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鋼筋間距是什麼意思
鋼筋間距的意思是指單根鋼筋形心之間距離,凈距一般會特別說明,凈距一般在考慮構造時候才會提到,比如最小凈距是為保證握裹力,有時要考慮施工因素等。
例如:
板受力鋼筋的排距指底排筋與上排筋(若有)或負彎矩鋼筋間的距離。
柱受力鋼筋的間距指同側鋼筋之間的距離,柱受力鋼筋的排距指不同側鋼筋之間的距離。
梁受力鋼筋的間距是平行於水平面的某排鋼筋中主筋之間的距離,排距是上下不同排鋼筋之間的距離。
牆受力鋼筋的間距、排距確定相當於雙層板配筋豎立起來,同一鋼筋幫扎網中豎向或水平鋼筋之間的距離為間距,不同鋼筋幫扎網之間的距離是排距。
(1)構造鋼筋間距不大於200mm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鋼筋間距的計算:
1、承受鋼筋長度為板的長度(或寬度)減去保護層厚度在加兩端各一個彎鉤長度。
2、受力鋼筋根數應為板的有效配筋范圍長度除以鋼筋間距加1,出現小數無論是否大於0.5均應進位。
3、負筋彎鉤(直鉤)長度一般取板厚減去鋼筋保護層厚度。
鋼筋的綁扎應該符合以下的規定:
1、鋼筋的交點須用鐵絲扎牢。
2、板和牆的鋼筋網片,另須在中間部分的相交點可相間隔交錯的扎牢,但要保證受力鋼筋不發生位移。雙向受力鋼筋網片,須全部扎牢。
3、梁和柱的鋼筋,除了設計有要求外,箍筋應於受力筋垂直設置。
4、板、次梁與主梁交叉處、板的鋼筋在上,次梁鋼筋居中,主梁的鋼筋在下;當有圈樑或墊梁時,主梁的鋼筋在上。
⑵ 梁構造鋼筋箍筋間距是多少
你是這個意思吧,梁側面構造鋼筋上的拉鉤吧,,一般是梁箍筋非加密區箍筋間距的2倍間距
⑶ 鋼筋間距200mm允許偏差小於等於20mm怎麼理解
理解:尺量連續三檔,取最大偏差值,其最大允許偏差值正值或負值不大於20mm為合回格點答,正值或負值超過了規定的允許偏差值20mm則為不合格點。
項目:綁扎鋼筋,橫向鋼筋間距,允許偏差:±20(mm),檢驗方法:尺量連續三檔,取最大偏差值。
⑷ 板內鋼筋間距
1、板中受力鋼筋的間距,當板厚不大於150mm時不宜大於200;當板厚大於150mm時不宜大於板版厚的1.5倍,且不宜大於250mm。
2、板中的權受力鋼筋間距不應小於70mm,當板厚≤150mm,不宜大於200mm,當板厚>150mm,不宜大於1.5h,且不宜大於300mm,由板中伸入支座的下部鋼筋,其間距不應大於400mm。
(4)構造鋼筋間距不大於200mm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板內鋼筋分布筋的出現的位置:
1、出現在單向板中,布置在受力鋼筋的上部,屬於構造鋼筋。(滿足構造要求,對不易計算和沒有考慮進去的各種因素,所設置的鋼筋為構造鋼筋。)
2、板的上部的鋼筋,放在最上面的就是受力筋,抵抗負彎矩的,之下的就是分布筋!正彎矩筋布置在下的鋼筋為受力筋,在之上垂直分布的鋼筋為分布筋,­負彎矩筋(如懸挑板 )相反,在下的鋼筋為分布筋,在之上的鋼筋為受力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分布筋
⑸ 樑上部鋼筋和下部鋼筋間距過小
1.梁縱向受力鋼筋的直徑:當梁高h≥300mm時,不應小於10mm;當梁高h<300mm時,不應小於8mm。
2.梁縱向受力鋼筋水平方向的凈間距(圖9-14):對上部鋼筋不應小於30mm和1.5d(d為鋼筋的最大直徑);對下部鋼筋不應小於25mm和d。梁的下部縱向鋼筋配置多於兩層時,兩層以上鋼筋水平方向的中距應比下面兩層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層鋼筋之間的凈間距不應小於25mm和d。
圖9-14 梁的鋼筋凈距
3.簡支梁和連續梁簡支端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伸入支座的錨固長度las(圖9-15),應符合下列規定;當梁中混凝土能擔負全部剪力時,las≥5d;當梁端剪力大於混凝土擔負能力時,對帶肋鋼筋las≥12d,對光圓鋼筋las≥15d。
圖9-15 縱向受力鋼筋伸入梁簡支支座的錨固
當下部縱向受力鋼筋伸至梁端尚不足las時,應採取在鋼筋上加焊錨固鋼板或將鋼筋焊接在梁端預埋件上等有效錨固措施。
4.框架梁或連續梁的上部縱向鋼筋應貫穿中間節點或中間支座范圍(圖9-16)。該鋼筋節點或支座邊緣伸向跨中的截斷位置應滿足受彎承載力與錨固要求。
框架梁或連續梁下部縱向鋼筋在中間節點或中間支座處應滿足下列錨固要求:
(1)當計算中不利用該鋼筋強度時,其伸入節點或支座的錨固長度las≥12d(帶肋鋼筋)、15d(光圓鋼筋);
(2)當計算中充分利用該鋼筋的抗拉強度時,下部縱向鋼筋應錨固在節點或支座內,此時可採用直線錨固形式(圖9-16a),其錨固長度不應小於la;也可採用帶90°彎折的錨固形式(圖9-16b),其錨固長度不應小於0.41a;下部縱向鋼筋也可伸過節點或支座范圍,並在梁中彎矩較小處設置搭接接頭(圖9-16c),其搭接長度不應小於ll。
