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鋼筋要如何下料
1、看懂工程結構施工圖;
2、計算下料長度,要掌握保護層、鋼筋量度差值、彎鉤增加長度、箍筋調整值等概念;
3、根據計算結果,剪切鋼筋。
簡單常用的鋼筋計算如下:
直鋼筋下料長度=構件長度+彎鉤增加長度-保護層厚度
彎起鋼筋下料長度=直段長度+斜段長度-彎曲調整值+彎鉤增加長度
箍筋下料長度=箍筋周長+箍筋調整值
上述鋼筋如有搭接,還應增加鋼筋搭接長度。
1、筋彎曲調整值
鋼筋彎曲角度 30° 45° 60° 90° 135°
鋼筋彎曲調整值 0.35d 0.5d 0.85d 2d 2.5d
d為鋼筋直徑
2、彎鉤增加長度
半圓彎鉤增加長度參考表(機械彎)
鋼筋直徑(mm) ≤6 8~10 12~18 20~28 32~36
一個彎鉤長度(mm) 40 6d 5.5d 5d 4.5d
3、彎起鋼筋斜長系數
彎起角度 30° 45° 60°
斜邊長度 S 2h。 1.41h。 1.15h。
底邊長度 L 1.732h。 h。 0.575h。
增加長度 S-L 0.268h.。 0.41h。 0.575h。
h。為彎起高度
4、箍筋調整值
箍筋調整值為彎鉤增加長度和彎曲調整值兩者之差或和,根據箍筋量外包尺寸或內皮尺寸確定
箍筋量度方法
①量外包尺寸②量內皮尺寸
箍筋調整值
箍筋直徑(mm) 4~5 6 8 10~12
量外包尺寸 40 50 60 70
量內皮尺寸 80 100 120 150~170
⑵ 鋼筋應該怎麼下料才能控制質量
仔細按圖紙以及圖集上的長度,搭接,焊接,錨固等,沒別的辦法。
⑶ 一般情況鋼筋下料能與按圖紙計算能差多少(百分之幾)
5%左右比較正常,高於5%就是偷工減料得比較厲害。
正常預算算的外版包尺寸,而且沒扣彎曲調整權值。下料按中心線扣彎曲調整值後,大概在個2%左右差距。然後正常預算定額的損耗給了1.5%,下料控制好完全可以在1%以內,可以節約0.5%。還有實際施工箍筋、板筋這些按間距的,都是會稍微放大的,還有節點的地方有些箍筋根本是做不了的,這些可以弄個2-3%。
誤差太大,要麼就是預算算多了,要麼就是真的膽子大。
⑷ 鋼筋的理論長度和實際加工時的下料長度的偏差調整值取值該考慮到那些因素
准確計算彎起鋼筋下料長度的實用公式
鋼筋下料長度計算是鋼筋配料加工的依據。其精確度的高低不僅影響成型後能否符合設計尺寸,而且有時直接影響鋼筋綁扎、構件定位尺寸甚至構件受力性能。
1 鋼筋下料長度計算的一般公式
對鋼筋下料長度的計算,目前多數教材和手冊採用下式
下料長度=外包尺寸-量度差+端部彎鉤增值
量度差計算可用理論公式或近似值公式。
理論公式為
式中 D為彎曲直徑;d為鋼筋直徑;α為鋼筋彎折角度。
近似值可按表1取值。
表1 鋼筋彎曲量度差
鋼筋彎曲角度/(°) 30 45 60 90 135
量度差值/mm 0.35d 0.5d 0.85d 2d 2.5d
端部彎鉤增值理論公式為
近值可按表2取值。
表2 半圓彎鉤增加長度參考表
鋼筋直徑d/mm ≤6 8~10 12~18 20~28 32~36
一個彎鉤長度/mm 4d 6d 5.5d 5d 4.5d
量度差、端部彎鉤增值無論按理論公式還是按近似值公式計算,其結果誤差甚小,精確度高。而外包尺寸的計算,由於計算方法的不同,其結果相差較大,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2 彎起鋼筋外包尺寸計算的精確公式及與通常方法的比較
以圖1彎起鋼筋為例,按通常計算外包尺寸的方法為
(1)
圖1 彎起鋼筋
為了分析其誤差,下面按外包尺寸的含義,尋求計算外包尺寸的准確公式。如圖1所示,在斜段上任取橫截面DC,將鋼筋分成凹向相反的兩段ABC和DEF。按外包尺寸的含義計算整個鋼筋的外包尺寸如下:
外包尺寸=(AB+BC)+(DE+EF)
=AB+(BC+DE)+EF
其中,AB=α,
BC+DE=GD+DE=GE=HE-HG=h/sinα-d.ctgα
EF=b+HB-HK=b+d/sinα-h.ctgα
代入後可得
(2)
(2)與(1)式相比,h值增加了 當α=90°時,增值為d。當α=60°時,增值為0.58d。當α=45°時,增值為0.41d。此值與量度差相比,並非小量,當為元寶筋時增值將成倍增加。
3 結束語
在計算彎起鋼筋下料長度仍用原公式計算。
