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汽車檢具設計和 模具設計有什麼區別
模具,是多個零件組裝在一起的一個東西,主要是用作批量化生產的,一個好的模具生產出來的東西是一模一樣的,只要模具不壞,產品就不壞。
檢具,顧名思義,是檢測用的東西,一個東西加工完以後,用檢具檢測,看結果與圖紙上的數據是否一致。
所以兩個設計的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㈡ 治具和模具有什麼區別
治具指的是夾具,是安裝或者固定產品用的。
模具指的是生產產品的工裝,是直接參與產品成型的工藝裝備。當然治具也屬於生產產品的工裝,但是它的作用是輔助的。不是直接參與產品成型的。
㈢ 無損探傷於無損檢測有哪些區別
技術上沒有根本性區別,叫法不同。無損探傷是以前叫法,現在叫無損檢測或者叫無損評價,其內涵意義范圍有升級與豐富。
㈣ 工作,請問模具和檢具的區別大嗎,我有應該注意什麼
模具是生產產品的工具,而檢具是用於檢驗用的工具,兩者完全是兩碼事,兩個行當。你如果使用模具,你就是一個生產者;而如果你使用檢具,你就是一個檢驗員。
㈤ 無損檢測是干什麼的!
無損檢測就是不用破壞工件的前提下對工件內部的缺陷和表面的缺陷進行檢測。
無損檢測是利用材料內部結構異常或缺陷存在引起的熱、聲、光、電、磁等反應的變化。以物理或化學方法為手段,藉助現代化的技術和設備器材,對試件內部及表面的結構、性質、狀態及缺陷的類型、性質、數量、形狀、位置、尺寸、分布及其變化進行檢查和測試的方法。
一般的檢測方法:射線檢測(X射線;r射線;中子射線;射線目前是比較主流的方法)。
(5)無損檢測和模具有什麼區別擴展閱讀:
無損檢查目視檢測范圍:
1、焊縫表面缺陷檢查。檢查焊縫表面裂紋、未焊透及焊漏等焊接質量。
2、狀態檢查。檢查表面裂紋、起皮、拉線、劃痕、凹坑、凸起、斑點、腐蝕等缺陷。
3、內腔檢查。當某些產品(如蝸輪泵、發動機等)工作後,按技術要求規定的項目進行內窺檢測。
4、裝配檢查。當有要求和需要時,使用同三維工業視頻內窺鏡對裝配質量進行檢查;裝配或某一工序完成後,檢查各零部組件裝配位置是否符合圖樣或技術條件的要求;是否存在裝配缺陷。
5、多餘物檢查。檢查產品內腔殘余內屑,外來物等多餘物。
㈥ 汽車檢具設計和 模具設計有什麼區別
檢具是工業生產企業用於控制產品各種尺寸(例如孔徑、空間尺寸等)的簡捷工具,提高生產效率和控制質量,適用於大批量生產的產品,如汽車零部件,以替代專業測量工具,如光滑塞規、螺紋塞規、外徑卡規等。
模具(mú jù),工業生產上用以注塑、吹塑、擠出、壓鑄或鍛壓成型、冶煉、沖壓等方法得到所需產品的各種模子和工具。 簡而言之,模具是用來成型物品的工具,這種工具由各種零件構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構成。它主要通過所成型材料物理狀態的改變來實現物品外形的加工。素有「工業之母」的稱號。
所以模具和檢具不是同一個東西,設計方向的話這倆差不多,檢具設計方向稍微寬點。
模具設計一般來說就是塑料模具和鈑金沖壓模具,這是針對基礎材料不同來分的;而檢具則是檢驗產品與設計數據是否符合的設備,無論塑料件和鈑金件都需要在檢具上裝夾來檢測關鍵的形位公差是否符合設計要求。
做檢具設計的理論基礎就是GD&T和RPS,可以通吃塑料與鈑金兩大類,靈活一點;但如果你專業與某一類其實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㈦ 治具和模具有什麼區別麻煩告訴我
當然治具也屬於生產產品的工裝,但是它的作用是輔助的。不是直接參與產品成型的。補充:
1.治具 「治具」這個詞是由日文的漢字直接翻過來,因日本曾長期統治台灣,台灣也就習慣了「治具」這個詞,隨著台商大量進入大陸,「治具」也就登入到大陸,所以治具是個典型的外來詞。舉個例子來說明:要在一弧形電器產品上要上兩顆螺絲,作業人員左手拿住產品,右手拿電批,這樣操作短時間還可以,時間一長會造成員工過度疲勞,效率及品質都會下降,這時製程工程師就要考慮製作一個治具來輔助作業。
常見的治具有:自動化設備類、工裝治具類 、測試治具類、SMT過爐治具類、精密零件類、刀片類、DVD讀取頭等。
2.模具是工業生產上用以成型的各種模型、模板和工具,
簡而言之,模具是用來成型物品的工具,這種工具有各
種零件構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構成。它主要通
過所成型材料物理狀態的改變來實現物品外形的加工。
