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廣聯達鋼筋抽樣GGJ2009分享一下板馬鐙筋的計算方法
馬鐙筋有三種形式來1型輸入格源式是【根數或間距*間距】2型3型【根數或間距】當然第一種是按照S(板面積)/S1(間距*間距)來計算,第二三種是排數*排數按線性來計算的
下面著重說一下第二三種的計算方法
屬性中有兩個選項一個是平行橫行受力筋和縱向受力筋,以橫向受力筋為例:
1.軟體計算時是用橫行的長度除以馬鐙筋屬性中的L1後向上取整+1來算出根數;2.然後用豎向的長度除以馬鐙筋的間距也是向上取整+1來計算排數;3.然後根數*排數來計算總根數。如果有梁軟體就會分割成小的區域來按上述方式來就算,但是每塊板算根數的時候都會向上取整+1的,這樣算就多了很多,我們要把屬性中的根數計算改成向下取整是才和實際差不多。
Ⅱ 板鋼筋馬鐙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板鋼筋馬凳高度H=板厚度-上下鋼筋保護層厚度-上層兩排鋼筋直徑之和-下層回下排答鋼筋直徑計算出來的。
Ⅲ 圖紙上沒有馬凳筋的具體信息,廣聯達繪制板的時候馬凳筋如何設置
馬凳筋的信息一般是根據施工組織設計來計算的如無明確說明,可以參考一下馬凳筋回的規格設置原答則:
當板厚≤140mm,板受力筋和分布筋≤10,時馬凳筋直徑可採用ф8;當140mm<h≤200MM,板受力筋<=12時,馬凳筋直徑可採用ф10;當200mm<h≤300mm時,馬凳直徑可採用ф12;當300mm<h≤500mm時,馬凳直徑可採用ф14;當500mm<h≤700mm時,馬凳直徑可採用ф16;厚度大於800mm最好採用鋼筋支架或角鋼支架。
馬凳筋的長度如何計算
馬凳高度=板厚-2*保護層-Σ(上部板筋與板最下排鋼筋直徑之和)。
上平直段為板筋間距+50 mm(也可以是80mm,馬凳上放一根上部鋼筋),下左平直段為板筋間距+50 mm,下右平直段為100,這樣馬凳的上部能放置二根鋼筋,下部三點平穩地支承在板的下部鋼筋上。馬凳筋不能接觸模板,防止馬凳筋返銹。
Ⅳ 為什麼輸入了馬凳筋信息後仍出現請完整輸入鋼筋信息和參數
除了左側要輸入鋼筋參數,還要在右側圖中輸入對應鋼筋尺寸,L1 L2 L3,這幾個數據也要輸入
Ⅳ 馬凳筋長度怎麼計算
馬凳筋的長度計算,如下圖:
(5)廣聯板鋼筋馬鐙怎麼輸入擴展閱讀
馬凳筋的規格設置原則
(1)當板厚≤140mm,板受力筋和分布筋≤10時,馬凳筋直徑可採用ф8;
(2)當140mm<h≤200MM,板受力筋<=12時,馬凳筋直徑可採用ф10;
(3)當200mm<h≤300mm時,馬凳直徑可採用ф12;
(4)當300mm<h≤500mm時,馬凳直徑可採用ф14;
(5)當500mm<h≤700mm時,馬凳直徑可採用ф16;
(6)厚度大於800mm最好採用鋼筋支架或角鋼支架。
馬凳筋主要是用來作為板鋼筋施工的一種措施鋼筋來進行設計及運用的。馬凳的設置要符合夠用適度的原則,既能滿足要求又要節約資源。
有些地方定額對馬凳筋的計算有明確規定,那麼按定額規則計算,但這個計算結果只能用於預算和結算不能用於施工下料,因為它僅僅是個重量,而不是從它本身的功能和受力特徵來計算,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它不適用於施工。
Ⅵ 馬鐙筋間距
馬鐙高度=板厚-2*保護層-Σ(上部板筋與板最下排鋼迅逗筋直徑之和)。
上平直段為板筋間距+50 mm(也可以是80mm,馬鐙上放一根上部鋼筋),下左平直段為板筋間距+50 mm,下右平直段為100;
這樣馬鐙的上部能放置二根鋼筋,下部三點平穩地支承在板的下部鋼筋上。馬鐙筋不能接觸模板,防止馬鐙筋返銹。
可按面積計算根數,馬鐙筋個數=板面積/(馬鐙筋橫向間距*縱向間距),如果板筋設計成底筋加支座負筋的形式,且沒有溫度筋時那麼馬鐙個數必須扣除中空部分。
梁可以起到馬鐙筋作用,所以馬鐙個數須扣梁。電梯井、樓梯間和板洞部位無需馬鐙帆正不應計算,樓梯馬鐙另行計算。
(6)廣聯板鋼筋馬鐙怎麼輸入擴展閱讀
馬鐙鋼筋按實計算歸入鋼筋總量中參與鋼筋調整,一些施工單位把馬鐙套成預埋鐵件是錯誤的。
馬鐙排列可按矩形陳列也可梅花放置,一般是矩形陳列。馬鐙方向要一致。
鋼筋圖形軟體中一般都有馬鐙筋的輸入,非常方便快速地統計出馬鐙的重量。
