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麼計算鋼筋用量和重量
怎麼計算鋼筋用量和重量
鋼筋重量的計算方法為:直徑(mm)*直徑(mm)*0.00617*鋼筋長度(m)=鋼筋重量(kg),W=(1/4)0.78πD^2(D為鋼筋直徑厘米結果是公斤/米 ),鋼筋的公稱直徑為8-50毫米,推薦採用的直徑為8、12、16、20、25、32、40毫米。鋼筋的用量還是要結合相應的尺寸來進行計算的,比方說施工的面積是一平方米,那大家可以計算一下鋼筋的根數,這個就是拿1÷0.2+1,那計算出來的結果就是6。
鋼筋需要雙向鋪設,那這個就需要使用12根,但如果是雙層使用,那總共計算出來就需要使用24根。
(1)平法梁標注的鋼筋如何計算擴展閱讀:注意事項:1、每班作業前,必須檢查卷揚機鋼絲繩、滑輪、拉鉤、地錨、電氣設備、照明設施等,地錨及防護裝置應齊全牢靠,確認安全後方可作業。2、操作人員應經過培訓,了解機械設備的構造、性能和用途,掌握有關使用、維修、修養的安全技術知識。並應按照清潔、調整、堅固、防腐、潤滑的要求,維修保養機械。3、電動機械運行中停電時,應立即切斷電源。
收工前應按順序停機,離開現場前必須切斷電源,鎖好閘箱,清理作業場所。電路故障應由專業電工排除,嚴禁非電工接、拆、修電器設備。4、電動機械的電閘箱必須按照規定安裝漏電保護器,並應靈敏有效。
鋼筋算量怎麼算
鋼筋算量方法(首跨鋼筋的計算):1、上部貫通筋上部貫通筋(上通長筋1)長度=通跨凈跨長+首尾端支座錨固值2、端支座負筋端支座負筋長度:第一排為Ln/3+端支座錨固值;第二排為Ln/4+端支座錨固值3、下部鋼筋下部鋼筋長度=凈跨長+左右支座錨固值以上三類鋼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錨固問題,那麼總結一下以上三類鋼筋的支座錨固判斷問題:支座寬≥Lae且≥0.5Hc+5d,為直錨,取Max{Lae,0.5Hc+5d }。鋼筋的端支座錨固值=支座寬≤Lae或≤0.5Hc+5d,為彎錨,取Max{Lae,支座寬度-保護層+15d }。
鋼筋的中間支座錨固值=Max{Lae,0.5Hc+5d }4、腰筋構造鋼筋:構造鋼筋長度=凈跨長+2×15d抗扭鋼筋:演算法同貫通鋼筋5、拉筋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層)+2×11.9d(抗震彎鉤值)+2d拉筋根數:如果我們沒有在平法輸入中給定拉筋的布筋間距,那麼拉筋的根數=(箍筋根數/2)×(構造筋根數/2);如果給定了拉筋的布筋間距,那麼拉筋的根數=布筋長度/布筋間距。
6、箍筋箍筋長度=(梁寬-2×保護層+梁高-2×保護層)*2+2×11.9d+8d箍筋根數=(加密區長度/加密區間距+1)×2+(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區間距-1)+1注意:因為構件扣減保護層時,都是扣至縱筋的外皮,那麼,我們可以發現,拉筋和箍筋在每個保護層處均被多扣掉了直徑值;並且我們在預算中計算鋼筋長度時,都是按照外皮計算的,所以軟體自動會將多扣掉的長度在補充回來,由此,拉筋計算時增加了2d,箍筋計算時增加了8d。7、吊筋吊筋長度=2*錨固(20d)+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夾角=60°≤800mm 夾角=45°(1)平法梁標注的鋼筋如何計算擴展閱讀:中間跨鋼筋的計算:1、中間支座負筋中間支座負筋:第一排為:Ln/3+中間支座值+Ln/3;第二排為:Ln/4+中間支座值+Ln/4注意:當中間跨兩端的支座負筋延伸長度之和≥該跨的凈跨長時,其鋼筋長度:第一排為:該跨凈跨長+(Ln/3+前中間支座值)+(Ln/3+後中間支座值);第二排為:該跨凈跨長+(Ln/4+前中間支座值)+(Ln/4+後中間支座值)。其他鋼筋計算同首跨鋼筋計算。LN為支座兩邊跨較大值。
