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模具設計 > 白瓷佛像什麼時候用模具燒造的

白瓷佛像什麼時候用模具燒造的

發布時間:2022-09-12 23:02:22

㈠ 陶瓷的發展史

·首頁 ·新聞中心 ·宏觀經濟 ·財經證券 ·產業市場 ·國際經濟 ·地方新聞 ·時尚生活 ·科技頻道 ·CE讀書 ·中國圖片

陶瓷發展史

1.夏、商、周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2.秦漢時期陶瓷文化

3.隋唐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4.五代十國時期的陶瓷文化

5.元朝時期陶瓷文化

6.明朝時期陶瓷文化

7.清朝時期陶瓷文化

8.中國現代陶藝

夏、商、周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虛的遺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種款式,有灰陶、黑陶、紅陶、彩陶、白陶,以及帶釉的硬陶,這些陶器上的紋飾、符號、文字與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關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為貴族享用,廣大民眾的各種生活器皿只能採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藝也得到普遍的發展,帶釉的硬陶在這個時期已經出現了,釉色青綠而帶褐黃,胎質比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時已經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應用范圍較廣,大略可分為日用品類、建築類、殉葬類、祭祀禮器類。朝廷對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視。

秦漢時期陶瓷文化

秦漢-古代的建築多採用木料來架構,不易久存,所以一些偉大的建築,如秦代的阿房宮和漢代的未央宮,都無法完整保存下來,但仍可在殘存的廢墟中發現瓦當及漢磚等遺物,藉以略窺古代建築的規模。

瓦當

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為瓦當,瓦面上帶著有花紋垂掛圓型的擋片。瓦當的圖案設計優美,字體行雲流水,極富變化,有雲頭紋、幾何形紋、饕餮紋、文字紋、動物紋等等,為精緻的藝術品。

漢磚

漢磚上的雕飾,包羅萬象,繁復美觀。無論是彩繪或是浮雕圖像都生動活潑,線條靈活;其中表現的故事都是當時社會的縮影,在四川省彭山發現的漢墓中,有一種壙磚是專供築墓或建隧道使用的,在結構中似乎已經知道應用物理學上的圓柱中空的道理。

自古以來,我國社會崇尚厚葬,陶器可久藏不朽,成了最好的陪葬品,有模型房舍、樂器、鳥獸、以及人俑,秦漢時期的兵馬俑最為有名,最近陸續出土狻為考古學者重視。

兵馬俑

兵馬俑多用模塑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

鉛釉陶

鉛釉陶是漢代陶藝的一種創新,有黃、褐、綠等色,綠釉較為流行,以鉛為釉的基礎,加上少許的氧化 就可得到青綠色,熔點低只 燒攝氏七百到八網路,,必且可以薄薄的勻掛在胎上。

在南方也盛產青釉陶,火度高,釉質較硬,也是後來發展青瓷的開端。東漢的中後期就有了青瓷,使用「龍窯」提高窯溫,也選用一般瓷器使用的高嶺土。

隋唐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楊堅篡北周並南陳,統一中原,改國號為隋,隋的朝代雖短,但在瓷器燒制上,卻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燒造,白瓷也有很好的發展,另外此時在裝飾手法上也有了創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貼花,就是一例。

唐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製作可為以蛻變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時代。因為陶與瓷的分野,在乎質白堅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關鍵在於火燒溫度。漢代雖有瓷器,但溫度不高,質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發展到唐代,不但釉葯發展成熟,火燒溫度能達到攝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們說唐代是真正進入瓷器的時代。唐代最著名的窯為越窯與邢窯。

越窯

越窯在南方浙江省紹興,主要製造青瓷;邢窯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製造白瓷。越窯的青瓷明徹如冰,晶瑩溫潤如玉,色澤是青中帶綠與茶青色相近。

邢窯

邢窯所產的白瓷,土質細潤,器壁堅而薄,器型穩厚、線條流暢。

唐三彩

唐代最重要的產品是馳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還受到廣泛的喜好與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麗有黃、綠、青三色鉛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術來製造出美麗的花朵,以及先在坯體上刻花成暗色圖案,變化無窮,彩色斑斕。

唐三彩分布在長安和洛陽兩地,在長安的稱西窯,在洛陽的則稱東窯。唐代盛行厚葬,不僅是大官貴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風氣。

唐三彩種類很多人物、動物、碗盤、水器、酒器、文具、傢具、房屋,甚至裝骨灰的壺壇等等。大致上較為人喜愛的是馬俑,有的揚足飛奔,有的徘徊佇立,有的引頸嘶 ,均表現出栩栩如生的故種姿態。至於人物造型有婦女、文官、武將、胡俑、天王,根據人物的社會地位和等級,刻畫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貴婦面部豐圓,梳成各式發髻,穿著色彩鮮艷的服裝,文官彬彬有禮,武士剛烈勇猛,胡俑高 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壯氣概,足為我國古代雕塑的典範精品。

五代十國時期的陶瓷文化

唐代經過安史之亂,國勢日衰,唐滅元之後五十年裡,面臨分裂的局面,北方由後梁、後唐、後漢、後晉、後周,五個朝代先後統治黃河流域。南方各地存在著前蜀、吳、≥、吳越、楚、南漢、荊南、後蜀、南唐、北漢等許多政權,歷史上稱為五代十國。

柴窯

這個時期較為有名的是後周世宗的柴窯,以天青色為主,世宗評為「雨過天晴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所以有「雨過天晴青」的美稱。陶路上記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可略知其製作精美。

秘色窯

越窯到了五代,一度成為吳越王錢氏的御用器皿,臣庶不得享用,因此當時又稱為「秘色窯」,皆屬於青瓷的製造。

宋朝時期的陶瓷文化—集瓷器之大成

後周趙匡胤奪取政權,建立宋朝定都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宋代的陶瓷氏我國的鼎盛時期,「宋瓷」也是聞名世界。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為五大名窯,形制優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後人仿製也少能匹敵。

定窯

定窯又稱粉定,定窯在今河北省曲陽縣的靈山鎮,古名定州,所以稱定窯,是繼唐代邢窯之後,生產白瓷最好的窯。

定窯釉分北定、南定,宋室南遷之後,一部份到了景德鎮,一部份到了吉州,稱為南定。在景德生產的釉色似粉,又稱粉定。定窯還有如柿子般顏色的紅定、紫色的紫定、黑色的黑定等等。

一般的裝飾手法有劃花、印花、雕花等各種圖案包羅萬象,其製作細膩精緻、線條流暢、胎質堅細、呈乳白或象牙色,以碗盤較多,胎薄而圓正。為避免燒制變形,多采覆燒,再鑲以金屬作緣。

汝窯

汝窯在河南省臨汝縣,是北方第一個著名的青瓷窯,燒制御用宮中之器,時間很短,數量也少。器型簡單,但釉色溫潤柔和,在半無光狀態下有如羊脂玉,並截取定窯、越窯的裝飾技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晚期在臨汝縣燒造的稱為臨汝窯,其中有「奉華」二字的是宋高宗劉妃的堂號,也有人稱是後人補刻的。

鈞窯

鈞窯在河南省禹縣,古代稱為鈞台,明代稱鈞州,所以命名為鈞窯,傳世不多,評¤慎高。

鈞窯創始於唐代,歷經宋、金至元代,胎質細膩,釉色華麗奪目、種類之多不勝枚舉;有玫瑰紫、海棠紅、茄子紫、天藍、胭脂、硃砂、火 紅,還有窯變。器型以碗盤為多,但以花盆最為出色。

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號數,相傳一、三、五、單數為紅色,二、四、六復數為青色,但也有人說是數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窯工為方便辨認而作的記號罷了。

官窯

官窯是在宋大觀及政和年間於汴涼所造,青瓷釉色晶瑩惕透,有開裂或呈冰片狀,粉青紫口鐵定是其特色。

宋室南移在△凰山下設立官窯,又稱修內司官窯或內窯,郊壇下設立的郊壇下官窯,器形較多,有直徑大過一尺的大型產品。

哥窯

哥窯創使者為浙江省處州的章氏兄弟,哥哥章生一所燒者為「哥窯」,弟弟章生二所燒者為「弟窯」,又名龍泉窯或章窯。

哥窯主要特徵是釉面裂紋開片,這種裂痕是由於釉與胎的收縮率大小的不同有的稱為魚子紋蟹爪紋,也有的稱為百集碎。釉色有粉青、米色,釉中出現大小氣泡,瓷胎呈黑褐色,口緣顯出一道褐色邊稱為「紫口鐵足」。

