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框架柱箍筋有兩種鋼筋時的表示方法,各是什麼
區分內箍和外箍。示例:8@150(外箍)、8@100(內箍)。
知識點延伸:
箍筋表示方法專:
⑴ φ10@100/200(2) 表示箍筋為屬φ10 ,加密區間距100,非加密區間距200,全為雙肢箍。
⑵ φ10@100/200(4) 表示箍筋為φ10 ,加密區間距100,非加密區間距200,全為四肢箍。
⑶ φ8@200(2) 表示箍筋為φ8,間距為200,雙肢箍。
⑷ φ8@100(4)/150(2) 表示箍筋為φ8,加密區間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區間距150,雙肢箍。
⑵ 一般情況下柱子內的鋼筋有哪幾種有哪些構造規定
柱子內的鋼筋只有縱向鋼筋和箍筋,拉勾筋也是單肢箍筋。
構造規定很多,因柱子功用不同而不同,框架柱、獨立柱、構造柱,抗震等級不同而不同。樓主可自閱設計規范,或指定什麼柱提問,徵答。
⑶ 框架柱的鋼筋量什麼算謝謝~~
在各種混凝土構件的鋼筋計算中,柱筋的計算是相對比較容易的。
主筋的演算法:基礎與首層柱。由柱基底開始,一般是在混凝土基礎最底部扣去鋼筋保護層開始起,上邊至基礎頂面,計算高度的時候加上一個搭接倍數就行了;2首層由基礎頂面開始,算至一層層高,仍然加上一個搭接倍數就可。3頂層柱筋有圖示尺寸按圖計算,沒有圖你可以算至頂層樓板底加上一個錨固長度就可以了。
計算的公式不太需要吧,關鍵就是如何計算搭接倍數和錨固長度。這個是有規定的,和混凝土強度等級以及抗震烈度有關,圖紙一般都有標明,並且也有圖集規范規定。例如:主筋20mm,搭接倍數36倍D,錨固長度30倍D。你就可以根據直徑D(20mm)乘以倍數計算了。
再說箍筋。計算箍筋的關鍵有兩個,一是箍筋的數量,二是箍筋的長度。這個比主筋計算稍麻煩一些,不過也是有章可循。先說數量:根據柱高和圖紙規定的間距可以計算出數量,但是要注意箍筋加密問題,圖紙標了好說,不標的話要結合圖紙設計抗震級別和規范的規定,一般在柱頂和柱底各1m范圍內(也有其它情況)為箍筋加密區,這樣數量就可以先確定了;然後是長度,這個計算方法各地沒有統一的標准,但計算原則基本一樣。拿我們唐山來說,計算箍筋首先根據柱外圍周長,扣去混凝土保護層,減去鋼筋加工延長值,加上主筋直徑所佔的一點尺寸,最後加上兩個彎鉤長度就可以了。聽起來很復雜,其實比較容易,並且一旦掌握就萬變不離其宗了。
我沒有畫圖,相信上面的內容應該可以幫助你了。如果不清楚,希望有資料的朋友給他再進一步說明。
⑷ 鋼筋混凝土柱子有哪些種類
按截面形狀分矩形柱、圓形柱、工字型柱,異形柱……
按受力狀態分框架柱、排架柱……
⑸ 柱子鋼筋怎麼算
不同的柱子鋼筋有不同的演算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柱主筋 :基礎插筋=基礎底板厚度-保護層+伸入上層的鋼筋長度+Max{10D,200mm}
柱縱筋 :KZ中間層的縱向鋼筋=層高-當前層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層伸出樓地面的高度
柱箍筋 :KZ中間層的箍筋根數=N個加密區/加密區間距+N+非加密區/非加密區間距-1
角柱 :角柱頂層縱筋長度=層凈高Hn+頂層鋼筋錨固值
外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柱頂部第一層≧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8d
