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懸挑樑上部只有2根鋼筋怎麼計算 。。。。如圖,下跨梁懸挑端1.2m
懸挑樑上部鋼筋取集中標注中的2C22,懸挑跨和第一跨上不鋼筋一樣,就回要通長布置,伸到懸挑答盡端下彎12d。懸挑跨底筋是2C14,長度=懸挑凈長(L)+錨長(15d)。不知道怎麼算的話看一下11G101-1
P89
❷ 懸挑梁怎樣鋼筋算量,有幾種形式
懸挑梁 備注抄 計算公式
上部鋼筋懸挑端 第一排 L<4hb,全部伸至遠端 伸至遠端下彎再回彎5d(hb-2C+5d) C:保護層厚度 長度=懸挑端長度+懸挑遠端下彎+支座寬度+跨內延伸長度(Ln/3)
L>4hb,除角筋外,第一排總根數的1/2不伸至懸挑遠端即下彎 按45度角下彎後平伸至遠端 hb,懸挑遠端高度 長度=懸挑端下平直段長度(10d)+下彎斜長+上平直段+支座寬度+跨內延伸長度(Ln/3)
第二排 伸至0.75L位置 L:懸挑梁長 長度=懸挑端下平直段長度(0.75L)+支座寬度+跨內延伸長度(Ln/3)
下部鋼筋 錨固12d 長度=凈長+錨固(12d)
箍筋
長度
懸挑遠端變截面時按平均高度計算
根數 與邊梁垂直相交時,布置至邊梁邊(箍筋距梁邊有50mm的起步距離)
純懸挑樑上部鋼筋錨固
彎錨
Max(hc-c,0.4Lae)+15d [ La>hc:支座寬度]
長度=凈長+懸挑遠端下彎+端支座錨固
直錨
Max(La,0.5hc+5d)+5d [ La<hc:支座寬度]
長度=凈長+懸挑遠端下彎+端支座錨固
❸ 懸挑梁怎樣鋼筋算量,有幾種形式
懸挑梁
備注
計算公式
上部鋼筋懸挑端
第一排
L<4hb,全部伸至遠端
伸至遠端下彎再回彎專5d(hb-2C+5d)
C:保護層厚度
長度=懸挑端屬長度+懸挑遠端下彎+支座寬度+跨內延伸長度(Ln/3)
L>4hb,除角筋外,第一排總根數的1/2不伸至懸挑遠端即下彎
按45度角下彎後平伸至遠端
hb,懸挑遠端高度
長度=懸挑端下平直段長度(10d)+下彎斜長+上平直段+支座寬度+跨內延伸長度(Ln/3)
第二排
伸至0.75L位置
L:懸挑梁長
長度=懸挑端下平直段長度(0.75L)+支座寬度+跨內延伸長度(Ln/3)
下部鋼筋
錨固12d
長度=凈長+錨固(12d)
箍筋
長度
懸挑遠端變截面時按平均高度計算
根數
與邊梁垂直相交時,布置至邊梁邊(箍筋距梁邊有50mm的起步距離)
純懸挑樑上部鋼筋錨固
彎錨
Max(hc-c,0.4Lae)+15d
[
La>hc:支座寬度]
長度=凈長+懸挑遠端下彎+端支座錨固
直錨
Max(La,0.5hc+5d)+5d
[
La<hc:支座寬度]
長度=凈長+懸挑遠端下彎+端支座錨固
❹ 懸挑梁鋼筋錨固長度是多少懸挑樑上部鋼筋錨固長度如何計算
懸挑鋼梁錨固長度是多少懸挑樑上部的鋼筋的。錨固長度如何計算?可是肯定有設計要求的,也有固定的演算法,你可以去網路搜索一下。
❺ 懸挑梁鋼筋如何構造
懸挑梁鋼筋構造:懸挑梁受力在上面,上面的鋼筋要比下面的鋼筋大。同時要滿足鋼筋的描固長度和配筋率。
懸挑梁鋼筋一般為鋼筋混凝土材質。,截面高度一般取跨度的1/6~1/8,當懸挑長度大於1500時(建築單位除特別說明外為mm),需加彎起鋼筋。