龍泉窯

龍泉窯釉色蒼翠,北宋時多粉青色,南宋時呈蔥青色,沒有開片在器皿轉折處,往往露胎呈現胎色,瓷釉厚潤,裝飾上很少刻花、劃花,而流行用貼花、浮雕,例如在盤中常堆貼出雙魚圖案,在瓶身上貼出纏枝牡丹圖案。

宋代瓷業鼎盛,除上述五大名窯外,山西省平陽的平陽窯、陝西省耀州的耀州窯,福建省建安的建窯,江西省吉州的吉州窯,也都燒制相當好的瓷器。

磁州窯在今河北省磁縣,是華北大窯業中心,很受日本重視,歷代都有大量的瓷器銷往日本,日本人也把瓷器叫磁器,是有其原因的。

元朝時期陶瓷文化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業較宋代為衰落,然而這時期也有新的發展,如青花和釉里紅的興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帶動以後明清兩代的瓷器發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樞府窯

元代在景德鎮設計官窯,製作精美,裝飾花紋中常有「樞府」二字,因而又稱樞府窯,景德鎮漸形成全國瓷器製造中心也是從元代開始。

青花

青花是在白瓷上用鈷料畫成圖案燒制而成,只用一種藍色,但顏料的濃淡、層次,都可以呈現出極其豐富多樣的藝術效果。青花簡朴而又華美,既復雜又統一,如同藍印花布一樣,具有質朴、淳厚、典雅的特色,成為瓷器中的主要品種。

釉紅

釉紅是以氧化代替鈷料,做法與青花屬釉下彩繪,由於還原成雪紅色,釉透紅,故名釉紅,元代繼鈞窯之後所出現的另一種紅色表現方法,燒成不易,是燒制瓷器較難的一種,往往呈灰紅色或暗褐色,相當不穩定,產量不多,傳世更少。

明朝時期陶瓷文化

我國的陶藝發展到了明代又進入一個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為主特別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產品,而景德鎮更成為主要的窯廠,規模最大,一直延續明清兩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寫當時盛況為「晝間白煙掩空,夜間紅焰燒天」。

永樂軒德時期為青花瓷器的早期,雖然比不上甜白、脫胎的精緻,但由於蘇泥渤青鈷料的輸入使用,使這時期的青花大放異彩;畫工的藝術修養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暈,作末骨花卉的筆法,產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線條上不同濃淡,產生活潑的變化,顯得更為生動有力。元代以來回教的輸入也給此時帶來豐富的圖案,加上中國繪畫的運用,布局內容清晰明朗,感覺出他的雄渾古樸。

成化、正德為青花瓷的中期,此時蘇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蘇青的濃郁,更無散暈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細致的表現方面發展,繪畫手法力求精練,細描勻染,加上白瓷薄胎,達到精緻的目標。

嘉靖、萬曆年間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給嘉靖諸窯帶來盛況,色彩濃艷而強烈。此時產量較大,並由荷蘭船運往歐洲。

萬曆年間有名的五彩、鬥彩、成為後世彩瓷發展的基礎,甚至日本伊萬里古瓷也是根據這時期的鬥彩發展出來,「萬曆彩」也就在史上成名。同時又有紅地黃彩、藍地黃花、紅地青花、黃地青花五彩、描紅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窯之大成,圖案更是千變萬化、增加許多。

明代開始,窯址都趨於集中在景德鎮,無論官窯或民窯都偏向於彩繪瓷器,宋瓷前都以單色釉為主,而明代後走入了彩繪世界,瓷胎也趨向薄、細、白的 求,在坯身上記住款式也從此開始,年代、堂號、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據有更確實的辨認。

青花釉紅

青花釉紅的搭配相植,也製造出一些創新的作品。

鬥彩

成化瓷採用鬥彩,先用青花料描出輪廓,釉燒之後,再加上釉上彩,填入五色,增加艷麗,極為有名,成為後世爭相仿製的對象。正德年間採用回青,淡而暗,胎質也欠潔白較不如成化碗盤之類較多,渣斗是其獨特的地方。

清朝時期陶瓷文化

清朝中國瓷器可謂登峰造極。數千年的經驗,加上景德鎮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皇帝重視,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愛好與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製作技術高超,裝飾精細華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國陶瓷史上最光耀燦爛。

清代陶瓷生產,除以景德鎮的官窯為中心外,各地民窯都極為昌盛興隆,並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風漸進,陶瓷外銷,西洋原料及技術的傳入,受到外來影響,使陶瓷業更為豐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產及仿製成風,畫院追求工細纖巧,雖有驚人之作,但少創意而流於匠氣。

福建省德化白瓷,瑩白而帶透明感,生產佛像相當有名。清代中期,外銷陶瓷發展出來的廣彩,艷麗照人。

粉彩

雍正時期則以粉彩最有成就,粉彩主要特徵是用色調柔和淡雅,比例精細工整,故又稱「軟彩」;採用白粉撲底成立體狀再加色彩,並染成濃淡明暗層次,清新透徹,溫潤平實,深具工筆花鳥之意味及濃厚的裝飾性。

琺琅彩

乾隆時期繼承前清二朝風氣,產生不少秀麗精巧作品,而後則不惜資本,追求創意,綜合各種工藝技法,運用在陶瓷之上,仿其他各種素材的產品也很多。在彩繪上最大的成就就是琺琅彩,最早採用進口的顏料燒制,所以也稱「洋彩」。

琺琅彩所用的材料,色擇晶瑩,質地凝厚,用作裝飾,花紋有微凸堆之感。景德鎮瓷胎運到宮廷,命畫院化工加以彩繪,多屬「內廷秘玩,所以裝飾畫法極為精細,追求華美艷麗,狻具宮廷氣息,加上宮中的「古月軒」作款式,全屬內府,成為有名的古月軒瓷。

紫砂

宜興紫砂到清代產量更大,名家輩出,除宜興壺的製造外,日常各式用品如碗盤、花瓶、花盆等都有,保持胎本色、古意盎然、各種色陶也都具有創意。

織金

「織金」就是用金線溝邊再填彩,相當具有特色,採用景德白胚在廣州加彩出口,也一直延傳到今天。

黑瓷

山東博山的黑瓷,是北方農家流行的生活用品。

石灣塑

廣西石灣塑造人物近年來很受重視,釉色變化萬千,栩栩如生,尤其以故事人物,表情生動有力又具趣味,為收藏家喜好。

中國現代陶藝

從古到今,盡管世界各民族對美的鑒賞千差萬別,但是,卻都能以某種方式獲得對美的享受。遠在九千多年前,中國先民在從事漁獵、農業生產活動的同時,不但開始可最原始的建築活動,並且隨著火的發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長期勞動實踐中,伴隨著無數次時間與成功的體驗,開始製造和使用成為中國古文化之一的藝術創造物陶器,並揭開了人類發展史上的「新石器時代」。

盡管因時代、地區或民族的差異,由於其他條件的種種影響,陶器的形式、風格發生過多樣變化,也各自產生了很多特點,但卻都表達著自己的時代精神,而這種精神在新石器時代首先表現在陶器的器形與紋飾和質地的感覺上。新石器時代中期中國制陶業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藝術,各個地區文化彼此影響、相互交流、或繼承發展,再中國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共同又豐富多彩的藝術風格。

美來自於生活,制陶者正是從表現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間接表現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繪了現實生活的風俗和風貌。以彩陶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後,以山東為中心的龍山文化的另一類文化遺存方式出現。這個時期制陶業的突出成就就是黑陶藝術。龍山文化灰陶器面,不求無益的崇飾。全憑器體自身的黑色取勝,它以「通體漆黑」閃閃發亮為最佳境界,器體有時略加點綴凹凸璇紋或鏤孔與塑造燒制結合,體現出一種單純的質朴美。

進入商代,模仿同時期青銅器紋樣與器型的白陶出現了,在當時它是比青銅器更為豪華的工藝,器形幾乎全是禮器。尤其富有特點的是波狀雷紋、勾連雷紋和一種怪異人形雲雷紋。是人類文化上罕見的工藝美術品。商周時期的制陶工藝沒有顯著的進步,藝術性也沒有多少發展,從戰國時期開始,我國進入了漫長的封建社會。空心磚的生產是戰國陶工的一項重要創造。

由於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土地廣袤,各地因地理位置或其它因素的不同而陶瓷用品也有很大差別,從質地來看,我國東南海沿海一帶的百越地區,盛行灰陶、印紋硬陶和原始陶器,而其它地區則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陶次之。在日用陶器中,主要是泥制灰陶。灰陶的陶土含有一定的砂粒,燒成溫度高,陶質堅硬,多呈灰色或黑灰色。與此同時,在長江下游的地區和珠江流域的廣東、廣西等地區普遍使用著印紋硬陶。但由於印紋硬陶質地粗糙,不宜作飲食器皿,故極大多數是容器。「六王畢,四海一「。

