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模具中膠筋位是什麼
用於支撐、加強主體中一種結構類型。其在注塑模具設計過程中一般不本體厚度與筋厚度的比例為3:1,最少不應低於2.5:1,否則可能造成縮水。另外不同塑料的筋位在設計時採用標准也不一樣,根據不同塑料的收縮放置不同的拔模斜度,根據不同的筋為深度必要時可能採用頂針或扁頂輔助脫模。
㈡ 模具斜頂設計一直搞不好,是不是這個細節你沒考慮到
模具設計中,斜頂的角度是非常關鍵的一個因素。通常情況下,斜頂的角度設定在3至8度之間,不過,也有例外情況,當需要特殊效果時,斜頂的最大角度可以達到15度,但不宜超過這個范圍。這是因為斜頂角度如果過大,會導致模具強度下降,進而影響模具的使用壽命。
頂出行程的設定也有講究,一般而言,頂出行程應該比扣位大0.5至1毫米。這是因為,如果頂出行程過短,可能會導致製品在脫模時出現粘連,影響產品的質量和後續的生產效率。
此外,對於頂出方向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情況下,膠位應當保持水平或向上,如果膠位向下,則需要考慮使用延遲斜頂。因為如果膠位向下,會導致製品在頂出時受到額外的下壓力,影響產品的質量。
如果斜頂的寬度較小,為了確保其強度,頂針板通常會增加一座架,這樣可以使斜頂的高度降低,從而提高其承受能力。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夠保證製品的順利脫模,還能延長模具的使用壽命。
在實際操作中,設計者需要綜合考慮這些因素,以確保模具的性能達到最佳狀態。通過合理的設計,不僅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還能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浪費,確保產品的質量。
㈢ 什麼模具斜頂應高於膠位0.05mm 0.10mm,否則頂出時斜會頂刮傷膠件
模具的斜頂之所以要高出膠位0.05~0.1mm,斜頂部分成活時會形成一個凹進去的淺坑,而不會高出產品的平面,這樣在頂出時造就不會成刮傷。而如果斜頂部分凹進去的話,成形的活斜頂部分就會形成一個凸台,在頂出時就會將活刮傷。
㈣ 模具頂針的使用原則,這是必須掌握知識點!
模具頂針的使用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頂針布置原則 平衡頂出力:確保頂針數量和布置均衡,特別是在復雜結構部分適當增加頂針數量。 位置選擇:頂針設置在有效部位,如骨位、柱位兩側對稱布置,避免跨台階或設置在斜面上。 避免損傷:頂針頂面避免碰觸前模面,防止對產品造成損傷。 考慮運水道:避免影響運水道加工和漏水,確保良好排氣功能。 外觀要求:避免將頂針布置在外觀面或需透光部位。
二、頂針選用原則 直徑選擇:優先選用較大直徑和優先尺寸的頂針,確保足夠頂出力。 規格簡化:盡量減少頂針規格種類,優先選用標准尺寸系列。 頂出強度:頂針應滿足頂出強度要求,特別是小直徑頂針應選用有托頂針。
三、頂出系統設計原則 分模面選擇:使產品留在有脫模機構的一邊,確保穩定脫模。 頂出力平衡:確保頂出力和位置平衡,防止產品變形和破損。 位置設置:頂針設置在不影響產品外觀和功能的位置。 標准件使用:盡量使用標准件,提高模具可靠性和製造、更換便利性。 頂出位置:設置在阻力最大的地方,避免靠近鑲件或型芯。
四、頂出類型的選用原則 頂桿:適用於大多數產品,避免在脫模斜度小、阻力大的產品中使用。 頂管:適用於環形、筒形產品,頂出均勻且不留痕跡,但需避免使用在周邊肉厚較薄的產品上。 推板:適用於容器、箱形、筒形和薄件產品,頂出平穩、均勻且不留痕跡。
五、頂針選用注意事項 防止變形:選擇合適的脫模裝置,使頂出力施加在產品強度最大的部位。 結構合理:頂出機構應結構合理可靠,工作穩定,便於製造和更換。 增強穩定性:小直徑頂針使用帶肩頂針,推管壁厚薄或壁徑比小時使用帶肩推管。 避免損傷鑲件:避免將頂針布置在鑲件拼接處。 特殊推薦:高長弧位膠位推薦使用扁頂針,高管柱位推薦使用推管。 斜頂針處理:在斜頂附近頂針面磨「+」槽位,防止產品與斜頂滑行。
㈤ 塑膠模的頂針長度怎麼計算司筒針和回針的長度又是怎樣計算
一般情況下就是你下頂針這個地方的膠位到頂針板(下頂針板哦)的距離!加長一定的餘量,不難的兄弟,用點心想下就明白了。基本就是超出膠位面0.05----0.1mm
㈥ 模具設計中斜頂設計要點要注意哪些
1.斜頂一般做3—8°,不超過15°。
2. 頂出行程一般大於扣位0.5—1mm。
3. 頂出方向:膠位應平或向上,否則做延遲斜頂。 斜頂寬度比較小時,頂針板增加一座架,使斜頂高度減短,以確保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