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辨別手工製作鈞瓷
鈞瓷是手拉坯還是模具注漿,這確實是很多人容易混淆的問題,首先得知道什麼是手拉坯,什麼是磨具注漿。
如何分辨鈞瓷是手拉坯還是模具注漿?
鈞瓷手拉坯介紹
手拉坯是一種古老的技術,是在旋轉的輪盤上,用雙手將可塑泥拉製成各種形狀的器型。現在用的輪盤都是電動的,以前用的是手動的。
模具注漿介紹
模具注漿這個就很容易理解了,就是先做器型的模具,然後將泥漿灌進去,待到水份都脫掉以後就成型了。
(這個就像公園里小孩子塗色的小人人一樣的,就是模具做出來的。)
如何看鈞瓷是手拉坯還是模具注漿
1、鈞瓷器型限制:
手拉坯是有器型限制的,由於是在旋轉的輪盤上,所以一般做出來的器型都是圓形的,如傳統經典的觀音瓶、單品、柳葉瓶、碗、洗、罐、缽等這樣的器型。
(比如你拿一個方形的瓶子說是手拉坯,那絕對不可能呀)
2、器型重量:
手拉坯的鈞瓷手感一般比較重,但也有胎薄稍輕的。手拉坯的鈞瓷因為是手工製作,即使是同樣的器型,其高度、大小、輕重都會有區別,不會完全相同。
3、器身旋紋
手拉坯的鈞瓷作品內部一般會有旋紋出現,這是旋轉造成的,模具注漿的是沒有的。
4、圈足深淺
手拉坯鈞瓷器型圈足一般比較高,線條平整且稜角分明,模具注漿的一般都比較低且比較圓滑。
(備註:這一條現在都可以後期處理掉,所以只能做參考)
以上4點是簡單辨別鈞瓷手拉坯的方法,要想真正的完全能辨別,還需要多多接觸手拉坯的鈞瓷,多多觀察觸摸,時間久了,就有會豐富的經驗辨別了。
Ⅱ 採用石膏模具進行注漿成型,脫水後獲得泥坯加快脫水的方法有哪些
注漿成型,亦稱澆注成型(Slip Casting):是基於多孔石膏模具能夠吸收水分的物理特性,將陶瓷粉料配成具有流動性的泥漿,然後注入多孔模具內(主要為石膏模),水分在被模具(石膏)吸入後便形成了具有一定厚度的均勻泥層,脫水乾燥過程中同時形成具有一定強度的坯體,此種方式被稱為注漿成型。
其完成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1. 泥漿注入模具後,在石膏模毛細管力的作用下吸收泥漿中的水,靠近模壁的泥漿中的水分首先被吸收,泥漿中的顆粒開始靠近,形成最初的薄泥層。2. 水分進一步被吸收,其擴散動力為水分的壓力差和濃度差,薄泥層逐漸變厚,泥層內部水分向外部擴散,當泥層厚度達到注件厚度時,就形成雛坯。3. 石膏模繼續吸收水分,雛坯開始收縮,表面的水分開始蒸發,待雛坯乾燥形成具有一定強度的生坯後,脫模即完成注漿成型。
注漿成型的特點:優點:(1)適用性強,不需復雜的機械設備,只要簡單的石膏模就可成型;(2)能制出任意復雜外形和大型薄壁注件;(3)成型技術容易掌握,生產成本低。(4)坯體結構均勻。
缺點:(1)勞動強度大,操作工序多,生產效率低;(2)生產周期長,石膏模佔用場地面積大;(3)注件含水量高,密度小,收縮大,燒成時容易變形。(4)模具損耗大。(5)不適合連續化、自動化、機械化生產。
常規注漿成型方法:
單面注漿:泥漿與模型的接觸只有一面,稱為單面注漿。
雙面注漿:泥漿與模型和模芯的工作面兩面接觸,雙面吸水,稱為雙面注漿。
Ⅲ 工藝品灌漿工辛苦嗎
辛苦。
陶瓷注漿工,有很多種類型的。先說純手工地攤式注漿工,這種類型的工種其危害是,做大件如高水箱連體馬桶時,模具厚重,在脫模時極易閃到腰,還有就是工人在工作期間時常用手接觸到泥漿,由於陶瓷泥漿裡面加有多種化學原料,其中最傷皮膚的要屬「水玻璃」員工工作時間久了只要到了冬天,整個一雙手是節節破裂,疼痛難耐。