柱頂部第二層≧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
內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
外側鋼筋錨固長度:=Max{1.5Lae ,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
柱頂層縱筋長度:=層凈高Hn+頂層鋼筋錨固值
(5)柱子鋼筋有哪些擴展閱讀
柱子定義1
工程結構中主要承受壓力,有時也同時承受彎矩的豎向桿件,用以支承梁、桁架、樓板等。
分類:柱按截面形式分為方柱、圓柱、管柱、矩形柱、工字形柱、H形柱、T形柱、 L形柱、十字形柱、雙肢柱、格構柱;按所用材料分為石柱、磚柱、砌塊柱、木柱、鋼柱、鋼筋混凝土柱、勁性鋼筋混凝土柱、鋼管混凝土柱和各種組合柱;按柱的破壞特徵或長細比分為短柱、長柱及中長柱。
柱子定義2
柱——日本琵琶的弦馬稱為柱。用朴木作成。但築前琵琶的柱是與背板用同種木料製成,表面貼有竹片。保留中國唐風的雅樂琵琶,因為把弦按在柱上發音的緣故,柱比較低;借鑒了印度弦樂器風格的盲僧琵琶,通過把柱與柱之間的弦縱向按入,有時候會高純四度,為了小幅度作出微妙的高音,所以柱被做得很高。日本琵琶不象琉特琴、吉他或中國琵琶那樣,設每半音進行調整的眾多的柱,而是只設置四~五根的柱。現代合奏中用的琵琶大部分為五根柱。
柱子定義3
明清傢具部件名稱。主要承受軸向壓力的長條形木條,一般為豎立式,用以支承框面,如腿柱、矮柱等。
⑹ 柱中有哪些鋼筋,分別起什麼作用
柱中有:縱向受力鋼筋和箍筋(包括內箍和拉鉤)。
縱向鋼筋:
1、承受軸向壓力
2、壓彎共同作用
箍筋
1、定位
2、與縱筋一起形成骨架
3、防止縱筋在受壓後外凸
4、抗剪
⑺ 柱子鋼筋的搭接有哪些要求
柱子鋼筋的搭接的要求有:
(1)加密區內不可以搭接
(2) 搭接位置基礎頂面三分之一 樓面六分之一
具體要求:
主要是指綁扎搭接,關於搭接位置,各種構件各有各的要求,不可一概而論。有些重要構件,當受力縱筋直徑超過規定值,16或22或 25或28時,就不允許綁扎搭接而只許機械連接,甚至不允許出現連接點。
作為鋼筋工,最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知曉鋼筋在各構件中各部位的物理作用,鋼筋在混凝土中主要起受拉作用,其次起受剪作用,受剪其實是受拉的一種變形,再次起受扭作用。
鋼筋的接頭,是這根鋼筋的薄弱點,往壞處想,便是危險點或者是事故點,所以要格外加小心,要注意,要把這個不良點放在不吃勁的地方。
鋼筋的接點,一不能放在受拉最大處,二不能放在受剪處,三不能放在受扭最大處。
正彎矩梁的凈跨度中段下部三分之一是受拉最大部位,越靠近跨中受拉力越大;凈跨度距支座的三分之一區段內是受剪最大部位而且越靠近支座受剪力越大;凈跨度下部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之間靠近支座這兩小段受拉力最小受剪力也最小,所以這里被確定為連接區,跨中上部受拉力最小,也被確定為連接區。負彎矩梁即反梁的受力道理與此相反,遇到反梁,您就倒過來思索,在腦子里過電影,便一目瞭然,如101-3《筏型基礎》裡面的基礎梁則是。
在連接區,如果只有兩根縱筋,我想可以把搭接頭設在同一區段內,把錨固長度乘以1.6系數,即按100%接頭面積百分率來取,如果超過4根筋,最好是隔一搭一或隔三搭一,搭接修正系數取1.4或1.2。
