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塑料模具的基本結構是什麼
塑料注塑模具基本分為靜模和動模。
在注塑機的注射頭一邊的帶澆口套的為靜模,靜模一般有澆口套、靠板、模板組成,簡單模具(特別是靜模沒有芯子的模具)也可以不使用靠板,直接用厚一點的模板就可以了。澆口套一般為標准件,除非特殊原因,不建議取消。澆口套的使用有利於安裝模具、更換方便,不用自己拋光。有些特殊模具澆口套可用鑽出來或用錐度線割割成。部分模必須靜模脫模時,還得加上靜模脫模機構。動模的結構一般為動模板、動模靠板、脫模機構以及模腳和裝機固定板。
脫模機構中除了脫料桿,還有回位桿,部分模具還要增加彈簧以實現例如自動脫模等功能。還有導柱、冷卻水孔、流道等也是不可少的模具的基本結構。當然斜導模具還有斜導盒、斜導柱等。當為一產品設計模具時,首先要設定模具的基本結構尺寸以備料,來加快模具製造的速度。復雜產品應先繪制好產品圖,再定好模具的尺寸。現在的模具基本上要進行熱處理,加高模具的硬度,提高模具使用壽命。在熱處理前,先對模板進行初步加工:鑽好導柱孔、回位孔(動模)、型腔孔、螺絲孔、澆口套孔(動模)冷卻水孔等,銑好流道、型腔,有些模具還應銑好斜導盒等。現在的普通精密模具的模板一般用cr12、cr12mov和一些專業模具鋼,cr12等硬度不能太高,在HRC60度時經常開裂,模板的常用硬度一般為HRC55度左右。芯子的硬度可在HRC58以上。如果材料為3Cr2w8v,製造後再氮化處理表面硬度,硬度應為HRC58以上,氮化層應越厚越好。
澆口直接關繫到塑件的美觀,澆口設計不好的話,容易產生缺陷。在沒有任何阻擋的情況上很容易產生蛇型流。對於要求高的產品,還應設計溢流和排氣。溢流處可以用頂桿,不要在模板上狠有溢流飛邊,才不至於影響模具壽命。
㈡ 塑膠模具開閉器結構及工作原理
一、塑膠模具開閉器結構示意圖:
塑膠模具開閉器的種類主要有兩種:1.樹脂開閉器(又稱尼龍開閉器) 2.彈簧開閉器
a.尼龍開閉器:也叫樹脂開閉器、尼龍鎖模扣、樹脂鎖模器、尼龍樹脂開閉器等,是通過對錐形螺栓的鎖緊,調整模板與尼龍套之間的磨擦力的模具配件。
《彈簧開閉器》
二、塑模開閉器的工作原理
通常用在三板模上面A、B板之間加上輔助開模鎖扣機構,使得A、B板之間有一定的鉚合力,開模時由於鎖扣機構的作用導致A B板之間不能先開模,從而使水口板先開。
三、安裝注意事項:
1、此裝置也可用在小水口板與打中板或二段頂出小水口或滑座之工件上。
2、模具重量100K以下用12D-4個,500KG以下用16D—4個,1000KG以下用20D-4個。
3.將尼龍套埋至動模模板3mm左右處。
4·將定模模板孔的內表面粗糙度精加工到1.6-0.2。對模板面插入口進行倒圓角R加工。如果加工C倒角,其耐用性則會降低。
5·孔的尺寸公差參考:為H7鉸孔,以H7鉸孔~+0.1為基準。
6·如果使用專用襯套,則可省去上述倒圓角R和拋光的工序。
7·根據錐型螺栓的鎖緊量來調整所需要的拉力。
8.不需要使用潤滑油。否則會減少摩擦力,降低其原有功能。
9.定模板孔底部應加排氣裝置
10.與尼龍膠塞相配的定模板內孔應拋光
以上匯總,請參考了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㈢ 塑膠模具作用是什麼
模具的一般定義:在工業生產中,用各種壓力機和裝在壓力機上的專用工具,通過壓力把金屬或非金屬材料制出所需形狀的零件或製品,這種專用工具統稱為模具。注塑過程說明:模具是一種生產塑料製品的工具。它由幾組零件部分構成,這個組合內有成型模腔。注塑時,模具裝夾在注塑機上,熔融塑料被注入成型模腔內,並在腔內冷卻定型,然後上下模分開,經由頂出系統將製品從模腔頂出離開模具,最後模具再閉合進行下一次注塑,整個注塑過程是循環進行的。分類;