㈧ 治具和模具得具體區別是什麼啊
這里是指在沖壓行業中,模具沖壓出產品時無法一次完成的某些步驟(比如切斷、局部成型或折彎),就要由治具來完成了。首先,由模具對原材料的料帶進行沖壓,沖出後的產品料帶再經治具再次沖壓(切斷、局部成型或折彎),才能得到客戶想要的產品,這就是治具和模具的關系。要說有什麼區別的話,我只能這樣回答你:模具的工位多,從幾個到幾十個的都有,而治具的工位只有一兩個。
㈨ 模具、夾具、檢具、治具、工裝設備的概念和區別
模具,是多個零件組裝在一起的一個東西,主要是用作批量化生產的,一個好的模具生產出來的東西是一模一樣的,只要模具不壞,產品就不壞
夾具是裝卡用的,固定產品或半成品的東西,主要是保證被加工件不亂跑,加工基準不變
檢具,顧名思義,是檢測用的東西,一個東西加工完以後,用檢具檢測,看結果與圖紙上的數據是否一致
工裝設備是一種統稱,泛指為了加工方便而設計,製作出來的小玩意
㈩ 三峽大學機械與材料學院的學校介紹
本專業培養能掌握新能源材料專業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工程技術技能,掌握新能源材料制備、器件組裝、性能測試與分析方法,具有開展科學研究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能力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
在課程設置方面充分考慮社會需求,重視學生能力培養。在寬厚的材料學和物理化學類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設置有新能源材料與器件概論、材料科學基礎、應用電化學、材料物理化學、材料現代測試技術、材料物理性能、半導體物理與器件、新能源材料設計與制備、新能源轉換與控制技術、半導體硅材料基礎、硅材料檢測技術、化學電源、粉體技術、薄膜技術與材料、鋰離子電池原理與工藝等專業基礎課程,還設有薄膜物理與薄膜材料、儲能與能量轉換材料、硅材料技術、儲氫材料、光伏材料和工藝技術、太陽能電池和系統等專業選修課程。
本專業畢業生可在化學能源、太陽能及儲能材料等新能源材料及器件領域從事科學研究與教學、技術開發、工藝設計等方面工作,也可以在通訊、汽車、醫療領域從事新能源材料和器件的開發、生產和管理的工作。 本專業培養掌握扎實的機械工程技術和計算機應用技術,掌握現代管理科學與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能熟練應用工業工程知識,對企業的生產系統進行規劃、設計、運作和管理,既懂技術又擅長管理的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專業培養方向為生產系統規劃與運作,課程設置方面遵循:以機械工程和工業與系統工程課程為主線,強化管理工程課程的學習。課程設置有:機械設計基礎、機械製造技術基礎、管理學基礎、生產運籌學、生產系統建模與模擬、生產系統供應鏈管理、基礎工業工程、生產系統工程、工業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生產自動化與製造系統、人因工程、質量控制與可靠性工程、生產計劃與控制、生產系統設施規劃與物流分析、企業資源管理等專業基礎和專業方向課程。
該專業培養面向製造業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學生就業情況良好。畢業生中部分攻讀碩士研究生,其餘大部分就業於國內電子、機械、裝備製造類國企、外資與合資企業、民營企業從事工程技術和生產運作管理工作。 本專業培養具備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等方面的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工程技術技能,具有無損檢測和模具強化等特色優勢,能在冶金、材料結構研究與分析、金屬材料及復合材料制備、金屬材料成型等領域從事技術開發、工藝設計、質量檢測、科學研究、生產及經營管理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專業在課程設置方面充分考慮社會需求,在寬厚的自然科學、材料學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設置有材料科學基礎、材料力學、材料物理化學、材料力學性能、金屬材料學、機械設計基礎、金屬材料熱處理、材料現代測試技術、無損檢測技術、模具材料及強化技術、失效分析、腐蝕與防護等專業基礎課程,還設有表面工程、材料物理性能、金屬焊接基礎、塑料成型工藝及模具設計、冷沖壓工藝及模具、材料合成及制備方法、復合材料、陶瓷材料、功能材料、壓力容器安全技術、電廠金屬概論等專業選修課程。