外包尺寸、量度差、端部彎鉤增值按現行教材或手冊提供的通常方法進行計算,但在計算鋼筋的外包高度h時應增加h+d(d為鋼筋直徑),以彌補計算的誤差。■
3.14*3(D+d)/8-(D/2+d)+平直長度(10d)=11.87d
⑸ 鋼筋箍筋怎麼計算下料長度
拉筋下料長度=內空尺寸a+25.75d
計算方法:度量尺寸:內空長專度a;彎鉤平直長度10d
軸心(下料)長度:a1+2L+20d
其中:屬
a1=a-1.25d*2
L=3.14*3.5d*135/360=4.123d
軸心(下料)長度:
a-2.5d+2*4.123d+20d
=a+25.746d
=a+25.75d
(5)如何控制鋼筋下料偏差擴展閱讀
鋼筋下料長度計算的幾條規則:
1、圓鋼2.5d
2、一般部位變形鋼筋4d
3、頂層邊節點變形鋼筋
d≤25時取6d ;d>25時取8d。
4、度量尺寸:按設計及驗收規范要求,採用相應的方法,對彎製成形的鋼筋進行測量的尺寸。
5、下料長度:將鋼筋按設計及驗收規范要求彎製成形所需要的實際長度。
6、計算原理:鋼筋物力特性。
7、鋼筋彎曲形時,產生塑性變形,內側壓縮、外側拉伸、軸心長度不變。鋼筋下料長度=鋼筋軸心長度
⑹ 在鋼筋下料時,有哪些措施可以控制下料尺寸的精準
1鋼筋切斷時的長度稱為下料長度。 2鋼筋下料計算對鋼筋下料長度的計算,目前多數教材和手版冊採用下式權下料長度=外包尺寸-量度差+端部彎鉤增值具體分為:直線鋼筋下料長度=構件長度-保護層厚度+鋼筋彎鉤增加長度+鋼筋搭接長度彎起鋼筋下料長度=直段長度+斜段長度-量度差值(彎曲調整值)+彎鉤增加長度+鋼筋搭接長度箍筋下料長度=直段長度+彎鉤增加長度-量度差值
⑺ 實際施工中鋼筋下料的技巧和方法
實際施工中鋼筋下料的技巧:用粗鋼管或槽鋼加粗鋼筋或角鋼焊制一個支架,高約30多公分,放在切斷機下面,卡住切斷機的腳輪,把切斷機墊高,使人幹活時不貓腰,以減少疲勞強度,另做四至五個鐵板凳,體積60多公分見方,凳子面用鐵板,四條腿用鋼筋焊成,可隨便搬動,沿切斷機兩側擺放,把要切斷的料放在上面,在凳面上劃切斷線。
實際施工中鋼筋下料的方法:
梁板鋼筋的下料長度=梁板的軸線尺寸-保護層(一般25)+上彎勾尺寸180度彎勾=6.25d90度彎勾=3.5d45度彎勾=4.9d
再咸去度量差:30度時取0.3d\45度0.5d\60度1d\90度2d\135度3d如果是一般的施工圖紙按上面的方法就可以算出來如板的分布筋負盤梁的縱向受力筋架力筋.如果是平法施工圖那就要參考03G101-1B了箍筋的長度:外包長度+彎勾長度-6d彎勾長度6加1008加12010加140
箍筋個數=梁構件長度-(25保護層)*2/箍筋間距+1
⑴矩形箍筋下料長度計算公式 :
箍筋下料長度=箍筋周長+箍筋調整值(表1)式中箍筋周長=2(外包寬度+外包長度);外包寬度=b-2c+2d;外包長度=h-2c+2d;
b×h=構件橫截面寬×高;c——縱向鋼筋的保護層厚度;d——箍筋直徑。
⑵計算實例 :
某抗震框架梁跨中截面尺寸b×h=250mm×500mm,梁內配筋箍筋φ6@150,縱向鋼筋的保護層厚度c=25mm,求一根箍筋的下料長度。解:外包寬度=b-2c+2d=250-2×25+2×6=212(mm)外包長度=h-2c+2d
=500-22×25+2×6=462(mm)
箍筋下料長度=箍筋周長+箍筋調整值 =2(外包寬度+外包長度)+110(調整值)=2(212+462)+110=1458(mm)≈1460(mm)(抗震箍)
⑻ 鋼筋下料感覺很難很麻煩很亂,希望哪位高人指點方法
麻煩是你進步的起點,努力喲。
最好是在工地現場實踐一下,找個老師帶帶。
空閑時間,找些相關書籍讀一下,思考一下,學用結合,學的最快。
祝進步。
⑼ 鋼筋下料的尺寸允許偏差是多少
見GB50204-2015《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5.3.5 鋼筋加工的形狀、尺寸應符合設計要內求,其容偏差應符合表5.3.5的規定。
檢查數量:按每工作班同一類型鋼筋、同一加工設備抽查不應少於3件。
檢驗方法:尺量檢查。
表5.3.5 鋼筋加工的允許偏差
⑽ 如何對鋼筋下料
鋼筋下料長度應根據構件尺寸、混凝土保護層厚度,鋼筋幾何形狀和鋼筋彎鉤增加長度等條件進行計算。