A.注射成型模——電視機外殼、鍵盤按鈕、電子產品外、電腦周邊塑膠產品、玩具、家用品(應用最普遍);
B.吹氣模——飲料瓶;
C.壓縮成型模——電木開關、科學瓷碗碟;
D.轉移成型模——集成電路製品;
E.擠壓成型模——膠水管、塑膠袋;
F.熱成型模——透明成型包裝外殼;
G.旋轉成型模——軟膠洋娃娃玩具;
根據澆注系統型制的不同可將模具分為三類:
1) 大水口模具:流道及澆口在分模線上,與產品在開模時一起脫模,設計最簡單,容易加工,成本較低,所以較多人採用大水口系統作業。
2) 細水口模具:流道及澆口不在分模線上,一般直接在產品上,所以要設計多一組水口分模線,設計較為復雜,加工較困難,一般要視產品要求而選用細水口系統。
3)熱流道模具:此類模具結構與細水口大體相同,其最大區別是流道處於一個或多個有恆溫的熱流道板及熱唧嘴裡,無冷料脫模,流道及澆口直接在產品上,所以流道不需要脫模,此系統又稱為無水口系統,可節省原材料,適用於原材料較貴、製品要求較高的情況,設計及加工困難,模具成本較高。
熱流道系統,又稱熱澆道系統,主要由熱澆口套,熱澆道板,溫控電箱構成。我們常見的熱流道系統有單點熱澆口和多點熱澆口二種形式。單點熱澆口是用單一熱澆口套直接把熔融塑料射入型腔,它適用單一腔單一澆口的塑料模具;多點熱澆口是通過熱澆道板把熔融料分枝到各分熱澆口套中再進入到型腔,它適用於單腔多點入料或多腔模具。
㈣ 寧焙塑膠模具的結構是怎麼樣的
【了解廢品行情就上廢品之家,您的問題我來回答】
塑膠模具主要包括由凹模組合基板、凹模組件和凹模組合 卡板組成的具有可變型腔的凹模,由凸模組合基板、凸模組件、凸模組合卡板、型腔截斷組件和側截組合板組成的具有可變型芯的凸模。模具凸、凹模及輔助成型系統的協調變化。可加工不同形狀、不同尺寸的系列塑件。
為了改進塑料的性能,還要在聚合物中添加各種輔助材料,如填料、增塑劑、潤滑劑、穩定劑、著色劑等,才能成為性能良好的塑料。
1、合成樹脂是塑料的最主要成分,其在塑料中的含量一般在40%~100%。由於含量大,而且樹脂的性質常常決定了塑料的性質,所以人們常把樹脂看成是塑料的同義詞。例如把 聚氯乙烯樹脂與 聚氯乙烯塑料、酚醛樹脂與酚醛塑料混為一談。其實樹脂與塑料是兩個不同 的概念。樹脂是一種未加工的原始聚合物,它不僅用於製造塑料,而且還是塗料、膠粘劑以及合成纖維的原料。而塑料除了極少一部分含100%的樹脂外,絕大多數的塑料,除了主要組分樹脂外,還需要加入其他物質。
2、填料填料又叫填充劑,它可以提高塑料的強度和耐熱性能,並降低成本。例如酚醛樹脂中加入木粉後可大大降低成本,使酚醛塑料成為最廉價的塑料之一,同時還能顯著提高機械強度。填料可分為有機填料和無機填料兩類,前者如木粉、碎布、紙張和各種織物纖維等,後者如玻璃纖維、硅藻土、 石棉、炭黑等。
3、增塑劑增塑劑可增加塑料的可塑性和柔軟性,降低脆性,使塑料易於加工成型。增塑劑一般是能與樹脂混溶,無毒、無臭,對光、熱穩定的高沸點有機化合物,最常用的是 鄰苯二甲酸酯類。例如生產聚氯乙烯塑料時,若加入較多的增塑劑便可得到軟質聚氯乙烯塑料,若不加或少加增塑劑(用量<10%),則得硬質聚氯乙烯塑料。
4、穩定劑為了防止合成樹脂在加工和使用過程中受光和熱的作用分解和破壞,延長使用壽命,要在塑料中加入穩定劑。常用的有硬脂酸鹽、環氧樹脂等。
5、著色劑著色劑可使塑料具有各種鮮艷、美觀的顏色。常用有機染料和無機顏料作為著色劑。
