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樓板的支座負筋長度怎麼算的
1、端支座負筋長度:
第一排鋼筋長度 = 本跨凈跨長/ 3 + 錨固(相鄰兩跨都有負筋時取長跨凈跨長/ 3 +錨固)。
第二排鋼筋長度 = 本跨凈跨長 / 4 + 錨固(相鄰兩跨都有負筋時取長跨凈跨長/ 4+錨固)。
註:錨固長度同樑上部貫通筋錨固; 當梁的支座負筋有三排時,第三排鋼筋的長度計算同第二排。
2、中間支座負筋長度:
第一排鋼筋長度 = 2 * Ln/3 + 支座寬度。
第二排鋼筋長度 = 2 * Ln/4 + 支座寬度。
注意:當中間跨兩端的支座負筋延伸長度之和≥該跨的凈跨長時,其鋼筋長度:
第一排為:該跨凈跨長+(Ln/3+前中間支座值)+(Ln/3+後中間支座值)。
第二排為:該跨凈跨長+(Ln/4+前中間支座值)+(Ln/4+後中間支座值)。
其他鋼筋計算同首跨鋼筋計算,LN為支座兩邊跨較大值。
(1)壓型鋼板負彎矩鋼筋如何計算擴展閱讀
梁支座上部縱向受力鋼筋,有貫通與非貫通之分。一般結構構件受力彎矩分正彎矩和負彎矩,抵抗負彎矩所配備的鋼筋稱為負筋,通常指板、梁的上部鋼筋,有些上部配置的構造鋼筋習慣上也稱為負筋。當梁、板的上部鋼筋通長時,大家也習慣地稱之為上部鋼筋。
支座負筋指位於梁支座上部承受負彎矩作用力的縱向受力鋼筋,俗稱扁擔筋、壓梁鐵。有些地方稱之為蓋筋。支座有負筋,是相對而言的,一般指梁的支座部位用以抵消負彎矩的鋼筋,俗稱擔擔筋。端支座負筋和中間支座負筋就是梁兩端的和中間的鋼筋。
㈡ 板負筋怎麼計算
問題一:負筋的長度怎麼計算 負筋:負筋是承受負彎矩的鋼筋,一般在梁的上部靠近支座的部位或板的上部靠近支座部位。
相關計算公式:
1.負筋長度=負筋凈長飢+左彎折+右彎折;
2.負筋根數=(布筋范圍-扣減值)/布筋間距+1;
3.分布筋長度=負筋布置范圍長度-負筋扣減值;
4.負筋分布筋根數=負筋輸入界面中負筋的長度/分布筋間距+1;
負筋,也叫負彎矩鋼筋。在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中,用來抵抗負彎矩的鋼筋叫做負彎矩鋼筋。
這個概念其實不是很明晰的。原因是在混凝土構件工作階段,鋼筋的受力是十分復雜的。
問題二:板負筋長度計算 板
底筋長度=凈長+2*max(支座寬/2,5d)+2*6.25d(一級鋼筋)+搭接
根數=(凈長-2*50)/間距+1
麵筋長度=凈長+2*la+2*6.25d(一級鋼筋)+搭接
根數=(凈長-2*50)/間距+1
la:非抗震; lae:抗震
端支座負筋長度=凈長+la+6.25d+(板厚-2*保護層)
根數=(凈長-2*50)/間距+1
中間支座負筋長度=左凈長+右凈長+2*(板厚-2*保護層)
根數=(凈長-2*50)/間距+1
分布筋長度=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2*150
根數=左標注/間距+右標注/間距(不減起步距離,不加1,不減1)
溫度筋長度=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2*150+2*6.25d(一級鋼筋)
根數=(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間距-1(不減起步距離,不加1,減1)
板中開洞:洞口左端長度=凈長-保護層+max(支座寬/2,5d)+6.25d+(板厚-2*保護層)+5d
洞口右端長度:同左端
根數=洞口寬/間距+1
