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剪力牆的第一根豎向鋼筋到約束邊緣柱的間距是多少
間距不大於1.5m。
建築裝飾時,牆面抹灰面積大,在抹灰前用砂漿在牆上按一定間距內做出小灰餅(又稱打點),沿容小灰餅垂直和水平方向繼續用砂漿做出一條或幾條灰筋間距不大於1.5m,以控制抹灰厚度及平整度,此過程為沖筋。
標筋寬度為50mm,兩筋間距不大於1.5m。牆面高度小於3.5m時,宜做立筋。大於3.5m時,宜做橫筋,橫向沖筋的灰餅間距不宜超過2m。使牆面中,每間隔約1米,一道「標筋」。並使一道牆面上的標筋在一個平面上。並待砂漿完全乾。
(1)剪力牆鋼筋離柱子起步是多少擴展閱讀:
約束邊緣柱設置要求規定:
1、約束邊緣構件比構造邊緣構件要「強」一些,主要體現在抗震作用上。約束邊緣構件應用在抗震等級較高(如一級)的建築,構造邊緣構件應用在抗震等級較低的建築。
2、構造邊緣構件(如端柱)僅在矩形柱范圍內布置縱筋和箍筋,,約束邊緣構件除端部或角部有一個陰影部分外,在陰影部分和牆身之間還有一個「虛線區域」,該區域的特點是加密拉筋或同時加密豎向分布筋。
② 剪力牆豎向鋼筋第一根起步筋間距是多少,16g 那頁有依據!
起步筋間距:剪力牆端部都有邊緣構件,自邊緣構件最內一根縱筋起,不大於牆豎筋間距起步。
暗柱間距:剪力牆豎向分布筋起步筋,距離邊緣構件就近縱筋一個間距(牆豎向分布筋間距)。
16G101-1圖集不是規范,它是符合現行規范要求的構造大樣,不能要求16G101-1圖集面面俱到,不能要求16G101-1圖集完整包含各種規范所有內容。
(2)剪力牆鋼筋離柱子起步是多少擴展閱讀:
剪力牆的特點
短肢剪力牆結構是指牆肢的長度為厚度的4-8倍剪力牆結構,常用的有「T」型、「L」型、「十」字型、「Z」字型、折線型、「一」字型。
這種結構形式的特點是:
①結合建築平面,利用間隔牆位置來布置豎向構件,基本上不與建築使用功能發生矛盾;
②牆的數量可多可少,肢長可長可短,主要視抗側力的需要而定,還可通過不同的尺寸和布置來調整剛度中心的位置;
③能靈活布置,可選擇的方案較多,樓蓋方案簡單;
④連接各牆的梁,隨牆肢位置而設於間隔牆豎平面內,可隱蔽;
⑤根據建築平面的抗側剛度的需要,利用中心剪力牆,形成主要的抗側力構件,較易滿足剛度和強度要求。
對短肢剪力牆結構的設計計算,因是剪力牆大開口而成,所以基本上與普通剪力牆結構分析相同,可採用三維桿-系簿壁柱空間分析方法或空間桿-牆組元分析方法,前者如建研院的TBSA、TAT、廣東省建築設計院的廣廈CAD的SS模塊。
後者如建研院的TBSSAP、SATWE、清華大學的TUS、廣東省建院的SSW等。其中空間桿牆組元分析方法計算模型更符合實際情況,精度較高。雖然三維桿系-簿壁柱空間分析程序使用較早、應用較廣,但對牆肢較長的短肢剪力牆,應該用空間桿-牆組元程序進行校核。
在進行以上分析後,按《高層建築結構設計與施工規范》進行截面與構造設計,相對於異形柱結構,短肢剪力牆結構的理論與實踐較為成熟,但這種結構在結構設計中仍然有需要引起重視的方面。
由於短肢剪力牆結構相對於普通剪力牆結構其抗側剛度相對較小,設計時宜布置適當數量的長牆,或利用電梯,樓梯間形成剛度較大的內筒,以避免設防烈度下結構產生大的變形,同時也形成兩道抗震設防;
短肢剪力牆結構的抗震薄弱部位是建築平面外邊緣的角部處的牆肢,當有扭轉效應時,會加劇已有的翹曲變形,使其牆肢首先開裂,應加強其抗震構造措施,如減小軸壓比,增大縱筋和箍筋的配筋率;
高層短肢剪力牆結構在水平力作用下,呈現整體彎曲變形為主,底部外圍小牆肢承受較大的豎向荷載和扭轉剪力,由一些模型試驗反映出外周邊牆肢開裂,因而對外周邊牆肢應加大厚度和配筋量,加強小牆肢的延性抗震性能。短肢牆應在兩個方向上均有連接,避免形成孤立的「一」字形牆肢。
③ 剪力牆第一根豎向鋼筋與約束或者構造邊緣柱相鄰的豎向鋼筋是多少距離
剪力牆第一來根豎向鋼自筋與暗柱的距離是牆豎向筋的一個間距。
約束邊緣柱的縱筋,同時也是牆肢的縱筋,不論直徑是否加粗。所以不存在『起步』的問題,只需照結施圖上的牆柱大樣表均勻布置就是。見13SG903-1圖集首頁建設部文件。