秦漢時期也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藝術形式,生動逼真的神態,深刻揭示了各種人物的內心世界,不僅表明了我雕塑藝術現實主義傳統的久遠和我國古代制陶水平之高,並且還為世人展示了中華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風格。

在彩繪風格方面,漢代彩繪陶一改戰國彩繪陶流麗生動,熱烈奔放之作風,轉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韻。畫面鋪天蓋地,色彩富麗絢爛。到了唐代經濟的繁榮發展,政治的長期穩定和民族意志的高昂,是唐代的各個方面無不空前的繁榮和提高,陶瓷藝術最能表達這種盛唐氣象的就是唐三彩釉陶。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就是製造它的那個時代的藝術記錄和唐人生活情趣的風情畫。

㈡ 德化窯始燒於什麼年代

德化窯始燒於宋代

德化瓷器是中華陶瓷燒造中的藝術珍品,始於宋代,明代後得到巨大發展,以白瓷塑佛像聞名。其製作細膩,雕刻精美,造型生動,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藝術創造力。

據《德化縣文物志》記載,目前,德化縣境內發現的古窯址多達239處,其中青銅時代1處,唐代1處,宋元時代42處,明代30處,清代177處,民國時期55處。這些窯址遍布德化全境,很多窯址規模大,延燒時間長,有的從宋元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

德化窯的特徵

1、 宋元時期所燒青白瓷釉色偏白,主要以刻花、蓖劃紋裝飾。器物中盒子多見,式樣有圓式、八角式和瓜棱式等多種,蓋面多印有折枝花卉紋飾。

2、 明代白瓷胎質緻密,透光度極好。釉面為純白色,色澤光潤明亮,迎光透視下,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色,故被稱為「豬油白」、「象牙白」。

3、 清代德化白瓷與明代白瓷的區別是釉層微微泛青,與明代相比釉感較硬。

4、 白瓷產品有爵杯、梅花杯、掀爐、瓶、壺、碗、洗及瓷塑等。一般來說,明代以生產供器和瓷塑為主,清代以生產碗、壺等日用器物為主。

5、德化瓷塑極為著名,白瓷觀音、達摩等塑像,胎釉渾然一體,不僅面部刻劃細膩,衣紋深而洗練,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現人物的性格。這類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張壽山、林朝景等人的印記。

㈢ 元明清時期的工藝是怎樣的呢

1.陶器

紫砂陶器是一種質地細膩的無釉細陶器。所用原料屬於高嶺土一石英一雲母類型。其特點是含鐵量較高,顏色有赤褐、淡黃和紫黑等色。紫砂器初創於宋代,明中葉以後盛行,其中以茶壺最受歡迎。此外,用紫砂製作的雕塑和其他工藝品也很有魅力,如玩具類的香合、花杯、辟邪、鎮紙等小件器物。明代一些民間巧匠製作的紫砂工藝品極其珍貴,後代多有仿製品。

陶胎琉璃器是以鉛為助熔劑,以含鐵、銅、鈷、錳的物質為著色劑,再配以石英燒制而成。一般採用二次燒造,即先燒好素胎再施琉璃釉,再經低溫釉燒而成。明代為琉璃製作的大發展期,超過以往歷代。建築用琉璃器遍及皇家宮廷、院落、陵墓、宗教廟宇、佛塔供器等。其代表作為明代洪武九年在山西大同市內雕刻、建造的琉璃九龍壁。除建築用琉璃外,明代宮廷還燒造各類琉璃器皿。

明中葉以後在晉南一帶還流行一種具有特殊裝飾效果與獨特民族風格的日用器皿——法華器。其胎質與琉璃一樣,釉的配方也大致相同,但助熔劑是硭硝。山西所產的法華器,一般為小件花瓶、香爐、動物等。在器物的底色上,琉璃器一般為黃綠兩色,法華器則以紫色和孔雀綠為主,並綴以黃、白、孔雀藍等花色,藝術效果十分獨特。

中國陶器是燦爛的古代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陶器的基礎上產生了原始瓷、釉陶並進而發明了瓷器,對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2.瓷器

①元代青花瓷

瓷器工藝在前代的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陶瓷藝人在釉彩、紋樣、造型及題材處理等方面繼承和發展了以前的優良傳統,並有所創新。景德鎮自元以來成為全國制瓷中心,制瓷技術超過了前代。元代燒成的青花瓷代表了當時制瓷工藝的新成就。青花瓷以鈷料在未經火燒的坯體上繪畫圖樣之後,施一層透明釉,放人窯中,在高溫下一次燒成,釉下呈現出藍色的花紋。器形多樣,胎質呈白色,較為細膩,釉色白中泛青,紋飾內容豐富,具有明顯的時代風格。

青花蓮池水禽圖壺②明代永樂白瓷

景德鎮在明代很快昌盛起來,窯場急劇增多。為了滿足宮廷之需,明初在此設立御器廠。明代最具成就的瓷器是白瓷。

白瓷器以景德鎮窯燒制的薄胎瓷和福建德化窯燒制的白瓷最有特點。薄胎白瓷始制於明永樂時期(公元1403~1424年),胎質細密,薄至半脫胎程度,可光照見影。釉純凈、均勻、柔和悅目。到成化時期更勝一籌,胎薄幾乎達到了脫胎的程度。德化窯產的白瓷質地細膩,透明度高,釉色光潤明亮,純白如凝脂,在光照下,隱現粉紅色,因此被人稱為「釉油自」、「象牙白」。

③明清彩釉

明清時代,白瓷和青花瓷又有發展,但最突出的特色是顏色釉豐富多彩,配料和燒成技術更為先進,出現了許多精品。

清代的白瓷多為生活用具,釉色白中微微泛青,裝飾題材普遍採用花卉,也有的以八仙和詩句為飾,藝術效果很好。

青花瓷在此時備受重視,成為生產的主流。康熙時期(公元1662~1722年)是清代青花瓷燒得最好的時期,色調純藍,層次分明。花紋題材豐富多彩,除山水、花鳥外,還有以文人風尚和各種文藝作品為畫面的內容。

單色釉瓷是最為常見的品種之一,有紅釉、藍釉、黃釉、綠釉、烏金釉、紫金釉、茄皮紫釉等。其中高溫銅紅釉備受推崇。其胎質細膩,呈白色,釉鮮艷而勻潤,有的還飾有暗花雲龍紋。清代以康熙時期的郎窯紅和豇豆紅最為名貴。

彩繪瓷器是明清時的重要品種。它有單彩和多彩之分,又有釉下彩和釉上彩之別,還有的將二者結合使用,極為豐富。其中計彩、五彩、鬥彩、琺琅彩、粉彩影響較大,頗有典型性。

鬥彩瓷器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彩色瓷器。其器形有罐、碗、杯、印盒等。圖案內容有花卉、鳥蟲、樹木、人物等,畫面幽雅別致。鬥彩瓷器到清代雍正時期(公元1723~1735年)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在紋飾布局和色彩使用等方面均有創新。

五彩瓷器屬釉上彩,也有的釉下配飾青花。器形有瓶、罐、盤等,裝飾圖案布局滿而密,色彩突出紅色,濃艷華麗,題材以龍鳳、雲鶴、鴛鴦、魚藻等最為常見,還配以山石等,生動可愛。在色彩上發明了釉上黑彩和藍彩,增強了畫面效果,再加上金彩的使用,顯得富麗嬌艷。

琺琅彩瓷器又稱「瓷胎畫琺琅」瓷器,亦名「古月軒」瓷器,系從銅胎畫琺琅移植而來。其色彩瑰麗,畫面有較強的立體感,藝術效果頗佳。琺琅彩瓷器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宮廷用瓷,是專用來玩賞和祭禮的供器。

粉彩瓷器是集五彩、琺琅之長而創制的。其畫面色彩濃淡不一,頗有凸凹立體之感,色調柔和,淡雅,不像五彩那樣艷麗。粉彩瓷器以雍正時期的水平最高。粉彩不僅有白地,而且還有紅、綠、黑等色。

3.漆器

①雕漆、戧金工藝

元代漆器較前代有很大進步,工藝更為成熟,這主要表現在雕漆和戧金兩大工藝方面。

雕漆是在器胎的表面厚厚地塗上漆,趁其未乾時,下筆雕刻花紋,最後烘乾,再打磨。其中以張成和楊茂的剔紅最為著名。張成的剔紅作品有兩件,一件是《觀瀑圖剔紅盒》,另一件是《梔子花剔紅盒》,楊茂的作品也有兩件,一件是《觀瀑圖八方盒》,另一件是《花卉紋漆尊》。二人的作品均收在故宮。

