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麼用ps使我所拍攝的不銹鋼產品看起來比較好看,有質感點
加高光,加反光,加陰影,強化明暗對比,調灰度
另外,你這個盆子內是在攝影箱里拍容的吧?最好在靜物台上拍,用柔光箱加白泡沫板布光。這東西體積太大,距離光源太近,就會導致四邊與中間的曝光系數不一樣,後期追起來比較費勁。
② 水增加鍋氣
一、「鍋氣」主要來源於美拉德反應
食物、醬料在中、高溫烹飪的時候(>70℃)會發生各種化學反應 (核心反應是美拉德反應)。
有意思的是,隨著溫度的升高,這些反應也會發生變化。
想要做出來自己想要的色、香、味,關鍵是要理解食材在不同溫度下發生了什麼。
我們對食材的處理、對溫度的控制,其實都是在針對性地干預這些化學反應。
比方說,燉煮的食物為什麼沒有「鍋氣」呢?
因為溫度不夠,這種烹飪方法的上限只有 100℃。
湯汁中的水超過 100 度就會蒸發,蒸發過程會不斷吸熱,把水溫重新降低到 100 度。
遺憾的是,美拉德反應在 70-105℃時,產物是無色、無味的。
所以,慢火燉煮只會把食物煮熟,不會產生「鍋氣」。
美拉德反應機理 (來源:維基網路)
有人會問,我有時都把食物煮焦了,溫度總該夠了吧?
emm,溫度是夠了,「鍋氣」也曾經有過,只是溫度太高又跑掉了。
我們平時能聞到的氣味大多是高揮發性的物質,高溫下容易揮發掉。
同時,食材超過 200℃時會大量產生類黑素——一種苦澀味、深褐色的東西。
所以,煮焦了的食物不僅沒有「鍋氣」,嘗起來還又苦又澀。
以前在實驗室用酒精提純過食物中的類黑素,它就是我們平時煮焦的芹首食物表面那層又脆又黑的焦褐層。
想要「鍋氣」的話,140-170℃的反應是關鍵。
這個溫度會大量地產生黃色的含氮化合物和揮發性的醛、酮類物質。
它們分別賦予了食物誘人的金黃色澤和「鍋氣」風味。
有興趣的可以快速掃一眼「鍋氣」長什麼樣:
美拉德反應的風味產物 (鍋氣的真面目)
在烹飪時候把食物表面的溫度控制在 140-170℃之間,就召喚神龍的關鍵。
不對,是召喚「鍋氣」。
聽起來挺簡單的,對吧?可是很多人把火開到最大了,還是做不出來。
為什麼?
因為食物的實際溫度並沒有到底 140-170℃。
想要把溫度升上去,還有兩個關鍵點。
二、關鍵點一:起始溫度夠高
食物和鍋面接觸後,鍋中積蓄的熱能會傳遞到食物表面。
蓄熱越高,入鍋食物(表面)的溫度就會越高。
隨後,鍋和食物的溫度就達到了平衡,這就是我們烹飪的起始溫度。
在入鍋階段,我們需要讓起始溫度盡可能地高。
這樣後續要升溫到 140-170℃也會相對簡單。
我們做了個小實驗來看蓄熱對起始溫度的影響:
將大鐵鍋、不銹鋼鍋空燒 1-2 分鍾到冒煙,加入 500g 23.7℃的水,等水溫平衡後測量溫度。
溫差大概在 15℃左右
左圖是初始水溫,中圖是鐵鍋,右圖是不銹鋼鍋
在實際做菜時,我們下鍋食物的和鍋面的接觸性是不如水的,不能全面鋪開,份量可能也會少一些。
對鍋面吸熱的幅度不如水高。
所以,可以想像實際情況下 2 種鍋的溫度差會更大,甚至可能達到 30-40℃。
也就是說,如果要做出「鍋氣」,蓄熱能力強的鍋具是不能少的。
一般家庭使用的話,推薦用厚鐵鍋、砂鍋或者陶瓷鍋。
砂鍋的高蓄熱、保熱能力也是煲仔菜有「鍋氣」的一個原因,喜歡粵菜的人應該能想起砂鍋上菜時那種「滋啦滋啦」香味四溢的場景。
另一方面,下鍋食物的溫度也不能太低,否則也會拉低烹飪的起始溫度。
冷凍的食物可以提前一晚放到 4℃解凍,做飯前拿出來恢復到室溫。這樣對肉質的損傷比較小,不容易長菌。
推薦「解凍神器」,一般 15-20 分鍾就能從 4℃冷藏恢復到室溫。
原理就是把低溫傳到金屬座上,通過增大空氣接觸面積來加速食材升溫。
最後,就是把食材表面的水分甩干、擦乾,尤其是蔬菜這種含水大戶。
水分過多的話容易變成「白水煮肉」或者「白水煮菜」。
這樣溫度上不去,香氣也出不來。
另外吸水的時候要用廚房紙,普通陸檔紙容易掉屑。
這里只寫了一些我能想到的因素,可能會有遺漏。
大家在炒菜時候遇到其他情況,也可以根據提升起始溫度的原理來自行判斷。
二、關鍵點二:快速升溫
請判斷下圖中的大廚在做什麼?
