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麼檢查模具省模是否變形
檢查平面是否變形,可以用刀口尺進行測量;檢查模具的外形尺寸是否變形,可以用游標卡尺、千分尺、百分表進行測量;檢查模具的垂直度是否變形,可以用刀口直角尺進行檢查。垂直度的檢查,也可以在精密劃線平台上,結合著精密平口鉗一起,用百分表進行檢查。
㈡ 塑膠件變形量測量方法
變形在理論上可以叫做收縮.只測量儀器還不夠,還得公式;有二種公式,一種是實際收縮率,一種是計算收縮率.兩者相差不了多少平常都用計算收縮率來算的.計算收縮率(%)=(塑件在成型溫度時單向尺寸(mm)-塑件在室溫下單向尺寸(mm))/塑件在室溫下單向尺寸(mm)*100
影響收縮率的因素有四種:一,塑料品種,二塑件特性.三模具結構,四成型工藝
自已算吧~!看你是什麼樣的東東~
㈢ 注塑產品變形如何調試
變形的問題:首先要了解澆口的設置、形狀、尺寸這是關鍵因素,然後是工藝參數。其原因有:(內容很多,略)
(1)分子取向不均衡
(2)冷卻不當
(3)模具澆注系統不合理
(4)模具脫模及排氣系統設計不合理
(5)工藝操作不當
排除方法:
(1)模具溫度太高或冷卻不足。應適當降低模具溫度或延長冷卻時間,對於細長塑件可採取胎具固定後冷卻的方法。
(2)冷卻不均勻。應改善模具的冷卻系統,保證塑件冷卻均勻。
(3)澆口選型不合理。應針對具體情況,選擇合理的澆口形式。一般情況下,可採用多點式澆口。
(4)模具偏芯。應進行檢查和校正。
氣穴缺陷分析及排除方法:
(1)成型條件控制不當
(2)模具缺陷
(3)原料不符合使用要求
㈣ 常用模具曲面零件尺寸的手工測量有哪些方法
曲面零件尺寸用手工是無法檢測的哦。
對於模具曲面零件尺寸,建議使用COMP系列機床測頭在機測量。
㈤ 模具熱處理變形的校正方法有哪些
機械校正法
機械校正法是採用機械或局部加熱的方法使變形工件產生局部微量塑性變形,同時伴隨著殘余內應力的釋放和重新分布達到校正變形的目的。常用的機械校正法有冷壓校正、淬火冷卻至室溫前的熱壓校正、加壓回火校正、使用氧-乙炔火焰或高頻對變形工件變形工件進行局部加熱的「熱點」校正、錘擊校正等。機械校正的零件在使用、放置過程中或進行精加工時,由於殘余應力的衰減和釋放可能部分地恢復原來的變形和產生新的變形。因此,對於承受高負荷的工件和精密零件,最好不要進行機械校正。必須進行機械校正時,校正達到的塑性應變應該超過熱處理變形的塑性變形應變,但校正塑性變形量必須控制在很小的范圍內,一般應大於彈性極限應變的10倍,小於條件強度極限的十分之一。校正要盡可能在淬火後立即進行,校正後應進行消除殘余應力處理。熱處理變形工件的校正,要求操作者具有熟練的技術並很費工件時,因此,校正自動化是熱處理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
⒉熱處理校正法對於因熱處理脹大或收縮變形而尺寸超差的工件,可以重新使用適當的熱處理方法對其變形進行校正。常用的熱處理校正法有在Ac1溫度下加熱急冷法對脹大變形的工件進行收縮處理和淬火脹大法對收縮變形的工件進行脹大處理。在Ac1溫度下加熱在水中急冷,工件不發生組織比體積變化的相變,因此,不會產生組織應力,只產生因心部和表面熱收縮量不同而形成的熱應力。急冷時工件表面急劇收縮對溫度較高塑性較好的心部施以壓應力,使工件沿主導應力方向產生塑性收縮變形,這是熱處理收縮處理法的機理。鋼的化學成分不同,其熱傳導和熱膨脹系數不同,在Ac1溫度下加熱加熱後,鋼的塑性和屈服強度也不相同,靠熱應力所能達到的塑性收縮變形效果不尺相同,一般碳素鋼和低合金鋼的收縮效果比較明顯,高碳高合金鋼的收縮效果則比較差。
收縮處理的加熱溫度應根據Ac1選擇,以保證在水中激冷時不淬硬為原則。對奧氏體穩定性差的碳鋼可採用稍高於,Ac1的溫度,以利用相變溫度區的相變超塑性達到最大的收縮效果。各類鋼的加熱溫度是
