的氧化,聲音則是清脆、響亮。如果我們把先秦時期的錢幣擲在地上,傳來清脆聲,則此錢不太可靠;反之,如果明、清錢幣擲地為啞音,則也必將懷疑。
4,看錢銹, 今所見錢幣,無外乎兩種:一為發掘品(生坑),一為傳世品(熟坑)。發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許多年,其表面都長滿了銅銹色。傳世品也因空氣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層包漿。呈黑色或銅色。
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下不易生銹。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鹼式碳酸銅等。氧化銅因形成的顆位大小不同,呈現出黃、橙紅、鮮紅、深棕等不同的顏色,俗稱「棗皮紅」、「栗子殼」等。
出土的發掘品錢幣表面銹色深深漬入錢幣裡面,因為其分子結構穩定、緊密,所以真銹很不容易擦掉。而偽造銹色則不然,偽銹多在錢幣表面,稱作「浮銹」或「粉狀銹」,比較輕浮,容易脫落,往往經鹼水一煮,做上的假銹便不堪一擊。發掘品偽銹作法有兩種:(1)將偽品錢幣放人醋酸中,埋入地下,迅速生成銹色;(2)將偽品放入鹽鹵砂(氯化氨)、錫綠(硫酸銅)、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銅腐蝕成舊色,然後用膠水往錢幣上面粘銹。傳世品偽銹的作法是把偽品用火熏黑、擦油、打蠟。傳世真品黑得沉著、光滑,而偽品則漂浮、發亮。
綠銹的形成又有南北方的差別,地質帶酸性的地區氧化程度也相應嚴重些。北方乾燥,雨水少,則銹色堅硬。南方多雨水且潮濕,氧化層較松且多呈藍綠相間二色。例如南宋錢幣發行於南方,放出土於南方較多,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錢幣一般呈藍綠色。如發現淺綠銹者,則此錢有問題。如果入土區域燥熱,銅銹會呈紅紫色,但這種銹色不會單獨存在於錢體上,必伴有綠銹混雜在一起,稱之為「紅斑綠銹」。如發現錢體通為紅銹,應屬假錢,它是造假者將偽品放入爐中燒紅。這種仿銹膚淺,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5、看鑄幣銘文
我國金屬鑄幣的一大特點就是有銘文書寫,可以說,每一種錢幣文字的字體各有特徵,不同時代的鑄幣銘文,有不同的書寫風格。根據這些特徵可檢驗是否為同時代的錢幣。另外,在注重各種銘文特點的同時,還可找出銘文的演變過程和變化的規律。這些規律和特徵可以作為鑒定古錢真偽的依據。
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等金屬鑄幣上的文字是用大篆來書寫的。秦漢時期,銘文書體屬小篆范疇,如半兩、五銖,但已有漢隸風格,其中莽錢為懸針篆。魏晉南北朝書體復雜。唐代錢幣為八分隸書,唐代以後隸書盛行,五代十國主要為真、篆、隸三種。北宋錢幣則有篆、隸、真、行、草。自南宋光宗紹熙以後至元、明、清,銘文均以楷書(真書)為主,間或篆、隸書體。因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鑄幣銘文又有蒙、滿、回、黨項(西夏)等少數民族文字。
鑒定一枚錢幣書體對不對,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當時的特點;第二步才看它是否符合本品種的特點。如:「益化」圜錢雖為先秦大篆,但它又同時有齊文字的特徵,不同於同時期其它各國之圜錢文字;發現有東周、西周的圜錢,若其錢文是小篆書寫,顯然是偽品無疑;秦半兩在古錢中頗負盛名,其錢體厚重,銅質精良,錢文隆起而雄偉,半兩的「兩」字中「人」字高聳,如發現錢文扁平者,一看便知是偽品;如見到清代寶源或寶泉局錢幣中的滿文書寫有錯誤,則應考慮到寶泉、寶源二局是清代國家級的、最正規的鑄錢局,滿文的書寫絕不會出現錯誤,則所見之錢幣必屬偽品。
6、觀版別