6、潤滑劑潤滑劑的作用是防止塑料在成型時不粘在金屬模具上,同時可使塑料的表面光滑美觀。常用的潤滑劑有硬脂酸及其鈣鎂鹽等。除了上述助劑外,塑料中還可加入阻燃劑、發泡劑、抗靜電劑等。
㈤ 塑料模具的結構
按結構分類 特點及使用場合
兩板模 最常用,盡量用
三板模 成品表面針點進膠,產品結構需要
二板半模 成品母模倒勾,同時表面不能有結合線
熱澆道 取代三板,省料,降周期,成型穩定
雙色模 產品結構與外觀的需要
公模倒灌式模 產品只能公模大點進膠時採用,無進澆痕
IM自動拉料 實現IM產品全自動生產
二次頂出 斜頂解決粘膜,或者倒鉤強制脫模
快速換拆裝 改善修模頻率,產品對冷卻要求相對較低
按系統分類 定義
澆注系統 注射機噴嘴到型腔為止的塑料流動通道
成型系統 參與產品成型的工件
頂出系統 將成型產品從型腔中頂出的機構
排氣系統 塑膠成型的同時將型腔中的氣體排出
冷卻及加熱系統 包括冷卻水,模溫機及相關加熱組件
定位與導向系統 保證活動的零件按既定的軌跡運動
倒勾處理(成型&頂出&排氣) 產品無法正常脫模位置的處理
㈥ 注塑模具的結構
注塑模具由動模和定模兩部分組成,動模安裝在注射成型機的移動模板上,定模安裝在注射成型機的固定模板上。在注射成型時動模與定模閉合構成澆注系統和型腔,開模時動模和定模分離以便取出塑料製品。
注塑模具依成型特性區分為熱固性塑膠模具、熱塑性塑膠模具兩種;依成型工藝區分為傳塑模、吹塑模、鑄塑模、熱成型模、熱壓模(壓塑模)、注射模等,其中熱壓模以溢料方式又可分為溢式、半溢式、不溢式三種,注射模以澆注系統又可分為冷流道模、熱流道模兩種;以按裝卸方式可分為移動式、固定式兩種。
㈦ 注塑模具都有哪些結構組成
注塑模具是一種生產塑膠製品的工具;也是賦予塑膠製品完整結構和精確尺寸的工具。注塑成型是批量生產某些形狀復雜部件時用到的一種加工方法。具體指將受熱融化的塑料由注塑機高壓射入模腔,經冷卻固化後,得到成形品。
模具的結構雖然由於塑料品種和性能、塑料製品的形狀和結構以及注射機的類型等不同而可能千變萬化,但是基本結構是一致的。模具主要由澆注系統、調溫系統、成型零件和結構零件組成。其中澆注系統和成型零件是與塑料直接接觸部分,並隨塑料和製品而變化,是塑模中最復雜,變化最大,要求加工光潔度和精度最高的部分。
注塑模具由動模和定模兩部分組成,動模安裝在注射成型機的移動模板上,定模安裝在注射成型機的固定模板上。在注射成型時動模與定模閉合構成澆注系統和型腔,開模時動模和定模分離以便取出塑料製品。為了減少繁重的模具設計和製造工作量,注塑模大多採用了標准模架。
一、澆注系統
澆注系統是指塑料從射嘴進入型腔前的流道部分,包括主流道、冷料穴、分流道和澆口等。
澆注系統又稱流道系統,它是將塑料熔體由注射機噴嘴引向型腔的一組進料通道,通常由主流道、分流道、澆口和冷料穴組成。它直接關繫到塑料製品的成型質量和生產效率。
1、主流道
它是模具中連接注塑機射嘴至分流道或型腔的一段通道。主流道頂部呈凹形以便與噴嘴銜接。主流道進口直徑應略大於噴嘴直徑(0.8mm)以避免溢料,並防止兩者因銜接不準而發生的堵截。進口直徑根據製品大小而定,一般為4-8mm。主流道直徑應向內擴大呈3°到5°的角度,以便流道贅物的脫模。
2、冷料穴
它是設在主流道末端的一個空穴,用以捕集射嘴端部兩次注射之間所產生的冷料,從而防止分流道或澆口的堵塞。如果冷料一旦混入型腔,則所制製品中就容易產生內應力。冷料穴的直徑約8-10mm,深度為6mm。為了便於脫模,其底部常由脫模桿承擔。脫模桿的頂部宜設計成曲折鉤形或設下陷溝槽,以便脫模時能順利拉出主流道贅物。
3、分流道
