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現澆板底下的大梁鋼筋怎麼配
現澆結構相比預制結構確實更為沉重,特別是在屋面部分,我們盡量選擇現澆板來增強其穩定性與承載力。
對於跨度為5.5米的梁,由於僅支撐著板而無牆體,推薦使用截面尺寸為250*450的梁,下部配置3根直徑為18的鋼筋,上部配置2根直徑為16的鋼筋,箍筋採用直徑8,間距設定為150毫米。在加密區,箍筋間距調整為100毫米。
兩條梁將10.5米*5.5米的板區域分割成三個部分,每一塊板之間需要設置負筋,採用直徑8的鋼筋,間距保持在200毫米,兩端各需伸入板內900毫米。
考慮到梁兩端的構造需求,建議加大鋼筋直徑,使用直徑16的鋼筋。
在梁與板的連接處,負筋的設置也非常重要,它們能夠有效地傳遞荷載,確保結構的整體穩定性。通過合理布置鋼筋,不僅可以滿足結構的承載要求,還能提高建築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此外,對於梁與板之間負筋的延伸長度,也需遵循規范要求,以確保負筋能夠充分傳遞荷載,避免因負筋長度不足導致的結構問題。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應嚴格按照設計圖紙和規范進行鋼筋的布置,以確保工程質量。
通過上述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結構的承載能力和穩定性,確保建築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在施工過程中,務必重視鋼筋的配置和施工質量,確保結構能夠滿足設計要求。
B. 雙向板縱橫向鋼筋如何布置
雙向板縱橫向鋼筋如何布置
雙向板縱橫向鋼筋布置方法如下:1、現澆板的下部鋼筋短跨在下,長跨在上。上部鋼筋短跨在上,長跨在下。
街頭位置上部鋼筋在跨中1/3處,也可以搭接。
下部鋼筋下支座處1/3,下部鋼筋也可以錨固入梁內並滿足錨固長度,焊接接頭位置要保證50%的截面比例。如果100%的搭接比例搭接長度要成1.4。 板筋的起步筋位置取板受力鋼筋間距的一半,從梁外側筋外側開始算起,一般做法就是取梁側模外5公分。2、從設計角度來講,當樓板大於150mm厚時,一般是建議採用上下上層配筋的。
因為樓板厚度大的情況下,通長從設計的時候要考慮上部跨中負彎矩的作用,雖然理論上沒有跨中負彎矩,但是考慮現場的施工實際情況(支模、施工時人為因素等等),上部也有配置鋼筋。布置雙向鋼筋的時候,短跨是計算跨度,也就是主受力方向,也要取決於板的長寬比,當長寬比接近於1:1的時候,雙向配筋是差不多的,因此主受力筋應當配置在外側。3、澆板的下部鋼筋短跨在下,長跨在上。
上部鋼筋短跨在上,長跨在下。街頭位置上部鋼筋在跨中1/3處,也可以搭接。下部鋼筋下支座處1/3,下部鋼筋也可以錨固入梁內並滿足錨固長度。
(2)板截面鋼筋怎麼配擴展閱讀:鋼筋混凝土結構中柱子的豎向鋼筋就是縱向鋼筋,水平鋼筋(箍筋)就是橫向鋼筋;牆中與地面垂直的為縱向鋼筋,與地面平行的為橫向鋼筋;而梁的底部和頂部沿梁跨度方向的鋼筋是縱向鋼筋,梁的箍筋和拉筋為橫向鋼筋;沿樓板短向的為橫向鋼筋,沿樓板長向的為縱向鋼筋。柱、牆、梁中的縱向鋼筋可以抵抗拉力和壓力,橫向鋼筋抵抗剪力。對於雙向板,其縱向和橫向鋼筋均為主要受力筋;而單向板中的橫向鋼筋為受力筋,縱向鋼筋為分布筋。
鋼筋的檢驗首先要檢查鋼筋的標牌號及質量證明書;其次要做外觀檢查,從每批鋼筋中抽取5% ,檢查其表面不得有裂紋、創傷和疊層,鋼筋表面的凸塊不得超過橫肋的高度,缺陷的深度和高度不得大於所在部位的允許和偏差,鋼筋每一米彎曲度不應大於四米。接下來力學性能試驗,每批若小於60噸則從中抽取2根,每根截取兩段,分別做拉伸和冷彎試驗。在截取試件時應除去鋼筋兩端100-500MM,在截取試件大於60噸還需在取相應的鋼筋。如果一項試驗結果不符合要求,則從同一批中另取雙倍數量的試樣做各項試驗。