如何計算鋼筋用量 看看這些公式
1、鋼材理論重量計算的計量單位為公斤(kg)。其基本公式為:W(重量,kg)=F(斷面積m2)×L(長度,m)×ρ(密度,g/cm3)×1000。
2、鋼的密度為:7.85g/cm3,螺紋鋼理論重量計算公式如下:W=0.00617×d2(kg/m)d=斷面直徑mm,如斷面直徑為12mm的螺紋鋼,每米重量=0.00617×144=0.888kg。
『貳』 平法計算計算鋼筋工程量
用的比較多的平法算鋼筋量
鋼筋的凈用量=∑Li×gi(kg)
鋼筋長度計算的通用計算公式:(按折線長度計算)
鋼筋長度=構件圖示長度-兩端的保護層厚度+彎鉤長度增加值+彎起長度增加值+搭接增加長度+錨固增加長度
A、鋼筋的錨固、搭接與鋼筋的類別和砼強度等級有關。
B、鋼筋的彎鉤:Ⅰ級鋼筋應帶180°的彎鉤,每個彎鉤的增加值為6.25d。Ⅱ級鋼筋帶90°的彎鉤,按彎折長度計算。
C、鋼筋的彎起增加值與彎起角度有關:一般彎起角度為45°;當梁較高時,可取60°;當梁較低量時,可取30°。
如果你還有不明白,或者不會計算,建議找人代算,有代算公司,也有代算私人,你也可以去平台委託,費用不等。
1、你可以搜索下小螞蟻算量,能做工程量計算、預算,高質、高效
2、你可以在網上搜下預算造價單位,有一些單位做的比較好
3、你可以去第三方平台委託別人做,平台上注意防騙,你可以找單位、也可以找個人來做。
1、如果你只是計算工程量的話,選擇算量公司劃算
2、如果你是要造價,想省錢,可以現在找專業的算量公司計算工程量,然後再讓人去套價,這樣價格要低很多(上述的第二點最劃算)。
3、鋼筋算量時需要注意按照圖紙來計算,都是工程算量時需要注意的。
『叄』 梁平法識圖圖4.2.1 2-2剖面圖的上部鋼筋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2-2剖面上部的6根25來自於原位標注——6根25 4/2。
看到到3-3剖面上部的6根25了吧,也來自於原位標注(6根25 4/2)——我想這你是已經理解的;
其實3-3剖面處的上部原位標注的 6根25 4/2 不僅僅用於3-3剖面,同時還用於2-2剖面,因為這個地方是屬於中間支座(柱兩邊有梁);
若靠近中間支座處有原位標注的,不論這個標注在哪一邊,都是指兩邊都有的。
若中間支座兩邊的跨度不一樣,樑上部非通長縱筋的兩邊伸出的長度相等,且按較大跨的凈跨值度計算伸出長度。
新年愉悅!
『肆』 梁鋼筋怎麼算
第一章梁
第一節框架梁
一、首跨鋼筋的計算
1、上部貫通筋
上部貫通筋(上通長筋1)長度=通跨凈跨長+首尾端支座錨固值
2、端支座負筋
端支座負筋長度:第一排為Ln/3+端支座錨固值;
第二排為Ln/4+端支座錨固值
3、下部鋼筋
下部鋼筋長度=凈跨長+左右支座錨固值
注意:下部鋼筋不論分排與否,計算的結果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在標注梁的下部縱筋時可以不輸入分排信息。
以上三類鋼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錨固問題,那麼,在軟體中是如何實現03G101-1中關於支座錨固的判斷呢?
