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凸凹模
凹凸模是在模具生產製作過程中,在鐵的表面的浮雕效果,或凹或凸。
模具又分為很多種,五金模,塑膠模等等,一般多看看模具設計的書籍就會明白。
例如:拉深模工作零件設計
1. 凸凹模圓角半徑
• 凹模圓角半徑rd
與拉深力大小、起皺和拉裂的產生有關,一
般均查表選取,。
• 凸模圓角半徑rp
與拉裂、筒底過度變薄有關,可用凹模圓角
2. 半徑作參考: rp=(0.7~1.0)rd拉深模間隙
合理的間隙有助於提高拉深件質量的同
時增加模具壽命。間隙較小時,拉深件回彈
小、尺寸精度高,但拉深力較大,凸、凹模
模具材料特性及模具設計-金屬粉末/陶瓷
DIN 7710 Plastic成形品尺寸公差規格
射出(Injection)成形品
單位:mm
尺寸范圍級別6以下6~1818~3030~5050~8080~120120~180180~350
粗級±0.1±0.1±0.15±0.25±0.4±0.6±0.9±1.2
精密級±0.05±0.08±0.10±0.15±0.20±0.30±0.40±0.60
壓縮(Compression)成形品(包含Transler成形品)
尺寸范圍級別6以下6~1818~3030~5050~8080~120120~180180~250250~315315~400400~500
粗級±0.2±0.3±0.4±0.5±0.6±0.8±1±1.3±1.6±2±2.5
中級±0.1±0.1±0.15±0.2±0.3±0.4±0.5±0.7±0.9±1.2±1.5
精密級
±0.05±0.06±0.08
推孔加三中心間隔10.0
±0.10±0.15±0.20±0.30±0.40±0.50±0.60±0.80
『貳』 模具術語凹割是什麼 意思呢
割凹模板
『叄』 有關模具的認識凹模,凸模和型腔,型芯是同一個概念嗎
凹模是型腔,凸模是型芯。凹模是安裝在定模一邊,凸模是安裝在動模一邊。這兩個是塑料模具最重要的結構
『肆』 模具上的 動模、定模;凹模、凸模;型腔、型心;各是什麼意思我區分不起來,我是學UG造型的,逆向。
很簡單
動模 和 定模 你可以按字面上的意思理解 安裝到機器上一個是會動的,一個是不動的。凹模中和產品接觸的部分就是型腔,凸模中和產品接觸的部分就是型心。 注塑模具一般 凹模在定模上,凸模在動模上。
『伍』 模具各種缺陷
我在這只能提供你注塑模具的相關信息:(希望是你想要的)
收縮痕
一、注塑件缺陷的特徵
通常與表面痕有關,而且是塑料從模具表面收縮脫離形成的。
二、可能出現問題的原因
(1).熔融溫度不是太高就是太低。
(2).模腔內塑料不足。
(3).冷卻階段時接觸塑料的面過熱。
(4).流道不合理、澆口截面過小。
(5).模溫是否與塑料特性相適應。
(6).產品結構不合理(加強進古過高,過厚,明顯厚薄不一).
(7).冷卻效果不好,產品脫模後繼續收縮。
三、補救方法
(1).調整射料缸溫度。
(2).調整螺桿速度以獲得正確的螺桿表面速度。
(3).增加註塑量。
(4).保證使用正確的墊料;增加螺桿向前時間;增加註塑壓力;增加註塑速度。
(5).檢查止流閥是否安裝正確,因為非正常運行會引致壓力流失。
(6).降低模具表面溫度。
(7).矯正流道避免壓力損失過大;根據實際需要,適當擴大截面尺寸。
(8).根據所用塑料的特性及產品結構適當控制模溫。
(9).在允許的情況下改善產品結構。
(10).設法讓產品有足夠的冷卻。
包封
一、注塑件缺陷的特徵
可以容易地在透明注塑件的「空氣阱」內見到但也可出現在不透明的塑料中, 這與厚度有關,而且常因塑料收縮離開注塑件中心而引起。
二、可能出現問題的原因
(1).模具未充分填充。
(2).止流閥的不正常運行。
(3).塑料未徹底乾燥。