Ⅳ 做陶瓷灌漿和高壓有什麼不同
你的問題有些不明確。陶瓷工藝中有注漿成型、滾壓成型等方法,注漿成型也可有高壓注漿。就常壓注漿同高壓注漿比較而言,高壓注漿所得坯體密度要高一些,乾燥收縮率小一些,燒成變形小一些,成品率高一些。一般在器型較大較復雜時採用,如衛生瓷。但高壓注漿成型對模具要求比較高,工藝較復雜,生產成本也相對的高些。常壓注漿成型就簡單一些,只要做好石膏模,把泥漿倒進去過一定時間再倒出來,乾燥、出模即可。
Ⅳ 為什麼陶瓷行業,石膏模具第一次注漿大多時候會開裂是什麼原因可以解決么
1.漿料粘度、粒度都要控制好,最主要是粘度,而且要添加粘結劑,以助於成型。
2.石膏模:如果石膏模很久沒用了,要用濕抹布反復擦幾次,這樣可以使石膏模潮濕,注漿後毛細管作用力降低,避免水分急劇流失帶來的坯體開裂。(貌似這點大家都沒提,不過我覺得這點最有可能是你所要解決的問題。)
3.石膏模表面要塗覆一層膜,以便於脫模。
4.注漿後最好用濕抹布蓋住上端。(這點最好也注意下)
Ⅵ 注漿打針能做好漏水維修嗎,效果怎麼樣
能不能做好得看是下哪種情況之下,要適合的結構才可以,這個可不是萬能的。注漿打針只能在現澆板的基礎上進行,如果是在磚頭砌的牆面是沒有辦法的。在這種情況下,做了一個地方肯定是會向旁邊漫延的,這和結構學有關。針對現澆板的漏水,注漿打針的作用是很好的,質量也很好。我們小區車庫漏水是嘉程防水公司用注漿的方法做的維修,效果很好。當然,沒做過的地方偶爾會有地方新冒出來漏水的,及時處理就好了。要是全部大規模的維修費用太高了。這樣做剛剛好,既解決了問題也節約了成本。
Ⅶ 現代瓷器的注漿成型工藝
如何識別注漿成型瓷器?
石膏模注漿成型瓷器(主要是瓷塑作品)非古玩這是常識,但如何知道它是注漿成型的呢?一是注漿成型的瓷器比傳統模製成型或手工捏塑的瓷器重量輕;二是注漿成型的瓷器比傳統模製成型或手工捏塑的瓷器胎壁更薄:三是內壁的起伏凹凸與外壁的起伏凹凸完全相對應。即內壁某局部怎樣突出,外壁對應面即怎樣凹進,反之內壁某局部怎樣凹進,外壁對應面即怎樣突出,內外壁呈完全對應凹凸起伏的狀態。注意:是內外壁完全對應凹凸。如果是大致對應起伏,即內外壁對應凹凸起伏的程度、形狀不完全一致,則未必是注漿成型器,也有可能是傳統模製成型者。必須符合「完全對應」四字,才可判斷其是否為注漿成型器。 另外,內壁十分光整,這也是注漿成型瓷器一個重要特徵,而一般傳統模製成型或手工捏塑的瓷器都留有手工製作痕跡,遠遠沒有這樣光整。現在有一些偽裝成傳統模製成型或手工捏塑的注漿成型瓷器,是在注漿成型器脫模乾燥後,再在其內壁填抹瓷土,又特意留下手制痕跡。這種偽裝成傳統模製成型或手工捏塑的注漿成型瓷器頗能迷惑人,但細心觀察,仍能看出異常。
瓷器外底平挺如玻璃板者多現代贗品
真古器均有或多或小程度的「塌底」現象 ,絕無平挺如玻璃板者。瓷器外底平挺如玻璃板者多現代贗品。此可謂百驗不爽的經驗之談,不妨披露出來與同好交流。
另備:
一、陶瓷注漿成型工藝要點
注漿成型是一種適應性廣、生產效率高的成型方法,凡是形狀復雜或不規則、不能用其他方法成型以及薄胎製品都可用注漿成型來生產但是由於溫、濕度對坯體成型影響較大,直接關繫到半成品的質量和成品率的高低,所以生產時必須對環境溫度、濕度進行嚴格的控制以及季節的變化採取相應的措施。
