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彎起鋼筋彎折點位置
以梁的最大主應力點與梁的中性軸為交點,投影到梁的邊緣(梁底或梁頂),再將鋼回筋以45度穿過該答點為中心,向兩邊分布,見圖。
㈡ 如何區分彎起鋼筋和吊筋
彎起鋼筋是沿梁抄縱向走向的,是襲從梁下的主筋上彎的。就是主筋。吊筋是在有梁交叉時設置的。如次梁和主梁之間,次梁是搭在主樑上的,吊筋就是設置在主樑上的,好像是兜住次梁的,即在次梁下方,沿主梁方向設置的,目的是抵抗次梁對主梁產生的集中力。
㈢ 彎起鋼筋彎曲半徑和起彎位置如何測實際操作中有什麼方法可以准確測量。
在地面上用線畫出要加工的圖形,鋼筋彎曲完成後去比對,這樣最省事
㈣ 11G101-1第89頁中,懸挑梁的上部二排鋼筋須做成彎起筋,如何做
懸挑樑上部第一排和第二排彎起鋼筋的最小間距為25mm,見11g101-1第56頁樑上部縱筋間距要求。
㈤ 如果一根梁中的縱筋需作彎起,那麼梁的彎起點位置如何確定並解釋原因
《混規》9.2.8 在混凝土梁的受拉區中,彎起鋼筋的彎起點可設在按版正截面受彎承載權力計算不需要該鋼筋的截面之前,但彎起鋼筋與梁中心線的交點應位於不需要該鋼筋的截面之外(圖9.2.8);同時彎起點與按計算充分利用該鋼筋的截面之間的距離不應小於h0/2。
當按計算需要設置彎起鋼筋時,從支座起前一排的彎起點至後一排的彎終點的距離不應大於本規范表9.2.9中「V>0.7ftbh0+0.05Np0」時的箍筋最大間距。彎起鋼筋不得採用浮筋。
這里圖、表粘貼不上,建議自己去看看《混規》中的相應規定
㈥ 怎樣確定彎起鋼筋的順序
從離支座(柱)邊50mm開始往下彎折,按要求的角度前進到達圖紙要求的位置(底筋上排或下排),再彎折回水平。
㈦ 平法怎麼表示彎起鋼筋
彎起鋼筋在施工圖紙中直接標注在節點上,就是把彎起鋼筋的形狀畫在節點上,然後標注個數直徑等級。
㈧ 梁的平法標注中的彎起鋼筋如何標注
彎起鋼筋的標注就是直接在圖紙結構圖中節點上畫出來,一般是2根18 或20的。
回彎起鋼筋在跨中附答近和縱向受拉鋼筋一樣可以承擔正彎矩;在支座附近彎起後,其彎起段可以承受彎矩和剪力共同產生的主拉應力;彎起後的水平段有時還可以承受支座處的負彎矩。混凝土結構構件的下部(或上部)縱向受拉鋼筋,按規定的部位和角度彎至構件上部(或下部)後,並滿足錨固要求的鋼筋,是由縱向受力鋼筋彎起而成。
㈨ 蓋梁彎起筋如何配
蓋梁彎起筋和梁的受力有關,梁中下部受拉力,到了支座處變成樑上部受拉力,因此在梁內中下面要多布置容鋼筋,支座處上面要多布置鋼筋,這樣,為了有效的利用鋼筋。
蓋梁在進行內力計算時,有個最大主應力截面(即剪應力與正應力的合力最大點);以這點(斜截面)為中心,計算出當箍筋承擔部分主應力荷載之外還剩餘多少主應力,這個剩餘的主應力就要上彎起筋來承擔(剩餘應力/鋼筋強度=鋼筋面積)。把最大的主應力斜截面配完筋後,最大點兩端的鋼筋就如此類推。至於彎起筋的布置間距,按規范來設置就行了。
㈩ 彎起鋼筋的鋼筋長度怎麼計算
在計算彎起鋼筋長度時,先按照直線鋼筋計算長度,在加上彎起部位增加的長度並剪去調整值。
彎起鋼筋下料長度=直段長度+斜段長度-彎曲調整值+彎鉤增加長度 。
直鋼筋下料長度=構件長度-保護層厚度+彎鉤增加長度。
上述鋼筋需要搭接的話,還應增加鋼筋搭接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