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聲音在鋼鐵中傳播的速度快
是有傳播介質決定的.聲音是機械波,鋼鐵中原子的作用力很大,所以振動很強烈,聲音就傳播得快.
⑵ 聲音傳播速度
1、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空氣(15℃)340m/s ,空氣(25℃)346m/s 。
2、不同的水傳播速度不一樣,蒸餾水(25℃)1497m/s ,海水(25℃)1531m/s。銅(棒) 3750m/s , 鋁(棒) 5000m/s ,鐵5200m/s。
聲音根據在不同的物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聲音的傳播也與溫度和阻力及密度不同都有關。會影響聲音的傳播速度。
其速度等於光速c(3×10^8m/s)。在空間傳播的電磁波,距離最近的電場(磁場)強度方向相同,其量值最大兩點之間的距離,就是電磁波的波長λ,電磁每秒鍾變動的次數便是頻率f。三者之間的關系可通過公式c=λf。
電磁波的傳播不需要介質,同頻率的電磁波,在不同介質中的速度不同。不同頻率的電磁波,在同一種介質中傳播時,頻率越大折射率越大,速度越小。
且電磁波只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才能沿直線傳播,若同一種介質是不均勻的,電磁波在其中的折射率是不一樣的,在這樣的介質中是沿曲線傳播的。通過不同介質時,會發生折射、反射、繞射、散射及吸收等等。
電磁波的傳播有沿地面傳播的地面波,還有從空中傳播的空中波以及天波。波長越長其衰減也越少,電磁波的波長越長也越容易繞過障礙物繼續傳播。 機械波與電磁波都能發生折射、反射、衍射、干涉,因為所有的波都具有波粒兩象性。折射、反射屬於粒子性; 衍射、干涉為波動性。
⑶ 聲在鋼鐵傳播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時
答案:聲在鋼鐵傳播速度是18720千米每小時
聲音在鋼鐵中的傳播速度大回約是5200m/s。
1m=10^-3km 1s=1/3600h
1m/s=3.6km/h
聲音在鋼答鐵中的傳播速度是5200m/s=18720km/h
⑷ 聲音在鋼鐵中傳播的速度______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填「>」、「<」或「=」)
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比在氣體中大,因此聲音在鋼鐵中的傳播速度大於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故答案為:>.
⑸ 聲音在鋼鐵中傳播的速度______在水中傳播的速度______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填「大於」,「小於」或「等
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固體(鋼鐵)中的傳播速度最快,液體(水)中的傳播速度稍慢,在氣體(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最慢.
故答案為:大於;大於.
⑹ 聲音在鋼鐵中的傳播速度
第一次的是鋼管傳來的呃,第二次是空氣傳來的,所以有
500/340-500/v鋼管=1.37,解得v鋼管≈4970m/s
S/340-S/4970=0.1
解得S≈365m
⑺ 聲音在鋼鐵中的傳播速度
第一次的是鋼管傳來的呃,第二次是空氣傳來的,所以有
500/340-500/v鋼管=1.37,解得v鋼管≈4970m/s
S/340-S/4970=0.1 解得S≈365m
⑻ 求聲音在鋼材中的傳播速度
5200m/s
聲音的傳播需要物質,物理學中把這樣的物質叫做介質,這個介質可以是空氣,水,固體.當然在真空中,聲音不能傳播。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也是不同的。
聲音的傳播速度跟介質的反抗平衡力有關,反抗平衡力就是當物質的某個分子偏離其平衡位置時,其周圍的分子就要把它擠回到平衡位置上,而反抗平衡力越大,聲音就傳播的越快。水的反抗平衡力要比空氣的大,而鐵的反抗平衡力又比水的大。
聲音的傳播也與溫度和阻力有關。
聲音還會因外界物質的阻擋而發生折射,例如人面對群山呼喊,就可以聽得到自己的回聲。另一個以折射為例:晚上的聲音傳播的要比白天遠,是因為白天聲音在傳播的過程中,遇到了上升的熱空氣,從而把聲音快速折射到了空中;晚上冷空氣下降,聲音會沉著地錶慢慢的傳播,不容易發生折射。
空氣(15℃):340m/s
空氣(25℃):346m/s
水(常溫):1500m/s
海水(25℃):1530m/s
鋼鐵:5200m/s
冰:3160m/s
軟木:500m/s
松木:3320m/s
尼龍:2600m/s
水泥:4800m/s。
(8)聲音在鋼鐵中的傳播速度多少擴展閱讀
影響聲速的變因
聲波在介質中傳遞的速度,稱為聲速( 或音速)。聲速往往因介質種類、狀態等因素而影響其行進的速度。在空氣中傳播的聲速,因空氣的溫度、濕度、密度等不同而不同。溫度愈高,聲速愈快。濕度較大時,聲速也較快。
已知在20°C,乾燥、無風的空氣中,聲速約為 343公尺/秒,而在0°C 時,則為331公尺/秒。若物體移動的速度,超過當時空氣的傳聲速度時,稱為超音速。有關聲速的測量,早在西元1636年港人 梅爾森便已量出,在空氣中的傳聲速度為 316 公尺/秒。
其間雖經各國不斷測試,但正確求出在氣體或固體中傳聲速度的方法,則是1868年德國人孔特發現設計的,此即為著名的「孔特實驗」,至於現今一般慣用的聲速(0°C 的空氣)331公尺/秒,則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修訂沿用至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