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鋼筋的代換規則 計算公式
鋼筋代換計算公式
鋼筋代換計算公式 一、 抗彎承載力(強度)驗算:單筋矩形截面受彎構件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基本公式為:
M≤Mu=fyAs(ho-fyAs/2a1fcb)
當砼強度等級超過C50,a1取1.0.
鋼筋代換後的截面強度: fy2As2(ho2-fy2As2/2fcb)≥fy1As1(ho1-fy1As1/2fcb)
fy2---擬代換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
fy1---原設計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
As2---擬代換鋼筋的截面面積
As1---原設計鋼筋的截面面積
ho2---擬代換鋼筋合力作用點至構件截面受壓邊緣的距離
ho1---原設計鋼筋合力作用點至構件截面受壓邊緣的距離
fc---砼抗壓強度設計值
b---構件截面寬度
二、鋼筋代換抗剪承載力(強度)驗算:鋼筋砼受彎構件,當配有箍筋和彎起鋼筋時,其:斜截面受剪承載力的計算公式為:
v≤0.7ftbho+1.25fyvAsvho/s+0.8fyAstysinαs,
αs---斜截面上彎起鋼筋與構件縱向軸向的夾角,一般取αs=45°,當梁截面較高時取αs=60° 即鋼筋砼受彎斜截面所承受的剪力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1.砼承擔的剪力;
2、箍筋承擔的剪力;
3、彎起鋼筋 承擔的剪力。
其中:箍筋所承擔的剪力為:
vsv=1.25fyvAsvho/s, 所以,
(1)、箍筋代換應滿足:
fyv2Asv2/s2≥fyv1Asv1/s1
fyv2---擬代箍筋換的抗拉強度設計值
fyv1---原設計箍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
Asv2---擬代換箍筋截面積
Asv1---原設計箍筋截面積
s2---擬代換箍筋沿構件長度方向上的距離
s1---原設計箍筋沿構件長度方向上的距離
彎起鋼筋所能承載的剪力為:
vsb=0.8fyAsbsinαs,所以, (
2)、彎起鋼筋代換後應滿足:
fy2Asb2≥fy1Asb1
fy2---擬代換彎起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
fy1---原設計彎起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
Asb2---同一彎起平面內擬代換彎起鋼筋的截面積
Asb1---同一彎起平面內原設計彎起鋼筋的截面積
當fy2Asb2<fy1Asb1時,即擬代換彎起鋼筋抗力小於原設計彎起鋼筋的抗力時,可通過適當增強箍筋的方法補強。
(3)、箍筋代換量計算:
Fyv2Asv2/s2≥fyv1Asv1/s1+2vj/3ho
Fyv2---擬代換箍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
fyv1---原設計箍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
Asv2---擬代換箍筋截面積
Asv1---原設計箍筋截面積
s2---擬代換箍筋沿構件長度方向上的間距
s1---原設計箍筋沿構件長度方向上的間距
ho---構件截面有效高度
vj---彎起鋼筋代換引起斜截面抗剪承載力(強度)
(4)、降低值的計算式:
Vj =0.8(fy1Asb1-fy2Asb2) sinαs
三、 鋼筋代換抗裂驗算:
構件最大裂縫寬度計算:
ωmax =αcrΨσsk(1.9c+0.08deq/ρte)Es
ωmax---構件最大裂縫寬度
αcr---構件受力特徵系數(對受彎構件取αcr=2.1)
Ψ---裂縫間縱向受拉鋼筋應變不均勻系數
Es---鋼筋彈性模量
deq---受拉區縱向鋼筋的等效直徑,deq =Σnid²i/Σniυidi
ρte---按有效受拉砼截面面積計算的縱向受拉鋼筋配筋率;在最大裂縫寬度計算中,當ρte<0.01時, 取0.01;ρte=(As+Ap)/Ate
c---最外層縱向受拉鋼筋外邊緣至受拉區底邊的距離(mm):當c<20時,取20;當c>6時,取65 當:Ψ<0.2時,取0.2;Ψ>1時,取1;
對直接承受重復荷載的構件取Ψ=1;
Ψ=1.1-0.65ftk/ρteσsk
σsk---按荷載效應的標准組合計算的鋼筋砼縱向受拉鋼筋的應力,對受彎構件:
σsk =Mk/0.87hoA
Ⅱ 圓鋼間距代換 代肋鋼筋間距怎麼算
你應該找一個
鋼筋代換
的表,在結構設計方面的書上會有的。原則是每米范圍內鋼筋截面積大於等於原截面積。至於
圓鋼
換帶肋鋼筋,由於兩者強度不一樣,最好查相應表格或使用理正結構設計軟體,網上搜一下,免費的
Ⅲ 鋼筋代換怎樣計算我用直徑8的代替直徑10的,原來間距200,代換後直徑8的間距應是多少
一般情況下,鋼筋代換採用等強代換的原則——即代換後的單位面積上專的鋼筋(總)強度屬不低於代換前的。
如果你這兩種鋼筋強度一樣,那麼等面積代換就可以了,即A『 = A;如果這兩種鋼筋的強度不一樣,那就還要乘以 強度系數=f』(代換後的鋼筋強度)/ f(被代換的鋼筋強度)。
以你的為例,當二者強度相等時,10@200的面積是每米排放5根,面積 393mm2,換成8以後,應該排放393/50.3=7.8,取整後為每米8根,間距為1000/8=125。當強度不等時,將此鋼筋數乘以強度系數後再計算間距。
Ⅳ 用18#鋼筋代替22#鋼筋的計算公式是怎麼換算的
等截面抄代換:一般指原設計襲鋼筋和代換鋼筋的材質(設計強度)相同,但直徑不同的代換,其計算公式為:
代換鋼筋間距=(代換鋼筋理論重量/原設計鋼筋理論重量)*原設計間距
代換後鋼筋總的截面積不變。例如18的公稱面積254.5mm2,22的公稱面積380.1mm2。例如2跟22的鋼筋面積2*380.1/254.5=3根18的
Ⅳ 鋼筋間距20cm,φ18的鋼筋怎麼換算成φ16的鋼筋間距是多少
同強度等級鋼筋的直徑-間距代換公式是:鋼筋截面積與間距成反比,計算出的間距尾數回偏安全取答為5mm結尾。φ18的截面積254.5m㎡, φ16的截面積201.1m㎡。
算成φ16的鋼筋間距=(201.1/254.5)×200=158.04 取為155m。OK!