1、提到鋼筋下料計算,一般都會涉及"量度差值"或"彎曲調整值"這兩個概念。一般特殊角度的"量度差值"或"彎曲調整值"或教科書上都有,但是非特殊角度,譬如70°、80°的"量度差值"或"彎曲調整值"在現成的文獻內查不到。
2、各相關文獻上的"彎曲調整值"或"量度差值"取彎曲直徑=2.5d演繹得到的。現如今的縱向鋼筋彎曲成型的彎曲直徑也不僅僅限於2.5d,已經有12d,16d等各種不同彎曲直徑的要求,現有文獻上很少考慮這種變化了的要求。
3、鋼筋在彎曲成型時,外側表面纖維受拉伸長,內側表面纖維受壓縮短,鋼筋中心線的長度保持不變。
4、電腦的應用和AutoCAD業已在業界普及,專業計算器的編程計算功能也日益強大。
鑒於上述幾點因素,我們認為依據工程施工圖設計文件,用AutoCAD或徒手繪制一些簡單的計算輔助圖形,直接進行基於中心線長度的鋼筋下料長度計算,可以有效指導鋼筋下料。
180°彎鉤增加6.25d的推導
現行規范規定,Ⅰ級鋼的彎心直徑是2.5d
鋼筋中心線半圓的半徑就是2.5d/2+d/2=1.75d
半圓周長為1.75dπ=5.498d取5.5d 平直段為3d
所以180度彎鉤增加的展開長度為
8.5d-2.25d=6.25d
90°直彎鉤增加11.21d的推導(d≤25mm,彎心曲直徑≥12d)
現行規范規定,抗震框架縱向鋼筋錨固需要≥0.4laE+15d,同時規定,當縱向鋼筋直徑≤25mm時,彎心內半經≥6d;當縱向鋼筋直徑>25mm時,彎心內半經≥8d,首先我們推導縱向鋼筋直徑≤25mm時需要的展開長度。彎心半徑6d,彎心直徑是12d,鋼筋中心線1/4圓的直徑是13d,
90°圓心角對應的圓周長度=13dπ×90°/360°=10.21d。
所以,90°鉤所需要的展開長度為
15d-7d+10.21d-7d=11.21d
這個11.21d適用於抗震框架縱向鋼筋直徑d≤25mm時的錨固。
90°直彎鉤增加10.35d的推導(d>25mm,彎曲直徑≥16d)
彎曲半徑8d,彎曲直徑是16d,鋼筋中心線1/4圓的直徑是17d
90°圓心角對應的圓周長度=17dπ×90°/360°=13.35d
所以,90°鉤所需要的展開長度為
15d-9d+13.35d-9d=10.35d
這個10.35d適用於抗震框架縱向鋼筋直徑d>25mm時的錨固。
按照本圖的演算,所謂的"『度量差值"或"延伸長度"是2×9d-17d×π/4=18d-13.35d=4.65d。
我們指出"『度量差值"或"延伸長度"是上世紀60年代的學者為"做學問"而人為製造出來的不能自圓其說的"數據"',而且大多數編著者都將其未作解析就"笑納"到自己的書稿之中,所以, 許多在施工一線的朋友覺得"不好用",後面的表格就是依據某經典教科書給出的數據編制而成的,對於箍筋還是可用的,對於縱向鋼筋就不合適,且對於非"特殊"角度,也未給出"『度量差值"或"延伸長度"的數據,現在建築師萬花齊放,角度是按照地形需要結合建築美學確定,往往不是"特殊"角度,也就查不到某個具體"非特殊"角度的"『度量差值"或"延伸長度"的數據,所以已經是摒棄"『度量差值"或"延伸長度"這些"人造"概念的時候了,一步一步老老實實對中心線長度進行幾何計算,是鋼筋下料計算的正確途徑。即使不會AutoCAD,對照施工圖,運用初等幾何知識,徒手畫個草圖,藉助計算器計算也是很容易完成的
矩形箍筋26. 5d的推導(d≤10mm,彎心直徑≥2.5d)
彎心內直徑是2.5d,箍筋中心線直徑是3.5d,
每個90°圓心角對應的圓弧弧長是3.5dπ×90°/ 360°=2.749d
每個箍筋共有3個90°圓弧,總長度=3×2.749d=8.247d取8.25d
每個135°圓心角對應的圓弧弧長是3.5dπ×135°/ 360°=4.1234d,
每個箍筋共有2個135°圓弧,總長度和=2×4.1234d=8.247d取8.25d
每個箍筋的圓弧長度和=8.25d +8.25d=16.5d ...............(1)
沿梁寬平直段=2(b-2c-2×1.25d) .................................(2)
沿梁高平直段=2(h-2c-2×1.25d) .................................(3)
沿135°方向平直段=2×10d=20d....................................(4)
箍筋下料長度為(1)+(2)+(3)+(4)