㈥ 求助:怎樣利用游標卡尺測量模具(如優盤外殼)的變形量
卡尺到是經常用,就是不知道你說的是什麼模具
㈦ 注塑模模具模板的常用檢測方法
塑料模具常見修模方法
試模中常見問題 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順序
(1) 主澆道粘模 1拋光主澆道→2噴嘴與模具中心重合→3降低模具溫度4縮短注射時間→5增加冷卻時間→6檢查噴嘴加熱圈→ 7拋光模具表面→8檢查材料是否污染
(2) 塑件脫模困難 1降低注射壓力→2縮短注射時間→3增加冷卻時間→4降低模具溫度→5拋光模具表面→6增大脫模斜度→7減小鑲塊處間隙
(3) 尺寸穩定性差 1改變料筒溫度→2增加註射時間→3增大注射壓力→4改變螺桿背壓→5升高模具溫度→6降低模具溫度→7調節供料量→8減小回料比例
(4) 表面波紋 1調節供料量→2升高模具溫度→3增加註射時間→4增大注射壓力→5提高物料溫度→6增大注射速度→7增加澆道與澆口的尺寸
(5) 塑件翹曲和變形 1降低模具→2降低物料溫度→3增加冷卻時間→4降低注射速度→5降低注射壓力→6增加螺桿背壓→7縮短注射時間
(6) 塑件脫皮分層 1檢查塑料種類和級別→2檢查材料是否污染→3升高模具溫度→4物料乾燥處理→5提高物料溫度→6降低注射速度→7縮短澆口長度→8減小注射壓力→9改變澆口位置→10採用大孔噴嘴
(7) 銀絲斑紋 1降低物料溫度→2物料乾燥處理→3增大注射壓力→4增大澆口尺寸→5檢查塑料的種類和級別→6檢查塑料是否污染
(8) 表面光澤差 1物料乾燥處理→2檢查材料是否污染→3提高物料溫度→4增大注射壓力→5升高模具溫度→6拋光模具表面→7增大澆道與澆口的尺寸
(9) 凹痕 1調節供料量→2增大注射壓力→3增加註射時間→4降低物料速度→5降低模具溫度→6增加排氣孔→7增大澆道與澆口尺寸→8縮短澆道長度→9改變澆口位置→10降低注射壓力→11增大螺桿背壓
(10) 氣泡 1物料乾燥處理→2降低物料溫度→3增大注射壓力→4增加註射時間→5升高模具溫度→6降低注射速度→7增大螺桿背壓
(11) 塑料充填不足 1調節供料量→2增大注射壓力→3增加冷卻時間→4升高模具溫度→5增加註射速度→6增加排氣孔→7增大澆道與澆口尺寸→8增加冷卻時間→9縮短澆道長度→10增加註射時間→11檢查噴嘴是否堵塞
(12) 塑件溢邊 1降低注射壓力→2增大鎖模力→3降低注射速度→4降低物料溫度→5降低模具溫度→6重新校正分型面→7降低螺桿背壓→8檢查塑件投影面積→9檢查模板平直度→10檢查模具分型面是否鎖緊
(13) 熔接痕 1升高模具溫度→2提高物料溫度→3增加註射速度→4增大注射壓力→5增加排氣孔→6增大澆道與澆口尺寸→7減少脫模劑用量→8減少澆口個數
(14) 塑件強度下降 1物料乾燥處理→2降低物料溫度→3檢查材料是否污染→4升高模具溫度→5降低螺桿轉速→6降低螺桿背壓→7增加排氣孔→8改變澆口位置→9降低注射速度
(15) 裂紋 1升高模具溫度→2縮短冷卻時間→3提高物料溫度→4增加註射時間→5增大注射壓力→6降低螺桿背壓→7嵌件預熱→8縮短注射時間
(16) 黑點及條紋 1降低物料溫度→2噴嘴重新對正→3降低螺桿轉速→4降低螺桿背壓→5採用大孔噴嘴→6增加排氣孔→7增大澆道與澆口尺寸→8降低注射壓力→9改變澆口位置
㈧ 模具試模過程
模具試模過程:
1.了解模具的有關資料:
最好能取得模具的設計圖面,詳予分析,並約得模具技師參加試模工作。
2. 先在工作台上檢查其機械配合動作:
要注意有否刮傷,缺件及松動等現象,模向滑板動作是否確實,水道及氣管接頭有無泄漏,模具之開程若有限制的話也應在模上標明。以上動作若能在掛模前做到的話,就可避免在掛模時發現問題,再去拆卸模具所發生的工時浪費。
3. 當確定模具各部動作得宜後,就要選擇適合的試模射出機,在選擇時應注意
(a)射出容量
(b)導桿的寬度
(c)最大的開程
