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樑上附加鋼筋怎麼計算
主要是設計依據,抗震等級,人防等級,地基情況及承載力,防潮內抗滲做法,活荷載值,材料容等級,施工中的注意事項,選用詳圖,通用詳圖或節點,以及在施工圖中未畫出而通過說明來表達的信息。如混凝土的含鹼量不得超過3kg/m3等等。
② 附加箍筋和吊筋如何計算
網友不能代替你,只可以指引你方法!應優先採用附加箍筋。回
見GB50010-20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答范》第9.2.11條 位於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圍內的集中荷載,應全部由附加橫向鋼筋承擔;附加橫向鋼筋宜採用箍筋。
箍筋應布置在長度為2h1與3b之和的范圍內(圖9.2.11)。
當採用吊筋時,彎起段應伸至梁的上邊緣,且末端水平段長度不應小於本規范第9.2.7條的規定。
附加橫向鋼筋所需的總截面面積應符合下列規定:
③ 附加箍筋是從哪一個箍筋算起的
不是從那一根算起,你把箍筋給按類別分開就好了,梁的箍筋:一個是跨中箍筋、一個是加密內箍筋、容一個是附加箍筋,這些箍筋的間距不同,且不能替代。
梁的箍筋都是從梁邊50mm開始算起。只不過是在加密箍筋數量不少的情況上再加上3根(圖紙要求)附加箍筋。
④ 請問板的鋼筋怎麼計算了
板筋主要襲有:受力筋
(單向或雙向,單層或雙層)、支座負筋
、分布筋
、附加鋼筋
(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鋼筋)、撐腳鋼筋
(雙層鋼筋時支撐上下層)。
一、受力筋
軟體中,受力筋的長度是依據軸網計算的。
受力筋長度=軸線尺寸+左錨固+右錨固+兩端彎鉤(如果是Ⅰ級筋)。
根數=(軸線長度-扣減值)/布筋間距+1
二、負筋及分布筋
負筋長度=負筋長度+左彎折+右彎折
負筋根數=(布筋范圍-扣減值)/布筋間距+1
分布筋長度=負筋布置范圍長度-負筋扣減值
負筋分布筋根數=負筋輸入界面中負筋的長度/分布筋間距+1
三、附加鋼筋(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鋼筋)、支撐鋼筋(雙層鋼筋時支撐上下層)
根據實際情況直接計算鋼筋的長度、根數即可,在軟體中可以利用直接輸入法輸入計算。
⑤ 這個是指什麼 附加鋼筋么 怎麼表示和布置的
規范叫做板支座上部非貫通筋,也可叫附加蓋筋,直徑,長度,間距,按原位取值,端部彎勾按板厚扣除保護層,可見下圖,明白了請採納!
⑥ 滿堂基礎板面附加鋼筋長度怎麼計算,如圖
筏板的麵筋伸入梁內5d且過梁中線,這是規定。對於本圖,梁寬/2必大於5d(5×16).所以,圖上16@200的鋼筋下料長度就是圖注尺寸6200mm。
⑦ 板的附加鋼筋怎麼算
樓上0607101524這位來朋友說的很有源道理,但如果你問的是分布筋的計算,一般情況下是板需長度增加兩個搭接長度,如:板上扣筋,就是橫向扣筋需要的分布筋長度(不包括轉角處縱橫扣筋形成方格區域)+兩個轉角方格處的搭接長度。搭接長度從方格扣筋邊緣開始算起,按設計、圖集要計算即可。板一般為非抗震構件。
說了半天也不知道您看明白了沒有,如果沒有在網路上盪個[鋼筋抽樣的計算公式全解]看看吧,或者參考其他文獻......
⑧ 板的配筋,小括弧內有:附加鋼筋幾個字,是何意思附加鋼筋是多配的,還是怎樣
【結來構工程師】
你仔細看看自圖,下面肯定有個說明「未畫出的板頂鋼筋未雙層雙向8@200」類似這樣。之所以會有這個是因為這樣有利於不產生裂縫。
附加鋼筋當然是計算配筋。是因為板面通常的雙層雙向鋼筋在某些大跨度或者大荷載的地方不夠。
及計算總配筋-通長配筋=附加鋼筋配筋面積。
有疑問可以追問~
⑨ 板陽角附加斜向鋼筋怎麼計算
有,《砼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第10章→第1節→第7條:現澆樓蓋周邊與混凝土梁或混凝土牆整體澆築的單向板或雙向板,應在板邊上部設置垂直於板邊的構造鋼筋,其截面面積不宜小於板跨中相應方向縱向鋼筋截面面積的三分之一;該鋼筋自梁邊或牆邊伸入板內的長度,在單向板中不宜小於受力方向板計算跨度的五分之一;在雙向板中不宜小於板短跨方向計算跨度的四分之一;在板角處該鋼筋應沿兩個垂直方向布置或按放射狀布置;當柱角或牆的陽角突出到板內且尺寸較大時,亦應沿柱邊或牆陽角邊布置構造鋼筋,該構造鋼筋伸入板內的長度應從柱邊或牆邊算起。上述上部構造鋼筋應按受拉鋼筋錨固在梁內、牆內或柱內
⑩ 附加箍筋和箍筋計算
在有抗扭要求時,需按抗剪承載力計算配置箍筋後,再按抗扭承載力計算出附加的箍筋。在梁與梁的連接處一般需設置吊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