(4).預塑或注射速度過快。
(5).某些特殊材料應用特殊的設備生產。
三、補救方法
(1).增加射料量。
(2).增加註塑壓力。
(3).增加螺桿向前時間。
(4).降低熔融溫度。
(5).降低或增加註塑速度。(例如對非結晶體類的塑料要增 加45%速度)。
(6).檢查止逆閥是否裂開或無法運作。
(7).應根據塑料的特性改善乾燥條件,讓塑料徹底乾燥。
(8).適當降低螺桿轉速和增大背壓,或降低注射速度。
製品成型尺寸精度低
注塑件缺陷的特徵
一﹐注塑過程中重量尺寸的變化超過了模具、注塑機、塑料組合的生產能力。
二、可能出現問題的原因
(1).輸入射料缸內的塑料不均。
(2).射料缸溫度或波動的范圍太大。
(3).注塑機容量太小。
(4).注塑壓力不穩定。
(5).螺桿復位不穩定。
(6).運作時間的變化、溶液黏度不一致。
(7).注射速度(流量控制)不穩定。
(8).使用了不適合模具的塑料品種。
(9).考慮模溫、注射壓力、速度、時間和保壓等對產品的影響。
三、補救方法
(1).檢查有無充足的冷卻水流經料斗喉以保持正確的溫度。
(2).檢查是否劣質或松脫的熱電偶。
(3).檢查與溫度控制器一起使用的熱電偶是否屬於正確類型。
(4).檢查注塑機的注塑量和塑化能力,然後與實際注塑量和每小時的注 塑料用量進行比較。
(5).檢查是否每次運作都有穩定的熔融熱料。
(6).檢查迴流防止閥有否泄露,若有需要就進行更換。
(7).檢查是否錯誤的進料設定。
(8).保證螺桿在每次運作復回位置都是穩定的,即不多於0.4mm的變化。
(9).檢查運作時間的不一致性。
(10).使用背壓。
(11).檢查液壓系統運作是否正常,油溫是否過高或過低(25—60'C)。
(12).選擇適合模具的塑料品種(主要從縮率及機械強度慮)。
(13).重新調整整個生產工藝。
製品表面有波紋或銀絲
可能出現問題的原因
1)塑料含有水分和揮發物;
2)料溫太高或太低;
3)注射壓力太小;
4)流道和澆口的尺寸太大;
5)嵌件未預熱回溫度太低;
6)製品內應力太大。
澆口被粘著
一、注塑件缺陷的特徵
注口被注口套牽住。
二、可能出現問題的原因
(1).注口套與射嘴沒有對准。
(2).注口套內塑料過份填塞。
(3).射嘴溫度太低。
(4).塑料在注口內未完全凝固,尤其是直徑較大的注口。
(5).注口套的園弧面與射嘴的園弧面配合不當,出現裝似 「冬菇」的流道。
(6).流道不夠拔出斜度。
三、補救方法
(1).重新將射嘴和注口套對准。
(2).降低注塑壓力。
(3).減少螺桿向前時間。
(4).增加射嘴溫度或用一個獨立的溫度控制器給射嘴加熱。
(5).增加冷卻時間,但更好的辦法是使用有較小注口的注口 套代替原本的注口套。
(6).矯正注口套與射嘴的配合面。
(7).適當擴大流道的拔出斜度。
塑件翹曲變形
一﹐注塑件缺陷的特徵
注塑件形狀與模腔相似但卻是模腔形狀的扭曲版本。
二、可能出現問題的原因
(1).彎曲是因為注塑件內有過多內部應力。
(2).模具填充速度慢。
(3).模腔內塑料不足。
(4).塑料溫度太低或不一致。
(5).注塑件在頂出時太熱。
(6).冷卻不足或動、定模的溫度不一致。
(7).注塑件結構不合理(如加強筋集中在一面,但相距較遠)。
三、補救方法
(1).降低注塑壓力。
(2).減少螺桿向前時間。
(3).增加周期時間(尤其是冷卻時間)。從模具內(尤其是 較厚的注塑件)頂出後立即浸入溫水中(38oC)使注塑 件慢慢冷卻。
(4).增加註塑速度。
(5).增加塑料溫度。
(6).用冷卻設備。
(7).適當增加冷卻時間或改善冷卻條件,盡可能保證動、定 模的模溫一致。
(8).根據實際情況在允許的情況下改善塑料件的結構。
塑件充填不滿
一、注塑件缺陷的特徵
注塑過程不完全,因為模腔沒有填滿塑料或注塑過程缺少某些細節。