雙層雙向鋼筋是怎麼布置鋼筋的
在底板、面板的X和Y兩個方向來布置鋼筋。由於板有一定厚度,就用板頂一層鋼筋,板底一層鋼筋,為雙層。
底筋、麵筋的縱橫方向配筋,即在底板、面板的X和Y兩個方向來布置鋼筋,每層鋼筋在縱橫兩個方向上都有。
在布置雙層雙向鋼筋時,板底部的短方向鋼筋應該放在下部,長向的放在上面;對於面層鋼筋,短方向鋼筋應該放在最上面,長向鋼筋在短向鋼筋的下面。一般設置了雙層雙向鋼筋就可以不設置板負筋。(2)板截面鋼筋怎麼配擴展閱讀:雙層雙向鋼筋布置的相關要求規定:1、焊接宜優先用閃光對焊。鋼筋閃光對焊(利用對焊機使兩段鋼筋接觸,通過低電壓的強電流,待鋼筋被加熱到一定溫度變軟後,進行軸向加壓頂鍛,形成對焊接頭。
2、利用弧焊機使焊條與焊件之間產生高溫,電弧使焊條和電弧燃燒范圍內的焊件熔化,待其凝固便形成焊縫或接頭,電弧焊廣泛用於鋼筋接頭、鋼筋骨架焊接、裝配式結構接頭的焊接、鋼筋與鋼板的焊接及各種鋼結構焊接。3、主機外形在滿足卧式試驗設備技術要求的基礎上進行設計,造型簡潔明快、比例協調、色彩搭配合理,使試驗設備的穩定性、安全性、美觀性達到統一。
雙層雙向鋼筋怎麼布置
建造房子需要澆築混凝土,並且混凝土當中需要植入鋼筋,植入鋼筋可以選擇很多方式,如果選擇雙層雙向鋼筋應該如何布置 一、雙層雙向鋼筋怎麼布置 布置雙層雙向鋼筋,首先需要在底板和面板的縱向兩個方向來布置鋼筋,而在兩個方向布置的時候,每層鋼筋也就是在橫向和縱向兩個方向都需要有,鋼筋有長有短,底部布置的時候,短的鋼筋應該放在最下面,而長的應該放在最上面。對於面層,短的鋼筋應該放在最上面,長的鋼筋應該布置在短線鋼筋的下方,但是設置了雙向雙層鋼筋,就可以不設置板負筋。
所謂雙層雙向鋼筋,也就是說在底筋和麵筋的橫向和縱向兩個方向來配置鋼筋,每層鋼筋在這兩個方向都需要配置到位,雙層雙向總共就是兩層鋼筋網布置,並且有一定的厚度。
二、混凝土那麼結實,為什麼還要在裡面加鋼筋 1、我們現在住的房子基本上都是用混凝土澆築而成的,在現場能夠看到工人們在攪拌混凝土,再倒入到模型中,最後才能夠成型。隨著時間的延長,混凝土的強度就會越大,用混凝土建造的房子比 其他 的一些材料建造的房子更加結實,也更加耐用。2、不過在澆築混凝土的時候,還會往混凝土當中植入鋼筋,為什麼還要多加這一步驟主要是因為建造房子還要考慮到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抗拉性。混凝土可塑性強、強度也比較高,但是它的抗拉性能是達不到要求的。
為了增加抗拉性能,就需要植入鋼筋,這樣即使發生了地震,有了鋼筋的存在,房子也不容易倒塌。我總結:以上介紹就是雙層雙向鋼筋應該如何布置,同時為什麼要在澆築混凝土的時候植入鋼筋,主要是為了增加它的抗拉性能。
雙層雙向鋼筋布置規范
雙層雙向總共是兩層鋼筋網。現澆板鋼筋雙向是X和Y兩個方向來布置鋼筋,這就是雙向。
在布置雙層雙向鋼筋時,板底部的短方向鋼筋應該放在下部,長向的放在上面。
對於面層鋼筋,短方向鋼筋應該放在最上面,長向鋼筋在短向鋼筋的下面。一般設置了雙層雙向鋼筋就可以不設置板負筋。好處:能有效確保板的施工質量,減少板的裂縫和滲漏。
雙向板的受力鋼筋怎麼布置
雙向板則全部板端均為支座、板下部板雙向全為受力筋,上部四周均需設置構造負筋。受力狀態更為合理經濟。
雙層雙向配筋的板用任意一種布置方法都可以的,可以一個方向一個方向的布置,也可以同時布置。
不過最快的方法是當上下配筋一樣時可以用雙網雙向布置的方法;當板的上下配筋不同時可以用XY向布置的方法來布置,布置時要選擇一下底筋和麵筋。這樣可以節省時間。 雙向的板不可以用負筋來布置的,因為負筋不是通長布置的,只是局部布置了板跨的1/3或者是1/4。受力筋和麵筋都是整塊板通長拉通的配筋。