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以上三類鋼筋的支座錨固判斷問題:
支座寬≥Lae且≥0.5Hc+5d,為直錨,取Max{Lae,0.5Hc+5d }。
鋼筋的端支座錨固值=支座寬≤Lae或≤0.5Hc+5d,為彎錨,取Max{Lae,支座寬度-保護層+15d }。
鋼筋的中間支座錨固值=Max{Lae,0.5Hc+5d }
4、腰筋
構造鋼筋:構造鋼筋長度=凈跨長+2×15d
抗扭鋼筋:演算法同貫通鋼筋
5、拉筋
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層)+2×11.9d(抗震彎鉤值)+2d
拉筋根數:如果我們沒有在平法輸入中給定拉筋的布筋間距,那麼拉筋的根數=(箍筋根數/2)×(構造筋根數/2);如果給定了拉筋的布筋間距,那麼拉筋的根數=布筋長度/布筋間距。
6、箍筋
箍筋長度=(梁寬-2×保護層+梁高-2×保護層)+2×11.9d+8d
箍筋根數=(加密區長度/加密區間距+1)×2+(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區間距-1)+1
注意:因為構件扣減保護層時,都是扣至縱筋的外皮,那麼,我們可以發現,拉筋和箍筋在每個保護層處均被多扣掉了直徑值;並且我們在預算中計算鋼筋長度時,都是按照外皮計算的,所以軟體自動會將多扣掉的長度在補充回來,由此,拉筋計算時增加了2d,箍筋計算時增加了8d。(如下圖所示)
7、吊筋
吊筋長度=2*錨固+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夾角=60°
≤800mm 夾角=45°
二、中間跨鋼筋的計算
1、中間支座負筋
中間支座負筋:第一排為Ln/3+中間支座值+Ln/3;
第二排為Ln/4+中間支座值+Ln/4
注意:當中間跨兩端的支座負筋延伸長度之和≥該跨的凈跨長時,其鋼筋長度:
第一排為該跨凈跨長+(Ln/3+前中間支座值)+(Ln/3+後中間支座值);
第二排為該跨凈跨長+(Ln/4+前中間支座值)+(Ln/4+後中間支座值)。
其他鋼筋計算同首跨鋼筋計算。
三、尾跨鋼筋計算
類似首跨鋼筋計算
四、懸臂跨鋼筋計算
1、主筋
軟體配合03G101-1,在軟體中主要有六種形式的懸臂鋼筋,如下圖所示
這里,我們以2#、5#及6#鋼筋為例進行分析:
2#鋼筋—懸臂上通筋=(通跨)凈跨長+梁高+次梁寬度+鋼筋距次梁內側50mm起彎-4個保護層+鋼筋的斜段長+下層鋼筋錨固入梁內+支座錨固值
5#鋼筋—上部下排鋼筋=Ln/4+支座寬+0.75L
6#鋼筋—下部鋼筋=Ln--保護層+15d
2、箍筋
(1)、如果懸臂跨的截面為變截面,這時我們要同時輸入其端部截面尺寸與根部梁高,這主要會影響懸臂梁截面的箍筋的長度計算,上部鋼筋存在斜長的時候,斜段的高度及下部鋼筋的長度;如果沒有發生變截面的情況,我們只需在「截面」輸入其端部尺寸即可。
(2)、懸臂梁的箍筋根數計算時應不減去次梁的寬度;根據修定版03G101-1的66頁。
第二節其他梁
一、非框架梁
在03G101-1中,對於非框架梁的配筋簡單的解釋,與框架梁鋼筋處理的不同之處在於:
1、 普通梁箍筋設置時不再區分加密區與非加密區的問題;
2、 下部縱筋錨入支座只需12d;
3、 上部縱筋錨入支座,不再考慮0.5Hc+5d的判斷值。
未盡解釋請參考03G101-1說明。
二、框支梁
1、框支梁的支座負筋的延伸長度為Ln/3;
2、下部縱筋端支座錨固值處理同框架梁;
3、上部縱筋中第一排主筋端支座錨固長度=支座寬度-保護層+梁高-保護層+Lae,第二排主筋錨固長度≥Lae;
4、梁中部筋伸至梁端部水平直錨,再橫向彎折15d;
5、箍筋的加密范圍為≥0.2Ln1≥1.5hb;
7、 側面構造鋼筋與抗扭鋼筋處理與框架梁一致。
第二章剪力牆
在鋼筋工程量計算中剪力牆是最難計算的構件,具體體現在:
1、剪力牆包括牆身、牆梁、牆柱、洞口,必須要整考慮它們的關系;
2、剪力牆在平面上有直角、丁字角、十字角、斜交角等各種轉角形式;
3、剪力牆在立面上有各種洞口;
4、牆身鋼筋可能有單排、雙排、多排,且可能每排鋼筋不同;
5、牆柱有各種箍筋組合;
6、連梁要區分頂層與中間層,依據洞口的位置不同還有不同的計算方法。
需要計算的工程量
『伍』 鋼筋的計算公式麻煩告訴下啊謝謝了
理的的鋼筋下料及算量,發上來和大家交流一下,不完善的和有錯誤的請大家補充
平法制圖的鋼筋工程下料及算量:
一、梁(不完整,待以後補充完整):
1. 焊接按綁扎計算長度,預算時不另行計算焊接費用,機械連接費用由雙方協議確定。
2. φ>12時,8米一個搭接,φ≤12時,12米一個搭接。
3. 梁端加密區(Ⅱ級)長度=1.5hb 。 hb——梁高
4. 綁扎搭接區內箍筋應加密,機械連接沒有箍筋加密要求。
5. 定額計算時只分φ10以內和φ10以外兩類計費。
6.根據最新的03G101圖集規定,支座負筋伸向梁中的長度第一皮和第二皮均按1/3較大跨長度值取用(原圖集中規定為支座負筋伸向梁中的長度第一皮按1/3較大跨長度值,第二皮均按1/4較大跨長度值取用).