1、對石膏模型的要求
(1)設計合理,易於脫模,各部位及吸水均勻,能保證坯體收縮一致。 (2)孔隙率和吸水率適度,比可塑成型模型略大。 (3)模型的濕度要嚴格控制,一般應保持5%左右的吸水率,過干會引起坯體開裂;過濕會延長注漿時間,甚至難於成型。
2、對泥漿性能的要求
為了提高注漿生產效率,並獲得高質量的坯件,要求泥漿具有良好的性能。
(1) 流動性好,要求泥漿在含水率較低的情況下粘度小,傾注時泥漿流出一根連綿不斷的細線,使之容易流動到模型的各部位。
(2) 穩定性好,要求泥漿中的瘠性原料不沉澱,即懸浮性好,使成型後的坯體各部位組織均勻。
(3) 觸變性適宜,即粘度不宜過大。
(4) 滲透性好,即過濾性好,要求泥漿中的水分能順利通過粘附在模壁上的泥層而被石膏吸收。
(5) 不含氣泡,以利於增加坯體的強度。一、注漿成型生產對環境溫度、濕度的要求
3、對環境溫度、濕度的要求
注漿成型的衛生瓷操作的溫度一般控制在25度—37度為好,夜間的溫度可以提高一些,但也不能超過50度,因為超過50度,一方面坯體的外表面乾燥速度過快,而坯體內表面的乾燥速度則相對較慢,造成坯體在乾燥過程中內外收縮不均,導致坯體在乾燥過程中開裂;另一方面溫度超過50度容易使石膏模過干、過熱,而且石膏模形狀復雜,各部分干濕度不均,在成型過程中很容易造成吃漿過快以及成型後坯體氣孔率增大等缺陷。成型操作的濕度一般控制在50-70%,過高則坯體的乾燥速度太慢,影響下道工序的正常進行,過低坯體乾燥速度加快,收縮速度也在加快,容易產生開裂,特別是成型復雜的產品在應力集中的部位,開裂更加嚴重。
4、.注漿成型的坯體對季節的要求
注漿成型的坯體質量對季節的變化比較敏感,特別是春秋季節對坯體成型影響最大。因為春秋季節風比較大,空氣又比較乾燥,在這樣的條件下,如果不採取合理的措施,坯體在成型階段就造成大面積的風裂,嚴重影響坯體的收成率。主要原因是風不可能均勻地吹到坯體的各個部位,造成坯體各個部位乾燥不均勻,局部收縮過快而產生開裂。
因此,春秋季節坯體成型要注意的問題是:
(1) 成型車間不能開窗戶,門上要掛門簾,避免外面的風直接吹到室內的坯體上,必要時可以用薄膜全部將坯體蓋起來,這樣在乾燥過程中收縮均勻。
(2) 春秋季節要經常在成型操作室內四周噴灑一些水,噴水的目的是增加室內的濕度。噴灑水量要求剛進入春秋季節時少噴灑,慢慢地增多,在接近夏季和冬季時慢慢減少,但要注意陰、雨天要少噴灑甚至不灑水。夏季風比較小,濕度較大,室內不要噴灑水可以開窗戶。冬季一定要把窗戶縫糊好,保證室內溫度。
因此,在生產過程中根據季節的變化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以及控制好生產環境的溫度和濕度,對提高產品質量和收成率是十分有益的。
二、陶瓷注漿成型缺陷分析
1、氣孔與針眼
(1)泥漿的流動性差,粘度大,致使泥漿中的氣泡不易排出。 (2)泥漿未經陳腐,或電解質種類及用量不當。 (3)攪拌泥漿太劇烈,或注漿速度太快,使泥漿中夾有氣泡,或泥漿真空脫泡處理不嚴。 (4)石膏模過濕、過干、過舊,或模型表面沾有灰塵。
2、泥縷
主要原因是泥漿的粘度大,流動性差,或因傾漿操作不當,或模型工作面沾有漿滴。還有一種情況,因進漿時集中於模型內某一局部,由於泥漿的沖擊而形成這一局部顆粒取向排列不同,致使乾燥收縮時隆起成筋狀,即使經過車修或用刀削平,燒後仍有明顯的泥縷。
3、開裂
(1)泥漿配方不當;