戧金是用刀在漆器上刻畫各種花紋圖案,然後填入金粉。元代作品中的花紋較前代更繁密,整體上給人富麗的感覺。當時著名的藝人有嘉興的彭君寶,代表作為《雙鳥紋經箱》和《人物花鳥紋經箱》,都存於日本。

②漆器工藝達到頂峰

明代漆器工藝發展達到了頂峰,無論是品種、技術都獲得了長足發展,並出現了總結漆器工藝技術的專著和一批能工巧匠。

首先表現在漆器的髹法上,明代將多種髹法結合使用,富於變化,絢麗多姿,超過了之前任何朝代。比如堆漆,明代在花紋堆起後還要用刀雕琢,雕琢之後,再在花紋上或貼金,或髹色漆。雕漆工藝也獲得很大發展。螺鈿工藝方面,以薄螺鈿為代表,發展到了頂峰。明代漆器工藝達到頂峰,還表現在出現了古代惟一的現存的漆藝專著一《髹飾錄》。

4.染織工藝

①元代先進的織金技術

織金技術是以金縷或金箔切成的金絲作緯線織花,使織物呈現金屬光澤。元朝編立「系官人匠」,在弘州設納石矢局,從事織金業。

元代的織金技術以織金錦為代表,顯示了染織技術的最高水平。織金錦又稱石矢,原產波斯,包括加金錦和加金緞。1970年在新疆元基出土的長金錦和捻金錦織物,經緯密度為65×40根/平方厘米和52×48根/平方厘米,足以顯示元朝織金匠人的高超技藝。而日本國立博物館所藏的紫地印金纏枝蓮袈裟完全表現了元代織金制物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風格和技術。

②元代的緙絲工藝

緙絲工藝主要用於緙織皇帝御服、帝像和藝術品。在元代,由於喇嘛教盛行而增加了佛像內容。產品栩栩如生,繪畫作品與之無法相比。法國巴黎收藏的元代緙絲《三世佛》大軸也是這時織造的。元代緙絲的風格粗放,組織增密,用金量多,畫幅增大,往往用數軸拼合。如《儀鳳圖》,畫幅長達5.5米,內容是百鳥朝鳳。

③清代的絲織工藝

清代絲織工藝在明代傳統的基礎上得到了極大發展,並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體系。其主要成就表現在織綿、刺綉和緙絲三種產品上。

清代在北京設立織染局,在江寧、蘇州、杭州設立織造局。江寧主要織造雲錦,蘇杭主要生產宋錦。

宮廷刺綉產品種類豐富,皇室服飾、官員朝服、乘輿儀仗、室內裝飾等都有種類不同的刺綉裝飾品。其風格特點是豪華富麗、精緻工巧。

緙絲主要產在蘇州。清代蘇州織造局負責采辦緙絲。緙絲技術得以提高,幅面增大,應用更廣,如服裝帳幔、座墊椅披、名人字畫、仙佛神像等,都採用緙絲作品。

④四大名綉

清代民間的染織業發達,刺綉已經商品化,從而推動了各地民間刺綉的大發展,尤以江南民間刺綉水平最高,出現了蘇綉、湘綉、蜀綉、粵綉等「四大名綉」。

蘇綉是蘇州地區的手工藝品,蘇綉藝人能用40多種針法、1000多種花線綉出形象逼真、光彩奪目的藝術珍品。蘇綉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濃郁的地方特色,涌現出了大批優秀作品,如「白孔雀」、「金魚」、「小貓」、「滕王閣」等。其中雙面綉「小貓」最為生動。蘇綉包括欣賞品和日用品兩種。此外,清代蘇綉還出現了雙面綉,能在一次刺綉過程中使綉品具有兩面完美的刺綉效果,是刺綉中的精品。

湘綉起源於湖南長沙近郊,早在漢代就已出現,清代後期形成獨具風格的刺綉體系。其特點是擅長表現走獸,富於寫實氣息;追求刻劃形象的逼真,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劈絲細若發絲,且經加工後不起毛;針法以參針最具特色,可點染陰陽濃淡,形成色彩漸變的效果;配色以灰及黑白為主,素淡雅緻。

蜀綉是四川省成都地區盛行的傳統刺綉工藝。在魏晉時就與蜀錦並稱,在清代自成一體。其特色是採用本地軟鍛綵線,厚重鮮麗;用針工整,平齊光亮,絲路清晰。產品多以生活用品為主,也有裝飾品,富於詩情畫意,又自然淳樸。

粵綉包括廣綉和潮秀。其特點是:多用馬尾毛、孔雀羽刺綉,配色講求明快華麗,並喜用金線作輪廓線,花紋繁茂,色彩富麗;常採用百鳥朝鳳、海產魚蝦以及佛手瓜果一類題材。最主要針法為擻和針、套針和拖毛針。清代中期後,粵綉大量出口,漸現異國風味。

5.金屬工藝

①金銀器

元明清三代的金銀器製作中心在長江中下游,許多器物的時代、民族、政治、宗教色彩較濃。元代器物繼承發展了宋以來錘鍱出高浮雕式紋樣的裝飾技法。江蘇省吳縣呂師孟墓出土的金飾件還在錘出的高浮雕纏枝花果上,進一步雕鏤細部,極富立體感。器物種類中增加了很多的陳設、文房用具。

明清時代更注重金銀器的華美、實用,製作巧妙,工藝精湛。明定陵出土的金冠用極細的金絲編織而成,用二龍戲珠飾於冠頂,輕盈華美。清代還有許多用於典章、祭祀方面的金銀器物,並在金銀器上出現點燒琺琅或以金掐絲填燒琺琅的新工藝。

②景泰藍

景泰藍是北京著名的特種工藝品之一,原來叫做「銅胎掐絲琺琅」,因發展於明代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7年),又以寶石藍為主色,所以被稱為景泰藍。

北京景泰藍造型優美,花紋細,色彩鮮艷,早已形成了深厚、莊重、華貴的獨特風格,博得了海內外的贊賞和喜愛。它不但在明清兩代宮廷廣泛陳設,而且在國際上享有盛名。

製作一件精緻的景泰藍產品,一般要經過制胎、掐絲、燒焊、點藍、磨光、鍍金等37道工序。

③清代琺琅工藝全面發展

清代宮廷的工藝繼承明代景泰藍的傳統,在其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發展。到乾隆年間,琺琅工藝水平達到頂峰。琺琅工藝技術及琺琅釉色均有增多,創造出粉紅、翠綠、黑等新色,使琺琅色彩更加豐富多彩;銅胎製作厚重,鍍金光亮,釉面光滑,沒有沙眼氣泡,質量上乘。琺琅工藝的應用范圍很廣,大到傢具、佛塔,小到鼻煙壺、文房四寶等,都可用琺琅製作。

清代琺琅工藝的傑出成就是引進西方琺琅技術並加以改造後,採用中國傳統瓷器的器形與紋樣,創造出的中國獨特的畫琺琅與鏨胎琺琅。由這兩種工藝製作的琺琅器器形匣重端莊,紋樣精緻典雅、色彩含蓄秀麗,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乾隆後期,宮廷工藝衰落,琺琅工藝流傳到民間,產地有北京和廣州,主要產品是景泰藍和銅胎琺琅,多用於出口。

④鐵畫

鐵畫,又稱鐵花,是用鐵片和鐵線鍛打焊接成畫的傳統工藝,由明代鐵匠湯天池創造。鐵畫借鑒了中國畫的筆法布局和民間剪紙、木刻、雕塑等多種工藝品的藝術特色,把繪畫和工藝品巧妙地結合起來,形成了黑白分明、端莊穩重、蒼勁古樸、豪放瀟灑的獨特藝術風格。

製作一幅鐵畫,要經過稿、剪、砸、燒打、上漆蠟等步驟,最後上框成畫。鐵畫品種有小幅的風景花鳥、大幅的屏風等。

6.雕琢工藝

①琢玉工藝

元明清三代的玉器手工業高度發達,形成了幾個重要的玉器生產基地。其中以蘇州專諸巷最為著名。此時,受文人書畫的影響,出現了碾琢文人詩詞和寫意山水畫的玉器,工匠們在玉器上鐫刻名家款識,追求文人雅趣。清乾隆時用玉極為普遍,琢玉工藝達到空前的高峰,其精工細琢的程度遠遠超出元、明兩朝。

這一時期,一些富有立體感並容納多種琢玉技巧的大型作品層出不窮,其中最著名的有元代的《瀆山大玉海》和乾隆時期的《大禹治水玉山》。前者重達3500千克,形態古樸,氣勢宏偉,雕刻花紋融粗放精巧幹一身,尤其是在俏色方面頗為獨到,可謂劃時代之作。後者高達224厘米,重達萬斤,為迄今所知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最大的玉器,是無與倫比的藝術珍品。

