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注塑模具設計流程
一.澆注系統的組成
普通的流道系統(Runner System),也稱作澆道系統,或是澆注系統,是熔融塑料自射出機射嘴(Nozzle)到模穴的必經通道。流道系統包括主流道(Primary Runner)、分流道(Sub-Runner)以及澆口(Gate)等。
1.主流道
也稱作主澆道、注道(Sprue)或豎澆道,是指自射出機射嘴與模具主流道襯套接觸的部分起算,至分流道為止的流道。此部分是熔融塑料進入模具後最先流經的部分。
2.分流道
也稱作分澆道或次澆道。隨模具設計,可再區分為第一分流道(First Runner)以及第二分流道(Secondary Runner)。分流道是主流道至澆口間的過渡區域,能使熔融塑料的流向獲得平緩轉換;對於多模穴模具,同時具有均勻分配塑料到各模穴的功能。
3.澆口
也稱為進料口,是分流道和模穴間的狹小通口,也是最為短小肉薄的部分。其作用在於利用緊縮流動面而使塑料達到加速的效果,高剪切率可使塑料流動性良好(由於塑料的切變致稀特性);黏滯加熱的升溫效果也有提升料溫、降低黏度的作用。
在成型完畢後,澆口最先固化封口,有防止塑料迴流,以及避免模穴壓力下降過快,使成型品產生收縮凹陷的功能。成型後,則方便剪除,以分離流道系統及塑件。
4.冷料井
也稱作冷料穴。目的在於儲存補集充填初始階段較冷的塑料波前,防止冷料直接進入模穴,影響充填品質或堵塞澆口。冷料井通常設置在主流道末端,當分流道長度較長時,在末端也應開設冷料井。
二.澆注系統設計的基本原則
1.模穴布置(Cavity Layout)的考慮
1)盡量採用平衡式布置(Balances Layout);
2)模穴布置與澆口開設力求對稱,以防止模具受力不均產生偏載,而發生撐模溢料的問題;
3)模穴布置盡可能緊湊,以縮小模具尺寸。
2.流動導引的考慮
1)能順利地引導熔融塑料填滿模穴,不產生渦流,且能順利排氣;
2)盡量避免塑料熔膠正面沖擊直徑較小的型芯和金屬嵌件,以防止型芯位移(Core Shift)或變形。
3.熱量散失及壓力降的考慮
1)熱量損耗及壓力降越小越好;
2)流程要短;
3)流道截面積要夠大;
4)盡量避免流道彎折及突然改變流向(以圓弧角改變方向);
5)流道加工時表面粗糙度要低(也不能過於光滑);
6)多點進澆可以降低壓力降及所需射壓,但會有縫合線問題。
4.流動平衡的考慮
1)一模多穴(Multi-Cavity)充填時,流道要平衡,盡量使塑料同時填滿每一個模穴,以保證各模穴成型品的品質一致性;
2)分流道盡量採用自然平衡式的布置方式(Naturally-Balanced Layout);
3)無法自然平衡時,採用人工平衡法平衡流道。
5.廢料的考慮
在可順利充填同時不影響流動及壓力損耗的前提下,減小流道體積(長度或截面積大小),以減少流道廢料產生及回收費用。
6.冷料的考慮
在流道系統上設計適當的冷料井(Cold Slug Well)、溢料槽,以補集充填初始階段較冷的塑料波前,防止冷料直接進入模穴,影響充填品質。
7.排氣的考慮
應順利導引塑料填滿模穴,並使模穴內空氣得以順利逃逸,以避免包封燒焦的問題。
8.成形品品質的考慮
1)避免發生短射、毛邊、包封、縫合線、流痕、噴流、殘余應力、翹曲變形、模仁偏移等問題;
2)流道系統流程較長或是多點進澆(Multiple Gating)時,由於流動不平衡、保壓不足或是不均勻收縮所導致的成品翹曲變形問題應加以防止;
3)產品外觀性質良好,去除修整澆口方便,澆口痕(Gate Mark)無損於塑件外觀以及應用。
9.生產效率的考慮
盡可能減少所需的後加工,使成形周期縮短,提高生產效率。
10.頂出點的考慮
需考慮適當的頂出位置,以避免成形品脫模變形。
11.使用塑料的考慮
黏度較高或L/t比較短的塑料,避免使用過長或過小尺寸的流道。
『貳』 注塑模具常見問題及解決辦法
注塑成型產品上出現凹痕和氣孔等缺陷,該如何解決呢?
注塑成型產品出現凹痕通常是因為注塑產品在成型時受力不足、材料填充不足以及塑膠產品設計不合理引起的,且凹痕常出現在厚壁部分。造成注塑成型產品出現氣孔的原因是由於模腔內塑料不足,外圈塑料冷卻固化,內部塑料產生收縮形成的真空。那麼在注塑成型時,該如何解決凹痕和氣孔等缺陷問題呢?