(2)陳腐不足、不均;
(3)操作不當、厚薄坯;
(4)脫模太早或太遲;
(5)接坯的雙部分干濕不一致。
4、變形
(1)泥漿水分太高,乾燥收縮過大。
(2)泥漿混合不勻,乾燥收縮不一。
(3)傾漿操作不當,坯體厚薄不勻。
(4)模型過濕,或脫模過早,出模操作不當,濕坯沒有放平、放正。
Ⅷ 陶瓷注漿工危害
陶瓷注漿工,有很多種類型的。先說純手工地攤式注漿工,這種類型的工種其危害是,做大件如高水箱連體馬桶時,模具厚重,在脫模時極易閃到腰,還有就是工人在工作期間時常用手接觸到泥漿,由於陶瓷泥漿裡面加有多種化學原料,其中最傷皮膚的要屬「水玻璃」員工工作時間久了只要到了冬天,整個一雙手是節節破裂,疼痛難耐。
(8)模具注漿怎麼樣擴展閱讀:
注漿操作
1、注漿作業時 3 人以上同日創澡作,一人控制進漿閥門添漿管處觀察。注漿前往注漿罐內充氮氣,耀溝壓力達到口,升刁口 2 材 P 旨時停止,並關閉閥門。注漿時要注意控制上漿速度,緩慢均勻進漿,利導猛開閥門。出現跑漿漏漿的情況要立即處理。
2、牛鼠邸角定的不同產品的注漿時間,在吸漿過程中要經常觀察添漿管中的漿面的位置時添加泥漿,防止缺漿造成坯體厚度不夠及局部厚薄不均。免造司動莫型振動,引起坯體坍塌。添漿時要注意不及,避免造成模型震動,引起胚體坍塌。
Ⅸ 目前存在問題是注漿成型
注漿方法 (1)空心注漿(單面注漿) 該方法用的石膏模沒有型芯。操作時泥漿注滿模型經過一定時間後,模型內壁粘附著具有一定厚度的坯體。然後將多餘泥漿倒出,坯體形狀在模型內固定下來。這種方法適用於澆注小型薄壁的產品,如陶瓷坩堝、花瓶、管件、杯、壺等。空心注漿所用泥漿密度較小,一般在1.65—1.8g/cm3,否則倒漿後坯體表面有泥縷和不光滑現象。其它參數如下:流動性一般為10—15秒稠化度不宜過大(1.1—1.4)細度一般比雙面注漿的要細,萬孔篩篩餘0.5%--1%。 (2)實心注漿(雙面注漿) 實心注漿是將泥漿注入兩石膏模面之間(模型與模芯)的空穴中,泥漿被模型與模芯 的工作面兩面吸收,由於泥漿中的水分不斷減少,因此注漿時必須陸續補充泥漿,直到穴中的泥漿全部變成坯時為止。顯然,坯體厚度與形狀由模型與模芯之間的空穴形狀和尺寸來決定,因此沒有多餘的泥漿倒出。可以製造兩面有花紋及尺寸大而外形比較復雜的製品:如盅、魚盤、瓷板等。 實心注漿常用較濃的泥漿,一般密度在1.8g/cm3以上,以縮短吸漿時間。稠化度(1.5—2.2),細度可粗些,萬孔篩篩餘1%--2%。 2、強化注漿法為縮短注漿時間,提高注件質量,在兩種基本注漿方法的基礎上,形成了一些新的注漿方法,這些方法統稱為強化注漿。強化注漿主要有以下幾種: (1)壓力注漿採用加大泥漿壓力的方法來加速水分擴散,從而加速吸漿速度。壓力注漿最簡單的就是提高盛漿桶的位置,利用泥漿本身的重力從模型底部進漿,也可利用壓縮空氣將泥漿注入模型內。根據泥漿壓力大小,壓力注漿可分為微壓注漿、中壓注漿、高壓注漿。微壓注漿的注漿壓力一般在0.05MPa以下;中壓注漿的壓力在0.15—0.20MPa;大於 0.20MPa的可稱為高壓注漿,此時就必須採用高強度的樹脂模具。 (2)真空注漿用專門設備在石膏的外面抽真空,或把加固後的石膏模放在真空室中負壓操作,這 樣卻可加速坯體形成,提高坯體緻密度和強度。 (3)離心注漿離心注漿是使模型在旋轉情況下注漿,泥漿受離心力的作用緊靠模型形成緻密的坯 體,泥漿中的氣泡由於比較輕,在模型旋轉時,多集中在中間,最後破裂排出,因此也 可提高吸漿速度與製品的品質。