它是多槽模中連接主流道和各個型腔的通道。為使熔料以等速度充滿各型腔,分流道在塑模上的排列應成對稱和等距離分布。分流道截面的形狀和尺寸對塑料熔體的流動、製品脫模和模具製造的難易都有影響。如果按相等料量的流動來說,則以圓形截面的流道阻力最小。但因圓柱形流道的比表面小,對分流道贅物的冷卻不利,而且這種分流道必須開設在兩半模上,既費工又不易對准。因此,經常採用的是梯形或半圓形截面的分流道,且開設在帶有脫模桿的一半模具上。流道表面必須拋光以減少流動阻力提供較快的充模速度。流道的尺寸決定於塑料品種,製品的尺寸和厚度。對大多數熱塑性塑料來說,分流道截面寬度均不超過8mm,特大的可達10-12mm,特小的2-3mm。在滿足需要的前提下應盡量減小截面積,以增加分流道贅物和延長冷卻時間。
4、澆口
它是接通主流道(或分流道)與型腔的通道。通道的截面積可以與主流道(或分流道)相等,但通常都是縮小的。所以它是整個流道系統中截面積最小的部分。澆口的形狀和尺寸對製品質量影響很大。
澆口的作用是:
A、控制料流速度:
B、在注射中可因存於這部分的熔料早凝而防止倒流:
C、使通過的熔料受到較強的剪切而升高溫度,從而降低表觀粘度以提高流動性:
D、便於製品與流道系統分離。澆口形狀、尺寸和位置的設計取決於塑料的性質、製品的大小和結構。一般澆口的截面形狀為矩形或圓形,截面積宜小而長度宜短,這不僅基於上述作用,還因為小澆口變大較容易,而大澆口縮小則很困難。澆口位置一般應選在製品最厚而又不影響外觀的地方。澆口尺寸的設計應考慮到塑料熔體的性質。型腔它是模具中成型塑料製品的空間。用作構成型腔的組件統稱為成型零件。各個成型零件常有專用名稱。
構成製品外形的成型零件稱為凹模(又稱陰模),構成製品內部形狀(如孔、槽等)的稱為型芯或凸模(又稱陽模)。設計成型零件時首先要根據塑料的性能、製品的幾何形狀、尺寸公差和使用要求來確定型腔的總體結構。其次是根據確定的結構選擇分型面、澆口和排氣孔的位置以及脫模方式。最後則按控製品尺寸進行各零件的設計及確定各零件之間的組合方式。塑料熔體進入型腔時具有很高的壓力,故成型零件要進行合理地選材及強度和剛度的校核。為保證塑料製品表面的光潔美觀和容易脫模,凡與塑料接觸的表面,其粗糙度Ra>0.32um,而且要耐腐蝕。成型零件一般都通過熱處理來提高硬度,並選用耐腐蝕的鋼材製造。
二、調溫系統
為了滿足注射工藝對模具溫度的要求,需要有調溫系統對模具的溫度進行調節。對於熱塑性塑料用注塑模,主要是設計冷卻系統使模具冷卻。模具冷卻的常用辦法是在模具內開設冷卻水通道,利用循環流動的冷卻水帶走模具的熱量;模具的加熱除可利用冷卻水通道熱水或蒸汽外,還可在模具內部和周圍安裝電加熱元件。
三、成型部件
成型零件是指構成製品形狀的各種零件,包括動模、定模和型腔、型芯、成型桿以及排氣口等。成型部件由型芯和凹模組成。型芯形成製品的內表面,凹模形成製品的外表面形狀。合模後型芯和型腔便構成了模具的型腔。按工藝和製造要求,有時型芯和凹模由若干拼塊組合而成,有時做成整體,僅在易損壞、難加工的部位採用鑲件。
1、排氣口
它是在模具中開設的一種槽形出氣口,用以排出原有的及熔料帶入的氣體。熔料注入型腔時,原存於型腔內的空氣以及由熔體帶入的氣體必須在料流的盡頭通過排氣口向模外排出,否則將會使製品帶有氣孔、接不良、充模不滿,甚至積存空氣因受壓縮產生高溫而將製品燒傷。一般情況下,排氣孔既可設在型腔內熔料流動的盡頭,也可設在塑模的分型面上。後者是在凹模一側開設深0.03-0.2mm,寬1.5-6mm的淺槽。注射中,排氣孔不會有很多熔料滲出,因為熔料會在該處冷卻固化將通道堵死。排氣口的開設位置切勿對著操作人員,以防熔料意外噴出傷人。此外,亦可利用頂出桿與頂出孔的配合間隙,頂塊和脫模板與型芯的配合間隙等來排氣。
四、結構零件