屋面板挑檐轉角處應配置承受負彎矩的放射狀構造鋼筋.其間距沿l/2(l為挑檐長度)處應不大於200 mm,鋼筋的錨固長度一般取la>l,鋼筋的直徑與懸臂板支座處受力鋼筋相同且不小於 6 mm。
當挑檐寬度l≤500 mm時,構造鋼筋可用3根,錨固長度la>500 mm;當500 mm<l≤800 mm時,構造鋼筋可用5根,錨固長度la≥800 mm。
懸挑梁的設計
設計中的常見做法 懸挑梁的設計一般先假定截面,然後再根據承載能力極限狀態及正常使用極限狀態的要求,分別進行計算和驗算。
式中:砌體牆中鋼筋混凝土挑梁的抗傾覆應按下式驗算: Mov≤Mr
Mov——挑梁荷載設計值對計算傾覆點產生的傾覆力矩。
Mr ——挑梁的抗傾覆力矩設計值。
懸挑梁的抗傾覆彎矩設計值可按下式計算。
Mr =0.8 Gr(l2-x0)
式中:
Gr ——挑梁的抗傾覆荷載;
l2—— 作用點至牆外邊緣的距離。
挑梁計算傾覆點至牆外邊緣的距離可按下式確定:
當 l1≥hb 時,且不大於0.13l1 。
(2) 當 l1<hb 時, 。
式中:
l1 ——挑梁埋入砌體中的長度(mm)。
x0——計算傾覆點至牆外邊緣的距離(mm)。
hb——挑梁的截面高度(mm)。
注意:當挑梁下有構造柱時,計算傾覆點至牆外邊緣的距離可取0.5 。
❻ 懸挑梁的鋼筋配置。是怎麼配置的 計算鋼筋長度錨固值該怎麼取
這個問題一二句話也說不清,請你給個QQ郵箱,發給你詳細的解答書。
❼ 懸挑梁鋼筋的計算實例
樓主請看:如一T形懸臂梁,處於室內正常環境下,彎矩圖形與梁端部截面尺寸:高度550 T形上部700,下部220,翼緣120,混凝土強度等級C25,鋼筋採用HRB400。計算其縱向受力鋼筋。計算過程你可以參考我下面計算的一個受彎構件:急需水池蓋板5*7m恆載20t,厚度20—25cm,用C30砼怎麼配筋合適呢,最好有檢算過程! [ 標簽:水池,7m,厚度 ] 蓋板長寬5.4*7.6m恆載20T,分4個罐,5t/個。蓋板厚度20-25cm,C30砼。求配筋及檢算過程?問題補充 2010-05-30 10:56 蓋板可分為4塊,長5m.荷載均勻分布。匿名 回答:1 人氣:13 解決時間:2010-05-30 12:38 檢舉 滿意答案好評率:100% 請你仔細描述下這個恆載20T的分布情況,是均勻分布在板上,還是集中作用在某處提問人的追問 2010-05-30 10:58 是均勻分布,謝謝了!檢舉 回答人的補充 2010-05-30 12:28 蓋板長寬5.4*7.6m恆載20T,分4個罐,5t/個。蓋板厚度20-25cm,C30砼。解:1.求跨中截面彎矩設計值M取板寬1M為計算單元,因為已知20T作用力,則面荷載為200000/(5.4*7.6)=4.87KN/m^2,線荷載p=4.87*1=4.87KN/m混凝土自重按25KN/立方計算,gk=25*0.2*1=5KN/m 計算荷載p=1.2*(4.87+5)=11.844KN/m跨中彎矩為M=1/8 p l^2=1/8 * 11.844 *5.4*5.4=43.17KN.m2.