②牙雕

牙雕是雕刻工藝的一種。明代前期,雕刻工藝大多集中在宮廷,以貴重材料的雕刻為主;中期,民間雕刻工藝大大發展,一般材料取代了貴重材料,出現了牙雕的新風尚。

牙雕藝術品及其他工藝品在當時有官方和民間兩種,二者之間相互影響。明代較有名的牙雕作品有象牙雕送子觀音像、象牙雕荔枝螭紋方盒。

在清代造辦處的如意館供職的象牙雕匠主要來自江南與廣東兩地,從而形成了兩大流派。江南派代表人物為嘉定派竹刻名家,他們中的大多數能書善畫,既刻竹,也雕刻其他材料,如象牙等,風格清新奇特,氣韻生動。代表作有象牙雕山水人物方筆筒、羅漢渡海圖臂閣、松鼠葡萄筆洗等。廣東派的牙雕風格以纖細精美為特徵,象牙製品以雕刻鏤品活動象牙球著稱。代表作有象牙燈、象牙席等。

玉雕白菜清代中後期,宮廷工藝衰落,民間牙雕開始興起,兩大派技法也流落到民間。

7.傢具

明代傢具在宋元傢具的基礎上發展成熟,形成了具有民族風格的明式傢具。它以造型見長,安定、簡練、質朴,線條雄勁而流暢,將選材、製作、使用和審美巧妙地結合起來,達到實用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統一。

清朝時,內務府造辦處設有木作坊,專門按皇帝要求製作傢具。清廷多仿明代式樣,但又出現了新的作法、造型和裝飾。到乾隆時期,形成廣東和蘇州兩大流派。清代傢具顯示出用料精良、造型新穎、製作精細的特點,除了繪畫、雕刻外,還廣泛吸收漆藝的裝飾手法等。嘉慶、道光以後,宮廷傢具工藝水平逐漸下降。到清末,民間傢具開始興起,出現了「京做」、「蘇做」、「廣做」三大地方特色濃厚的傢具體系。京做直接繼承清宮廷傢具的風格,但不及其豪華;蘇做產於蘇州,固守明代傢具傳統,風格稍變;廣做產於廣州,受西方影響,品種增多,作品系列成套,雕刻繁縟,保持著中國的傳統風格。

8.剪紙

中國民間剪紙是富有民族風格的工藝美術作品,充滿喜慶的節日氣氛。剪紙題材大都是家禽、家畜、農作物、花鳥、娃娃、戲曲故事、吉祥圖案等。除了貼在窗上做窗花,還可用來做牆花、頂棚花、喜花、燈花和各種綉衣底樣。

中國剪紙分單色和彩色兩種。彩色的絢麗多彩,單色的樸素大方。由於地理環境不同,各地民間剪紙的風格也不同。陝西窗花風格粗朴豪放,陝南多是點彩剪紙,陝北以單色剪紙為主。河北蔚縣的剪紙艷麗中包含著秀美,尤其以戲曲人物窗花最有特色,而南方一些少數民族的剪紙主要用來做綉花底樣。內容豐富、花樣繁多的民間剪紙,已成為美化生活的一種藝術。

9.泥塑、麵塑

泥塑來自民間,古代就有做俑人殉葬、塑佛像供人膜拜、捏玩具供人玩賞的風俗。天津的「泥人張」、無錫的惠山泥人是全國最著名的泥塑品種。

「泥人張」由天津張明山所創,源於清代,世代相傳。其泥人形象逼真,神采各異,具有生活實感和獨特的風格,形成天津傳統工藝的一絕,因此被譽為「泥人張」。張明山傳世之作有「惜春作畫」、「黛玉撫琴」、「張敞畫眉」等,現藏於故宮和頤和園。

無錫惠山泥人約有400年歷史。它色彩鮮明,造型簡練,線條流暢,具有濃厚的裝飾性和民間特色。惠山泥人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以作為禮品和擺設的傳統手捏泥人,稱為「細貨」;另一類是大批生產的印模派玩具,俗稱「耍貨」。聞名中外的泥人「大阿福」是惠山泥人中最有特色的作品。

面人是用彩色糯米粉作原料捏成的小型人物,全國各地都有從事麵塑的藝人。傳統麵塑起源干民間過節時製作的「喜饃饃」,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可以獨立欣賞的民間藝術品。

許多麵塑藝人擅長做戲曲人物、佛像及民間故事和古典文學中的人物,形象生動,色彩明快。大的約1米有餘,小的只有1厘米。

㈣ 福建德化窯什麼時候形成它以什麼取世聞名

德化窯
在今福建德化縣,故名。創燒於宋代,宋元時期燒青白瓷,明代盛燒白瓷,清代又有進一步發展,除燒白瓷外,還燒青花和彩繪瓷器。

特徵:

1、 宋元時期所燒青白瓷釉色偏白,主要以刻花、蓖劃紋裝飾。器物中盒子多見,式樣有圓式、八角式和瓜棱式等多種,蓋面多印有折枝花卉紋飾。

2、 明代白瓷胎質緻密,透光度極好。釉面為純白色,色澤光潤明亮,迎光透視下,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色,故被稱為「豬油白」、「象牙白」。

3、 清代德化白瓷與明代白瓷的區別是釉層微微泛青,與明代相比釉感較硬。

4、 白瓷產品有爵杯、梅花杯、掀爐、瓶、壺、碗、洗及瓷塑等。一般來說,明代以生產供器和瓷塑為主,清代以生產碗、壺等日用器物為主。

5、 德化瓷塑極為著名,白瓷觀音、達摩等塑像,胎釉渾然一體,不僅面部刻劃細膩,衣紋深而洗練,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現人物的性格。這類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張壽山、林朝景等人的印記。

6、 德化青花瓷器的特徵是青花中有深藍色的線痕,圖案花紋除花卉、山石外,人物故事題材也常見。

㈤ 明清德化白瓷佛像的鑒別

明清時期,德化窯燒制的白瓷佛像,歷來為收藏界所看重。特別是明萬曆年間瓷塑大師何朝宗所制白瓷佛像,更是享譽世界,為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所爭相收藏。據說,何氏當年所制佛像也就200件左右,而歐美各國博物館、藝術館及私人所收藏的形神逼真的瓷塑佛像已逾2000件,不少佛像背部還蓋有「何朝宗」字樣的印鑒,但這些,絕大多數是仿品。

如何去鑒別?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瓷塑佛像一般均採用模製。傳統工藝的制模與現代工藝的制模方式是不一樣的。在明清時代,坯體脫模,一般被分解為頭部、身體和底座三個部分,各部分又被分別切割成前後兩個片塊。由於是合模製作,一般高度在10厘米以上者,除頭、手等部件系合模後插入外,內底應是透空的,有明顯的連接痕跡。如發現內里中空而底部封平或封平後又開小孔者,則必定是採用現代注漿工藝成形的仿品。真品用合模製作,模子的連接處,必然留有擠壓瓷泥調整的痕跡。明代藝人常用手捺,在內里可見手捺痕跡。清代以後除手捺外又常可見以刀具推擠的痕跡。也有仿品為掩蓋注漿之痕,在內里過多塗泥,造成胎體過於厚重。而真品厚薄適中,內空適體。

由於古代燒制技術不如現代,特別是明代的作品在燒成後,常在作品的下部或背部留有一些窯裂之痕。因此,凡無窯裂又從頭到腳完美無缺者,即可存疑。有些仿品,故意製造假裂痕,則可從裂縫的自然與否和縫內有否流釉等方面去辨別。真裂縫裂口自然,而且縫內無釉。假裂縫則反之。

看胎釉很重要。德化窯胎質緻密,透光度良好,俗稱「糯米胎」。但,由於是人工淘洗,再精細,在放大鏡下也能見有微小顆粒。而現代淘洗使用機器研磨,瓷土呈粉末狀,因此,如遇胎質過分精細者,要慎重。明代德化窯白瓷的釉水系獨具特色的乳白釉。這種釉色勻薄純凈,光潤明亮,乳白如凝脂,對光照看,釉中隱現乳白或微透粉紅,後者尤其名貴,因此,有「豬油白」、「象牙白」「中國白」之美稱。當下藏品出手及藏品送拍甄選,壹伍貳,伍陸,貳捌,陸玖零肆。伍女士  致力民間藏品出手渠道建設。到了清代至民國初期,因原料配比發生變化,釉色在白中微閃青色,但仍然是光潤明亮的。現代仿品的釉色常作乳黃或米黃,且滋潤度較差,沒有玉質感,仔細觀察,容易鑒別。

