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鋼筋位移超規范的處理方式
如果鋼筋位移在范圍內,可剔鑿鋼筋根部的混凝土,深度約6~8厘米,然後用扳手將鋼筋調整到位,寬:高≥1:6,保證模板支設即可。禁止採用熱處理的方式,將鋼筋煨彎。
如果鋼筋位移在20mm到40mm之間,同樣將鋼筋根部的混凝土剔鑿約8厘米深度,然後用扳手將鋼筋調整到位,保證模板支設,同時採取鋼筋根部綁扎鋼筋的方法進行加固,加筋的直徑同原結構鋼筋,加筋需要與打彎的鋼筋綁扎搭接在一起。
如果鋼筋位移大於40mm以上,同樣將鋼筋根部的混凝土剔鑿,深度約8厘米,然後用扳手將鋼筋調整到位,同時採取根部結構植筋的方法加固,規定植筋深度h≥15d,規格同原鋼筋。所植鋼筋需要與打彎的鋼筋綁扎搭接在一起。
變形鋼筋的公稱直徑相當於橫截面相等的光圓鋼筋的公稱直徑。鋼筋的公稱直徑為8-50毫米,推薦採用的直徑為8、12、16、20、25、32、40毫米。鋼種:20MnSi、20MnV、25MnSi、BS20MnSi。鋼筋在混凝土中主要承受拉應力。
變形鋼筋由於肋的作用,和混凝土有較大的粘結能力,因而能更好地承受外力的作用。鋼筋廣泛用於各種建築結構。特別是大型、重型、輕型薄壁和高層建築結構。
(1)小鋼筋變大鋼筋如何施工方案擴展閱讀:
鋼筋綁扎時,鋼筋交叉點用鐵絲扎牢;板和牆的鋼筋網,除外圍兩行鋼筋的相交點全部扎牢外,中間部分交叉點可相隔交錯扎牢,保證受力鋼筋位置不產生偏移。
梁和柱的箍筋應與受力鋼筋垂直設置,彎鉤疊合處應沿受力鋼筋方向錯開設置。受拉鋼筋和受壓鋼筋接頭的搭接長度及接頭位置符合施工及驗收規范的規定。
鋼筋通常按定尺長度交貨,具體交貨長度應在合同中註明;鋼筋以盤卷交貨時,每盤應是一條鋼筋,允許每批有5%的盤數(不足兩盤時可有兩盤)由兩條鋼筋組成。其盤重及盤徑由供需雙方協商規定。
鋼筋按定尺交貨時的長度允許偏差不得大於+50mm。直條鋼筋的彎曲變應不影響正常使用,總彎曲度不大於鋼筋總長度的0.4%;鋼筋端部應剪切正直,局部變形應不影響使用。
❷ 下柱鋼筋比上柱鋼筋直徑大時,如何連接
KZ縱向鋼筋下柱鋼筋比上柱鋼筋直徑大時,下柱鋼筋分批伸入上柱,回可綁扎搭接,也可採用機械連答接和焊接連接。下柱鋼筋分批伸入上柱具體要求,抗震KZ縱向鋼筋連接見11G101-1第57頁,圖4;非抗震KZ縱向鋼筋連接見11G101-1第63頁,圖4。
11G101-1 混凝土結構施工圖 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則和構造詳圖(現澆混凝土框架、剪力牆、梁、板)
❸ 精軋螺紋鋼筋張拉施工步驟
張拉工作程序:檢查孔道是否通暢→→將錨固端清理干凈→→旋上錨具→→用連接器連接千斤頂張拉桿與預應力鋼筋→→安裝工具錨→→按規范程序張拉到設計噸位→→超張拉→→持荷5分鍾→→退回設計噸位→→檢查各項張拉控制指標→→上緊錨具錨固→→卸載→→旋下工具錨。
預應力粗鋼筋均採用單根張拉,在張拉時採用左右和上下對稱原則進行,凡由永久筋和臨時筋組成的預應力筋,須在張拉時將永久筋錨固後撤出臨時筋,不得在所有筋張拉完成後一次撤除臨時筋。
為保證張拉質量,據我的施工經驗,對精軋螺紋鋼筋採用復拉工藝是必要的,因為預應力粗鋼筋一般設計較短,相應的伸長值也較短,在鎖緊錨固螺母時會因為偏心等因素造成伸長量的微量回縮,此值與本來就比較短的理論伸長值相比的比例會很大。如不採用復拉可能會造成預應損失值過大
❹ 建築工程鋼筋施工方案編制要點有哪些
在編制建築工程鋼筋施工方案時,確保鋼筋的品種、數量、間距、尺寸、綁扎、搭接長度、接頭位置和數量符合設計和規范至關重要。可以通過詳細查看圖紙和查閱101圖集來確認這些參數。此外,還需要關注保護層的厚度、數量以及放置方式,確保鋼筋通過扎絲固定,避免鋼筋表面出現嚴重的鐵銹或被油類物質污染。
施工單位有時會在鋼筋間距上做些調整,只要不超過2公分,通常不會引起太大的爭議。但即便如此,也要確保鋼筋間距符合設計要求,避免因為間距問題影響到結構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此外,還要注意鋼筋的連接方式,確保搭接長度足夠,接頭位置合理,以保證結構的整體強度和耐久性。
在施工過程中,還需密切監控鋼筋的質量和安裝情況,確保所有鋼筋都按照設計要求進行安裝,避免出現安裝錯誤或遺漏。同時,要嚴格控制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檢查,確保鋼筋的綁扎、搭接和固定都達到規范要求,避免因施工質量不達標而影響工程進度和安全。
施工前的准備工作同樣不可忽視,包括鋼筋的進場檢驗、存儲條件、運輸方式等,確保鋼筋在施工前處於良好狀態。此外,施工人員必須經過專業培訓,熟悉鋼筋施工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嚴格按照施工方案和規范進行操作。
總之,在編制和執行鋼筋施工方案時,必須綜合考慮多個因素,確保鋼筋施工的質量和安全性,從而為整個建築結構提供可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