手算馬鐙筋計算公式:N(馬鐙筋個數)=S²+2√S+1
S代表布設馬鐙筋的板的面積,當N有小數時,不能按照四捨五入計入,不論小態昌悔數大小,一律按照1近似。
Ⅶ 鋼筋馬鐙怎麼布置
鋼筋馬鐙布置方式如下:
可以定義一根通長的筏板主筋,把馬凳的腳在匯總計算內後的編輯鋼筋容里添加。編輯表如下:
馬凳鋼筋,施工術語。它的形狀象凳子故俗稱馬凳,也稱撐筋。用於上下兩層板鋼筋中間,起固定上層板鋼筋的作用。現在板厚小於150的很多都用塑料馬鐙代替。
Ⅷ 現澆板馬鐙筋如何布置
現澆板「馬凳抄筋」的布置:
1、樓層現澆板「馬凳筋」設置:一般每平方米4個,即間距為500mm。「馬凳筋」鋼筋直徑一般不小於6mm。
2、基礎底板「馬凳筋」設置:一般每平方米1個,即間距為1000mm。「馬凳筋」鋼筋直徑一般不小於14mm或與基礎底板鋼筋相同。
Ⅸ 如何做馬凳筋
馬凳,它的形狀像凳子故俗稱馬凳,也稱撐筋,它的設計需要遵循的標准和規范還是比較多的,具體的大家可以參考下文給出的尺寸、設置方法入手。比如它本身的功能和受力特徵方面的差異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產品的規格,並且還決定了產品適合使用的領域、應該對應的人群等等。我們需要綜合多方面的信息才能夠選擇最合適的產品。
一、鋼筋馬凳怎麼設置
一般配蘆基礎厚在1米左右,馬凳筋應≥Φ18,間隔1.2米交錯布置,基礎厚在1.2-1.5米左右,馬凳筋應≥Φ22,間隔1.2米交錯布置,
基礎厚在0.5米左右,馬凳筋應≥Φ14,間隔1.0米交錯布置,平台板厚在0.12-0.15米左右,馬凳筋應≥Φ10,間隔0.8米交錯布置,平台板厚在0.2米左右,馬凳筋應≥Φ12,間隔0.8米交錯布置,
馬凳做法一橫筋約1.2-1.5米,再焊上相應培差帶的三角支架,馬凳的高度為扣去砼保護層,扣去相應的鋼筋單根下料長要以你的鋼筋形式來算馬凳筋的長度如何計算?
馬凳高度=板厚-2*保護層-∑(上部板筋與板最下排鋼筋直徑之和)。
上平直段為板筋間距+50mm(也可以是80mm,馬凳上放一根上部鋼筋),下左平直段為板筋間距+50mm,下右平直段為100,這樣馬凳的上部能放置二根鋼筋,下部三點平穩地支承在板的下部鋼筋上。馬凳筋不能接觸模板,防止馬凳筋返銹。
二、馬凳筋尺寸
馬凳筋尺寸當基礎厚度較大(大於800MM)一般不宜用馬凳,而是用支架更穩定和牢固。鋼筋馬凳一般圖紙上不注,由技術員在施工組織設計中詳細標明其規格、長度和間距,通常馬凳的規格比板受力筋小一個級別,如板筋直徑12可用直徑為10的鋼筋做馬凳,當然也可與板筋相同。縱向和橫向的間距一般為1米。不過具體問題還得具體對待,如果是雙層雙向的板筋為8,鋼筋剛度較低,需要縮小馬凳之間的距離。總之馬凳設置的原則是固定牢上層鋼筋網,能承受各種施工荷載,確保上層鋼筋的保護層在規范規定的范圍內。板中放置馬凳時應避開梁等板支座構件。基礎底板大於800MM時應採用角鐵做支架,支架立柱間距一般為1500MM,在立柱只需設置一個方向的通長角鐵,這個方向應該是與上部鋼筋最下一皮鋼筋垂直,間距一般為2000米。按照施工組織設計來計算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馬凳鋼筋的直徑不應該說比被支持的鋼筋小一個型號,因為如果被支持的負彎矩鋼筋是8mm的,要採用6.5mm的鋼筋作為馬凳筋就太細了,慶局它不能保證負彎矩鋼筋不會被施工工人偶爾踩壞。
施工過程中,馬凳筋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當我們需要固定上層板鋼筋時,馬凳筋的作用就顯得更為重要。大家可以參考廠家的說明、專業人士的建議入手購置,但是在設置的過程中需要把控的尺寸還是需要我們自己確定的,因為它涉及到實際情況以及產品本身的本身的功能和受力特徵,所以不同的時候採納的方案也不一樣。大家不妨從上文入手學習。
Ⅹ 廣聯達鋼筋算量里馬鐙筋怎麼計算
馬凳筋的計算: 馬凳的高度=板厚-2*保護層-上部板筋與板最下排鋼筋之和 上平直段為板筋間距版+50(也可以是權80,馬凳上放一根上部鋼筋), 下左平直段為板筋間距+50, 下右平直段為100。這樣馬凳的上部能放置二根縱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