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剪力牆兩面的垂直分布筋不同時怎麼輸入
剪力牆鋼筋的輸入方式如下:水平鋼筋格式1:【(排數)】【[布置范圍]】; 1、常規格式:(2)B12@100; 2、左右側不同配筋形式:(1)B14@100+(1)B12@100; 3、每排鋼筋中有多種鋼筋信息但配筋間距相同:(1)B12/(1)B14@100+(1)B12/B10@100;計算時按插空放置的方式排列,第二種鋼筋信息距邊的距離為起步距離加上1/2間距; 4、每排鋼筋中有多種鋼筋信息且各種配筋間距不同:(1)B12@200/(1)B14@100+(1)B12@100/B10@200;計算時第一種鋼筋信息距邊一個起步距離,第二種鋼筋信息距邊的距離為起步距離加上本鋼筋信息1/2間距; 5、每排各種配筋信息的布置范圍由設計指定:(1)B12@100[1500]/(1)B14@100[1300]+(1)B12@100[1500]/(1)B14@100[1300]; 說明 1、排數沒有輸入時默認為2;不同排數的鋼筋信息用「+」連接;當用「+」連接時則表示水平鋼筋從左側到右側的順序布置。 2、同排存在不同的鋼筋信息用「/」隔開;此時當間距後面帶「[]」,且括弧內必須輸入數值,則表示鋼筋信息從下之上依次布置,括弧內的數值表示該水平筋布置的范圍高度; 3、加號之間輸入了不同的排數時,取第一個鋼筋信息的排數信息; 垂直鋼筋 格式1:【*】【(排數)】 1、常規格式:(2)B12@100; 或*(1)B12@200+(1)B14@200;輸入「*」時表示該排垂直筋在本層錨固計算,未輸入「*」時表示該排縱筋連續伸入上層。 2、左右側不同配筋形式:(1)B14@100+(1)B12@100; 3、每排鋼筋中有多種鋼筋信息但配筋間距相同:(1)B12/(1)B14@100+(1)B12/B10@100;計算時按插空放置的方式排列,第二種鋼筋信息距邊的距離為起步距離加上1/2間距; 4、每排鋼筋中有多種鋼筋信息且各種配筋間距不同:(1)B12@200/(1)B14@100+(1)B12@100/B10@200;計算時第一種鋼筋信息距邊一個起步距離,第二種鋼筋信息距邊的距離為起步距離加上本鋼筋信息1/2間距; 說明 1、排數沒有輸入時默認為2;不同排數的鋼筋信息用「+」連接;當用「+」連接時則表示垂直鋼筋從左側到右側的順序布置。 拉筋
㈡ 懸挑梁下部筋錨入剪力牆長度是多少
懸挑梁底部鋼筋錨入剪力牆錨固長度是按圖紙上的1.7米。
圖紙優先於規范。看清楚圖紙要求,1.7m到底是對上部筋的要求還是下部筋的要求。一般不會出現下部筋錨入剪力牆1.7m。
看設計是否採用了11G101-1圖集,圖集第89頁有規定為15d。如果設計未採用11G101-1圖集而是有專項的設計,就按照具體的設計而定。
(2)牆垂直鋼筋錨入量怎麼設置擴展閱讀:
懸挑梁的構造
建築物設計、施工乃至加固領域中,經常可遇到懸挑梁結構。因為懸挑梁在整個結構體系中的特殊性,所以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將對整幢建築物構成極大的安全隱患。
懸挑結構常常處於室外,面對雨水、二氧化碳等的直接侵蝕,且因為用戶的使用原因,荷載也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所以一旦出現裂縫,將極有可能進一步擴大,嚴重的將危及建築物的安全。
懸挑結構設計受力的合理性、設計安全儲備的控制、施工質量的把握、對有質量問題的懸挑梁加固的可行性和針對性都很重要。
(1) 梁頂面的縱向受力筋應按計算確定,而且不少於兩根。
鋼筋沿梁角配置,其伸入支座的長度應滿足錨固要求,其餘鋼筋不應在梁的上部截斷,且滿足以下要求:彎起鋼筋的彎起角度一般為45°;梁截面高h≥800 mm時,可彎起60°。
梁截面高較小時,可彎起30°;為了避免彎起鋼筋在彎轉處因其合力將混凝土壓碎,鋼筋在彎轉處應有一定的圓弧形,圓弧半徑一般不小於彎起鋼筋直徑的10倍。
(2) 彎起鋼筋應根據施工對鋼筋骨架的穩定和結構計算確定,當懸臂長度大於1.5 m時,無論計算是否需要,均要設置一排(從根部算起)彎起鋼筋。若懸臂端有集中力作用時,宜設置多排彎起鋼筋。
(3) 梁底部架立筋應不少於兩根,其直徑不小於12 mm。
㈢ 剪力牆豎向鋼筋的錨固長度插筋直錨多長,彎錨多少
平直段滿足錨固長度的要求做6D且不小於150的彎折(可以部分坐底的)其餘的直錨版滿足長度就可以權了,彎錨要求平直段不少於0.6倍錨固長度且不少於20倍直徑,彎折長度不小於15D。
Lab=α×(fy/ft)×d。
式中:Lab為受拉鋼筋的基本錨固長度;
fy為錨固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
ft為混凝土的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
α為錨固鋼筋的外形系數,光圓鋼筋取0.16,帶肋鋼筋取0.14;
d為錨固鋼筋的直徑。
(3)牆垂直鋼筋錨入量怎麼設置擴展閱讀:
對短肢剪力牆結構的設計計算,因是剪力牆大開口而成,所以基本上與普通剪力牆結構分析相同,可採用三維桿-系簿壁柱空間分析方法或空間桿-牆組元分析方法,前者如建研院的TBSA、TAT、廣東省建築設計院的廣廈CAD的SS模塊;後者如建研院的TBSSAP、SATWE、清華大學的TUS、廣東省建院的SSW等。其中空間桿牆組元分析方法計算模型更符合實際情況,精度較高。
雖然三維桿系-簿壁柱空間分析程序使用較早、應用較廣,但對牆肢較長的短肢剪力牆,應該用空間桿-牆組元程序進行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