但這種方法所用泥漿中的固體顆粒尺寸不能相差過大, 否則粗顆粒會集中在坯體表面,細顆粒容易集中在模型內部,造成坯體組織不均勻,干 燥收縮易變形。 (4)熱漿注漿熱漿注漿是在模型兩端設置電極,當泥漿注滿後,接上交流電,利用泥漿中的電解質的導電性加熱泥漿,把泥漿升溫至50℃左右,可降低泥漿粘度,加快吸漿速度。 (二)注漿成型對石膏模及泥漿的性能要求注漿成型的關鍵要有高質量的模型和性能良好的注漿泥料。 l、對石膏模型的要求 (1)模型設計合理,易於脫模。各部位吸水性均勻,能保證坯體各部位乾燥收縮 一致即坯體的緻密度一致。 (2)模型的孔隙不大,吸水性好,其孔隙度要求在30%-40%,使用時石膏模不宜太 干,其含水量一般控制在4%-6%,過干會引起製品的乾裂、氣泡、針眼等缺陷,同時模子使用壽命縮短,過濕會延長成坯時間,甚至難於成型。 (3)模型工作表面應光潔,無空洞,無潤滑油跡或肥皂膜。 2、對泥漿的要求 (1)泥漿的流動性良好,即泥漿的粘度小,在使用時能保證泥漿在管道中的流動並能充分流注到模型的各部位。良好的泥漿應該像乳酪一樣,流出時成一根連綿不斷的細線,否則澆注困難。如模型復雜時,會產生流漿不到位,形成缺角等缺陷。 (2)含水量盡可能低,在保證流動性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減少泥漿的含水量,這 樣可減少注漿時間,增加坯體強度,降低乾燥收縮,縮短生產周期,延長石膏模使用壽命。一般泥漿含水量控制在30%-35%,密度1.65-l.9g/cm。 (3)穩定性好,泥漿中不會沉澱出任何組分(如石英、長石等),泥漿各部分能長期保持組成一致,使注件組織均勻。 (4)過濾性(滲透性)要好。即泥漿中水分能順利通過附著在模型壁上的泥層而被模型吸收。可通過調整泥漿中瘠性料與塑性原料的含量來調整濾過性。 (5)具有適當的觸變性。泥漿經過一定時間存放後粘度變化不宜過大,這樣泥漿便於輸送和儲存,同時又要求脫模後的坯體不至於受到輕微震動而軟塌,注漿用泥漿觸變性太大則易稠化,不便澆注,而觸變性太小則生坯易軟塌,所以要有適當的觸變性。 (6)泥漿中空氣含量盡可能少,注漿料中通常混入了一定數量的空氣,使注件中有一定數量的氣孔,對於比較稠厚的泥漿這種現象更為顯著,為避免氣泡產生和提高泥漿流動性,生產上常採用真空脫泡處理。 (7)形成的坯體要有足夠強度。 (8)注漿成形後坯體容易脫模。 (三)稀釋劑的種類與選用一般來說,泥漿含水量越低流動性越差,而注漿工藝要求泥漿含水量盡可能低而流動性又要足夠好,即需制備流動性足夠好的濃泥漿,生產上為獲得這種含水量盡可能低 而流動性足夠好的濃泥漿採取的措施是加入稀釋劑。陶瓷工業生產中常採用的稀釋劑分為三類: 1.無機電解質。如水玻璃、碳酸鈉、磷酸鈉、六偏磷酸鈉等。這是最常用的一類 稀釋劑。要得到所需要粘度得泥漿,與所需要加入電解質得種類和數量及泥漿中粘土的類型有密切的關系。一般來說,電解質用量位干坯料質量的0.3%-0.5%。水玻璃對增強高嶺土泥漿的懸浮能力效果最好,它不僅顯著地降低其粘度,而且在 相當寬的電解質濃度范圍內粘度都是很低的,有利於生產操作。對於含有機物的紫木節土泥漿來說,碳酸鈉的稀釋作用較水玻璃好。生產中常同時採用水玻璃和純鹼做稀釋劑以調整吸漿速度和坯體的軟硬程度。因為 單用水玻璃時,坯體脫模後硬化較快,內外水分差別小,緻密發硬,容易開裂。