C. 陽台的樓板鋼筋怎麼配
懸挑梁,懸挑一米八,截面200x500,間隔四米,承重3米18牆,混凝土採用C30,鋼筋用螺紋鋼也就是三級鋼,配筋如下:
懸挑梁的麵筋用4C20 2/2(就是四根直徑20的鋼筋,放兩排) ,懸挑梁的底筋用2C16(兩根直徑16的鋼筋);陽台的封邊梁鋼筋就會小很多了,麵筋用2C14,底筋用2C16就足夠了。如下圖所示:
陽台樓板板厚用100mm就可以了。陽台板鋼筋用C8@200布置鋼筋就能滿足要求。
D. 如何進行鋼筋混凝土樓板配筋計算
1.計算荷載(恆荷載,活荷載) 2.分析板的類型(單向板還是雙向板) 3.選擇板厚 4.導算荷載計算出彎矩 5.根據彎矩計算配筋 6.驗算裂縫、撓度及最小配筋率 7.調整鋼筋及板厚滿足要求。 具體怎麼計算 我給你個計算過程 不過建議你看教科書。
一、構件編號: LB-1
二、示意圖
三、依據規范
《建築結構荷載規范》 GB50009-2001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 GB50010-2002
四、計算信息
1.幾何參數
計算跨度: Lx = 4000 mm; Ly = 3000 mm
板厚: h = 100 mm
2.材料信息
混凝土等級: C25 fc=11.9N/mm2 ft=1.27N/mm2 ftk=1.78N/mm2 Ec=2.80×104N/mm2
鋼筋種類: HRB335 fy = 300 N/mm2 Es = 2.0×105 N/mm2
最小配筋率: ρ= 0.200%
縱向受拉鋼筋合力點至近邊距離: as = 20mm
保護層厚度: c = 10mm
3.荷載信息(均布荷載)
永久荷載分項系數: γG = 1.200
可變荷載分項系數: γQ = 1.400
准永久值系數: ψq = 1.000
永久荷載標准值: qgk = 5.000kN/m2
可變荷載標准值: qqk = 3.000kN/m2
4.計算方法:彈性板
5.邊界條件(上端/下端/左端/右端):簡支/簡支/簡支/簡支
6.設計參數
結構重要性系數: γo = 1.00
泊松比:μ = 0.200
五、計算參數:
1.計算板的跨度: Lo = 3000 mm
2.計算板的有效高度: ho = h-as=100-20=80 mm
六、配筋計算(lx/ly=4000/3000=1.333<2.000 所以按雙向板計算):
1.X向底板鋼筋
1) 確定X向板底彎矩
Mx = 表中系數(γG*qgk+γQ*qqk)*Lo2
= (0.0317+0.0620*0.200)*(1.200*5.000+1.400*3.000)*32
= 4.048 kN*m
2) 確定計算系數
αs = γo*Mx/(α1*fc*b*ho*ho)
= 1.00*4.048×106/(1.00*11.9*1000*80*80)
= 0.053
3) 計算相對受壓區高度
ξ = 1-sqrt(1-2*αs) = 1-sqrt(1-2*0.053) = 0.055
4) 計算受拉鋼筋面積
As = α1*fc*b*ho*ξ/fy = 1.000*11.9*1000*80*0.055/300
= 173mm2
5) 驗算最小配筋率
ρ = As/(b*h) = 173/(1000*100) = 0.173%
ρ<ρmin = 0.200% 不滿足最小配筋要求
所以取面積為As = ρmin*b*h = 0.200%*1000*100 = 200 mm2
採取方案d8@200, 實配面積251 mm2
2.Y向底板鋼筋
1) 確定Y向板底彎矩
My = 表中系數(γG*qgk+γQ*qqk)*Lo2
= (0.0620+0.0317*0.200)*(1.200*5.000+1.400*3.000)*32