二、板:
板筋主要有:
1) 受力筋(單向、雙向、單層、雙層);
2) 支座負筋;
3) 分布筋;
4) 附加鋼筋(角部的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鋼筋)
5) 支撐鋼筋(雙層鋼筋時支撐上下層)
1. 受力筋:
底筋長度L=凈長+左支座max {b/2、5d}+右支座max {b/2、5d}+兩端彎鉤(如果是Ⅰ級鋼筋);
麵筋長度L=凈長+2 la(兩端均為端支座)
b——支座寬,d——鋼筋直徑。
根數=(凈長-扣減值)/布筋間距+1
2.支座負筋及分布筋:
負筋長度=設計負筋長度+左彎折+右彎折【板厚-2×保護層(預算時只減一個保護層)】
負筋根數=布筋范圍/布筋間距+1;
分布筋長度:有3種計算方法:
1)和負筋搭接計算(採用150搭接長度或250最小錨固長度和300最小搭接長度,任取一種);
2)按軸線長度計算;
3)按負筋布置范圍長度計算。
以上三種方法都可以,但首選第一種方法。
3. 附加鋼筋(角部的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鋼筋)及支撐鋼筋(雙層鋼筋時支撐上下層):
附加鋼筋長度=設計標示長度+左彎折+右彎折【板厚-2×保護層(預算時只減一個保護層)】
(註:角部放射筋長度有時長度是從角部向兩邊逐步遞減的)
支撐鋼筋是為了保證雙層筋的上層鋼筋位置的措施鋼筋(碼凳),一般情況下是每間距1米布置一根,規格為比板筋大一個規格,長度為該跨凈跨長度,支撐腿長度為板厚減保護層的兩倍腿間距為1米。
三、基礎梁鋼筋:
一)主筋長度計算方法同框架梁,只是上部鋼筋和下部鋼筋顛倒了。
a=1.2la+hb+0.5hc
hb——基礎主梁截面高度;
hc——延基礎梁跨度方向的截面寬度;
第一排,第二排均lo/3,多於兩排鋼筋時設計要註明尺寸,l1、l2取較大值。
二)箍筋:
四肢箍(大箍套小箍):
1) 大箍下料長度計算方法:
(2H+2B)-8bhc+4d+4×彎折調整值+2×11.9d(下料)
(2H+2B)-8bhc+8d+2×11.9d(預算)
2) 小箍的鋼筋長度計算方法:
其一:
L(鋼筋長度)=[(B-2bhc-D)/3+D]×2+(H-2bhc)×2+2×11.9d+4d+4×彎折調整值(下料)
L(鋼筋長度)=[(B-2bhc-D)/3+D]×2+(H-2bhc)×2+2×11.9d+8d(預算)
其二:
L(鋼筋長度)=[(B-2bhc-D)/4×2+D]×2+(H-2bhc)×2+2×11.9d+4d+4×彎折調整值(下料)
L(鋼筋長度)=[(B-2bhc-D)/ 4×2+D]×2+(H-2bhc)×2+2×11.9d+8d(預算)
其三:
L(鋼筋長度)=[(B-2bhc-D)/5+D]×2+(H-2bhc)×2+2×11.9d+4d+4×彎折調整值(下料)
L(鋼筋長度)=[(B-2bhc-D)/ 5+D]×2+(H-2bhc)×2+2×11.9d+8d(預算)
說明:1. D——縱筋直徑;d——箍筋直徑;bhc——保護層;
B——梁寬; H——梁高。
2.箍筋彎鉤(135度):抗震取11.9d,非抗震取6.9d(一級鋼筋)
彎鉤長度計算公式(彎弧半徑r取1.25d):
(1.25+0.5) d×135×(π/180)-(1.25+1)d+平直段長度(抗震取10d或75mm的較大值,非抗震取5d)
≈1.9d+平直段長度(即11.9d或6.9d)
3.彎折調整值(90度)的計算公式(彎弧半徑r取1.25d):
(1.25+0.5)d×90×(π/180)-(1.25+0.5)d×2≈-0.75d