精密模具
原材料問題:
烘乾原材料,保障塑膠材料的乾燥。
注塑問題:
提高注射壓力;增加註射時間;增加保壓時間;提高注射速度;增加註射周期;
注塑溫度問題:
注意塑膠材料及塑膠模具溫度,溫度過高過低都會造成注塑產品的缺陷。
塑膠模具問題:
①增大澆口;②增大分流道;③增大主流道;④增大噴嘴孔;⑤改進模子排氣;⑥平衡充模速率;⑦避免充模料流中斷;⑧澆口盡量安排在製品厚壁處;⑨如果有可能,減少製品壁厚差異;
注塑設備問題:
①增大注壓機的塑化容量;②使注射周期正常;
『叄』 注塑產品尺寸偏大怎麼調整
設計模具時根據材料和模具結構來確定設計收縮率,是不考慮冬天還是夏天的。(冬天做,那夏天就不做了嗎?)冬天夏天不同環境溫度確實是會帶來尺寸大小的問題,但是微量的,完全可以通過注塑工藝來調節。
另外,材料的收縮率和塑膠件注塑收縮並不是同一個概念,注塑件尺寸收縮是根據收縮率來的,但是注塑件的收縮除了材料收縮率的影響外,注塑工藝對它的影響尤其大。保壓壓力大小,冷卻時間長短,模溫高低都會導致尺寸大小。
『肆』 注塑產品料花怎麼調
材料的烘烤是否足夠。
流到設計不合理會在如水處產生沖花,看起來跟料花差不多,調節射膠速度可以解決。
產品台階處在入水反方向會出現沖花,看起來跟料花差不多,解決方法是改產品結構,在台階處加大的R過度。
模具有漏水滲水在行腔中會產生水蒸氣,也會在塑膠表面產生料花,用好一點的壓力機檢查模具冷卻水迴路。
『伍』 一套注塑模具生產出來的塑膠件尺寸偏大要怎樣修模才能讓尺寸小點
1.如果是外形尺寸偏大的話可就不好辦了,你只能焊上再加工了,如果要求太高了那就只能扔掉重做了。
2..如果是內部尺寸偏大,例如孔徑偏大,那就很簡單了,只需要把鑲件之類的按照一定尺寸數加工下來就可以了。
『陸』 陶瓷杯子注塑模具手把怎麼弄
一、分模線一定要在正中,不能偏差;
二、拔模角(或圓弧)要加大。
『柒』 注塑件產品尺寸如何調整如長度剛好,寬度過小……
不知你產品具體什麼形狀,不知你的進膠點布置在產品的哪個位置。
如模具尺寸是根據產品尺寸加縮水率的尺寸,那麼根據個人經驗,建議:
調整注塑工藝,看能否調到寬度剛好,測量長度是否在公差范圍內。
如上述方法不可行,調整進膠口位置。
如上述方法不可行,調整模具。
以上,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捌』 注塑模具里倒圓角最小能做到多少
一般來說,塑料件圓角最小可做0.3mm。您這個尖角是可以做的,但是對模具壽命有影響(因為模具存在尖角)。如有錯誤,不吝指教……
『玖』 注塑彎頭有時可以有時打不滿
造成注塑製品射料不滿的主要原因是缺料和注射壓力與速度不妥(包括阻力造成壓力過於耗損)。 可能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導致而成:
1.注塑機台原因:
機台的塑化量或加熱率不定,應選用塑化量與加熱功率大的機台;
螺桿與料筒或過膠頭等的磨損造成回料而出現實際充模量不中;熱電偶或發熱圈等加熱系統故障造成料筒的實際溫度過低;注射油缸的密封元件磨損造成漏油或迴流,而不能達到所需的注射壓力;射嘴內孔過小或射嘴中心度調節不當造成阻力過大而使壓力消耗。
2.注塑模具原因:
1.模具局部或整體的溫度過低造成入料困難,應適當提高模溫;
2.模具的型腔的分布不平衡。製件壁厚過薄造成壓力消耗過磊而且 充模不力。應增加整個製件或局部的壁厚或可在填充不足處的附近,設置輔助流 或澆口解決。
3.模具的流道過小造成壓力損 耗;過大時會出現射膠無力;過於粗糙都會造成製件不滿。應適當設置流道的大小,主流道與分流道,澆口之間的過渡或本身的轉彎處應用適當的圓弧過渡。
4.模具的排氣不良。進入型腔的料受到來不及排走的氣體壓力的阻擋而造成充填不滿。可以充分利用螺桿的縫隙排氣或降低鎖模力利用分型面排氣,必要時要開設排氣溝道或氣孔
『拾』 注塑成型中如果是一個圓圈狀產品,直徑偏小,該怎麼調呢,怎麼判斷是否是模具還是工藝問題
—般框類圈類塑件尺寸偏小都是由於型變造成的,保壓不足的情況下,產品很容易向內收縮,造成型變,內徑自然小了,所以此類塑件如果尺寸較嚴的情況下,保壓必須充足,有些人為了宿短周期,連保壓都不要了,結果造成批量報廢,。此類產品的工藝要求就是保壓充足,在此工藝的情況下再考慮模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