= 6.274 kN*m
2) 確定計算系數
αs = γo*Mx/(α1*fc*b*ho*ho)
= 1.00*6.274×106/(1.00*11.9*1000*80*80)
= 0.082
3) 計算相對受壓區高度
ξ = 1-sqrt(1-2*αs) = 1-sqrt(1-2*0.082) = 0.086
4) 計算受拉鋼筋面積
As = α1*fc*b*ho*ξ/fy = 1.000*11.9*1000*80*0.086/300
= 273mm2
5) 驗算最小配筋率
ρ = As/(b*h) = 273/(1000*100) = 0.273%
ρ≥ρmin = 0.200% 滿足最小配筋要求
採取方案d8@180, 實配面積279 mm2
七、跨中撓度計算:
Mk -------- 按荷載效應的標准組合計算的彎矩值
Mq -------- 按荷載效應的准永久組合計算的彎矩值
1.計算荷載效應
Mk = Mgk + Mqk
= (0.0620+0.0317*0.200)*(5.000+3.000)*32 = 4.920 kN*m
Mq = Mgk+ψq*Mqk
= (0.0620+0.0317*0.200)*(5.000+1.000*3.000)*32 = 4.920 kN*m
2.計算受彎構件的短期剛度 Bs
1) 計算按荷載荷載效應的標准組合作用下,構件縱向受拉鋼筋應力
σsk = Mk/(0.87*ho*As) (混凝土規範式 8.1.3-3)
= 4.920×106/(0.87*80*279) = 253.393 N/mm
2) 計算按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積計算的縱向受拉鋼筋配筋率
矩形截面積: Ate = 0.5*b*h = 0.5*1000*100= 50000mm2
ρte = As/Ate (混凝土規範式 8.1.2-4)
= 279/50000 = 0.558%
3) 計算裂縫間縱向受拉鋼筋應變不均勻系數ψ
ψ = 1.1-0.65*ftk/(ρte*σsk) (混凝土規範式 8.1.2-2)
= 1.1-0.65*1.78/(0.558%*253.393) = 0.282
4) 計算鋼筋彈性模量與混凝土模量的比值 αE
αE = Es/Ec = 2.0×105/2.80×104 = 7.143
5) 計算受壓翼緣面積與腹板有效面積的比值 γf
矩形截面,γf=0
6) 計算縱向受拉鋼筋配筋率ρ
ρ = As/(b*ho)= 279/(1000*80) = 0.349%
7) 計算受彎構件的短期剛度 Bs
Bs = Es*As*ho2/[1.15ψ+0.2+6*αE*ρ/(1+ 3.5γf')](混凝土規範式8.2.3--1)
= 2.0×105*279*802/[1.15*0.282+0.2+6*7.143*0.349%/(1+3.5*0.0)]
= 5.303×102 kN*m2
3.計算受彎構件的長期剛度B
1) 確定考慮荷載長期效應組合對撓度影響增大影響系數θ
當ρ'=0時,θ=2.0 (混凝土規范第 8.2.5 條)
2) 計算受彎構件的長期剛度 B
B = Mk/(Mq*(θ-1)+Mk)*Bs (混凝土規範式 8.2.2)
= 4.920/(4.920*(2.0-1)+4.920)*5.303×102
= 2.651×102 kN*m2
4.計算受彎構件撓度
fmax = f*(qgk+qqk)*Lo4/B
= 0.00663*(5.000+3.000)*34/2.651×102
= 16.203mm
5.驗算撓度
撓度限值fo=Lo/200=3000/200=15.000mm
fmax=16.203mm>fo=15.000mm,不滿足規范要求!