鑒別是否大師之作,不能僅據印鑒而定。德化明清瓷雕大師的印鑒有一定的制式,因此,要熟悉不同大師印鑒的制式。而且,真正大師的印鑒反而常常顯得模糊不清,若遇特別制式的印鑒且十分清晰者,須小心對待。在胎釉、製法均驗證過之後,要特別考察作品的造型和神韻。明代大師的創作,人物比例非常准確,面相豐腴圓潤,神情生動,儀態慈祥善良,刀法圓熟流暢,衣褶處理飄逸如真,幾乎挑不出一處毛病;清代大師的瓷雕人物,上身稍顯瘦削修長,面相以長圓居多,五官神韻也較明代稍遜。衣褶綬帶的做法也有不同,明代是貼身的,到了清代,則改為懸空飄動,如行雲流水,應該說是一種發展創新之舉。仿品則最易在這些方面露出馬腳。

㈥ 聲名遠播的德化瓷器,它美在何處

在 中國著名景點 中我們不得不說一下德化的瓷器,這是我們國人的驕傲,如今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對靜的的瓷器充滿了喜愛,因工藝精湛造型優美,收藏價值極高,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他的魅力所在吧。

德化縣位於中國東南福建省中部,以出產白瓷為主。這里自然資源豐富,瓷土礦藏密布,質地優良,是中國瓷器的著名產地,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並稱為中國「三大瓷都」。

德化瓷器始於宋代,距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明代時逐漸形成自己的技法和風格,進而取得了很大發展,在中國瓷藝中獨樹一幟。清代德化瓷器的燒制工藝進一步發展,清人燒制的瓷塑藝術品相繼在上海、台灣、日本、英國的博覽會上榮獲四次金獎。20世紀50年代以後,德化瓷器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燒造的傳統瓷器品種發展到390餘種,現代題材的產品也日益增多。

德化以燒制白釉瓷器聞名於世。此地所產的白瓷瓷質優良,潔白如玉,胎骨細密,透光度好,釉面晶瑩光亮,具有透明感,享有「中國白」、「象牙白」、「奶油白」、「中國瓷器之上品」等美稱。種類以瓶、罐、杯、盤等日用瓷器為主,兼有雕塑藝術的陳設瓷器,多用貼花、印花、堆花作裝飾。德化瓷器中以白瓷塑佛像最為精彩,佛像製作細膩,雕刻精美,造型生動傳神。

明代是德化瓷業史上雕塑工藝最為興旺的時期,民間的能工巧匠如何朝宗、張壽山、陳偉、林朝景等人,吸收泥塑木雕等傳統技藝,師古而不泥古,善於應用瓷器胎釉的質感特點,精心燒制各種形象的道釋人物,無論造型神態和細部線條處理都刻劃細膩、表現逼真,達到了高度的藝術水平。一代宗師何朝宗,德化後所村人,他創作態度嚴謹認真,刻意求工,一絲不苟,堅持寧缺勿濫的原則。他的瓷塑成就主要在明嘉靖萬曆年間。他雕塑如來觀音,達摩等佛像人物,尤以觀音作品稱著,冠絕一時。

福建省博物館收藏的一尊千年觀音,雖未知是何人所作,但其造型也很有特色。該器通高25。8厘米。分上下兩段塑造。上部觀音結跏跌坐於蓮花之上,正身雙手台掌作祈禱狀,神情肅穆。另有十六手臂自背部上下展開,腕內各執火焰、靈芝、桃實等雜寶法器。下部為海水浪座,左右浮雕二龍,張口吐舌,昂首對峙,龍背各立神像,執笏朝奉。雖然層次復雜,但各部分比例協調,上下兩段又以柱狀承托隔開空間,處理得體。觀音上身雖然集中了蓮冠、飄帶、披巾、纓珞、玉鐲等眾多裝飾,但以簡練的手法增添了華麗的形象,無繁瑣之感,達到了造型藝術的整體統一。如此層次復雜,又以上下隔開,在燒成上難度是很高的。

明代工匠高超的瓷塑技藝,一直為後世風范。雕塑人物而外,明代德化窯還生產陳設供器和日用器皿。陳設供器是大宗產品,此類作品的造型主要是仿製商周青銅器和當時所流行的式樣。形制大小不一,大者質樸厚重,可作為祭祀禮器和宗教法器,小者精巧典雅,可供案頭賞玩。其特點是造型規整,結構合理,裝飾不多,氣氛莊重,以胎釉的質感取勝。

工匠善於利用器形的體積感,器形的輪廓線,以及堆貼上去的獸頭、鋪首、蟠螭、夔龍等凸出部分富有彈性的弧線,把體積感中最強烈部分安排在顯著的部位,甚至不作任何裝飾,烘托出渾然一體的古色古香氣氛。以習見的香爐供器為例,屬於仿古類型的有印花饕餮紋雙耳四足方鼎式爐、印花雙螭耳三獸蹄足爐、貼花梅花紋雙耳三足圓鼎式爐;屬於明代典型式樣的有:印花雲雷紋高筒形罄式三足爐、竹節筒形三足爐、印花回形紋雙螭耳宣德爐等。

建白瓷的裝飾應用了印花、堆貼、劃花和透雕四種手法,因器而異,不落俗套。常見圖案是松鹿、松鶴、八仙、螭龍、梅花、盆景和仿古的雲雷紋、夔龍紋、饕餮紋等。其中堆貼技法最為普遍,對增強器物的立體視覺起到顯著作用。如貼螭壺,圓筒狀的壺身左右,一璃為銎,俯首向下翹尾作翻騰狀,一螭為流,昂首張口,四足貼壺身作飛躍狀,又一小螭居壺蓋中央為紐,螭龍追逐嬉戲的生動情態與壺身結合成器,既實用又美觀。

以往讀到德化瓷器,一概流稱之曰「白建」,其實是偏面。就生產規模和產品數量來說,清代青花瓷器則大大超過建白瓷器。青花瓷器之在清代,不僅供應各地民間的日用需求,而且還供御朝廷宮府,甚至大量地運銷南洋群島以至東非海岸,這都是有出土實物可以為證明的

德化青花瓷器品種,以日用飲食器皿數量最多,陳設供器次之。造型的特點主要從實用結構出發,採取當時流行的形式。器物無論尺寸大小,胎體都比較厚重,未見輕薄者,體現朴實穩重的特點,製作時廣泛應用模製輪修。因而趨於規格化的傾向,適應產品多數量大的要求。

明末清初,德化瓷器,由於窯爐結構、配方原料和燒成氣氛的變化,由乳白演變為淡青色的白釉,這種色調很類似當時景德鎮的白釉,只是釉光比較景德鎮白釉刺目,因而又有「填白」或「甜白」之稱。胎骨的瓷土淘洗不如建白瓷精細,加上成份有所變化,呈色由「糯米胎」變成普通的白色或灰白色,質地非常堅實。

您可能也喜歡
錦綉太原城,太原最值得看的景點
中國四大書院,匯集歷朝歷代名流之地
宗教文化:什麼是佛教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的意義,你知道嗎?

㈦ 清代藏傳銅佛像是用什麼鑄造方法

金屬佛像的製作一般都要經過金屬冶煉、鍛造、雕刻、鍍金、磨光、上紅等幾個重要的工序。即失蠟法和模具法。
失蠟法:用蠟製成模,外敷造型材料,成為整體鑄型。加熱將蠟熔化,形成空腔鑄范,澆入液態金屬。冷卻,就得到成型鑄件,在佛教造像中廣泛應用。
中國已知最早的失蠟鑄件,是河南淅川出土春秋晚期銅盞部件和銅禁(古代安放酒器的案形器)。戰國以後,失蠟法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用於製造鼎、印璽、樂鍾、佛像以及少數民族地區的貯器、飾件等。傳統失蠟法的具體工藝記述,首見於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元代設失蠟提舉司,專管失蠟鑄造。失蠟法在長期應用過程中,發展出多種工藝類型。明清時期,用拔塑的方法製作蠟模的被稱為拔蠟法。
模具法:「模具法」運用最為廣泛,大型佛像一般都要經過分件澆鑄,然後銜接成一個整體。首先是按照已有的實物或模型製作鑄造模具。根據模型的規格尺寸做出模具的四面木製邊板,類似一個木框。但要留下一塊活動板,便於填料後扎緊或者打開。
此後,吧捆好的木框放平,在模型四周填入類似黑色泥炭一樣的濕泥土,填到木框容積的三分之一,然後夯實。接著把木框內的其他空隙處填上同樣潮濕的泥炭質土,填到和木框的頂邊齊平。之後,把四塊木框中一塊活動的木板松開,插進一把鋒利的長刀,把裹在模型外圍的泥呸垂直切開,從呸中取出模型,好像去仁德兩爿桃核。此後,把取出模型的兩塊泥呸再合成在一起扎緊,過一天左右,再將兩塊泥呸分開,讓它完全乾透。把兩塊乾燥的泥呸模具合緊紮好,在兩塊模具介面處留一個圓形開口通往模心,便於澆鑄金屬。如果是鑄造整體佛像,最好是把澆鑄口留在佛像的底座部位,保持佛像表面光潔。凝固在泥呸模心的金屬塊就是完成的金屬藝術品鑄件,最後用「摟子」把鑄成的佛像的面部輪廓、眼睛、衣飾等略加修飾,並把鑄像的表面磨平擦光。