懸挑:懸挑長度(一端在柱子里)=凈長+la+(板厚-2*保護層) +6.25d(一級鋼筋)
懸挑長度(兩端都在板里)=(板厚-2*保護層)+凈長+(板厚-2*保護層)+5d
問題三:板負筋的鋼筋是如何計算的? 根據圖紙設計長度加兩個直角彎鉤
問題四:樓板的支座負筋長度怎麼算的? 樓板的中支座負筋長度和邊支座負筋(或構造負筋)長度,設計規范有明確的規定,GB50010-20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第9章結構構件的基本規定:
9.1.4 採用分離式配筋的多跨板,板底鋼筋宜全部伸入支座;支座負彎矩鋼筋向跨內延伸的長度應根據負彎矩圖確定,並滿足鋼筋錨固的要求。
(單層配筋時支座負筋自梁邊深入板內的長度為板凈跨長的1/4,這是GB50010-2002上的大樣,設計人都沿襲這個規矩標出了具體尺寸)(Ⅱ)構造配筋9.1.6 按簡支邊或非受力邊設計的現澆混凝土板,當與混凝土梁、牆整體澆築或嵌固在砌體牆內時,應設置板面構造鋼筋,並符合下列要求:2 鋼筋從混凝土梁邊、柱邊、牆邊伸入板內的長度不宜小於l0/4,砌體牆支座處鋼筋伸入板邊的長度不宜小於l0/7,其中計算跨度l0對單向板按受力方向考慮,對雙向板按短邊方向考慮。總之,結施圖上有標注尺寸,而平法圖集上面沒有的(樓上朋友說的不對),施工者不要去自行做主以免責。
問題五:板鋼筋怎麼計算負筋長度啊。圖只標注了長度和間距吧。負筋不是還要計算什麼伸進長度。都沒標注怎麼算 它的標注是從中心線還是牆邊算起?
如果是從牆邊算起:度量長度=標注長度+梁寬+兩端彎折長度,兩端彎折長度=板厚-上部保護層-下部保護層。
如果是從中心線算起:度量長度=標注長度+兩端彎折長度,兩端彎折長度=板厚-上部保護層-下部保護層。
問題六:框架結構的板中鋼筋負筋怎麼算 沒有看懂樓主的意思```
板負筋是樓板的上部鋼筋都是有彎鉤的,圖紙上的長度只是負筋從梁邊伸入板內的長度,彎鉤是樓板的厚度減去一個保護層厚度,穿徑 、間距按圖紙,在負筋的垂直面上,有分布筋,直徑、間距還是按圖紙要求設置
問題七:板負筋(蓋鐵)長度怎麼計算?有沒有具體的計算公式? 這是圖集08G101-11上,裡面有圖紙注釋。。。板內分布筋HPB235,末端做180°彎鉤。分布筋的直徑大於等於6mm,間距小於等於250mm,當板上有較大集中荷載的話間距小於等於200mm。。分布筋用來固定負筋,負筋長度=負筋盡長度+左彎折+右彎折-負筋根數=(布筋范圍-扣減值)績7;布筋間距+1-分布筋長度=負筋布置范圍長度-負筋扣減值-負筋分布筋根數=負筋輸入界面中負筋的長度/分布筋間距+1-。
問題八:現澆板中支座負筋怎樣計算它的根數? 今天你的這個問題,說得比較簡單,也不知道你是想問的設計方面的問題?還是想問施工方面的問題?所以,我就胡亂的說說吧:
1、假如你是想問設計方面「現澆板中支座負筋怎樣計算它的根數?」,談「配筋」根數,那說明前面的計算已經完成,僅僅是因為支座負彎距一般都遠遠大於跨中正彎距而在支座處難以「排布」問題。
一般地,跨中正彎距筋可以在支座處彎起一半來作為負筋使用。如果採用這種配筋方式。則支座負筋的根數應該與跨中板底根數相同(同一方向)。如因支座負彎距數值大於跨中正彎距數,則在非彎起的相應位置,根據計算需要配置大於彎起鋼筋的配筋,以保證「截面」抵抗較大負彎距的能力。
假如不採用板下鋼筋彎起,則支座負筋的「根數」無須考慮與板底鋼筋是否相對應。而是直接根據計算需要進行配筋。
2、假如你想問的是施工方面支座配筋根數問題。因為是在網上,並且你僅僅問的是「根數」,所以只能用最「通用」的一句話說:服從設計,按設計要求配置。