八、裂縫寬度驗算:
1.跨中X方向裂縫
1) 計算荷載效應
Mx = 表中系數(qgk+qqk)*Lo2
= (0.0317+0.0620*0.200)*(5.000+3.000)*32
= 3.175 kN*m
2) 光面鋼筋,所以取值vi=0.7
3) 計算按荷載荷載效應的標准組合作用下,構件縱向受拉鋼筋應力
σsk=Mk/(0.87*ho*As) (混凝土規範式 8.1.3-3)
=3.175×106/(0.87*80*251)
=181.756N/mm
4) 計算按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積計算的縱向受拉鋼筋配筋率
矩形截面積,Ate=0.5*b*h=0.5*1000*100=50000 mm2
ρte=As/Ate (混凝土規範式 8.1.2-4)
=251/50000 = 0.0050
因為ρte=0.0050 < 0.01,所以讓ρte=0.01
5) 計算裂縫間縱向受拉鋼筋應變不均勻系數ψ
ψ=1.1-0.65*ftk/(ρte*σsk) (混凝土規範式 8.1.2-2)
=1.1-0.65*1.780/(0.0100*181.756)
=0.463
6) 計算單位面積鋼筋根數n
n=1000/dist = 1000/200
=5
7) 計算受拉區縱向鋼筋的等效直徑deq
deq= (∑ni*di2)/(∑ni*vi*di)
=5*8*8/(5*0.7*8)=11
8) 計算最大裂縫寬度
ωmax=αcr*ψ*σsk/Es*(1.9c+0.08*Deq/ρte) (混凝土規範式 8.1.2-1)
=2.1*0.463*181.756/2.0×105*(1.9*20+0.08*11/0.0100)
=0.1145mm ≤ 0.30, 滿足規范要求
2.跨中Y方向裂縫
1) 計算荷載效應
My = 表中系數(qgk+qqk)*Lo2
= (0.0620+0.0317*0.200)*(5.000+3.000)*32
= 4.920 kN*m
2) 光面鋼筋,所以取值vi=0.7
3) 計算按荷載荷載效應的標准組合作用下,構件縱向受拉鋼筋應力
σsk=Mk/(0.87*ho*As) (混凝土規範式 8.1.3-3)
=4.920×106/(0.87*80*279)
=253.393N/mm
4) 計算按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積計算的縱向受拉鋼筋配筋率
矩形截面積,Ate=0.5*b*h=0.5*1000*100=50000 mm2
ρte=As/Ate (混凝土規範式 8.1.2-4)
=279/50000 = 0.0056
因為ρte=0.0056 < 0.01,所以讓ρte=0.01
5) 計算裂縫間縱向受拉鋼筋應變不均勻系數ψ
ψ=1.1-0.65*ftk/(ρte*σsk) (混凝土規範式 8.1.2-2)
=1.1-0.65*1.780/(0.0100*253.393)
=0.643
6) 計算單位面積鋼筋根數n
n=1000/dist = 1000/180
=5
7) 計算受拉區縱向鋼筋的等效直徑deq
deq= (∑ni*di2)/(∑ni*vi*di)
=5*8*8/(5*0.7*8)=11
8) 計算最大裂縫寬度
ωmax=αcr*ψ*σsk/Es*(1.9c+0.08*Deq/ρte) (混凝土規範式 8.1.2-1)
=2.1*0.643*253.393/2.0×105*(1.9*20+0.08*11/0.0100)
=0.2216mm ≤ 0.30, 滿足規范要求
E. 樓承板的組合樓板截面配筋可採用以下幾種形式
:
1組合樓承板正彎矩區的壓型鋼板滿足受彎承載力要求時,正彎矩區可不配置鋼筋,可版僅在負彎矩區配置受力釗筋權及在樓板頂面配置溫度抗裂鋼筋;
2組合樓承板正彎矩區的壓型鋼板不能滿足受彎承載力要求或耐火極限計算不能滿足要求時,可在正彎矩區配置受力鋼筋;
3當組合樓承板內承受較大拉應力時,可在樓承板板肋頂布置鋼筋網片。
另外樓承板的配筋要求:
a.組合樓承板支座處構造鋼筋及板面溫度飽筋配置應符合現行國家標准《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有關規定。
b.設計需要提高組合樓承板正截面承載力時,可在板底沿順肋方向配置附加的抗拉鋼筋。鋼筋保護層凈厚度不應小於5mm,
c.組合樓承板不宜採用鋼板表面無壓痕的光面開口型樓承板,若必須採用時,應沿垂直肋方向布置不小於那@204的橫向鋼筋,並應焊接於壓型鋼板上翼緣。焊有橫向抗剪鋼筋的組合樓承板的剪切粘結系數應按附錄A試驗確定。
d.組合樓承板在有較大集中(線)荷載作用部位應設置橫向鋼筋,其截面面積不應小於樓承板肋以上混凝土截面面積的0.2%延伸寬度不應小於集中(線)荷載分布的有效寬度b圖5.1.6鋼筋的間距不宣大於150mm,直徑不宜小於6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