二、可能出現問題的原因
(1).注塑速度不足。
(2).塑料短缺。
(3).螺桿在行程結束處沒留下螺桿墊料。
(4).運行時間變化。
(5).射料缸溫度太低。
(6).注塑壓力不足。
(7).射嘴部分被封。
(8).射嘴或射料缸外的加熱器不能運作。
(9).注塑時間太短。
(10).塑料貼在料斗喉壁上。
(11).注塑機容量太小(即注射重量或塑化能力)。
(12).模溫太低。
(13).沒有清理干凈模具的防銹油。
(14).止退環損壞,熔料有倒流現象。
三、補救方法
(1).增加註塑速度。
(2).檢查料斗內的塑料量。
(3).檢查是否正確設定了注射行程,需要的話進行更改。
(4).檢查止逆閥是否磨損或出現裂縫。
(5).檢查運作是否穩定。
(6).增加熔膠溫度。
(7).增加背壓。
(8).增加註塑速度。
(9).檢查射嘴孔有沒有異物或未塑化塑料。
(10).檢查所有的加熱器外層用安培表檢驗能量輸出是否正確。
(11).增加螺桿向前時間。
(12).增料斗喉區的冷卻量,或降低射料缸後區溫度。
(13).用較大的注塑機。
(14).適當升高模溫。
(15).清理干凈模具內的防銹劑。
(16).檢查或更換止退環。
溢料
可能出現問題的原因
1)料桶,噴嘴及模具溫度太高;
2)注射壓力太大,鎖模力太小;
3)模具密合不嚴,有雜物或模板已變形;
4)型腔排氣不良;
5)塑料的流動性太好;
熔接痕
可能出現問題的原因
1)料溫太低,塑料的流動性差;
2)注射壓力太小;
3)注射速度太慢;
4)模溫太低;
5)型腔排氣不良;
6)塑料受到污染。
側壁凹痕
「凹痕」是由於澆口封口後或者缺料注射引起的局部內收縮造成的。注塑製品表面產生的凹陷或者微陷是注塑成型過程中的一個老問題。 凹痕一般是由於塑料製品壁厚增加引起製品收縮率局部增加而產生的,它可能出現在外部尖角附近或者壁厚突變處,如凸起、加強筋或者支座的背後,有時也會出現在一些不常見的部位。產生凹痕的根本原因是材料的熱脹冷縮,因為熱塑性塑料的熱膨脹系數相當高。膨脹和收縮的程度取決於許多因素,其中塑料的性能,最大、最小溫度范圍以及模腔保壓壓力是最重要的因素。還有注塑件的尺寸和形狀,以及冷卻速度和均勻性等也是影響因素。
塑料材料模塑過程中膨脹和收縮量的大小與所加工塑料的熱膨脹系數有關,模塑過程的熱膨脹系數稱為「模塑收縮」。隨著模塑件冷卻收縮,模塑件與模腔冷卻表面失去緊密接觸,這時冷卻效率下降,模塑件繼續 冷卻後,模塑件不斷收縮,收縮量取決於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模塑件上的尖角冷卻最快,比其它部件更早硬化,接近模塑件中心處的厚的部分離型腔冷卻面最遠,成為模塑件上最後釋放熱量的部分,邊角處的材料固化後,隨著接近製件中心處的熔體冷卻,模塑件仍會繼續收縮,尖角之間的平面只能得到單側冷卻,其強度沒有尖角處材料的強度高。製件中心處塑料材料的冷卻收縮,將部分冷卻的與冷卻程度較大的尖角間相對較弱的表面向內拉。這樣,在注塑件表面上產生了凹痕。凹痕的存在說明此處的模塑收縮率高於其周邊部位的收縮。如果模塑件在一處的收縮高於另一處,那麼模塑件產生翹曲的原因。模內殘余應力會降低模塑件的沖擊強度和耐溫性能。 有些情況下,調整工藝條件可以避免凹痕的產生。例如,在模塑件的保壓過程中,向模腔額外注入塑料材料,以補償模塑收縮。大多數情況下,澆口比製件其它部分薄得多,在模塑件仍然很熱而且持續收縮時,小的澆口已經固化,固化後,保壓對型腔內的模塑件就不起作用。
半結晶塑料材料的模塑件收縮率高,這使得凹痕問題更嚴重;非結晶性材料的模塑收縮較低,會最大程度地減小凹痕;填充和維持增強的材料,其收縮率更低,產生凹痕的可能性更小。