單用純 鹼(Na2CO3)時,脫模後坯體硬化較慢,內外水分差別大,坯體較軟,或者外硬內軟。使用電解質時,要注意其質量。純鹼如果受潮會變成碳酸氫鈉,後者會使泥漿絮凝。水玻璃(Na2SiO3)是一種可溶性硅酸鹽,由不同比例的鹼金屬氧化物(通常Na2O)及二氧化硅所組成。它的組成用SiO2/Na2O的摩爾比(稱為水玻璃的模數)來表示,當其模數大於4時,長期放置會析出膠體SiO2。常用作稀釋劑的水玻璃模數一般為3左右。 2.有機酸鹽類。如腐殖酸鈉、單寧酸鈉、檸檬酸鈉、松香皂等。這類有機物質具 備作稀釋劑的幾個條件。它們的稀釋效果比較好。腐殖酸鈉的用量一般<0.25%。若超過時,泥漿粘度又增大,這和無機電解質的稀釋規律相似。另外,用量過大,如燒成時其有機物未燒凈,還會使釉面發暗。單寧酸鈉的用量一般為0.3%-0.6%左右。 3.聚合電解質。陶瓷工業中採用這類稀釋劑的歷史遠短於上述兩類稀釋劑。聚合 電解質常用作不含粘土原料的泥漿的稀釋劑。常用的有阿拉伯樹膠、桃膠、明膠、羧甲 基纖維鈉鹽等有機膠體,其用量少時會使料漿聚沉,適當增多時會稀釋漿料,用量一般 在0.3%左右。二、注漿成型操作過程 1.注漿成型操作過程注漿成型操作過程根據產品種類、泥漿性質不同大體需經過以下幾道工序:以下就主要工序給予說明: (1)合模在合模前應先將模型的工作表面清掃干凈,不得留有干泥或灰塵。並檢查模子工作 表面是否光潔,有無空洞和潤滑油跡。如正常即可進行合模,裝配好的模型如有較大縫 隙,用軟泥將合縫處的縫隙堵死,以免漏漿。使用時模型不宜過干過濕,其水量一般控 制在4%—6%。 (2)注漿對於單面注漿而言,將料漿注滿模型即可,等泥層增厚到需要的厚度時,倒掉模型 內多餘的泥漿,為避免倒掉後少量殘余的泥漿在坯體內表面的不均勻分布,生產上還需 要對倒掉泥漿後的帶坯模型進行甩漿以保證殘余泥漿分布均勻,避免泥縷產生。對於雙面注漿,須陸續補充泥漿,直到模型內的空穴泥漿全部變成坯體。無需倒漿 和甩漿。 (3) 青坯乾燥剛形成的注件由於含水量較高,強度較低而不能立即脫模,需帶模乾燥一定時間, 這種乾燥稱為青坯乾燥,在青坯乾燥期間,由於水分的蒸發及模子的繼續吸水,注件水 分不斷下降,坯體收縮並與模型脫離,同時強度也逐漸提高,這時即可脫模。 (4) 脫模脫模後坯體應輕拿輕放、放平、放正、放穩、並防止振動。 (5) 粘接粘接是製造壺、杯及有些小口花瓶、壇等日用瓷和藝術瓷、衛生瓷等不能一體成形 的坯體所必需經過的工序,粘接過程是指用一定稠度的粘接泥漿將各自成形好的部件粘 接在一起。
Ⅹ 陶瓷餐具手工拉胚,壓胚,注漿,那個好點
這個沒有好壞之分。成型方法不同而已。
手工拉坯顧名思義就是泥料放拉坯機上,手工拉坯成型。經過修坯、刻洗、雕刻等工序最後上釉、剔釉、燒製成型。
而壓坯和注漿都是通過模具成型,一般碗盤都是壓坯的,而不方便使用壓坯的產品會用注漿。注漿的產品表面會有模具的拼接痕跡,看上去就是那裡釉會厚重一點。而壓坯的沒此毛病。
相對來說手工拉坯的產品有匠人自己的想法,每一個產品都會有所不同,如果有刻花、貼花等工藝裝飾的話,紋飾會更精美。使用者自然也是會更賞心悅目吧。相較於日常使用,這個實在是沒有區別。手工拉坯產品更偏向於藝術品范疇了。網路上幾十塊的手拉坯餐具你就看看就行。拉坯師傅很多是按件計價,一個碗十幾塊錢售價,連人工費都不夠。何談手拉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