圖9-16 梁下部縱向鋼筋在中間節點或中間支座范圍的錨固與搭接
(a)節點中的直線錨固;(b)節點中的彎折錨固;(c)節點或支座范圍外的搭接
5.框架樑上部縱向鋼筋伸入中間層端節點的錨固長度,當採用直線錨固形式時不應小於la,且伸過柱中心線不宜小於5d(d為樑上部縱向鋼筋的直徑)。當柱截面尺寸不足時,樑上部縱向鋼筋應伸至節點對邊並向下彎折,其包含彎弧段在內的水平投影長度不應小於0.4la,包含彎弧段在內的豎直投影長度應為15d(圖9-17)。
圖9-17樑上部縱向鋼筋在框架中間層端節點內的錨固
框架梁下部縱向鋼筋在端節點處的錨固要求與中間節點處的錨固要求相同。
6.在懸臂梁中,應有不少於兩根上部鋼筋伸至懸臂梁外端,並向下彎折不小於12d;其餘鋼筋不應在梁的上部截斷,而應按規定的彎起點位置向下彎折,錨固在梁的下邊。
7.當梁端實際受到部分約束但按簡支計算時,應在支座區上部設置縱向構造鋼筋,其截面面積不應小於梁跨中下部縱向受力鋼筋計算所需截面面積的1/4,且不應少於兩根,該縱向構造鋼筋自支座邊緣向跨內伸出的長度不應小於0.2l0(l0為該跨的計算跨度)。
8.沿梁截面周邊布置的受扭縱向鋼筋的間距不應大於200mm和梁截面短邊長度;除應在梁截面四角設置受扭縱向鋼筋外,其餘受扭縱向鋼筋宜沿截面周邊均勻對稱布置。受扭鋼筋應按受拉鋼筋錨固在支座內。
⑹ 現澆鋼筋混凝土板分布鋼筋間距不宜大於多少
根據《混凝土抄結構規范》第9章襲
9.1.7
當按單向板設計時,應在垂直於受力的方向布置分布鋼筋,單位寬度上的配筋不宜小於單位寬度上的受力鋼筋的15%,且配筋率不宜小於0.15%;分布鋼筋直徑不宜小於6mm,間距不宜大於250mm;當集中荷載較大時,分布鋼筋的配筋面積尚應增加,且間距不宜大於200mm。
當有實踐經驗或可靠措施時,預制單向板的分布鋼筋可不受本條的限制。
9.1.8
在溫度、收縮應力較大的現澆板區域,應在板的表面雙向配置防裂構造鋼筋。配筋率均不宜小於0.10%,間距不宜大於200mm。防裂構造鋼筋可利用原有鋼筋貫通布置,也可另行設置鋼筋並與原有鋼筋按受拉鋼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邊構件中錨固。
樓板平面的瓶頸部位宜適當增加板厚和配筋。沿板的洞邊、凹角部位宜加配防裂構造鋼筋,並採取可靠的錨固措施。
⑺ G2Ф12@200是什麼意思
梁截面高度大於450
構造鋼筋 2根 鋼筋直徑為12mm,按間距不大於200布置。
看11G101-1.
⑻ 框架結構構造柱箍筋為什麼不是用直徑6間距200的
因為構造柱復最小截面為制240mm×180mm,縱向鋼筋宜采可4φ12,箍筋間距不宜大於250mm,且在與圈樑相交的節點處宜適當加密,加密范圍在圈樑上下均不應小於1/6層高或450mm,箍筋間距不宜大於100mm。房屋四角的構造柱可適當加大截面及配筋。
框架結構構造柱鋼筋的做法:
(1)上下兩層構造柱很難保持在一條直線上。
(2)鋼筋焊接質量不易保證。
(3)鑿出梁主筋,影響結構受力。
(8)構造鋼筋間距不大於200mm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框架結構里構造柱說是抗震,實際上就是起一個對牆體約束的作用,用圓6@200的箍筋完全沒問題。圓8@100可能是在砌體結構中考慮了構造柱的箍筋加密問題。
框架結構填充牆構造柱是非承重結構,它們對於填充牆是其穩定作用的(特別是對於有抗震要求的地區非常重要),多數都在結構設計總說明中有斷面詳圖或說明採用什麼圖集上的做法。通常是:縱向鋼筋為4根直徑12的,加箍筋6的,間距100/200。
⑼ 板鋼筋等截面代換後間距不能超過200mm嗎 10@200 用12的代換
4.2.8 當進行鋼筋代換時,除應符合設計要求的構件承載力、最大力下的總伸長率、裂縫寬度驗算回以及抗震規答定以外,尚應滿足最小配筋率、鋼筋間距、保護層厚度、鋼筋錨固長度、接頭面積百分率及搭接長度等構造要求。
9.1. 3 板中受力鋼筋的間距,當板厚不大於150mm 時不宜大於200mm ;當板厚大於150mm 時不宜大於板厚的1. 5 倍,且不宜大於250mm 。
但鋼筋代換,不管等截面還是等強代換,應徵得設計同意。
⑽ 板的設計時,鋼筋間距怎麼選擇,鋼筋直徑一般是多少,怎麼選擇表格里的兩條線什麼意思老師沒有說。我
表格上很多線條,樓主問的是哪兩條?選擇鋼筋直徑及間距宜應考慮板的厚度並專符合混屬凝土設計規范的構造要求。一般樓面現澆板受力鋼筋直徑不宜小於8mm,間距不宜大於200mm。
樓主算得463,宜首選Φ8@100、Φ10@170、Φ8/10@140,次選Φ10@160、Φ8/10@130.都不錯。見GB50010-20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9章 結構構件的基本規定,9.1節 板 各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