它是指構成模具結構的各種零件,包括:導向、脫模、抽芯以及分型的各種零件。如前後夾板、前後扣模板、承壓板、承壓柱、導向柱、脫模板、脫模桿及回程桿等。
1、導向部件
為了確保動模和定模在合模時能准確對中,在模具中必須設置導向部件。在注塑模中通常採用四組導柱與導套來組成導向部件,有時還需在動模和定模上分別設置互相吻合的內、外錐面來輔助定位。
2、推出機構
在開模過程中,需要有推出機構將塑料製品及其在流道內的凝料推出或拉出。推出固定板和推板用以夾持推桿。在推桿中一般還固定有復位桿,復位桿在動、定模合模時使推板復位。
3、側抽芯機構
有些帶有側凹或側孔地塑料製品,在被推出以前必須先進行側向分型,抽出側向型芯後方能順利脫模,此時需要在模具中設置側抽芯機構。
注射裝置是使樹脂材料受熱融化後射入模具內的裝置。從料頭把樹脂擠入料筒中,通過螺桿的轉動將熔體輸送至機筒的前端。在那個過程中,在加熱器的作用下加熱使機筒內的樹脂材料受熱,在螺桿的剪切應力作用下使樹脂成為熔融狀態,將相當於成型品及主流道,分流道的熔融樹脂滯留於機筒的前端(稱之為計量),螺桿的不斷向前將材料射入模腔。當熔融樹脂在模具內流動時,須控制螺桿的移動速度(射出速度),並在樹脂充滿模腔後用壓力(保壓力)進行控制。當螺桿位置,注射壓力達到一定值時我們可以將速度控制切換成壓力控制。
㈧ 塑膠模具有哪些模具結構是什麼
塑膠模具結構有:簡單的就分二板模與三板模
模具內部結構有分為頂出機構,冷卻系統,產品面部門,流道系統
頂出機構西諾有斜頂,頂針。脫料板等。
㈨ 塑膠模具有哪些結構組成
塑膠模具由動模和定模兩部分組成,動模安裝在注射成型機的移動模板上,定模安裝在注射成型機的固定模板上。在注射成型時動模與定模閉合構成澆注系統和型腔,開模時動模和定模分離以便取出塑料製品。
塑膠模具的結構雖然由於塑膠品種和性能、塑膠製品的形狀和結構以及注射機的類型等不同而可能千變萬化,但是基本結構是一致的。
一、塑膠模具結構按功能分
主要由:澆注系統、調溫系統、成型零件系統、排氣系統、導向系統、頂出系統等組成。其中澆注系統和成型零件是與塑料直接接觸部分,並隨塑料和製品而變化,是塑模中最復雜,變化最大,要求加工光潔度和精度最高的部分。
1.澆注系統:是指塑料從射嘴進入型腔前的流道部分,包括主流道、冷料穴、分流道和澆口等。
2.成型零件系統:是指構成製品形狀的各種零件組合,包括動模、定模和型腔(凹模)、型芯(凸模)、成型桿等組成。型芯形成製品的內表面,型腔(凹模)形成製品的外表面形狀。合模後型芯和型腔便構成了模具的型腔。按工藝和製造要求,有時型芯和凹模由若干拼塊組合而成,有時做成整體,僅在易損壞、難加工的部位採用鑲件。
3.調溫系統:為了滿足注射工藝對模具溫度的要求,需要有調溫系統對模具的溫度進行調節。對於熱塑性塑料用注塑模,主要是設計冷卻系統使模具冷卻(也可對模具進行加熱)。模具冷卻的常用辦法是在模具內開設冷卻水通道,利用循環流動的冷卻水帶走模具的熱量;模具的加熱除可利用冷卻水通熱水或熱油外,還可在模具內部和周圍安裝電加熱元件。
4.排氣系統:是為了將注射成型過程中型腔內的空氣及塑膠融化所產生的氣體排除到模具外而設立,排氣不暢時製品表面會形成氣痕(氣紋)、燒焦等不良;塑膠模具的排氣系統通常是在模具中開設的一種槽形出氣口,用以排出原有型腔空氣的及熔料帶入的氣體。
熔料注入型腔時,原存於型腔內的空氣以及由熔體帶入的氣體必須在料流的盡頭通過排氣口向模外排出,否則將會使製品帶有氣孔、接不良、充模不滿,甚至積存空氣因受壓縮產生高溫而將製品燒傷。一般情況下,排氣孔既可設在型腔內熔料流動的盡頭,也可設在塑模的分型面上。