=16.5d+2 (b-2c-2×1.25d) +2(h-2c-2×1.25d)+20d
=16.5d+2b+2h-8×1.25d+20d
=2b+2h-8c+26.5d...................................................(5)
利用前面我們給出的135°彎鉤的增加長度,也可以得到這個結果,即
(2)+(3)+8.25d+2×(11.873d+2.25d)
=2(b-2c-2×1.25d)+2(h-2c-2×1.25d)+8.25d+28.246d
=2b+2h-8c+26.496d
=2b+2h-8c+26.5d...................................................(5)
矩形截面多肢箍下料長度及各箍內寬、內高尺寸計算
已知條件:梁截面寬度為b,梁截面高度為h,箍筋肢數為n箍 ,箍筋直徑d箍,梁縱向鋼筋根數為n縱,縱向鋼筋外直徑d縱外,梁保護層為c。
求:多肢箍各箍的寬度和總長度。
解:首先,設縱向鋼筋間距為l縱,依據各縱向鋼筋間距分勻的要求,有:
l縱=(b-2c-d縱外×n縱)/(n縱-1) .................................(6)
式中:n縱--取梁底或梁頂單排鋼筋數量,取較多者。
其次,求外箍下料長度L外箍和外箍內寬度尺寸:
L外箍=2(b+h-4c)+26.5d箍 .............................................(7)
外箍筋的內寬度尺寸=b-2c .............................................(8)
註:2肢、4肢、6肢、n肢(n≥2)外箍筋的內寬度尺寸均相同。
第三,求4肢內箍下料長度和內箍內寬度:
L4肢內箍=2(b+h-4c)+26.5d箍-4(d縱外+l縱).....................(9)
4肢內箍筋的內寬度=b-2c-2(d縱外+l縱)...........................(10)
第四,求6肢中箍下料長度和中箍內寬度:
L6肢中箍=2×(b+h-4c)+26.5d箍-4(d縱外+l縱)..................(11)
6肢中箍內寬度=b-2c-2(d縱外+l縱).................................(12)
第五,求6肢內箍下料長度和內箍內寬度:
L6肢內箍=2(b+h-4c)+26.5d箍-8(d縱外+l縱)........................(13)
6肢內箍內寬度=b-2c-4(d縱外+l縱).................................(14)
例題:已知梁截面寬度為b=400 mm,梁截面高度為h=700 mm,箍筋肢數為n箍 =4,箍筋直徑d箍=10mm,梁縱向鋼筋根數為n縱=max(6,7)=7,縱向鋼筋外直徑d縱外=27mm,梁保護層為c=25mm。
求:4肢箍各箍的寬度和總長度。
解(1):2個等寬獨立箍互套配箍方案
l縱=(b-2c-d縱外×n縱)/(n縱-1)
= (400-2×25-27×7)/(7-1)
=26.833mm
求外箍下料長度L外箍
L外箍=2(b+h-4c)+26.5d箍
=2(400+700-100)+265
=2650mm
獨立箍下料長度L獨箍
L獨箍=2650- 2×2(d縱外+ l縱)
=2650-4×(27+26.833)
=2650-4×53.833
=2650-453.833
=2435 mm
獨立箍內寬
=5×27+4×26.833=135+107.332=242.332=243mm
獨立箍內高=h-2c=700-2×50=650mm
解(2):外大箍內小箍配箍方案
L外箍=2650mm
外箍內寬=b-2c=400-2×50=350mm
外箍內高=h-2c=700-2×50=650mm
L內箍=2650 -2×2×2(d縱外+ l縱)
=2650-8(27+ 26.833)
=2650-8×53.833=2650-484.497
=2165.503mm取2166mm
內箍內寬=3×27+2×26.833=81+53.666=134.666=135mm
外箍內高=內箍內高=65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