其實,談到現澆板中配筋問題,無論是設計方面的,還是施工方面的,很多很多的、多年從事工程行業的「老同志」都感到頭疼不已!大多問題都出在不是「按計算的配筋」問題方面,而是出在按「構造配筋」的問題上。
問題九:板配筋施工圖中鋼筋伸出長度怎麼計算?負筋的伸出長度1050是怎麼算的? 看這個圖紙就是軸線出來1050,也就是長度是2100,如果是預算彎鉤減掉板保護層,施工在此基礎上再減掉30左右,因為現場施工會有誤差。
問題十:混凝土頂板負筋怎麼計算 1.負筋長度=負筋凈長度+左彎折+右彎折;
2.負筋根數=(布筋范圍-扣減值)/布筋間距+1;
3.分布筋長度=負筋布置范圍長度-負筋扣減值;
4.負筋分布筋根數=負筋輸入界面中負筋的長度/分布筋間距+1;
樓板負彎矩鋼筋懸掛施工方法對於控制樓板負彎矩鋼筋保護層厚度在實踐中有極好的效果,但也有一部分工程,盡管使用了該「懸掛法」,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在檢測中合格點率仍然較低,究其原因,問題出在管理不到位,使用方法不當。因此,加強管理是質量的根本保證,不能因為新工法而疏於管理。
樓板負彎矩鋼筋懸掛施工方法應注意以下事項:
(1)每側負鋼筋網宜用兩根以上粗筋懸掛,單根效果不佳;
(2)粗筋長度宜≥3m,直徑宜選Ф20以上或剛度較大的鍍鋅鋼管),這樣既能保證支座的整體剛度,且解扣方便;
(3)負鋼筋必須與懸掛筋逐點綁扎;
( 4)粗筋宜兩端設固定撐腳,其餘用活動馬蹄鐵支撐,支撐高度要准確。
樓板負彎矩鋼筋懸掛施工方法是在常規鋼筋保護層支撐支墊的基礎上進行的,常規的對鋼筋的支撐支墊不能省略。
㈢ 負彎矩筋的長度確定是以什麼作為依據的怎麼算
負彎矩筋只要能夠覆蓋樑上負彎矩為0 的地方就夠了。彎矩正負約定為是構件下凹為正,上凸為負(正負是上部受拉為負,下部受拉為正)。在樓板中配置負彎矩筋,其實就是為了防止樓板因為自重產生的力導致支座發生向上彎曲而設計。就像樓板當板跨大於4米的時候板中心要有一個1/1000~3/1000的起拱。
框架梁支座負筋伸入跨內的長度 03G101-1和11G101-1平法圖集上都有規定,如框架梁第一排支座負筋伸入跨內為相鄰兩跨之大值的凈跨的LO/3,第二排為LO/3,非框架梁端支座負筋長度取值為LO/5,框支梁第二排為LO/3而非LO/4。
(3)壓型鋼板負彎矩鋼筋如何計算擴展閱讀
為抵抗負彎矩而設置的鋼筋就叫負彎矩筋,在工地上常常簡稱為「負筋」,一般來說,常碰到的負彎矩筋有兩種,一種是樓板與梁交接的地方,也就是樓板「生根」的地方,在這個地方,在樓板受力的影響下,應該是梁面受力。
對樓板來說,這就是負彎矩筋,一般長度為跨過梁面1米左右;另一種就是梁的支座處,因為梁支座兩端受剪力,在梁支座處,存在負彎矩,這是一個關鍵部位,常按錨固要求放一定的負筋,在工地施工當中,這是一個很重要也很嚴格的檢查要點,它一定不能少,因為它太重要了。
㈣ 板的鋼筋怎麼算
板底筋:長度=軸距+5d+5d,根數=(垂向軸距-2條軸線梁靠板內寬度-2*50)/間距= 向上取整
負筋:長度=設旦臘纖計標注(看設計說明,標注值是否包含梁寬)+2彎鉤(彎鉤長度=板厚-2保護層厚度)。。。注意邊模仿跨負筋的局則錨固長度! ,根數同上
分布筋:長度=軸距-2邊負彎矩筋的長度+150*2,根數=(負彎矩筋伸出梁外長度-50)/間距= 向上取整
㈤ 壓型鋼板的配筋計算怎麼辦
這是一個對於結構設計老生常談的問題,今天就這個問題談一下我的看法。
關於壓型鋼板的配筋計算,我們分兩個問題來解釋,一個是上部鋼筋(包括負彎矩鋼筋)的問題,一個是下部受力鋼筋的問題。