厚的注塑件冷卻時間長,會產生較大的收縮,因此厚度大是凹痕產生的根本原因,設計時應加以注意,要盡量避免厚壁部件,若無法避免厚壁不見,應設計成空心的,厚的部件就平滑過度到公稱壁厚,用大的圓弧代替尖角,可以消除或者最大限度地減輕尖角附近產生的凹痕。
『陸』 什麼是凸凹模,尺寸和結構如何確定
凸凹模是五金模具里的復合模,它又分正裝和倒裝。落料和拉伸一次完成情況下的模具,落料時起凸模作用,拉伸時起凹模作用。
凸凹模尺寸和結構:凸凹模工作面的內緣是沖孔凹模刃口、外緣是落料凸模刃口,內外緣之間的壁厚取決於沖裁件的尺寸。
凸模和凹模的製造公差應與沖裁件的尺寸精度相適應,一般比製件的精度高2~3級,且必須按入體方向標注單向公差。
凸凹模的最小壁厚與模具結構有關:當模具採用正裝結構時,內孔不積存廢料,脹力小,最小壁厚可以小些;當模具為倒裝結構時,若內孔為直筒形刃口形式,且採用下漏料方式,則內孔積存廢料,脹力大,故最小壁厚應大些。
凸凹模的設計要點
復合模中必定有一個(或幾個)凸凹模,凸凹模是復合模的核心零件。沖件精度比單工序模沖出的精度高,一般沖裁件精度可達到IT10~IT11。
設計復合模時要確保凸凹模的自身強度,尤其要注意凸凹模的最小壁厚。為了增加凸凹模的強度和減少孔內廢料的脹力,可以採用對凸凹模有效刃口以下增加壁厚和將廢料反向頂出的辦法。
復合模的推件裝置形式多種,在設計時應注意打板及推塊活動量要足夠,而且兩者的活動量應當一致,模具在開啟狀態推塊應露出凹模0.2~0.5mm。
『柒』 注塑產品凹痕什麼原因造成,怎麼解決
塑件凹陷的主要表現是:塑件表面不平整,向內產生淺坑或陷窩。原因主要會聚中於以下三點:
生產缺陷缺陷產生的原因及其排除方法
塑件在冷卻過程中,由於外層緊靠型腔的地方先行冷卻固化,而其內部後冷卻固化,在塑件固化過程中,內外的收縮不一致,導致塑件外層發生塑性變形,即外層內陷形成凹陷。就宏觀上講,凹陷多發生在塑件壁厚最厚的地方或壁厚急劇改變的地方,其具體分析如下。模具缺陷有可能會出現在注塑模具結構上
1、若模具的澆口及流道截面積過小,充模阻力便會增大,易於產生凹陷,對此,應擴大相應位置的截面積。
2、若澆注系統流道中有」瓶頸「,使某一部位的熔體流動不暢,影響壓力傳遞,對此,應適當擴大流道截面積、特別不能存在」瓶頸「部位。
3、若模具密封不好,使得型腔內的壓力不均衡且壓力偏低,導致產生凹陷,對此,應仔細檢查模具的密封性能、影響模具密封性能的因素很多,如模具加工、過度磨損、導向不良、分型面有異物等,在?明情況後分別處理。
4、若模具的排氣不良,會影響熔體的充模情況,導致產生補縮和凹陷,對此,務必使排氣系統工作良好,可從設計和使用上進行檢查。
5、若澆口的位置不對稱,熔體進入各型腔的速度不同,使各型腔中的塑件冷卻不均衡而產生凹陷,對此,應把澆口盡量設置在對稱處。
6、厚壁塑件是最容易產生凹陷的,為減少凹陷的出現,澆口形式的選擇較為關鍵,如翼式澆口對消除凹陷的效果就非常好。
7、若模具冷卻不均衡或冷卻不足,很易產生凹陷,對此,必須重視冷卻系統的設計和製造,對於易產生凹陷的部位應強化冷卻措施。
工藝缺陷重要因素是注塑工藝
1、若熔體溫度太高,塑件冷卻不足,容易引起塑件凹陷,對此,應降低熔體溫度。
2、若模具溫度太高,易引起塑件出現凹陷,對此,應適當加大冷卻水量或降低冷卻水溫度。
3、若注射時間和保壓時間太短,熔體充模不充分,易出現凹陷。對此,應適當延長注射時間和保壓時間。
4、若注射壓力太低,會降低充模速度而出現凹陷,對此,應適當提高注射壓力。
『捌』 你知道為什麼模具凸出的就叫做凸模,凹進的就叫做凹模嗎
為什麼模具凸出的就叫做凸模,凹進的就叫做凹模。因為一套模具分上模和下模,根據模具的安裝方式不同,有的上模是凸出來的就叫凸模,下模是凹進去的叫做凹模,有的是上模凹進去的下模是凸出來的。
一般情況下模具凸模就是這套模具的後模(是有頂針的),凹模是前模。