4.板構件135度彎鉤取6.9d(全部按非抗震),底板梁箍筋彎鉤取11.9d但箍筋無加密要求(底板的其餘鋼筋均按非抗震要求設計)。
5.板筋先鋪短向筋,後鋪長向筋。
四、集水坑:(略)
五、柱:
一)概念:根據所處位置不同分:
角柱、邊柱、中柱
柱中的鋼筋按位置分:
1、 底層鋼筋
2、 中層鋼筋
3、 頂層鋼筋:
(1)向梁筋
(2)向邊筋
(3)遠梁筋
註:向梁筋:就近彎向梁的一側的筋;
向近筋:彎向遠離的對邊那一側;
遠梁筋:彎向遠離的那一側梁的筋。
二)計算:
1.柱截面中的鋼筋數=2×(i+j)-4
i——橫排縱向受力鋼筋根數
j——豎排縱向受力鋼筋根數
2.基礎層:
基礎插筋=基礎底板厚度-保護層+伸入上層的鋼筋長度+彎折長度a
柱、牆插筋錨固豎向長度與彎鉤長度對照表:
錨固豎向長度 彎鉤長度a
≥0.5laE(≥0.5la) 12d且≥150
≥0.6laE(≥0.6la) 10d且≥150
≥0.7laE(≥0.7la) 8d且≥150
≥0.8laE(≥0.8la) 6d且≥150
基礎及首層柱筋長度(含首層和基礎插筋)=基礎底板厚度-保護層+伸入上層(首層)的鋼筋長度+彎折長度a+首層層高+伸入上層的鋼筋長度【伸入上層鋼筋長度值見(03G101-1)P42】
3.中間層:
1)柱縱筋:
縱筋長度L=層高-本層伸出地面的高度+上層伸出樓面的高度+搭接長度(如果是機械連接或焊接就不用加搭接長度,只加焊接縮損長度調整值)
2)箍筋:
箍筋下料長度L=(2H+2B)-8bhc+4d+4×彎折調整值+2×11.9d
箍筋計算長度L=(2H+2B)-8bhc+8d+2×11.9d
說明:D——縱筋直徑;d——箍筋直徑;bhc——保護層;
B——柱截面寬;H——柱截面高。
★注意:此時的彎折調整值多為負值
大箍套小箍的小箍下料、計算長度同梁小箍計算。
箍筋根數=(加密區范圍長度/加密間距)+(非加密區范圍長度/非加密間距)+1
3)柱加密區的一般規定:
○1首層柱箍筋加密區有三個(這里所說的首層是指基礎上的第一層,不一定是±0.000起算的第一層,也可以是地下室):
a. 下部箍筋加密區長度取Hn/3;
b. 上部箍筋加密區長度取max{500,柱長邊尺寸Hc,Hn/6};
c. 梁節點范圍內加密。
註:如果該柱縱向鋼筋採用綁扎搭接,那麼搭接范圍內需加密(下同)。
○2首層以上柱箍筋加密區:
a. 上部箍筋加密區長度取max{500,柱長邊尺寸Hc,Hn/6};
b. 梁節點范圍內加密;
c. 下部同上部加密區。
註:如果該柱縱向鋼筋採用綁扎搭接,那麼搭接范圍內需加密(下同)。
Hc——柱長邊尺寸;Hn——柱的凈高度。
4.頂層柱:
頂層柱分角柱、邊柱、中間柱(中柱)。
1) 角柱:
縱向鋼筋長度=層凈高-本層伸出地面的鋼筋高度+頂層鋼筋錨固長度(頂層柱外側縱筋錨固長度取值見下說明,焊接或機械連接時)
縱向鋼筋長度=層凈高-本層伸出地面的鋼筋高度+頂層鋼筋錨固長度+綁扎搭接長度(頂層柱外側縱筋錨固長度取值見下說明,綁扎,通常情況下預算採用,如機械連接或焊接,根據雙方協議另行計算焊接或機械連接費用時,不計搭接長度)
★說明:
○1內測鋼筋錨固長度:
a. 直錨:梁高-保護層≥laE(la)時:梁高-保護層;
b. 彎錨:梁高-保護層<laE(la)時:梁高-保護層+12d 。
○2外側鋼筋錨固長度:
a. 柱頂第一層:
a):≥1.5laE(與樑上部縱筋搭接);
b):≥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8d(彎入柱內側) 。
b.柱頂第二層:≥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8d .