Ⅵ 鋼筋間距怎麼換算。比如Φ10的間距150mm,用Φ12的間距應該是多少。怎麼換算的
Φ10的間距150mm,用Φ12的間距應該是200mm。按等截面代換公式計算。結構計算手冊上有公式。但受力鋼筋的最大間距要按規范的要求設置。
Ⅶ 鋼筋代換,直徑18的二級鋼間距250,換成直徑多少的三級鋼間距300求計算過程
直徑18的二級鋼間距250,換成直徑多少的三級鋼間距300?
這是等強度代專換(等級相同的鋼筋可用屬等面積代換,等級不同的鋼筋必須用等強度代換)。
按理論計算 換成直徑18.04494389的鋼筋正好,但由於沒有這種規格的鋼筋,所以嚴格按規范的話要用直徑20的鋼筋,一般在實際情況下 用直徑20的鋼筋應該是可以的。
計算如下(設換成後的鋼筋直徑為X):
列式 18的平方*335*250=X的平方*400*300
則 27135000=X的平方*400*300
2713500/(400*300)=X的平方
X=18.04494389
生命愉悅!有用請採納。
Ⅷ 鋼筋代換計算方法
強度代換是基本方法,強度1×面積1≥強度2×面積2。鋼筋的直徑往往與抗裂有關,規范上也有構造要求,建議鋼筋代換,最好通過設計者的驗算。
Ⅸ 鋼筋代換的原則及公式
鋼筋等截面及等強度代換
鋼筋理論重量:
理論重量=0.00617*d^2(kg/m)
強度系數(設計強度):
Ⅰ級鋼2.4
Ⅱ級鋼3.4
Ⅲ級鋼3.8
(1)等截面代換:一般指原設計鋼筋和代換鋼筋的材質(設計強度)相同,但直徑不同的代換,其計算公式為:
代換鋼筋間距=(代換鋼筋理論重量/原設計鋼筋理論重量)*原設計間距
[例] 某設計採用了圓10鋼筋,間距180mm配筋,因圓10鋼筋無貨,擬用圓8代換,代換鋼筋的間距應是多少?
代換鋼筋間距=0.395/0.617*180=115(mm)
(2)按理論重量代換鋼筋根數:適用於採用根數配筋時,計算公式為:
代換鋼筋根數≥原設計鋼筋理論重量/代換鋼筋理論重量*原設計根數
[例]某設計配筋為10根圓10,擬用圓8代換,代換後應是多少根?
代換鋼筋根數=0.617/0.395*10=15.62,取定16根。
採用根數代換時, 一定要注意構造要求。
(3)等強度代換:一般指原設計鋼筋與代換鋼筋的規格(直徑)相同或者不同,但材質(設計強度)不同時的代換,其計算公式為:
代換鋼筋間距=(代換鋼筋理論重量*代換鋼筋強度系數)/(原設計鋼筋理論重量*原設計鋼筋強度系數)*原設計間距(mm)
[例]原設計圓10間距180mm(Ⅰ級鋼),現採用圓8代換(Ⅱ級鋼),代換鋼筋的間距應是多少?
代換鋼筋間距=(0.395*3.4)/(0.617*2.4)*180=163(mm)
(4)按強度代換鋼筋根數:適用於設計採用根數配筋時,計算公式如下:
代換鋼筋根數≥(原設計鋼筋理論重量*原設計鋼筋強度系數)/(代換鋼筋理論重量/代換鋼筋強度系數)*原設計根數
[例]原設計採用4根圓25(Ⅰ級鋼),若用圓22(Ⅱ級鋼)代換鋼筋,需要幾根?
代換鋼筋根數=(3.85*2.4)/(2.98*3.4)*4=3.65,取定4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