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樑上部鋼筋13根,6肢箍做一排怎樣分
樑上部鋼筋一共有13根,六肢箍排布,
可以如下圖所示進行布置縱筋和箍筋。
首先,最外側一個大的矩形箍筋,內側兩個小的矩形箍筋。
最內側的小箍筋可以箍三根縱筋,第二個箍筋與最外側箍筋間隔兩個縱筋間距,間隔三個縱筋間距也是可以的。
這時要注意的是,在進行多肢箍筋布置縱筋的時候,縱筋間距不一定要全部等分,局部間距可以稍微大點或者小點,但總體的差距不要太大即可。
並且保證箍筋的肢距控制在250mm以內,這樣就可以分配縱筋和箍筋大小了。
⑵ 10米跨度主梁鋼筋配筋圖
具體如圖:
可參照,寬300*高850 上部支座處縱筋三排從上至下依次:2根直徑18/4根直徑25/4根直徑25,腰筋6根直徑14,底部鋼筋三排從上至下依次:4根直徑22 4根直徑25 4根直徑25。箍筋採用二級鋼直徑14間距150,製作加密區為跨度的1/4。
主梁需考慮抗震,次梁不需考慮抗震。反映在梁的剛度、延性、強度上的要求不同。 主梁承擔次梁,一般情況下,主梁高度大於或等於次梁高度,主梁支於柱或牆上,次梁支於主樑上。有時候分不出主次梁,如井式梁。
(2)一層梁鋼筋怎麼布置圖擴展閱讀:
設立架立鋼筋的目的是讓它和箍筋及縱向受力鋼筋組成鋼筋骨架,就像簡支梁的上部縱筋,計算是不需要的,但如果不設架立筋,就無法綁紮成鋼筋骨架,所以架立筋是構造鋼筋。受壓鋼筋也可兼做架立筋。
腰筋是為了控制梁側面的收縮裂縫而設置的鋼筋,一般是在梁的截面高度比較大時,梁側面容易出現收縮裂縫,所以設置腰筋,它也是不需要計算的,所以也是構造鋼筋。
在次梁與主梁相交處,次梁頂部在負彎矩作用下發生裂縫,集中荷載只能通過次梁的受壓區傳至主梁的腹部。這種效應約在集中荷載作用點兩側各0.5~0.6倍梁高范圍內,可引起主拉破壞斜裂縫。
⑶ 梁配筋圖紙符號詳解
1、編號為8的框架梁,單跨,梁寬,梁高600
2、φ10箍筋,間距200,加密區間距100,雙肢箍
3、上部2根φ25的通長筋
4、中部2根φ12的構造筋
5、底部5根φ25的鋼筋,分兩排,上2下3
6、在該梁兩端支座處,各增加4根φ25(和上部通長筋加起來共6根)的上部支座鋼筋,分為兩排,上4下2
(3)一層梁鋼筋怎麼布置圖擴展閱讀:
影響:
(1)自然環境下配筋高強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縮徐變呈現早期發展較快,後期發展緩慢的特點,這與混凝土收縮徐變發展規律相一致;
(2)配筋混凝土的收縮徐變均小於素混凝土的收縮徐變。當配筋率較低時,其對收縮徐變的影響較小,在工程應用中,可以按素混凝土來對待;當配筋率較高時,其對收縮徐變的減小作用需進行具體的試驗研究;
(3)通過對配筋混凝土的有限元分析以及和試驗結果的對比可以得出,配筋混凝土的收縮應變分析中應考慮徐變的作用,忽略徐變的作用將對收縮應變產生較大的誤差;配筋率的大小對徐變的影響也不同,配筋率越高,徐變越小,相同配筋條件下,不同載入齡期下混凝土徐變相近。
梁配筋
(1)當連續梁跨高比≤9時,由於梁承受彎矩較小,配筋基本受最小配筋率控制,裂縫寬度和燒度都較小;
(2)當跨高比≥10時,隨著鋼筋強度的提高,縱筋計算配筋率明顯減小;
(3)當跨高比較大荷載較大時,配筋可能受裂縫寬度和撓度的限制,與釆用HRB400鋼筋相比,不能體現HRB500鋼筋的強度優勢,宜選用鋼筋;
(4)跨高比在10~14之間時,與採用HRB400鋼筋相比,採用HRB500鋼筋節約鋼筋較為明顯,宜採用HRB500鋼筋。
綜合上述,當梁跨高比較小且承受荷載不大時梁縱筋宜選用HRB400鋼筋,避免採用HRB500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當梁跨度或荷載較大時,採用高強鋼筋可能受裂縫和燒度制約,應根據實際情況選取適宜的梁截面高度或跨高比和筋強度等級。
⑷ 如何看梁配筋圖
針對你復這個問題問太沒制有水平了,梁的鋼筋太多了
首先從梁的分類,再到梁的鋼筋分布最後到梁的鋼筋接頭位置、錨固長度 變截面處理等,在這做這個專題也夠說三天的呢,那麼下面就針對普通框架梁給你嘮叨下:
首先要掌握最基本的平法表達方法
拿到梁圖時候還要結合建築和柱圖檢查有無沖突的地方
准備一本G101-1圖集,裡面針對梁的鋼筋表達、接頭位置、錨固長度、深入支座長度等
下面實例表達如下:
框架梁編號15,1跨,梁截面尺寸為200*450
箍筋8mm間距加密區100mm非加密區200mm
上部2根20mm鋼筋,下部3根18mm鋼筋
梁側面4根14mm抗扭筋
左支座2根20mm和1根16mm鋼筋,右支座2根20mm和1根16mm鋼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