A. 耍帥;
B. 施法召喚「鍋氣」。
答案是 A+B。
一般的熱量傳導是 火→鍋→食物,顛鍋是 火→食物。
這等於跳過了鍋的部分,來提高熱傳導效率:
直接用明火把食物拉升到美拉德反應的最佳溫度,就產生了大家所說的「鍋氣」或者「煙火氣」。
可是不會顛鍋咋辦?
那隻能老老實實地把提升熱傳導的基本功做好。
我們先來說火→鍋的部分——關鍵是選一口導熱性能比較好的鍋。
一般鍋具的常用材質有銅、鋁、鐵和不銹鋼,導熱性能上是銅>鋁>鐵>不銹鋼。
來源:《完美牛排烹飪全書》
當然,日常使用嫌悉數的話還需要綜合考慮材質的優缺點。
比如銅鍋和鋁鍋有易氧化、難保養的特點,同時銅和鋁的過量攝入也會對人體健康有負面影響。
所以,日常的主力鍋建議用厚鐵鍋,傳熱能力適中,材質也比較耐造。
其次是鍋→食物的部分——這兒加油量和翻炒是關鍵。
老說炒菜要多放油才香,不僅因為油香,也有油可以幫助食物快速升溫的原因。
食物表面一般凹凸不平,和鍋面的接觸點比較有效,所以會降低鍋→食物的傳熱效率。
而油是重要的傳熱介質,可以大大提升鍋→食物的傳熱效率。
加油量對食物傳熱的影響
也就是說,油增加了食物表面和鍋的接觸面積,熱量可以更快地從鍋面傳導到食物表面。
這樣食物升溫快,「鍋氣」自然就容易炒出來了。
同樣,大家在炒菜時遇到其他情況,也可以根據傳熱效率這個原理來自行判斷。
最後回到開始的問題:怎麼做出「鍋氣」呢?
食物快速升溫到 140-170℃;
高起始溫度:大鐵鍋,食材解凍、吸水等;
高升溫速度:大火力,高傳熱的鍋具,多加油等。
③ 擺放不銹鋼產品拍攝時,要注意些什麼
拍不銹鋼物品,主要是要用大面積軟光(柔光)和硬光相結合。因為專不銹鋼物品有光照部屬分是白色,無光照的地方為黑色。而且不銹鋼物品造型各異,布光較難,因此很可能拍出的不銹鋼產品是花花的,在簡易條件下很難完成對不銹鋼的拍攝。
一般情況下拍小型物件,用牛油紙或拷貝紙描圖紙即可。也可以自已動手做柔光屏,選擇柔光布很重要,第一要純白,顏色不白這會影響色溫,第二布的經緯密度要大,您可以把布拉平對著燈光看一下,有十字或一字的光泛射都不行。店鋪銷售的一些影室燈柔光箱布的密度不行,產生十字一字泛射,不太適合拍產品。好的柔光布應該是在燈光照射下呈現從亮到暗均勻的漫射。
④ 水粉不銹鋼鍋怎麼畫或者來一張水粉不銹鋼鍋的圖片
顏色區分大,該深就深。該用枯筆捎白就純色加一點點環境色上。這樣才能體現出金屬的質感。 一下為參考資料: 1,普藍 起稿,畫出不銹鋼壺的基本型,交待一下基本的素描關系。 2,普藍+深紅 用紅相對多一些,畫最重的部分黑色的把手。 3,在現有畫筆顏色基礎上+黃+綠 調一相對重的顏色畫壺的暗部,注意用筆要順著物體的的結構畫。 4,紫羅蘭+綠+白 畫出壺的相對亮的部分和反光,注意色彩關系要拉開,對比強一點,以體現不銹鋼的質感。 