(d)配件是否齊全等。一切都確認沒有問題後則下一步驟就是吊掛模具,吊掛時應注意在鎖上所有夾模板及開模之前吊鉤不要取下,以免夾模板松動或斷裂以致模具掉落。
模具裝妥後應再仔細檢查模具各部份的機械動作,如滑板、頂針、退牙結構及限制開關等之動作是否確實。並注意射料嘴與進料口是否對准。下一步則是注意合模動作,此時應將關模壓力調低,在手動及低速的合模動作中注意看及聽是否有任可不順暢動作及異聲等現象。
4. 提高模具溫度:
依據成品所用原料之性能及模具之大小選用適當的模溫控制機將模具之溫度提高至生產時所須的溫度。
待模溫提高之後須再次檢視各部份的動作,因為鋼材因熱膨脹之後可能會引起卡模現象,因此須注意各部的滑動,以免有拉傷及顫動的產生。
5.若工廠內沒有推行實驗計劃法則,我們建議在調整試模條件時一次只能調整一個條件,以便區分單一條件變動對成品之影響。
6.依原料不同,對所採用的原枓做適度的烘烤。
7.試模與將來量產盡可能採用同樣的原料。
8.勿完全以次料試模,如有顏色需求,可一並安排試色。
9.內應力等問題經常影響二次加工,應於試模後待成品穩定後即加以二次加工模具在慢速合上之後,要調好關模壓力,並動作幾次,查看有無合模壓力不均等現象,以免成品產生毛邊及模具變形。
以上步驟都檢查過後再將關模速度及關模壓力調低,且將安全扣桿及頂出行程定好,再調上正常關模及關模速度。如果涉及最大行程的限制開關時,應把開模行程調整稍短,而在此開模最大行程之前切掉高速開模動作。此乃因在裝模期間整個開模行程之中,高速動作行程比低速者較長之故。在塑料機上機械式頂出桿也必須調在全速開模動作之後作用,以免頂針板或剝離板受力而變形。
在作第一模射出前請再查對以下各項:
(a) 加料行程有否過長或不足。
(b) 壓力是否太高或太低。
(c) 充模速度有否太快或太慢。
(d) 加工周期是否太長或太短。以防止成品短射、斷裂、變形、毛邊甚至傷及模具。
㈨ 模具變形量如何測量
變形在理論上可以叫做收縮.只測量儀器還不夠,還得公式;有二種公式,一種是實際收縮率版,一種是權計算收縮率.兩者相差不了多少平常都用計算收縮率來算的.計算收縮率(%)=(塑件在成型溫度時單向尺寸(mm)-塑件在室溫下單向尺寸(mm))/塑件在室溫下單向尺寸(mm)*100
影響收縮率的因素有四種:一,塑料品種,二塑件特性.三模具結構,四成型工藝
自已算吧~!看你是什麼樣的東東~
㈩ 模具測量工具有哪些
常見模具測量工具如下:
序號 名稱 用途 精度
1 手動三坐標 測量坐標尺寸,一般線性尺寸 0.01mm
2 投影儀 相交構造尺寸,一般線性尺寸 0.01mm
3 精密千分尺 測量線性尺寸直徑等 0.001mm
4 卡尺 相交構造尺寸,一般線性尺寸 0.01mm
5 半徑規 測量工件半徑 0.05mm
6 針規 樣品直徑,間隙等 0.005mm
7 塊規 物件高度,間隙 0.1mm
8 電子秤 稱樣品重量 0.01g
9 塞尺 檢測變形間隙用 0.02mm
10 牙規 測量粗細喉牙、蝸桿、螺桿等 0.1mm
11 自動三坐標 測量坐標尺寸,形位公差,空間相交構造,圓球形,公差帶,曲面等 0.002mm
12 齒輪咬合機 測量齒輪黏合 2-8級
13 工具顯微鏡 測量坐標尺寸,一般線性尺寸 0.01mm
14 硬度計 測量模具鋼材,零件硬度 HRC 0.2º
15 粗糙度儀 測量樣品模具粗糙度 0.1um
16 圓度儀 測量真圓度、同心度、全跳動 0.005mm
17 二次元 "測量坐標尺寸,一般線性尺寸,
測量樣品圖形輸出2D" 0.002mm
18 抄數機 樣品抄數 0.05mm
19 高度儀 測量模具部件,高度、深度等 0.001mm
20 千分表 測量高度、平面度、垂直度等 0.001mm
21 推拉力計 樣品力度要求用 0.1KG
22 輔助夾具 製品測量夾具、成型夾具
23 常用工具 披鋒刀,鋸條,常用文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