㈧ 德化窯始燒於什麼年代

德化窯始燒於宋代。德化瓷器是中華陶瓷燒造中的藝術珍品,始於宋代,明代後得到巨大發展。
德化窯位於今福建德化,故名。作為著名的瓷窯,是福建沿海地區古外銷瓷重要產地之一。發現由宋到清歷代窯址達一百八十處,重點發掘了屈斗宮、碗坪侖兩處窯址。德化瓷器是中華陶瓷燒造中的藝術珍品,始於宋代,明代後得到巨大發展。以白瓷塑佛像聞名。其製作細膩,雕刻精美,造型生動,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藝術創造力。
德化窯在今福建德化,故名德化窯。是福建沿海地區古外銷瓷重要產地之一。發現由宋到清歷代窯址達一百八十處,重點發掘了屈斗宮、碗坪侖兩處窯址。
碗坪侖燒瓷較屈斗宮古窯址早,燒青白瓷,有的接近白釉,刻花蓖劃紋裝飾較多,盒子遺留甚豐,蓋面所印陽紋裝飾達一百餘種,題材之豐富在南方地區首屈一指,南宋時有專門製作盒子的作坊,盒蓋上陽文印花裝飾題材豐富,有動物、花卉等近百種圖案。劃花間篦劃紋亦較多,飾在碗、盤、瓶等器物上。
屈斗宮元代辦燒青白瓷,從南宋至元代。明代盛燒白瓷觀音、達摩等塑像,胎釉渾然一體,如同白玉,被贊為"象牙白"、"奶白"或"天鵝絨白。清代除燒白瓷外,盛燒青花與彩繪瓷器。元代以來,德化窯瓷器輸出海外,菲律賓、馬來西亞出土有元代德化窯青白瓷,泰國及東非坦尚尼亞等國家也出土有清代德化窯青花瓷器。

㈨ 德化瓷雕塑燒制技藝的歷史溯源

德化瓷的製作始於新石器時代,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技藝獨特,至今傳承未斷。它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品,與絲綢、茶葉一道享譽世界,為制瓷技術的傳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德化縣內保存著宋元時代的碗坪和屈斗宮等窯址。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燒造印紋陶器,唐代已開始燒制青釉器,宋代生產的白瓷和青瓷已很精緻,瓷器產品開始大量出口,元代,德化瓷塑佛像已經進貢朝廷,得到帝王的賞識。明、清兩代,德化瓷器大量流傳到歐洲,它的象牙白釉(又名奶油白)對歐洲瓷器的藝術產生很大的影響。
明代,德化瓷藝人何朝宗利用當地優質的高嶺土,使用捏、塑、雕、刻、刮、接、貼等八種技法製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調素雅,享有象牙白、中國白和國際瓷壇明珠的美譽,成為中國白瓷的代表。鄭和下西洋所帶的瓷器中,就有福建的德化瓷。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游歷福建泉州時,盛贊德化陶瓷並將德化瓷帶往海外各地。
因此,德化陶瓷聞名於世界還是以明代生產的白瓷最具特點,也最有影響力。可以說,德化的明代制瓷技術已經達到了歷史的最高水平;在造型藝術方面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陶瓷世界裡天生麗質、別具一格的藝術作品。在清代時出口歐洲,晚清以後,德化瓷業每況愈下,但藝人蘇學金、許友義等仍堅守此業,作品在巴拿馬、英國、日本等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德化瓷業獲得新生,新秀輩出,他們繼承前人的優秀技法和風格,不斷創新發展,使德化瓷燒制技藝重新煥發出青春。