上部鋼筋,也叫分布鋼筋,溫度鋼筋,起的作用主要是抵抗四溫度變化和混凝土收縮在垂直於板跨方向所產生的拉應力。一般鋼筋直徑不應小於6mm,間距不大於250mm。而壓型鋼板樓板的上部鋼筋計算方法和普通混凝土樓板相同,按照此方式計算即可。
上部鋼筋還包括負彎矩鋼筋,它的作用是為了避免板受力後,在支座上部出現裂縫,通常是在這些部們上部配置受拉鋼筋,這種鋼筋稱為負筋。尤其在壓型鋼板連續跨鋪設時,或者在梁的支座處會產生負彎矩,而計算是根據荷載計算支座處的負彎矩而配置相應的鋼筋,其直徑不應小於8mm,間距不應大於200mm。
下部鋼筋,主要是承受正彎矩,根據壓型鋼板的類型可以按照組合樓板和非組合樓板兩個方面來考慮。
非組合樓板,壓型鋼板主要起模板作用,所以,起到承擔受力作用的主要是正彎矩鋼筋,所以在計算時,按照普通混凝土樓板一樣計算,由於鋼筋是在布置在壓型鋼板的板肋中,所以要注意壓型鋼板板肋的間距,按照板肋的間距來布置受力鋼筋。
組合樓板,壓型鋼板不僅僅起模板的作用,而也可以代替板底受力鋼筋,所以可以根據荷載及跨距情況,可不另配置受力鋼筋,而壓型鋼板主要選用的是閉口壓型鋼板。正常使用階段壓型鋼板的配筋計算,主要是把壓型鋼板的用鋼量折算成鋼筋的用量,計算是否滿足抗彎要求。而另一個方面,在火災情況下,僅僅考慮壓型鋼板的有效使用部分的用鋼量是否滿足火災時的抗彎要求。如果均能夠滿足,則無須配置鋼筋,如果僅僅在使用階段滿足,而火災階段不滿足,則需配置耐火鋼筋。
無論是上部鋼筋還是下部鋼筋均需考慮樓板的保護層厚度,下部鋼筋尤其不允許直接放置在壓型鋼板上面。
以上是我關於壓型鋼板的配筋計算的一些看法。
回答者:上海樂上建材耿勇
㈥ 框架梁中的三排負彎矩鋼筋怎樣計算
框架梁中第三排支座負彎筋長度按伸入梁1/4跨度計算。
框架梁中支座負彎筋伸入梁的長度按下:
上面第一排: 伸入梁1/3跨度;
上面第二排: 伸入梁1/4跨度;
上面第三排及以下: 伸入梁1/4跨度。
㈦ 什麼叫做負彎矩鋼筋的分布筋如何計算長度
跟負筋垂直的鋼筋
如要手工計算,分布筋長度為:板支座負筋中分布筋所在板跨凈長度減去兩側板支座負筋長度加和支座負筋的搭接(一般搭接為15D,並且不小於200)
㈧ 混凝土頂板負筋怎麼計算
1.負筋長度=負筋凈長度+左彎折+右彎折;
2.負筋根數=(布筋范圍-扣減值)/布筋間距+1;
3.分布筋長度=負筋布置范圍長度-負筋扣減值;
4.負筋分布筋根數=負筋輸入界面中負筋的長度/分布筋間距+1;
樓板負彎矩鋼筋懸掛施工方法對於控制樓板負彎矩鋼筋保護層厚度在實踐中有極好的效果,但也有一部分工程,盡管使用了該「懸掛法」,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在檢測中合格點率仍然較低,究其原因,問題出在管理不到位,使用方法不當。因此,加強管理是質量的根本保證,不能因為新工法而疏於管理。
樓板負彎矩鋼筋懸掛施工方法應注意以下事項:
(1)每側負鋼筋網宜用兩根以上粗筋懸掛,單根效果不佳;
(2)粗筋長度宜≥3m,直徑宜選Ф20以上或剛度較大的鍍鋅鋼管),這樣既能保證支座的整體剛度,且解扣方便;
(3)負鋼筋必須與懸掛筋逐點綁扎;
(
4)粗筋宜兩端設固定撐腳,其餘用活動馬蹄鐵支撐,支撐高度要准確。
樓板負彎矩鋼筋懸掛施工方法是在常規鋼筋保護層支撐支墊的基礎上進行的,常規的對鋼筋的支撐支墊不能省略。
㈨ 樑上的負彎矩筋長度怎麼簡單計算啊
第一排負彎矩筋長度為梁跨度的1/3
第二排負彎矩筋長度為梁跨度的1/4
詳見16G101-1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