至於柱子鋼筋的搭接部位,首先區分是什麼柱,對於框架柱,要執行101-1圖集,只要是「非連接區」,便可搭接。非連接區便是箍筋的加密區,在底層,不一定是一層有可能是地下室,柱凈高度下部三分之一,在底層柱凈高度上部的六分之一及以上各層柱凈高度靠近上下兩頭的六分之一不小於500mm范圍,都是箍筋加密區也是非連接區。
箍筋加密區等於非連接區是柱子偏心受拉力的集中處,鋼筋連接點是薄弱處,所以這兩處不可共存,文字理論之要領其實也很簡單。
至於構造柱和普通柱,搭接位置就在嵌固部位之上,不適用於101圖集。
剪力牆鋼筋的搭接與眾不同,豎向鋼筋的搭接分兩種類型,一二級抗震和鋼筋直徑大於28時的搭接頭需要錯開,中間隔500mm;三四級抗震和鋼筋直徑小於28時的搭接頭可在同一區段內,搭接長度均為錨固長度的1.2倍。
⑻ 框架柱的縱向鋼筋配置有哪些
這個問題,在03G101-1里的用語是「不宜」,關於此點,專門有人問了陳青來教授(03G101的編者),現在把問題和回答復制如下: 問題(4):柱上端「非連接區」? 《03G101圖集》規定,柱的下部,即在樓板梁的上方有一個「非連接區」(是個箍筋加密區),縱筋的接頭只能在「非連接區」以上部位(也就是柱的中部)進行。然而,圖集沒有規定在柱的上部有沒有「非連接區」?例如,在柱上部的箍筋加密區或者在柱樑的交叉部位允許不允許縱筋連接? 事實上,有的施工人員在上述的柱上述區域進行了鋼筋接頭。這樣,他在柱中部有一個鋼筋接頭,在柱上部又有一個鋼筋接頭,違背了「同一縱向受力鋼筋不宜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接頭」的規定。(見《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不過,上述規范的用語是「不宜」,並沒有強制規定。因此,請教一下上述柱縱筋的接頭問題如何解釋?如何執行?其中有什麼理論根據? 提問者可能是指00G101,03G101-1中從下層柱的上部到上層柱的下部形成的非連接區是連續的。規范對此規定是「不宜」,未做強制規定,國家建築標准設計的規定偏嚴,對保證質量有好處。如果難以做到,結構設計師可以對此規定進行變更。規范用語「不宜」,反映了中國人的辨證思維。 由此看來,你們目前所能做的,就是跟設計溝通了。在保證機械連接質量的前提下,請設計給出個設計變更(或說明),現場的實際情況可以跟設計如實交代,有必要的話可以把設計請到現場,我想如果設計院比較通情達理,這個做法應該是可行的。
⑼ 柱子鋼筋的搭接有哪些要求
柱子鋼筋的搭接的要求有:
(1)加密區內不可以搭接
(2) 搭接位置基礎頂面三分之一 樓面六回分之一
具體要求:答
主要是指綁扎搭接,關於搭接位置,各種構件各有各的要求,不可一概而論。有些重要構件,當受力縱筋直徑超過規定值,16或22或 25或28時,就不允許綁扎搭接而只許機械連接,甚至不允許出現連接點。
作為鋼筋工,最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知曉鋼筋在各構件中各部位的物理作用,鋼筋在混凝土中主要起受拉作用,其次起受剪作用,受剪其實是受拉的一種變形,再次起受扭作用。
剪力牆鋼筋的搭接與眾不同,豎向鋼筋的搭接分兩種類型,一二級抗震和鋼筋直徑大於28時的搭接頭需要錯開,中間隔500mm;三四級抗震和鋼筋直徑小於28時的搭接頭可在同一區段內,搭接長度均為錨固長度的1.2倍。
鋼筋搭接是指兩根鋼筋相互有一定的重疊長度,用扎絲綁扎的連接方法,適用於較小直徑的鋼筋連接。一般用於混凝土內的加強筋網,經緯均勻排列,不用焊接,只須鐵絲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