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計算柱頂鋼筋時,如何區分外側鋼筋和內側鋼筋啊
靠外圍的柱子,外側面的那一排鋼筋,邊柱就是一邊,角柱就要兩邊了。 角柱不是要兩層嗎。
2. 柱鋼筋外側根數
在橫向只有紅色的4根,可以彎作樑上部縱向鋼筋。如圖:
3. 這個只表現出外側鋼筋,那內側筋怎麼看啊,和外側筋一樣嗎
按《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2010第9章處理
9.3.6 柱縱向鋼筋應貫穿中間層的中間節點或端節點,接頭應設在節點區以外。
柱縱向鋼筋在頂層中節點的錨固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柱縱向鋼筋應伸至柱頂,且自梁底算起的錨固長度不應小於la。
2 當截面尺寸不滿足直線錨固要求時,可採用90°彎折錨固措施。此時,包括彎弧在內的鋼筋垂直投影錨固長度不應小於0.5lab,在彎折平面內包含彎弧段的水平投影長度不宜小於12d(圖9.3.6a)。
3 當截面尺寸不足時,也可採用帶錨頭的機械錨固措施。此時,包含錨頭在內的豎向錨固長度不應小於0.5lab(圖9.3.6b)。
4 當柱頂有現澆樓板且板厚不小於100mm時,柱縱向鋼筋也可向外彎折,彎折後的水平投影長度不宜小於12d。
9.3.7 頂層端節點柱外側縱向鋼筋可彎入梁內作樑上部縱向鋼筋;也可將樑上部縱向鋼筋與柱外側縱向鋼筋在節點及附近部位搭接,搭接可採用下列方式:
1 搭接接頭可沿頂層端節點外側及梁端頂部布置,搭接長度不應小於1.5lab(圖9.3.7a)。其中,伸入梁內的柱外側鋼筋截面面積不宜小於其全部面積的65%;梁寬范圍以外的柱外側鋼筋宜沿節點頂部伸至柱內邊錨固。當柱外側縱向鋼筋位於柱頂第一層時,鋼筋伸至柱內邊後宜向下彎折不小於8d後截斷(圖9.3.7a),d為柱縱向鋼筋的直徑;當柱外側縱向鋼筋位於柱頂
第二層時,可不向下彎折。當現澆板厚度不小於100mm時,梁寬范圍以外的柱外側縱向鋼筋也可伸入現澆板內,其長度與伸入梁內的柱縱向鋼筋相同。
2 當柱外側縱向鋼筋配筋率大於1.2%時,伸入梁內的柱縱向鋼筋應滿足本條第1款規定且宜分兩批截斷,截斷點之間的距離不宜小於20d,d為柱外側縱向鋼筋的直徑。樑上部縱向鋼筋應伸至節點外側並向下彎至梁下邊緣高度位置截斷。
3 縱向鋼筋搭接接頭也可沿節點柱頂外側直線布置(圖9.3.7b),此時,搭接長度自柱頂算起不應小於1.7lab。當樑上部縱向鋼筋的配筋率大於1.2%時,彎入柱外側的樑上部縱向鋼筋應滿足本條第1款規定的搭接長度,且宜分兩批截斷,其截斷點之間的距離不宜小於20d,d為樑上部縱向鋼筋的直徑。
4 當梁的截面高度較大,梁、柱縱向鋼筋相對較小,從梁底算起的直線搭接長度未延伸至柱頂即已滿足1.5lab的要求時,應將搭接長度延伸至柱頂並滿足搭接長度1.7lab的要求;或者從梁底算起的彎折搭接長度未延伸至柱內側邊緣即已滿足1.5lab的要求時,其彎折後包括彎弧在內的水平段的長度不應小於15d,d為柱縱向鋼筋的直徑。
5 柱內側縱向鋼筋的錨固應符合本規范第9.3.6條關於頂層中節點的規定。
4. 圖集上說 柱外側縱筋面積的65%伸入梁內是多少那「柱外側縱筋面積」如何計算
您說的應該是抄平法圖集上的襲註明。框架梁、柱交接處(指頂層邊柱)柱外側縱筋深入梁內(從柱內邊與梁接茬處開始計算)的鋼筋數量不小於外側縱筋的65%;其它35%部分縱筋部分彎向同方向不小於12D(第二層鋼筋),剩餘部分(第一層鋼筋)彎至柱內側時,向下彎折不小於8D。
5. 柱外側縱筋和內側縱筋根數如何判斷
內側筋就是在它最近的側面有梁板等其他構件,反之就是外側筋
6. 柱外側鋼筋
由於你的截圖只是柱子的截面,所以不能看出外側鋼筋是哪些;
要知道哪些是外側鋼筋,要知道梁放在柱子的哪邊,所以得結合梁配筋圖才能看出
下圖我假設出梁的位置後確定外側鋼筋,圈出來就是外側鋼筋
7. 內,外側鋼筋 怎麼區分啊
你站在建築物內,面對構件,靠你身體這側就是內側水平筋。那相對應過去的就是外側水平筋。
8. 何為角柱的外側鋼筋,何為內側鋼筋,到底怎麼劃分,還有減力牆外內側鋼筋怎麼區分
角柱外側既是建築的外圍方向的鋼筋
內側即有梁連接部位的鋼筋
剪力牆鋼筋為豎向和水平之分
外側一般為水平筋(也有時候豎向筋放外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