配筋計算1)因為採用C30砼,所以其抗壓強度設計值fc=14.3N/mm^2,ft=1.43N/mm^2,鋼筋姑且考慮採用HPB235級熱扎鋼筋,則其抗拉強度設計fy=210N/mm^2由於是水池蓋板,所以按二類環境b考慮,則其保護層厚度as為25mm 截面有效高度ho=200-30=170mm2)計算和縱向受拉配置鋼筋as=M/(a1*fc*b*ho*ho)=43.17*10^6/(1*14.3*1000*170*170)=0.10446相對受壓區高度=1-根號下(1-2as)=0.1106內力矩臂系數rs=[1+根號下(1-2as)]/2=0.9447縱向鋼筋截面面積:As=M/fy*rs*ho=43.17*10^6/210*0.9447*170=1280mm^2在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中查表:按1283mm^2宜採用14mm的鋼筋,間距120mm3.驗算適用條件相對界限受壓區高度0.614大於相對受壓區高度0.1106故滿足第一個條件,即不是超筋梁的要求配筋率*ho/h=1283/170*1000 =0.7%大於最小配筋率0.2%且大於45*ft/fy=0.45*1.43/210=0.3%,故滿足第二個條件,即不是少筋梁。綜上滿足演算要求回答人的補充 2010-05-30 12:37 14mm的HPB鋼筋現實中可能找不到,但你可以用
❽ 懸挑梁的鋼筋工程量應該怎麼算
上部兩根20伸到端部下彎12D,下部兩根14錨入柱12D.箍筋正常計算。另外2米的挑梁2根20有點少。
❾ 這樣的梁算是懸挑梁么鋼筋怎樣搭接
是不是懸臂梁看你怎麼處理受力分析。如果柱間的連系梁看做剛性梁自然可專以作為懸臂梁處屬理。鋼筋自然要和連系梁搭接,具體需要按照鋼筋混領土設計規范進行布筋並做強度校核。如果樓板也是現澆,還需要設置與樓板搭接的剪力筋等。
地系梁的鋼筋工程量的計算採用主筋和箍筋分開計算的方法,根據地系梁鋼筋平面圖查得主筋每根的長度,再根據截面圖查得主筋根數,則主筋工程數量=單根長度*根數*鋼筋單位長度重。
箍筋的重量採用類似的計算方法,根據大樣圖查詢箍筋單股的長度,再根據系梁配置箍筋距離/箍筋間距得出箍筋根數,或者根據施工圖紙可直接查閱,最終用單根長度*根數*鋼筋單位長度重。則系梁鋼筋重就為兩種鋼筋重量之和。
地系梁混凝土的重量則採用水平截面面積乘以系梁高即可。地系梁截面面積可採用CAD按照一定比例繪制直接測量即可,注意地系梁截面面積計算時不要算樁的面積。
❿ 懸挑梁鋼筋長度計算
懸挑梁 備注 計算公式復 上部鋼筋懸挑制端 第一排 L<4hb,全部伸至遠端 伸至遠端下彎再回彎5d(hb-2C+5d) C:保護層厚度 長度=懸挑端長度+懸挑遠端下彎+支座寬度+跨內延伸長度(Ln/3) L>4hb,除角筋外,第一排總根數的1/2不伸至懸挑遠端即下彎 按45度角下彎後平伸至遠端 hb,懸挑遠端高度 長度=懸挑端下平直段長度(10d)+下彎斜長+上平直段+支座寬度+跨內延伸長度(Ln/3) 第二排 伸至0.75L位置 L:懸挑梁長 長度=懸挑端下平直段長度(0.75L)+支座寬度+跨內延伸長度(Ln/3) 下部鋼筋 錨固12d 長度=凈長+錨固(12d) 箍筋 長度 懸挑遠端變截面時按平均高度計算 根數 與邊梁垂直相交時,布置至邊梁邊(箍筋距梁邊有50mm的起步距離) 純懸挑樑上部鋼筋錨固 彎錨 Max(hc-c,0.4Lae)+15d [ La>hc:支座寬度] 長度=凈長+懸挑遠端下彎+端支座錨固 直錨 Max(La,0.5hc+5d)+5d [ La<hc:支座寬度] 長度=凈長+懸挑遠端下彎+端支座錨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