從版別上辨別古錢最主要的辦法是除了多看錢譜之外,必須要多接觸實物,以熟悉各個朝代的錢幣真品。不但要注意珍稀品,更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種。因為這些普通品很少偽品,能真實地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的錢幣特徵。如戰國時期刀布形制特殊,造偽者只好用真品翻砂製造贗品,其破綻在於翻砂鑄造後的錢幣偏小,較為厚重,文字膚淺,銅質粗糙,銹色不對且易脫落。而且刀幣在鑄造時其澆口在刀環上,布幣的澆口在首端,出落後基本不作修整,保持自然狀態,而造假者往往為了品相美觀,將刀幣、布幣邊緣磨光滑,實際上是畫蛇添足,露出了破綻。再如會昌開元,因揚州已以昌字紀年,如發現背「揚」字者,無論傳世品還是出土品均應將其視為偽品。因北宋各代和清咸豐錢幣版別最為復雜,也是造假者競相仿製的對象,我們應對它們的形制多加分析,掌握特徵,以防上當受騙。
❸ 誰能告訴我古錢幣鑒定時的"錢幣有無轉音"是什麼意思
觀其有無神韻,也要聽聽有無轉音,因為新鑄幣有火氣,它的聲音就有轉音,用了很久的錢 擲於地就無轉音,以此可以判斷錢幣真偽。
❹ 古錢幣破損如何焊接謝謝
無法
❺ 收藏的古錢幣損壞了怎樣修補
在古幣的 收藏 的時候,當你發現古幣有出現損壞的時候你要怎樣去修補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收藏的古錢幣損壞了怎樣修補,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古錢幣修補分為兩大類
1、商業修復(本次主要內容)、2展示修復(博物館修復)
如果是展示修復只要是便於展出,復原物質原貌,但細節不會過多修飾。而商業修復則希望看不出瑕疵,二者目的不同
市場中古錢幣修復的 方法
一、斷補:
1、戰國齊大刀:
下圖這把三字刀,如果在放大鏡下看,還是可以看出倪端。但如果不仔細看,基本看不出來。很多情況下看【斷補】是要結合正、背一同觀察、分析。如果只看單面則非常不易察覺。無論斷補、裂補、缺補,個人的體會是有銹的比無銹的好修;銹重的比銹輕的好處理。
所謂修補,外觀上主要用的是障眼法,根據整個錢體的狀態、銹色分布狀態“來隨”。但是,如果在微觀狀態下(放大鏡)天生的銹與後加銹的排列狀態有區別,這在生坑錢幣里容易分辨,熟坑的不易察覺只能靠仔細的觀察、分析、 經驗 做補充。
斷補的一般手法:例如這把三字刀,之前刀柄部是斷的,需要焊接,會用到焊錫。但是像這種刀,為了保證他的強度及聲音則需要用【加榫】。會在斷處先刀削出一條或兩條縱向槽,在裡面鑲嵌金屬條片,起到加強筋的作用。再做焊接,做完內部處理之後做表面的銹色處理。斷補如果處理的好,在聲音上不一定能聽出來。
鑒定方法:1、拍X光片,當前來說是最有效的方法;2、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只能憑借經驗,藉助放大鏡仔細觀察。
2、戰國橋足布安邑二釿背安:
這枚安邑二釿背安,首部是斷補,局部有上色。但直接看是不易察覺的。但在微觀條件下看,銹色分布還是有所不同的。但是由於後期的清理,會帶來很多人為干擾,對於斷補是否絕對,最可靠的辦法還應該是X光片。
二、裂補
下圖這枚錢幣,因為本身很不同,銹色也很雜亂斑駁,所以稍微做一點處理就不易察覺了。
裂補與斷補的區別在於,裂補一般聲音是找不回來的。但這里要區分鑄造裂,鑄錢有時因銅液冷卻留下了鑄造痕跡,實際上內部結構很緻密,但因為留下了痕跡,視覺上不好看,但是聲音很好。但像這枚古錢幣,因為從穿到外郭都裂了,所以聲音一定不好。這樣的修補也只是起到了視覺上的效果。
三、缺補:
下圖這枚錢幣本身內穿有鑄造缺陷,但因為比較珍稀,修補時一定下了功夫。
傳世的狀態從錢背已經看不出痕跡了。但是正面在放大鏡下仔細觀察還是能看出蛛絲馬跡。缺補往往要有填充物,最後再來隨顏色。像這種錢幣,聲音是不會受影響的。如果想鑒定出來,X光也是很好的辦法,但是X光機根據錢幣的厚度不同,設備要求也不同。X光機本身有強度、曝光時間兩個參數。這兩個參數最匹配的時候,能夠達到最好的效果。
四、漏補
漏補一般是由鑄造缺陷造成的,有些只是當時鑄造留下的小沙眼,但為了整體品相,方便銷售便利。
這枚修補整體來說不算是很成功,有些高手如果對這枚錢幣這樣的銹色分布進行修補,肉眼看不出來是完全能做到的。當然這種情況在X光下也是無處遁形。
