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澆築鋼筋混凝土柱完工後發現露出鋼筋和鋼筋圈怎麼辦
防治的措施:
澆灌混凝土,應保證鋼筋位置和保護層厚度正確,並加強檢驗查,鋼筋密集時,應選用適當粒徑的石子,保證混凝土配合比准確和良好的和易性;
澆灌高度超過2m,應用串筒、或溜槽進行下料,以防止離析;
模板應充分濕潤並認真堵好縫隙;混凝土振搗嚴禁撞擊鋼筋,操作時,避免踩踏鋼筋,如有踩彎或脫扣等及時調整直正;
保護層混凝土要振搗密實;正確掌握脫模時間,防止過早拆模,碰壞稜角。
表面漏筋,刷洗凈後,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漿,將允滿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較深的鑿去薄弱混凝土和突出顆粒,洗刷干凈後,用比原來高一級的細石混凝土填塞壓實。
露筋(lùjīn)是在鋼筋混凝土澆築過程中振搗不到位,保護層墊塊沒有設置或者固定不牢固,混凝土坍落度小,或拆模早,混凝土硬化前受外力導致剝落而使構件成型後鋼筋外露的現象。
混凝土澆築指的是將混凝土澆築入模直至塑化的過程,在土木建築工程中把混凝土等材料到模子里製成預定形體,混凝土澆築時,混凝土的自由高度不宜超過2m,當超過3m時應採取相應措施。
1.混凝土入模,不得集中傾倒沖擊模板或鋼筋骨架,當澆築高度大於2M時,應採用串筒,溜管下料,出料管口至澆築層的傾落自由高度不得大於1.5M。
2.混凝土必須在5小時內澆築完畢(從發閉枯車時起),為防止混凝土澆築出現冷縫(冷縫:指上下兩層混凝土的澆築時間間隔超過初凝時間而形成的施工質量縫),兩次混凝土澆築時間不超過1.5小時,交接處用振搗棒不間斷的攪動。
3.澆築過程中,振搗持續時間應使混凝土表面產生浮漿,無團毀氣泡,不下沉為止。振搗器插點呈梅花形均勻排列,採用行列式的次序移動,移動位置的距離應不大於40CM。保證不漏振,不過振。
4.澆築梁板混凝土時,先澆築梁混凝土,從樑柱節點部位開始,保證樑柱節點部位的振搗密實,在用趕漿法循環向前和板一起澆築,但不得出現冷縫。
5.混凝土澆築快要完成時塌態備,應估算剩餘混凝土方量和剩混凝土量,聯系攪拌站進行合理調度。
6.混凝土澆築完成後用刮杠刮平表面,刮平後用毛刷進行拉毛(附拉毛處理:用水泥和混凝土界面處理劑和成水泥砂漿,將以上水泥砂漿通過拉毛滾筒或者笤帚,抹到牆面上,形成刺狀突起,乾燥後即成拉毛。主要作用是加強粘接能力;現在的毛坯房牆面一般不需要拉毛處理即可貼磚,但要看具體情況,如果牆面比較光滑,則需要做拉毛處理。)
7.混凝土表面進行二次壓抹及三次抹壓後,及時進行覆蓋養。待混凝土終凝後,先灑水充分潤濕後,用塑料薄膜進行密封覆蓋,並經常檢查塑料薄膜表面,但薄膜表面無水珠時,應再灑水。地下3層至地下夾層頂板養護時間為7天,地下1層頂板養護時間為14天。
㈡ 樑柱鋼筋如何對接
樑柱鋼筋的對接方式主要包括搭接式連接、彎曲式連接、套筒式連接和剛性連接等。
搭接式連接是樑柱鋼筋對接中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在這種方式中,梁鋼筋與柱鋼筋交叉布置,然後在連接處搭接一段長度不小於40倍鋼筋直徑的鋼筋,再用鋼絲綁扎或者焊接固定。這種方式連接穩定可靠,適用於大跨度梁與柱的連接或者地震區域的重要結構。
彎曲式連接則是通過彎曲鋼筋來實現梁與柱的連接。梁鋼筋與柱企口鋼筋重疊,彎曲成鉤形並嵌入對方的鋼筋內部,以達到固定連接的目的。這種連接方式適用於筋頭受力較小,要求輕型連接的情況。
套筒式連接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樑柱鋼筋對接方式。它通過在梁與柱連接處預留空心套筒,既可以保證鋼筋連接的牢固性,又可以保證構件不變形。這種連接方式施工簡單、構造緊湊,常用於樓房中大跨度梁與柱的連接。
剛性連接則是指梁與柱鋼筋相互固定,成為一個整體。這種連接方式需要在梁與柱交點處進行鋼筋的焊接,使梁和柱之間產生較大的剛性連結。雖然這種方式能夠保持連接的牢固性,但過於僵化,容易引起構件的變形或者應力集中,因此適用於建築質量要求高的場合。
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建築工人會根據具體的結構設計要求和施工情況,選擇一種或多種樑柱鋼筋的對接方式,並嚴格按照設計要求操作,以保證連接穩定可靠,從而保障建築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