後者是在凹模一側開設深0.03-0.2mm,寬1.5-6mm的淺槽。注射中,排氣孔不會有很多熔料滲出,因為熔料會在該處冷卻固化將通道堵死。排氣口的開設位置切勿對著操作人員,以防熔料意外噴出傷人。此外,也可利用頂出桿與頂出孔的配合間隙,頂塊和脫模板與型芯的配合間隙等來排氣。
5.導向系統:是為了確保動模和定模在合模時能准確對中而設立,在模具中必須設置導向部件。在注塑模中通常採用四組導柱與導套來組成導向部件,有時還需在動模和定模上分別設置互相吻合的內、外錐面來輔助定位。
6.頂出系統:一般包括:頂針、前後頂針板、頂針導桿、頂針復位彈簧、頂針板鎖緊螺絲等幾部分組成。當產品在模具內成型冷卻後,模具前後模分離打開,由推出機構--頂針在注塑機的頂桿推動下將塑料製品及其在流道內的凝料推出或拉出模具開腔和流道位置,以便進行下一個注塑成型工作循環。
二、塑膠模具按結構分一般由模架、模仁、輔助零件、輔助系統、輔助設置、死角處理機構等幾個部分組成。
1、模架:一般都不需要我們設計,可以直接從標准模架製造廠商那裡訂購,大大節約的設計模具所需時間,所以稱它為塑膠模具標准模架。它構成了塑膠模具最基本的框架部分。
2、模仁:模仁部分是塑膠模具的核心部分,它是模具裡面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塑膠產品的成形部分就在模仁裡面,大部分時間的加工也花費在模仁上。不過,相對有些比較簡單的模具,它沒有模仁部分,產品直接在模板上面成形。早期的塑膠模具大都如此,相對比較落後。
3、輔助零件:塑膠模具常用輔助零件有定位環、注口襯套、頂針、抓料銷、支撐柱、頂出板導柱導套、垃圾釘等等等,它們有一部分是標准件,可以直接在訂購模架時一起訂購,也有一部分需要自己設計。
4、輔助系統:塑膠模具的輔助系統有以下四個:澆注系統、頂出系統、冷卻系統和排氣系統。有時,因為所運用的塑膠材料需加熱的溫度很高,所以,有的模具還會存在一個加熱系統。
5、附助設置:塑膠模具的附助設置有吊環孔、KO孔(頂棍孔)等等。
6、死角處理結構:當塑膠產品有死角的時候,模具還會有一個或多個處理死角的結構。如滑塊、斜頂、油壓缸等等。在國內大部分書上介紹這種處理死角的機構稱之為「抽蕊機構」。
其實,塑膠模具並不難,不管塑膠產品怎樣變化,對於來成形此塑膠產品的模具而言,它的結構無非就是上述的幾個方面。而模具之間的差別就在於模具是大還是小?
各個附助零件、附助設置、附助系統的位置或者方式不一樣。處理死角的方法、結構、大小等有所變化而已。當然,要使設計出來的模具加工簡單、裝配方便、壽命長、價格適中、成形產品不錯,設計經驗特別重要。好的經驗,可以處理設計、加工當中出現的問題,對待設變也比較有把握。
三、注射機的結構組成:
一台通用型注射機主要包括注射裝置、合模裝置、液壓傳動系統和電氣控制系統。注射裝置主要作用是將塑料均勻地塑化,並以足夠的壓力和速度將一定量的熔料注入到模具的型腔中。注射裝置主要由(螺桿、料筒和噴嘴組成的)塑化部件以及料斗、傳動裝置、計量裝置、注射和移動油缸等組成。
合模裝置:其作用是實現模具的啟閉,在注射時保證成型模具可靠地合緊,以及脫出製品,合模裝置主要由前後固定模板、移動模板、連接前後模板用的拉桿、合模油缸、連桿機構、調模裝置以及製品頂出裝置等組成。
液壓系統和電氣控制系統:其作用是保證注射機按工藝過程預定的要求(壓力、速度、溫度、時間)和動作順序准確有效的工作。注射機的液壓系統主要由各種液壓元件和迴路及其它附屬設備組成,電氣控制系統則主要由各種電器和儀表組成,液壓系統和電氣系統有機地組織在一起,對注射機提供動力和實現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