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承台上部受力鋼筋什麼情況下布筋
承台高度超過30cm時應設置上部承台筋,間距不小於25cm。。。
2. 當基礎梁與承台標高一致時,基礎樑上部鋼筋放置在承檯面上還是承檯面下
基礎梁簡單說就是與基礎上的梁。基礎梁一般用於框架結構、框架剪力牆結構,框架柱落於基礎樑上或基礎梁交叉點上,其主要作用是作為上部建築的基礎,將上部荷載傳遞到地基上,基礎梁作為基礎,起到承重和抗彎功能,一般基礎梁的截面較大,截面高度一般建議取1/4~1/6跨距,這樣基礎梁的剛度很大,可以起到基礎梁的效果,其配筋由計算確定。
06G101-6第38頁指出:基礎連梁和地下框架梁可以與各種類型的基礎進行特殊配合應用。設計時,須特別注意梁底標高應高於交錯設置的相鄰基礎頂面標高。
地下框架梁系指設置在基礎頂面以上且低於建築標高正負0.000並以框架柱為支座的梁(以樁承台為支座,單底部不受地基反力作用的梁也按DKL考慮)。
基礎連梁系指連接獨立基礎、條形基礎或樁基承台的梁。
從相對位置上可以看出,基礎梁底標高同基礎的基準底標高相同,基礎連梁的底標高則高於兩臨基礎的底標高,DKL的底標高又明顯高於基礎的頂標高。
承台梁則是指特殊形式的樁承台。
《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則和構造詳圖》
(06G101-6)(獨立基礎、條形基礎、樁基承台)中葉沒有「基礎梁和承台」的連接構造,因為正常的正規設計,不可能設置了承台再做基礎梁!
看究竟是基礎梁還是基礎連梁,不是看代號,而是看樑上有沒有荷載作用,梁下有沒有地基反力。如果某梁其上有荷載作用,其下有地基反力存在,就是基礎梁;反之,如果某梁其上沒有荷載或僅僅只有首層砌體荷載,其下沒有地基反力的作用,就不是基礎梁,而是基礎之間的拉梁。
有樁基承台的基礎不存在基礎梁
;因為有樁承重,有抗震要求時,設計會在承台之間設置拉梁,拉梁不是基礎梁。拉梁與基礎梁的區別,基礎梁地下有基礎底板,基礎底板又有相當的寬度,板中有按計算配置的受力鋼筋;拉梁底下只有幾百mm寬的拉梁墊板,構造配點小鋼筋。如果一個樁基工程,既然打了樁,不可能再做條形基礎,配置基礎梁。因為現在大家都忙,沒有現成軟體,誰肯化力氣擔風險!
2)無樁基礎,也就更無什麼承台了。由基礎底板托起的基礎梁,是整個房子的根基。在這個根基上栽柱子,只能是柱子錨入基礎梁內。錨固與被錨固,不得本末倒置。
這些概念確實容易混淆,我想起以前用過的一本標准圖集,說的是支承在兩個杯形基礎上面的預制梁,這本圖集卻命名為「預制基礎梁」
圖集,這其實是不規范的命名。
不要把所有埋在地下的梁都叫做「基礎梁」。
嚴格地說,基礎梁是承受上部荷載的梁。例如:筏形基礎的基礎梁和條形基礎的基礎梁。
基礎連梁是連結獨立基礎或樁承台的梁。
基礎連梁與地下框架梁的區別在於,地下框架梁的梁底標高是高於基礎頂面的,因此,可以這樣說,地下框架梁是連結兩個框架柱的,它與一般框架梁的區別是一個在地下、一個在地上;而基礎連梁是連結兩個獨立基礎或樁承台的,它的梁底標高是低於基礎頂面的。上述這些,在06G101-6圖集第68頁的上下兩圖中可以看得清楚。
承台梁其實也是樁承台的一種。可以這樣認為,樁承台或者說是獨立樁承台是「點」式的,而樁承台梁是「線」式的。06G101-6
圖集第61-63頁介紹了樁承台,而圖集第64-65頁介紹了承台梁,其中有單排樁承台梁和雙排
3. 單樁,雙樁承台上部到底需不需要配筋
1.單樁承台如單從其受力考慮,僅承台下按構造配筋即可,而因其為單專樁頂柱,為防屬偏心失穩,保證樁、柱與承台的可靠連接,一般是在承台的三個方向均配封閉箍式的鋼筋;
2.雙樁承台因其受力很明確,,一般僅按計算於承台的底部配筋。而對於設計有抗拔要求(如有抗浮設計要求的地下室)的樁或樁有可能出現抗拔受力狀態時(如考慮高層建築的抗傾覆),則兩樁承台如同一根梁,必須按計算分別於其底部和上部配受力鋼筋和箍筋。
以上供參考。順祝
工作愉快!
4. 當基礎梁與承台標高一致時,基礎樑上部鋼筋放置在承檯面上還是承檯面下
雖然高度一致,但力的傳遞還是梁傳給承台,梁的鋼筋放上面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