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框架樑柱,柱的縱向鋼筋與箍筋應滿足哪些
在設計框架樑柱結構時,對於柱中的縱向鋼筋配置,需嚴格遵循以下原則。首先,縱向受力鋼筋的直徑不宜小於12mm,且全部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不宜超過5%。其次,柱中縱向鋼筋的凈間距應至少為50mm,通常不宜超過300mm。在偏心受壓柱的側面上,當截面高度達到600mm時,應設置直徑不小於10mm的縱向構造鋼筋,並相應設置復合箍筋或拉筋。此外,圓柱中的縱向鋼筋不宜少於8根,至少6根,且應沿周邊均勻布置。
針對偏心受壓柱,垂直於彎矩作用平面的側面上的縱向受力鋼筋以及軸心受壓柱各邊的縱向受力鋼筋,其間距不宜大於300mm。對於水平澆築的預制柱,縱向鋼筋的最小凈間距應依據梁的相關規定來確定。
在柱中的箍筋配置方面,箍筋直徑不應小於縱向鋼筋最大直徑的四分之一,且不應低於6mm。箍筋間距不應大於400mm或構件截面的短邊尺寸,且不應大於15倍的縱向鋼筋最小直徑。柱及其他受壓構件的周邊箍筋應封閉式布置。對於圓柱中的箍筋,其搭接長度不應小於特定錨固長度,且末端應形成135度彎鉤,彎鉤末端平直段長度不應小於5倍的箍筋直徑。
當柱截面短邊尺寸超過400mm且各邊縱向鋼筋數量超過3根時,或截面短邊尺寸不超過400mm但縱向鋼筋數量超過4根時,應設置復合箍筋。若柱中全部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率大於3%,箍筋直徑應不少於8mm,間距不應超過10倍的縱向受力鋼筋最小直徑,同時不應大於200mm。箍筋末端應形成135度彎鉤,且彎鉤末端平直段長度不應少於箍筋直徑的10倍。
在配有螺旋式或焊接環式箍筋的柱中,如果在正截面受壓承載力計算中考慮間接鋼筋的作用,箍筋間距不應超過80mm及dcor/5,同時不宜低於40mm。dcor為按照箍筋內表面確定的核心截面直徑。
具體樑柱節點的要求,詳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2010(2015版)第124頁至129頁。
參考資料:《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2010(2015版)
2. 框架結構構造柱箍筋為什麼不是用直徑6間距200的
因為構造柱復最小截面為制240mm×180mm,縱向鋼筋宜采可4φ12,箍筋間距不宜大於250mm,且在與圈樑相交的節點處宜適當加密,加密范圍在圈樑上下均不應小於1/6層高或450mm,箍筋間距不宜大於100mm。房屋四角的構造柱可適當加大截面及配筋。
框架結構構造柱鋼筋的做法:
(1)上下兩層構造柱很難保持在一條直線上。
(2)鋼筋焊接質量不易保證。
(3)鑿出梁主筋,影響結構受力。
(2)框架柱配筋最小放什麼鋼筋擴展閱讀
框架結構里構造柱說是抗震,實際上就是起一個對牆體約束的作用,用圓6@200的箍筋完全沒問題。圓8@100可能是在砌體結構中考慮了構造柱的箍筋加密問題。
框架結構填充牆構造柱是非承重結構,它們對於填充牆是其穩定作用的(特別是對於有抗震要求的地區非常重要),多數都在結構設計總說明中有斷面詳圖或說明採用什麼圖集上的做法。通常是:縱向鋼筋為4根直徑12的,加箍筋6的,間距100/200。
3. 框架柱縱筋可以用8根14mm的鋼筋嗎
20 六層樓房,底框結構。總共8根承重柱,請問,這些柱子的縱用8根14mm的螺紋鋼,這樣配筋可以嗎? 補充:柱子為400*400補充:烈度這個我倒不知道了,我只知道廣西大石山區,不是在地震帶。滿意答案SS12級2009-08-02我剛查過抗震規范,對底框柱的縱筋直徑,規范沒有明確的規定,應該說選用14的鋼筋,在規范上沒有問題。但個人認為偏小了,因為過渡層構造柱的鋼筋最小要用16的,另外還和當地的設防烈度有關。 補充: 當地的抗震設防烈度是多少? 補充: 如果是6度的話問題不大,7度就不太好,當然,實際計算沒問題也是可以的。 追問: 規范沒有明確的規定,是不是不考慮地震烈度,還是舊規范呢?聽說執行新規范了?明天要下料了,我看見有一個搞建築設計的人,他家的柱子都是12的筋,五層樓。聽他說幫人家設計的時候,是按工程造價收錢,所以設計的時候用筋都加大,提高照價。 回答: 正規的建築設計地震烈度是必須考慮的,且規范是有明確規定的。個人認為,14的鋼筋直徑已經偏小了,不要信道聽途說的東西,幾根鋼筋才值幾個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