注意:外側鋼筋錨固長度=max{1.5 laE ,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
【詳圖及其它說明見(03G101-1) P37(抗震)或P43(非抗震)
2) 邊柱:
(同角柱)
3) 中柱:
縱筋l=柱凈高Hn-本層伸出地面高度+頂層錨固長度(如果是搭接的應+搭接長度)
錨固長度取值:
○1直錨(梁高-保護層≥laE時):梁高-保護層;
○2彎錨(梁高-保護層<laE時):梁高-保護層+12d .
注意事項:
○1上柱比下柱多了出鋼筋時,多出的鋼筋應下插到下層的柱中1.2LaE。(含梁)
○2當上柱筋較下柱筋大時,上柱筋應伸入到下柱的搭接區內搭接
○3當上柱筋較下柱筋小時,下柱筋應伸入到上柱的搭接區內搭接。
注○2條中將下端的連接位置上移至柱上端(見03G101—1 P42)
○4下柱比上柱多出的鋼筋應延伸至上層的柱中1.2LaE(含梁)
(以上詳見03G101—1 P42圖1、圖3及附註)
六、 牆:
一)牆的分類:
1 按結構分類:框架剪力牆、框支剪力牆、純剪力牆。
2 按部位分類:基礎牆、中間層牆、頂層牆。
3 按空間類型分類:牆身、暗柱、暗梁(牆頂設置)、連梁(洞口部位設置)
4 按洞口:有洞牆、無洞牆。
二)鋼筋種類:
1 牆身:水平鋼筋、豎向鋼筋、拉筋。
2 牆柱:縱筋、箍筋、拉筋。
3 牆梁(暗梁、連梁):縱筋、箍筋、拉筋。
4 洞口加強筋、梯形筋(措施筋)(03G101—1p53)
【梯形筋(措施筋)一般情況下,每間隔1~1.2米設一道(也可只在牆頂設置一道)】。
◆ 端柱:在剪力牆中,如果在牆的盡端厚度加寬、添加縱筋、加設箍筋,即為端柱(03G101—1 P47)(三種)
三)計算:
1.牆身:
(一)水平鋼筋:
1)牆端為暗柱時:
a 外側鋼筋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
內測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彎折(15d)。
b 外側鋼筋不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0.65 LaE;
內測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彎折(15d)。
牆身水平鋼筋構造圖
c 水平筋根數(每排)=(層高-扣減值)/間距+1(註:暗梁、連梁牆身水平筋照設)。
2)牆端為端柱時:
a 外側鋼筋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
內測鋼筋長度=牆凈長+錨固長度(彎錨或直錨)。
b 外側鋼筋不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0.65 LaE;
內測鋼筋長度=牆凈長+錨固長度(彎錨或直錨)。
以上相關詳細資料和附圖詳見(03G101-1) P47
★ 注意:如果剪力牆存在多排筋時,其中間排水平筋在拐角處的錨固措施同該牆的內側水平鋼筋的錨固構造。
4) 剪力牆牆身有洞口時:
水平筋在洞口左右兩邊截斷,分別彎折15d 。
5)水平鋼筋的根數:
n=(層高-扣減值)/布筋間距+1(首層以上)
n=(層高-扣減值)/布筋間距+1+基礎內的水平布筋(首層,基礎內布筋間距≤500且不少於兩排水平布筋與拉筋)
牆身插筋及水平分布筋構造節點圖
(二)豎向鋼筋:
1)首層牆身豎向鋼筋的長度L=基礎插筋+首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2)中間層牆身豎向鋼筋長度L=本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3)頂層牆身豎向鋼筋的長度L=層凈高+頂層錨固長度(laE或la,詳03G101-1 P48)
4)牆身有洞口時,牆身豎向鋼筋在洞口上下兩邊截斷,分別彎折15d;
5)牆身豎向鋼筋根數
n=牆凈長/布筋間距+1(牆身豎向鋼筋從暗柱,端柱邊50mm開始布置)。
(三)牆身拉筋:
1)長度L=牆厚-保護層+彎鉤【彎鉤長度=2×(11.9+2)d】;
2)根數n=(牆凈面積/拉筋的布置面積)+(AL、LL中的拉筋根數)。
說明:
○1牆凈面積:是指扣除了暗柱、端柱、暗梁、連梁和門洞口後的面積, 即(牆總面積-門洞口總面積-暗柱、端柱面積-暗梁、連梁面積);