對於先秦錢幣,很容易出現這種情況。有些銅性很好,保存很好的也容易有這種眼。還有些是因為當時鑄造的原因,比如青銅合金銅、鉛、錫融合不充分的話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有些先秦錢幣,肉眼來看根本看不出來,但是在X光下就能看出有很多沙眼。這是由於錢幣鑄造本身出現的問題,比如局部鉛錫含量高,這在華夏評級標准中不認為是嚴重缺陷。但是如果對此進行填補,上色等處理,就被認為是屬於修補。
五、加筆:
如果僅從圖片上看,不易察覺這是後加筆。因為安邑二釿是泥范所鑄,所以很容易引起文字隱起,這樣會影響市場價值。所以出土後,很多都進行了填充、加色、上銹的處理。
上圖中錢幣,如果在X光下看,安邑、釿都能顯示,但是二字顯示不出來。加字的堅定跟填充物有關,如果填充肯定會用到膠或銹,這樣的話在X光下是視同沒有的,起不到阻擋X光的作用。一般對於這樣的情況,用丙酮等化學物品是能有所顯現的。當然這要看東西的重要性,但是這種情況通過放大鏡還是能看出倪端的。酒精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不充分。丙酮的效果會比較好。
我們曾經有過案例,把100枚印章泡在丙酮溶液里一晚上,結果第二天只取出了96枚。
六、後加刀:
下圖這枚錢幣經過後加刀,看起來就像母錢一樣。它的前身可能也是母錢,但一定沒有這么精美,還有可能是一枚特別漂亮的子錢。經過加刀以後就變得有母錢的感覺了。
因為它是經過物理手段處理,就得靠平時的經驗。多看鑄造態的母錢是什麼狀態,比對後加刀的區別。但是後加刀分兩種:第一是當時後加刀,因受鑄造效率的影響,將母錢加刀再翻鑄母錢。這樣的情況我們遇到過,甚至有些人會當成雕母。但我們還是認為它是屬於母錢的范疇,不是雕母。再有,後加刀的文字,筆畫書法、形態會有變化。像有些泉友,對書法有研究或對版式很熟悉的人,對此就是一眼的事兒。還可以通過放大鏡觀察確認。
七、錢體不平:
錢體不平也需要正形,我們認為無論是鑄造問題還是後期儲藏條件所造成的錢體不平,後期通過物理的方法恢復平整了,應該不影響本身的市場價值。除非對錢體本身強度、金屬屬性造成了損傷。
根據我們的經驗,如果錢體很薄,銅含量高的錢幣正形難度更小;紅銹不如綠銹(綠銹銅性更好)紅銹有時候看著表面比較好,但是如果掉在地上可能就會有裂,而綠銹則不會。(這是一種通俗的經驗,具體問題還要具體分析)
八、清流銅:
華夏評級標准里對清流銅的界定是如果通過仔細觀察,可以看出人為痕跡,就認為是有品相瑕疵的。
上圖右側這枚錢幣,如果有高手來做,是基本上可以做到看不出來清流銅的。左圖這類祈福坑的泰和,鑄造雖然很好,但是經常會有流銅。但是因為施展空間太小,不容易下刀。而且例如筆畫的死角處,由於一般是用鑽頭去除,會留下旋轉的消磨痕跡狀態,而不是鑄造狀態。泰和與咸豐寶福局大錢都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
九、神修復
此枚錢幣之前是在我們這里拍賣出去的,之後修補後變成了下面的樣子,之後又拿到公司拍賣,並且已經標注錢幣修補,並且放上去了原來的圖片,在行業內有所轟動,結果還是3000多元結標了。這裡面運用了N種修補方法,例如清流銅、裂補、缺補、上色,甚至通字是完全後加上去的,商業修補跟錢本身價值有關。
❻ 怎麼識別古錢幣是被修補過的
識別古錢幣是否修補,最好的辦法是X光拍照,但一般收藏者沒有這個條件,況且現在古錢幣修補的技術越來越高,能掌握高仿青銅器技術的人都能做到,用肉眼很難識別。直觀的看,如果發現錢體上的局部銹色有與整體不一致且不自然的情況,就要警惕了。
除此,可以將錢幣在桌面、石面等地方輕輕落下,當然不可過高,仔細聽聽聲音,完好的錢幣聲音是渾圓的,修過的聲音是啪啪的啞音,但這只限於此前大面積斷裂的錢幣,那些只修補過小洞之類的錢幣是聽不出來的。
如圖,這就是一枚修錢高手朋友修復的古錢,修前破損嚴重且變形,如果我不說,一般人根本看不出來哪裡修過。
不少公開出售的古錢中,確實有一些修補過的情況,很正常。鑒別古錢是否修補過,需要好眼力和經驗。
另外,在這里還要給大家提個醒,古錢特別是先秦時期的古錢,通常氧化嚴重,錢體看上去還好,實際已經銹蝕到芯,此類錢拿在手上很輕,行話說沒手頭了,銅基本被銹吃掉了,稍有外力便會破損,喜歡收藏古錢的朋友遇到這種情況要慎之又慎,避免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