㈩ 白瓷的歷史沿革

明代德化白瓷有其獨特的風格,它不僅與唐、宋時代其他地區的白瓷不同,而且與景德鎮同時期生產的白瓷也異樣。它們之間不同點主要有:
(1)瓷胎緻密,透光極其良好,為唐宋其他地區白瓷所不及。唐宋北方白瓷,是用氧化鋁含量較高的粘土燒制的,粘土內含助熔物質少,故器胎不夠緻密,透光度較差。而德化白瓷則用氧化鉀,含量高達6%,燒成後玻璃質較多,因而它的瓷胎緻密,透光度特別良好。
(2)從釉面上看,德化白釉為純白釉,而北方唐宋時代的白瓷釉則泛淡黃色。元、明時代景德鎮生產的白瓷卻白里微微泛青,與德化白瓷有明顯的區別。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不僅與原料的化學組成,特別是氧化鐵、氧化鈦的含量有關,也與燒成氣氛的性質有關。北方白瓷的特點是胎、釉中Tio、Aio含量比較高,燒成時採用氧化氣氛,故瓷器呈現白中泛黃的色調;景德鎮白瓷的特點是胎釉中Fe、Tio、Aio含量均較適中,燒成時採用還原氣氛,故瓷器呈現白里泛青的色調;德化白瓷的特點是胎釉中的Feo含量特別高,燒成時採用中性氣氛,所以德化白瓷就比唐宋北方白瓷和景德鎮同期生產的白瓷釉色更純凈。從外觀上看,明代德化白瓷色澤光潤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因此有「豬油白」、「象牙白」、「少女白」之稱。流傳歐洲後,外國人又稱之為「鵝絨白」。直到現在,法國人還以「中國白」直呼德化窯白瓷。 白瓷獅面鋪首爐
(1)目視表面觀察:明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紅,猶如東方少女之臉白中泛紅;明代中期釉面白中微泛牙黃,猶如成年象之牙,泛牙黃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牙白,猶如豬油凝固時之白。
(2)迎光透視觀察:明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粉紅或肉紅色。明代中期胎色白中泛肉紅或牙黃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牙黃或牙白色。當然,迎光透視觀察各個時期所顯顏色,也會因作品的厚薄、配料的微少差異,以及燒制時溫度控制的微小差別而出現變化。值得注意的是,凡古代德化白瓷或青花瓷,不管其厚薄,迎光或燈光透視全部均應透光,如不透光就是贗品。這是判定真偽德化瓷器的一項重要依據。
(3)釉面光亮度觀察:仿品釉面一般光澤度過亮,給人以刺眼感覺。真品釉面溫潤弱光。
(4)從製作工藝上觀察:仿品一般為模型注漿後分段安裝而成,判定時應注意:由於採用注漿成形工藝,故器內會出現瓷漿流動紋路,一般成垂直狀,且胎體薄而輕,釉呈奶白色,用放大鏡觀察一般有氣泡,無真品腴潤悅目之特徵。在同一紋式同一對稱物體上,造型往往千篇一律,猶如印刷製品,給人之感覺是過於規正、死板、毫無生機。真品則為手工捏塑堆貼。在捏界面處一般都留有手工捏制的痕跡。對同一紋式同一對稱物體造型仔細觀察時,一般都有細微變化,正是這種微小的差異,它既能反映出作品的真實性,同時也更顯示其自然和靈氣。
白瓷觀音像
(5)從易損的部位上觀察:真品在長期收藏過程中,如手指、衣紋、珠粒、牙齒等,尤以精細易損部份常出現的折斷、損傷甚至脫落現象,這些傷痕均應為舊痕。新仿品則沒有這些特徵。真品判定一般應掌握以下三個要領:一是看,方法是用放大鏡仔細觀察易損部位有無斷裂痕,界面是否為舊痕。二是聞,方法是把瓷器放在一個無任何異味器皿中一段時間,然後在房間或辦公室內確定無風靜止的狀態下,將器物迅速從器皿中取出的一瞬間,立即用鼻子聞斷裂口及其它部位之味道。這種方法至少可以印證以下幾個問題:Ⅰ、可以判斷出斷裂縫是用什麼粘合劑膠接;Ⅱ、根據氣味的強弱,可以判定斷裂口膠接的大體時間;Ⅲ也可以斷定除使用各種粘合劑外,還可能使用了哪些化學葯劑。三是舔,方法是先刷牙漱口,清除口腔中異味後,在物品的無上釉部分輕輕舔一下,接觸面盡能大些,看是否有異味,一般情況是,凡舌頭感覺有輕微「麻」之現象,這件物品通常是使用過酸性化學葯劑浸泡過。 相傳唐朝開元年間,楊貴妃因其天生麗質、柔媚婉順而得唐玄宗極盡寵愛。為討貴妃歡心,唐玄宗可謂費勁心機,「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便是最著名的典故。
楊貴妃精通音律,不僅擅長歌舞,還是個擊磬高手。一日楊貴妃與玄宗飲酒賞樂之時,貴妃失手將白瓷酒杯打碎,墜地之聲「泠然如玉碎」,於是甚為喜歡。玄宗為討得美人歡心,特意命人以白瓷造為編磬,供貴妃賞玩娛樂。然而官窯所煉造的白瓷雖然瑩白細膩,敲擊之音卻渾濁暗啞,貴妃甚為不悅。
玄宗為換愛妃一笑,遂下令徵集天下能工巧匠,有造出白瓷編磬能發出清脆婉轉之聲者,賞金千兩並封為御用瓷窯。詔書下發三月,所貢白瓷編磬數不勝數,雖然皆潔白勝霜雪,卻盡不能得。
此時,一座瓷窯派人不遠萬里從福建德化而來將所制白瓷編磬獻上,貴妃敲擊這「類銀類雪,輕且堅」的白瓷編磬,「猶如金振玉聲」,甚為歡喜。玄宗見愛妃開懷遂大悅,賞金千兩並賜御用官窯金印一塊,當時稱為金印良瓷、金印瓷。
德化白瓷也以聲如磬、白如玉而聞名天下。 德化陶瓷的裝飾藝術十分精湛,裝飾手法豐富多樣,它在繼承發揚刻花、劃花和印花等傳統的裝飾技術的基礎上,又大膽創新,大量使用了堆花、貼花和刻寫詩詞美語等裝飾技法,充分利用德化白瓷質地純白、雜質少等特點,塑造出各種藝術品而不施任何彩料,成為德化瓷器的藝術特色。其裝飾內容多取材於漢族民間生活,多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的題材,如梅花、玉蘭、荷花、八仙、龍鳳等等,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是我國燦爛的民族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1)刻劃
系用竹簽或篦筆等在器物濕坯上直接刻劃出各種紋飾。紋樣主要有松鶴、雲龍、花鳥、蘭花、竹石、牡丹等圖案。上釉燒成後,形成釉下暗花,常見於盤、碟的內底或杯、爐、尊等的外壁。其花紋纖細,構圖疏朗,手法輕快簡練,自由豪放。
除一般花卉圖案外,德化窯還常用鐵刀或竹簽在蘸好釉的器物上,刻上草書、行書或篆書的美好詩句來作裝飾,詩賦文句的內容人多與器物用途相結合,如燈盞銘刻「舒眉六冬春」,香爐刻銘「一柱清香」、「風香流萬里」、「煙飛古篆浮,香靄凈玉堂」,杯刻「兩人對酌山花開」、「寒夜客來茶當酒」、「醉倒南山人」,執壺刻銘「清泉吸滿澗」、「江上引清風,山間吸明月」,瓶上刻「寒梅雪中盡,春風柳上歸」等等。充分利用德化瓷胎釉本身潔白如玉的質地美,將書法藝術與陶瓷藝術相結合,融實用性與藝術性於一體,素凈高雅,頗具特色。
(2)印花
即刻有花樣圖案的模具與坯體一次性印壓而成,脫模後,稍加修整粘合即成器物。花樣、規格一致,簡便快捷,能夠大批量生產。印花紋飾有陽印和陰印兩類,以陽印紋飾為主,紋樣豐富多彩。宋代的印花裝飾紋樣有充滿生機的各種花卉以及活靈活現的飛禽、游魚等類。元代的印花裝飾紋樣,除繼承前朝的各種紋飾之外,以蓮花紋飾居多,並新增了「福」、「壽」、「福山壽海」、「金玉」等吉祥文字。明代印花在繼承宋元時期印花技藝的基礎上又有進一步的發展,這一時期的紋飾大多仿古銅器的饕餮、夔龍、風鳥、蟠虺、八卦等等。
此種技法,多流行於仿青銅器造型的爐、簋、觚等器物卜。
(3)堆貼
堆貼,是德化白瓷普遍的一種傳統裝飾手法,也是德化瓷器的藝術特色。堆花是用毛筆蘸泥漿,在器坯外表面按照一定的輪廓或脈絡堆畫成圖案;而貼花足先用模具或捏塑,製成所需的花卉、鋪首等部件,經修整以後,用泥漿粘貼丁已修好的器物胎體上。由於貼花紋飾較為清晰,堆花紋飾較模糊.因而在裝飾時往往堆貼並用,先堆後貼或以貼補堆,裝飾效果如同浮雕,立體感強。其流行紋飾有:梅花、玉蘭、荷花、竹松、水仙、牡丹、鋪首、八仙、龍鶴、小鹿等等。
德化白瓷紋飾裝飾,大多採用堆貼技法,尤以爐、杯、洗、人物、罐、瓶等居多,堆貼花裝飾與器物造型的巧妙配合,顯示出德化窯裝飾技藝的高超。如堆貼獅首、象頭等雙耳香爐、花瓶以及梅花罐,梅花橢形杯等。尤其是堆貼梅花橢形杯,其口沿外侈,外壁的一邊貼有數朵盛開的梅花,枝葉挺拔,富有生機;一邊貼梅枝及花萼,襯托著幾片葉子;杯底有一梅花枝桿成架形附著,既起裝飾作用,義當杯的足架;足架與杯底雖略有空隙,但卻融為一體,顯得朴實莊重。貼螭壺,壺體直筒狀,小平口,子母蓋,蓋面貼拱身昂首螭為鈕,壺腹中部飾結帶兩道,一隻四爪螭貼壺壁,轉首向外仰望,張口吐舌作流;另一螭頭下俯,翹尾作鋬,姿態牛動,造型奇妙。雙螭耳三獸足爐,爐肩部貼飾12個變形夔紋,近底周壁模印瓣形回紋,爐底承三獸面蹄足,通體施白釉,極為瑩潤,做工精細,造型既新穎又古樸典雅。螭龍燭台,燭台上端盤狀,猶如一片盛開的荷葉,盤下圓柱連著分立的三獸面足,繞柱間堆貼蟠龍,通體施乳白釉,瑩潤細膩,造型奇特,為同時代窯口中所僅見。這一時期的堆貼裝飾紋樣與晶瑩潤澤的釉色,十分協調和諧,各種花卉塑造得生機勃勃,秀麗多姿。
(4)透雕
又稱鏤空,足將某一器物繪好圖案後,再用利刀雕透成花紋的裝飾手法之一。德化早在明代的博山熏爐、仿銅香爐、筆筒、花瓶等產品上就已採用。香爐主要用於蓋上的花紋圖案部分,所飾花草儀留線條,中間刻成空洞。博山香爐亦刻玲瓏剔透的奇石,爐內燒香時,縷縷煙氣從孔中冒出,繚繞升騰,香氣四溢。筆筒整體以交叉花卉組成,除花、枝、葉外,全部鏤空,成為明代象牙白瓷中的一種特色產品。清代以來,博山香爐、八卦香爐、獅子香爐等的裝飾仍用透雕於法製作。

閱讀全文

與白瓷佛像什麼時候用模具燒造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型鋁合金門窗什麼意思 瀏覽:804
聖羅蘭金色方管17號 瀏覽:785
不銹鋼管怎麼做香水 瀏覽:944
不銹鋼穿孔板和幕牆哪個成本高 瀏覽:481
舊鋼管1米的多少錢1米 瀏覽:308
門頭不銹鋼邊條多少錢一米 瀏覽:847
焊接練習板怎麼用 瀏覽:689
絲網護欄怎麼用 瀏覽:86
杭州哪裡有鋁合金拐杖賣 瀏覽:730
Creo方管接三通圓管視頻 瀏覽:371
南寧彩鋼板房多少錢一平方 瀏覽:853
南寧鋅合金回收價格是多少錢一斤 瀏覽:482
如何用25焊條焊鋅鋼管6 瀏覽:940
武漢到保定50噸鋼材多少錢 瀏覽:520
焊接時焊條噼里啪啦怎麼回事 瀏覽:865
22的鋼筋屈服應該是多少 瀏覽:585
鋼筋數量檢測多少錢一處 瀏覽:792
無錫鋁合金涼亭材料在哪裡有 瀏覽:798
尼龍製品模具起霧怎麼清除 瀏覽:363
精沖模具的銷釘孔怎麼加工 瀏覽: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