母模,也叫前模,也叫定模,從裝在注塑機的方位來看是靠近射嘴的那塊模仁。公模,也叫後模,也叫動模,它裝在注塑機上是能夠移動的,和母模剛好相反。單獨分辨公母模,就要看有沒有頂針孔或者注膠的入膠口,有入膠口的就是母模(不用頂針用推板時),有頂針孔的就是公模。
要真正分清楚是凸模和凹模,要看從那個面來定義看凸還是凹。
作用
凸模和凹模都是成型用的,凹模一般是模座,墊在需要成型的產品下面,避免產品移動,凸模一般是上摸,和運動的沖頭等東西連在一起,能夠減輕運動重量並保持打擊力的方向和模具中心線一致。當然也有凸模在下凹模在上的。
凸模、凹模的作用是沖壓加工的主要零件。將凸模、凹模加工成需要的的形狀,在沖床上需要加工的板材經過凸模沖壓進凹模的型孔里,或漏下去,或從凹模里頂出來。一個需要的零件就加工完成了。凸凹模的作用是起了兩個作用,一是孔是作為凹模,外形作為凸模,最簡單的零件就是墊圈,一次沖壓出來,當然和它對應的是,對面要有一個凸模、一個凹模。凸模沖孔,凹模落外形。這樣大概人們都能區分了吧。
在模具設計製作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小孔沖裁,一般來說,我們只要沖頭的強度足夠,大於1.5個材料厚度時,就可以進行沖壓模具生產了.不過對於一些小孔沖孔凸模與凹模的設計,還是需要特別注意的.這里部落不討論強度的問題,只來看看一些常用到的保護凸模與凹模的方法.
提及小徑沖孔,給人的印象大致是小於同時,φ1.0mm小徑孔相對應的材料板厚一般在1.0mm上下.實際情況是,對於這樣的模具,如果導向精度不夠,這樣的模具,會很不好生產.
凸模的設計
為了進行保護,沖孔凸模如【圖1】所示,採用了通過卸料板對凸模前端進行導向(凸模導向)以防止凸模破損的對策.
凸模尺寸中P與B的關系,以B≤10P為設計准繩.
小孔凸模中,隨著B尺寸變短,凸模導向亦隨之愈加困難.
作為解決措施,採用了如【圖2】所示的台階凸模.
P上的d尺寸採用d≤P+2t左右,原因是為了避免凸模從材料中拔出時防止孔內部產生形變.
凸模前端導向長度的設定條件:導向長度 ≥ 凸模直徑.
此外,凸模與卸料板孔的單邊間隙0.003以上.
其設計原理是參考不發生油膜斷裂的最小間隙0.003。當然,對凸模側面進行拋光加工也是可行的.
凹模的設計
凹模設計的要點是避免沖裁廢料積留在凹模孔內.其要點的問題症結在於,所需的落料力之大,同時相抵觸的沖壓力之多.
作為對策,應盡可能縮短刃口長度(A).如果可能的話,應以逐一單片落料為設計理念.
原則上,落料孔(d寸)相對於P寸,應謹防尺寸懸殊。同時,若縮小d寸,凹模長度(L)亦應相應縮短.防堵塞對策.
配合間隙要大於常規間隙,以降低沖壓加工力.
在小徑孔加工時,若採用常規間隙加工,則會使沖壓面拉長.同時亦是沖裁廢料留積凹模的原因.
小孔沖裁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沖針容易斷,如果模具導向精度高,沖壓生產材料的表面硬度不高的話,相信使用上面的方法,還是很有保障的.
智能未來,未來已來
『玖』 模具凸模和凹模的區別
顧名思義:一套模具分上模和下模,根據模具的安裝方式不同,有的上模是凸出來的就叫凸模,下模是凹進去的叫做凹模。有的是上模凹進去的下模是凸出來的.........所以無論如何,模具凸出的就叫做凸模,凹進的就叫做凹模
『拾』 模具中凹凸模是怎麼區分的
1、凹凸模是根據模仁的形狀來區分的。對於一個盒狀的產品,做成模具後,有一邊會是凸的,叫凸模,一邊是凹的,叫凹模。
2、一般注塑產品冷卻後,產品由於冷卻收縮,會包在凸模側。為了將產品頂出凸模,需要有頂針等結構,來頂出產品。所以一般凸模就在動模側,凹模在定模側。所以凸模又叫動模、公模,而凹模又叫定模、母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