本專業畢業生中約30%攻讀碩士研究生,其餘就業於電力建設、冶金機電、質量檢測等行業的國企、外資與合資企業從事技術開發和經營管理工作。 本專業面向水利電力行業和地方經濟建設,培養具備金屬結構設計及製造、焊接工藝及控制、模具設計及製造等專業知識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能在工業生產中從事技術開發、設計製造、試驗研究和運行管理等方面工作。
專業在課程設置方面充分考慮社會需求,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寬厚的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材料成形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開設機械設計基礎、材料力學、結構力學、金屬學及熱處理、材料力學性能、材料成型技術基礎、焊接冶金學、焊接結構、焊接工藝與質量控制、金屬結構設計、桿塔結構設計、金屬結構製造與安裝、模具設計基礎、模具CAD/CAM、模具材料及強化技術、冷沖壓工藝及模具、塑料成型工藝及模具設計、模具製造工藝、失效分析等十幾門專業基礎課和選修課。
本專業畢業生中30%以上攻讀碩士研究生,其餘就業於國內大中城市的科研機構、水電行業的大型國企、外資與合資企業從事高級技術和管理工作。由於本專業培養的畢業生普遍基礎雄厚、工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受到社會各界廣泛歡迎。 本專業依據我校高素質、強能力、應用型的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社會進步,面向水利電力行業和地方經濟建設需要,掌握專業基礎知識、應用方法和技能,可從事能源動力工程及相關工程領域的規劃、設計、運行管理和試驗研究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本專業開設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制圖、機械設計、流體機械原理、電工學、機械工程式控制制基礎、機械工程測試技術、機械製造技術基礎等專業基礎課程,設有水輪機、水輪機調節、泵站工程、水力機組輔助設備、傳熱學、汽輪機原理、鍋爐原理及設備、熱力發電廠等專業必修課程,設有發電廠集控運行及自動化、電廠運行與管理、新能源技術、發電廠工程材料、發電廠動力工程導論、分布式能源系統、水輪機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火電廠性能監測等輔修課程。
本專業畢業生就業於能源科研機構、發電廠、能源建設企業、能源動力工業管理部門。 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進步,面向水利電力行業和地方經濟建設需要,具備專業基礎知識、應用方法和技能,受到機械工程師基本訓練,能從事機械產品設計、製造、技術運用與改造、運行管理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本專業現為國家特色專業、湖北省品牌專業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試點專業,課程設置方面注重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機械設計與製造理論基礎知識,同時,根據社會需求設置工程機械設計和起重機械設計(機械設計方向)、施工機械自動化和機電系統設計(機械電子方向)、模具設計與製造和數控加工(機械製造方向)等專業方向課程,以及水電工程施工、CAD/CAM技術基礎、機械優化設計、機電一體化技術、數控技術等專業選修課程。
本專業畢業生中約30%攻讀碩士研究生,其餘就業於水電相關行業和機械相關行業的國企、合資與民營企業,從事技術開發和經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