1、高規7.2.17條第3款規定,抗震設計時,構造邊緣構件箍筋的無肢長度不應大於300mm,拉筋的水平間距不應大於縱向鋼筋間距的2倍。其中箍筋的無肢長度即為邊緣構件縱筋的間距。
2、構造邊緣構件和約束邊緣構件應該也屬於剪力牆的范圍。其構造也得滿足牆體的規定。2010《抗規》6.4.4條1款規定,抗震牆的豎向和橫向分布鋼筋的間距不宜大於300mm,
3、根據2010《抗規》6.4.5-3表中的二、三級剪力牆。6根16,約束邊緣構件截面為400mm時,縱筋間距即為200mm,最大為300。
④ 剪力牆豎向牆筋從邊緣構件起起步距離多大
1、剪力牆牆抄身豎向筋的起步鋼筋離邊緣構件邊線的距離為1倍間距,參見《12G901-1》。
2、對剪力牆來說,影響延性和承載力的主要因素是邊緣構件,牆身配筋率ρ在0.1%~0.28%范圍內時牆為延性坡壞,因此對於牆身鋼筋,在非計算控制的情況下,除底部加強區可適當加強外,其他部位都可以按構造配置。
非計算控制時,剪力牆分布鋼筋可按規范構造要求配置,如200mm厚的普通剪力牆水平及豎向分布鋼筋均可選用2×8@200(ρ=0.251%)。但當採用HPB235級鋼筋時,因其硬度較軟,由於施工時鋼筋網自身的穩定要求,豎向分布鋼筋一般不小於2×10@200,因為2010新版抗規已明確剪力牆豎向鋼筋直徑不宜小於10mm;另外當某層牆體高度較高時,出於施工的要求,也應適當提高豎向分布鋼筋的配筋率(採取加大直徑或減少間距等措施)。
⑤ 剪力牆豎向鋼筋起步間距
剪力牆的每一個來牆肢,都有源邊緣構件,這些邊緣構件統稱『牆柱』,所以『牆柱』的豎筋也就是『剪力牆豎向鋼筋』,叫真的說,此題的答案應該是『保護層厚』。
如果題目問的是「剪力牆豎向分布鋼筋起步間距」旦俯測謊爻荷詫捅超拉,那麼,答案就是『離牆柱邊縱筋一個間距』。
⑥ 剪力牆起步鋼筋位置
應該是這樣布置的,對於暗柱和框架柱有不同的要求.首先明白一點,暗柱專不是獨立的,是剪力牆屬中的一部分.因此起步鋼筋二者有區別,具體為:暗柱是以1/2設計配筋間距;而框架柱則是從柱加5CM處開始布置,做法有一點和吊筋\加密箍筋等相同
⑦ 剪力牆與柱間的豎向筋起步間距是多少
距離,為牆身豎向筋間距的1/2;新型模板支撐體系板底模、模板跨度≤2.0m時,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50% 時方可拆模;
跨度2.0 m—8.0 m 時, 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75%時方可拆模;對於梁,拱殼跨度≤8.0 m 時,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75% 、跨度大於8.0 m時,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100% 時方可拆模。
暗梁縱筋的距離,為牆身水平筋間距的1/2。建築裝飾時,牆面抹灰面積大,在抹灰前用砂漿在牆上按一定間距做出小灰餅(又稱打點),沿小灰餅垂直和水平方向繼續用砂漿做出一條或幾條灰筋間距不大於1.5m,以控制抹灰厚度及平整度。
現澆剪力牆與周邊梁、柱同時澆築,筒體剪力牆用於高層建築、高聳結構和懸吊結構中 ,由電梯間、樓梯間、設備及輔助用房的間隔牆圍成,筒壁均為現澆鋼筋混凝土牆體,其剛度和強度較平面剪力牆可承受較大的水平荷載。
(7)剪力牆鋼筋離柱子起步是多少擴展閱讀:
結合建築平面,利用間隔牆位置來布置豎向構件,基本上不與建築使用功能發生矛盾;牆的數量可多可少,肢長可長可短,主要視抗側力的需要而定,還可通過不同的尺寸和布置來調整剛度中心的位置。
能靈活布置,可選擇的方案較多,樓蓋方案簡單;連接各牆的梁,隨牆肢位置而設於間隔牆豎平面內,可隱蔽;根據建築平面的抗側剛度的需要,利用中心剪力牆,形成主要的抗側力構件,較易滿足剛度和強度要求。
⑧ 剪力牆豎向鋼筋起步間距有沒有明確規定
牆肢豎向分布筋起步、距離邊緣構件縱筋一個豎向分部鋼筋間距就是。
⑨ 牆柱起步筋的距離怎麼確定
間距不大於1.5m。
