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建築中什麼是筏板基礎
筏型基礎又叫筏板型基礎,即滿堂基礎。是把柱下獨立基礎或者條形基礎全部用聯系梁聯系起來,下面再整體澆注底板。筏板基礎分為平板式筏基和梁板式筏基,平板式筏基支持局部加厚筏板類型;梁板式筏基支持肋樑上平及下平兩種形式。一般說來地基承載力不均勻或者地基軟弱的時候用筏板型基礎。而且筏板型基礎埋深比較淺,甚至可以做不埋深式基礎。 筏板基礎施工,混凝土澆築完畢,應灑水養護的時間為(底板混凝土為抗滲混凝土,養護周期不少於14天)
建築物採用何種基礎型式,與地基土類別及土層分布情況密切相關。工程設計中,常遇到這樣的地質情況,地下室底板下的岩土層為風化殘積土層、全風化岩層、強風化岩層或中風化軟岩層,因此,有可能採用天然地基。高層建築地下室通常作為地下停車庫,建築上不允許設置過多的內牆,因而限制了箱型基礎的使用;筏板基礎既能充分發揮地基承載力,調整不均勻沉降,又能滿足停車庫的空間使用要求,因而就成為較理想的基礎型式。筏板基礎主要構造型式有平板式筏板基礎和梁板式筏板基礎,平板式筏板基礎由於施工簡單,在高層建築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拓展資料:
滿堂基礎用板梁牆柱組合澆築而成的基礎,稱為滿堂基礎。一般有板式(也叫無梁式)滿堂基礎、梁板式(也叫片筏式)滿堂基礎和箱形基礎三種形式。板式滿堂基礎的板,梁板式滿堂基礎的梁和板等,才能套用滿堂基礎定額。
筏板基礎的受力點:筏板基礎混凝土澆築完成後,板頂面和底面處的鋼筋都處於受壓狀態,隨著上部結構施工的進展,結構整體的剛度不斷增大,鋼筋內的預壓力逐漸減少,並轉變為拉應力,直到幾乎全部鋼筋都處於受拉狀態,這時筏板的整體彎曲逐漸變大,其中性軸在不斷的上移。最終移到筏板頂面以上,筏板整體處於受拉狀態。
『貳』 什麼是基礎板帶
基礎抄板帶是一個建築學用襲語。建築上將帶狀現澆板稱為板帶。位置不同配筋不同。加強帶,後澆帶都屬板帶。
樓層板帶是包括柱上板帶和跨中板帶,樓層板帶,柱上板帶、跨中板帶是無梁結構的工程,柱上板帶是以柱為主要受力,跨中板帶次要受力的結構,配筋是不同的,後澆帶、加強帶是工程結構超過一定長度時施工過程中所需要一種處理方法。
另外,從建築專業術語上講,板帶是為了結構設計、鋼筋配筋、施工要求的需要而設定的對於建築結構的底板或者樓板而劃分的界定區域。
(2)筏板基礎施工中板帶鋼筋怎麼施工擴展閱讀:
基礎板帶是板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用於無梁樓蓋板和平板式筏型基礎中。按其形式可分為柱上板帶ZSB、跨中板帶KZB、平板式筏形基礎平板BPB。軟體在基礎層中增加了基礎板帶,在樓層中增加了樓層板帶兩大構件。
後澆帶就是後澆築混凝土的部位,其與板帶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後澆帶是在建築施工中為防止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於溫度、收縮不均可能產生的有害裂縫。
按照設計或施工規范要求,在基礎底板、牆、梁相應位置留設臨時施工縫,將結構暫時劃分為若幹部分,經過構件內部收縮,在若干時間後再澆搗該施工縫混凝土,將結構連成整體。
『叄』 筏板基礎先鋪X向鋼筋還是Y向鋼筋
1.基礎平板同一層面的交叉縱筋,何向鋼筋在上、何向鋼筋在下、應按具體設計說明,當
設計未做說明時,應按板跨長度將短跨方向的鋼筋置於板厚外側,另一方向的鋼筋置於
板厚內側。
2.端部等(變)截面外伸構造中,當從基礎梁(牆)內邊算起的外神長度不滿足直鋪要求
時,基礎平板下部鋼筋應伸至端部後彎折15d.且從梁(牆)內邊算起水平段長度應不
小於0.6l
『肆』 筏板基礎有哪些構造要求
筏板基礎由整塊式鋼筋混凝土平板或板與梁等組成,它在外形和構造上像倒置的鋼筋混凝土平面無梁樓蓋或肋形樓蓋,分為平板式和梁板式兩類,前者一般在荷載不很大、柱網較均勻、且間距較小的情況下採用;後者用於 荷載較大的情況。由於筏形基礎擴大了基底面積,增強了基礎的整體性,抗 彎剛度大,故可調整和避免結構物局部發生顯著的不均勻沉降。適用於地基土質軟弱又不均勻(或有人工墊層的軟弱地基)、有地下室或當柱子或承重 牆傳來的荷載很大的情況,或建造六層、六層以下橫牆較密集的民用建築 中。筏板基礎的構造要求有:筏板基礎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於C15;當有防水要求時,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於C20,抗滲等級不低於SO. 6。筏板厚度應根據抗沖切(剪)切要求確定,但不小於200mm;梁 截面按計算確定,高出底板的頂面一般不小於300mm,梁寬不小於250。
筏板懸挑牆外的長度從軸線起算,橫向不宜大於1500mm,縱向不宜大於 1000mm,邊端厚度不小於200mm。筏板配筋按雙向計算確定。當板厚大於300mm,按構造要求可配置單層鋼筋;板厚大於或等於300mm時,應配置雙層鋼筋。受力鋼筋的直 徑不宜小於12,分布鋼筋直徑一般不小於8~10,鋼筋保護層厚度不 小於35mm。在筏板基礎周邊附近的基底及四角反力較大,配筋應予加強。當採用牆下預埋式筏板,四周必須設置向下邊梁,其埋入室外地面 下不得小於500mm,梁寬不宜小於200mm,上下鋼筋可取最小配筋率並不少於2ψ10mm,箍筋及腰筋一般採用ψ8@150~250mm,與邊梁連接的筏板上部要配置受力鋼筋,底板四角應布置放射狀附加鋼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