○2拉筋布置面積:指其橫向間距×豎向間距。
2.牆柱:
(一)縱筋:
1)首層牆柱縱筋長度=基礎插筋+伸入上層之搭接長度
2)中間層牆柱縱筋長度=本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3)頂層牆柱縱筋長度=層凈高+頂層錨固長度
注意:如果是端柱,頂層錨固要區分邊柱、中柱和角柱,要區分外側鋼筋和內側鋼筋,因為端柱可以看作是框架柱,所以縱筋錨固長度也與框架柱相同。(其餘規定詳見03G101—1 P48)
(二)箍筋按設計要求。
3.牆梁:
(一)連梁:
1)受力主筋:
頂層、中間層:連梁縱筋長度=洞口寬度+max{2×laE,≥2×600}
2)箍筋:
頂層連梁:縱筋長度范圍內均布置箍筋
n=[(laE-0.1)÷0.15+1]×2+[(洞口寬-0.05×2) ÷間距+1]
中間層連梁:洞口范圍內布置箍筋
n=(洞口寬-0.05×2) ÷間距+1
(圖示詳見03G101—1 P51)
注意:頂層連梁和中間層連梁的箍筋布置范圍不一樣。
3) 拉筋(詳見03G101—1 P51注)
(二)暗梁:
1)主筋長度L=間梁凈長+錨固;
2)箍筋布置到暗柱邊50mm;
3)拉筋間距為箍筋的2倍。
『陸』 梁鋼筋怎麼算
你是算重力
還是算設計配筋?
重量:
上部通長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LaE時,取Max(LaE
,0.5hc+5d)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
<LaE時,必須彎錨,
演算法1:hc-保護層+15d
演算法2:取0.4LaE+15d
演算法3:取Max(LaE
,hc-保護層+15d)
演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左、右支座負筋:
第一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凈跨長/3
第二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凈跨長/4
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內1/5,如果一共兩排,第一排為通長筋,則第二排按LN/3計算
中間支座負筋長度
上排長度=2*凈跨長/3+支座寬
下排長度=2*凈跨長/4+支座寬
註:凈跨長為左右較長的跨
架立筋長度=凈跨-左負筋伸入長度-右負筋伸入長度+
150*2
註:當貫通筋和架立筋同時存在時,搭接值取150MM。
構造筋長度=凈跨長+2*15d
抗扭筋長度=凈跨長+2*錨固長度
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2*1.9d+2*max(10d,75mm)
根數=【(凈跨長-50*2)/非加密間距*2+1】*排數
當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6mm;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8mm。拉筋間距為非加密區箍筋間距的兩倍。當設有多排拉筋時,上下兩排拉筋豎向錯開設置。
下部鋼筋
下部通長鋼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下部不伸入支座鋼筋長度=凈跨長-0.1*2*凈跨長
下部非通長鋼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箍筋長度=(梁寬-保護層*2
+梁高-保護層)*2+1.9d*2+max(10d,75mm)*2
根數=2*【(加密區長度-50)/加密間距+1】+(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間距-1)
當結構為一級抗震時,加密長度為max(2*梁高,500),當結構為二到四級時,加密長度為max(1.5*梁高,500)
吊筋長度=2*錨固+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
斜段角度:高度
主梁高>800mm
a為60度
主梁高<=800mm
a為45度
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