建築裝飾時,牆面抹灰面積大,在抹灰前用砂漿在牆上按一定間距做專出小灰餅(又稱打點屬),沿小灰餅垂直和水平方向繼續用砂漿做出一條或幾條灰筋間距不大於1.5m,以控制抹灰厚度及平整度。
在牆面上先抹豎向條狀的砂漿,條狀寬度約3公分,高度從地面至天棚,即「標筋」。抹砂漿的厚度最小為0.5公分,最大厚度則由牆體的傾斜度決定,由於是條狀,可較好地控制該條狀面的垂直。
(9)剪力牆鋼筋離柱子起步是多少擴展閱讀:
牆柱設置要求規定:
1、可以將剪力牆視作豎著擺放的深梁,位於牆邊緣的暗柱即為深梁的受彎縱筋配筋區域。寬度大於牆厚的稱為端柱,不大於牆厚的根據平面位置的不同稱為暗柱、轉角柱以及翼柱。
2、剪力牆以處於受彎工作狀態時,才能有足夠的延性,故剪力牆應當是高細的,如果剪力牆太長時,將形成低寬剪力牆,就會易受剪破壞,剪力牆呈脆性,不利於抗震。
3、每個牆肢的寬度不宜大於8m,以保證牆肢是由受彎承載力控制,和充分發揮豎向分布筋的作用。內力計算時,牆段之間的樓板或弱連梁不考慮其作用,每個牆段作為一片獨立剪力牆計算。
⑩ 剪力牆垂直分布筋離暗柱邊起步間距應為多少
應該是從框架柱邊緣伸進柱內一個錨固長度,不夠錨固時伸至柱邊加。約束邊緣的耳朵同牆寬,注意一下約束邊緣屬於牆的加強帶,屬於牆。端柱的挑耳寬度比牆寬才算是端柱。
一、腰筋的布置:腰筋只有在梁的腹板高度≥450時才需要設置。腹板高度究竟如何確定,以前一直認為是從板底標高(或板頂標高)算到梁底標高的高差(或梁頂標高),其實是從板底標高與梁底縱向鋼筋中心線標高之間的高差來確定是否大於等於450的。
二、剪力牆轉角暗柱處牆外側水平鋼筋的布置:以前03G101中規定,牆的外側水平鋼筋必須連續通過轉角暗柱,過了暗柱以後才能進行搭接。
對此,06G901-1進行了補充,就是說牆的外側水平鋼筋也可以錨入暗柱中,就是說外側水平鋼筋應該伸至暗柱最外側的鋼筋內側做90度彎,90度彎錨長度不得小於0.8倍的鋼筋抗震錨固長度。
三、對剪力牆拉筋的起始位置及布置的平面形狀做了規定,拉筋應該從每一樓層樓面向上的剪力牆第二道水平鋼筋開始布置,牆身寬度范圍則從牆的第一根豎向鋼筋開始布置,高度方向布置到頂部板底的第一排水平分布筋為止。拉筋布置,在設計未做明確說明時宜做梅花形布置。
四、對框架結構的節點位置箍筋的起始位置做了明確,節點最下一到箍,應該布置在距離梁底不超過50的地方,最上一道箍應該布置在距離梁頂不超過100的地方。
五、框架結構頂層邊柱,當柱鋼筋錨入梁內1。5LAE時,梁的上部鋼筋應該伸到柱縱筋內側下彎到梁底。
(10)剪力牆鋼筋離柱子起步是多少擴展閱讀:
分布筋、溫度筋的計算方法
1、溫度筋的長度=軸線長度-兩邊負筋標注長度+搭接長度*2+彎勾*2,加不加彎勾*2,看鋼筋等級,一級鋼可加也可不加,二、三級鋼一律不加彎鉤;
2、溫度筋的根數=(軸線長度-兩邊負筋標注長度)/溫度筋的間距-1才准確;不過有時候受力筋可以起到溫度筋的作用,不單獨配了分布筋出現在板中,布置在受力鋼筋的內側,與受力鋼筋垂直。
作用是固定受力鋼筋的位置並將板上的荷載分散到受力鋼筋上,同時也能防止因混凝土的收縮和溫度變化等原因,在垂直於受力鋼筋方向產生的裂縫。
構造柱
是牆體內轉角及軸線相交處設置的牆體抗震柱,它是在唐山大地震後總結出來的防震減災技術措施之一,在此之前建築上是沒有的。
構造筋
就是按國家建築結構設計規范的強制要求布設、不用經設計人員重新計算的配筋,就是構造配筋,如單向受力板中長向配筋、柱子核心區加密等 牆拉筋:是構造柱與牆體的拉結鋼筋,保證在地震水平力作用下,牆體能連接成整體,不至於甩出後傷人。
腰筋
是梁的高度超過一定高度後,防止梁側向扭曲的構造配筋,這就是上面說的構造配筋,是按國家規范強制要求而布設的。
預埋錨固筋
就是插筋,是為了新舊混凝土面的接槎牢固或滿足受力要求而預先插設的。
抗扭筋
屬於腰筋的一種,是用以承受扭矩的鋼筋,需要有「箍筋」和「縱筋」構成。
附加吊筋
主次梁相交,在主梁內次梁鋼筋下部布設的吊筋,解決次梁與主梁相交處主梁內部混凝土剪應力過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