5,普藍+深紅 畫壺蓋的把,顏色紅一些,注意用筆,不要畫跑了形。 6,普藍+深紅+湖藍 顏色重一些,勾勒一下壺上下轉折的暗部,注意透視關系,在壺下面勾一條相對重的線,用以表現壺和襯布的縫隙,注意虛實變化,可以斷斷續續的勾。 7,湖藍+深紅+白 調色時可以加一點畫壺暗部的一點顏色,顏色亮一些,畫壺的亮部進一步刻畫形體,形上注意物體上下、左右的轉折都要考慮到。由於不銹鋼物體反光較強,所以它的亮部、暗部與對比較大,色彩上要拉開關系,筆觸感也要強一些,以表現出不銹鋼的質感。 8,紫羅蘭+鈷藍+中黃 畫反光,色彩對比可強一些,用筆要乾脆,切不可拖泥帶水。 9,紫羅蘭+群青+白調色時可帶入畫壺亮部用的顏色,畫背景,注意背景亮部暗部的冷暖變化,還要注意物體邊緣線的處理及物體和背景的色彩關系。 10,鈷藍+白 多用白讓色彩亮起來,點上高光完成作品,注意點高光要點精緻,盡量小一點。 完成圖
⑤ 如何拍攝不銹鋼產品 單反要怎麼設置參數才拍得比較好看
。
>>容實面其`細詳請>>點`>內是>後>>>我的>裝擊
⑥ 不銹鋼怎麼拍攝
拍攝不銹鋼首先去除周圍底神枯色,加反光板。做出物品投影效果,放一個柔光布,兩邊各有一個放光版,中間兩個柔光燈。打反射光臘瞎洞,讓光從牆面上反射過來,加點底物襯托效果。鏡頭焦距別太短,棚內無雜光。產品不要輪枯放在桌面上,要放在支架上,柔光紙盡量接近產品就可以了。
⑦ 不銹鋼炒鍋第一次怎麼使用怎麼保養
不銹鋼炒鍋第一次抄使用方法:
先檢查新鍋里外是否貼有標簽,如果有,得把標簽撕去。有的標簽粘貼緊難手撕去,此時可以在標簽上滴幾滴風油精,等風油精完全被標簽吸濕後,就很容易撕掉了。
在濕棉抹布上滴兩滴洗潔凈(大眾品牌即可),用抹布里里外外擦試鍋體。
鍋蓋也要擦。
別忘記了擦鍋底部位。
清水沖洗(一定要沖洗才能徹底沖去洗滴凈哦)。
往鍋里倒入開水和少許白醋,搖晃鍋體,讓醋水清洗到內鍋每個部位。
用吸水紙擦乾鍋。
放心的用鍋燒煮你喜歡吃的任何東東啦。
如何保養:
1. 對於任何不銹鋼鍋,都不要用強鹼性或強氧化性的化學葯劑,如蘇打、漂白粉、次氯酸鈉等洗滌不銹鋼鍋,以免對產品產生腐蝕。不要用太大的火去加熱(使用大火易導致產品變色)。
2. 不銹鋼鍋含有鉻和鎳,這兩種元素能夠在非強酸或非強鹼環境下,耐受400℃以下高溫而不被腐蝕,但是如果長期接觸酸、鹼類食物,也會起化學反應,所以不宜長時間盛放鹽、醬油、菜湯,也不能煎葯。
⑧ 請問不銹鋼餐具拍攝要怎麼擺燈
詳細布光擺燈方法以下舉例說明:
在拍攝過一個不銹鋼水槽的案例中,是用硬光拍攝,把畫面處理成低調,在深黑色的環境中,兩只硬光燈,一側一逆,一高一低,很好低表現了水槽的不銹鋼質感,照片頗具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