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鋼材的A系與B系列的區別
一、叫法不同:
1、A系列為國際通用系列(俗稱英制管)。
2、B系列為國內沿用系列(俗專稱公制管)屬。
二、外徑不同:
同一種公稱直徑的管道,如:DN15:
1、HG20553標准A系列外徑為21.3mm。
2、而B系列外徑為18mm。
3、這種差異是因為HG標准為了同時兼容美系標准和歐系標准,而美系標准一般使用的大外徑管,歐系標准使用的小外徑管。所謂A系列B系列其實是由HG20553標准來確定的。
我國鋼號表示方法概述:
鋼的牌號簡稱鋼號,是對每一種具體鋼產品所取的名稱,是人們了解鋼的一種共同語言。我國的鋼號表示方法,根據國家標准《鋼鐵產品牌號表示方法》(GB221-79)中規定,採用漢語拼音字母、化學元素符號和阿拉伯數字相結合的方法表示。
1、鋼號中化學元素採用國際化學符號表示,例如Si,Mn,Cr……等。混合稀土元素用「RE」(或「Xt」)表示。
2、產品名稱、用途、冶煉和澆注方法等,一般採用漢語拼音的縮寫字母表示,見表。
3、鋼中主要化學元素含量(%)採用阿拉伯數字表示。
㈡ 古代是怎麼進行冶煉的
先秦到西漢中晚期,主要的制鋼工藝是塊鐵滲碳法,此法首先由礦石煉得塊煉鐵,其次再由塊煉鐵滲碳煉製成鋼。當然也有不經第二步一次還原煉製成鋼的,此鋼也叫塊煉鋼或自然鋼。當時,煉鋼技術首先在南方的楚國達到較高水平,就連秦昭王都稱贊「楚之鐵劍利」。
為了獲得更加鋒利和堅韌的武器,工匠們又發明了「百煉鋼」。「百煉鋼」,是將塊煉鐵反復加熱折疊鍛打,讓鋼體成分更均勻,雜質更少,從而提高鋼鐵器物的質量。1974年山東省臨沂地區蒼山漢墓出土的一把東漢永初六年(公元112年)的鋼刀,是迄今為止發掘出最早的百煉鋼。
我國古代炒鋼技術約發明於西漢中晚期,一直沿用到明清。此法乃是一種半液態的冶煉方法,需先將生鐵加熱到半液態後,利用鼓風中的氧使生鐵脫碳為鋼和熟鐵成分范圍。因為在其過程中需要不斷炒動金屬,因此被成為「炒鋼」。
(2)鋼材兩堅那個符號怎麼打擴展閱讀
我國古代煉鋼技術最早發明於春秋晚期。目前發現最早的鋼制器物是長沙楊家山出土的春秋晚期鋼劍,而這已經證明了我國的煉鋼歷史至少有2500年!
中國古代最初是使用自然銅,商代早期已能用火法煉制銅錫合金的青銅。冶煉青銅的過程較復雜,大概是先把選好的礦石加入熔劑,再放在煉爐內,燃木炭熔煉,等火候成熟,取精煉銅液,棄去煉渣,即得初銅。初銅仍比較粗,需再經提煉才能獲得純凈的紅銅。紅銅加錫、鉛熔成合金,即是青銅。
㈢ HPB300、HRB335、HRB400分別在圖紙上用什麼符號表示
級:Ⅰ、Ⅱ、Ⅲ、ⅣHPB235、HRB335、HRB400、RRB400通常稱HPB235為一級鋼筋,HRB335為二級鋼筋,HRB400和RRB400為三級鋼筋。
1級鋼筋,圖紙上用ф、或者圓圈中兩豎的ф表示;
2級鋼筋,圖紙上用下加一橫的ф表示;
3級鋼筋,圖紙上用中間兩豎、下加一橫的ф表示。
一、二、三級鋼筋是國家根據社會生產需要而制訂出的材料標准,它的屈服強度、極限強度、延伸率、冷彎、及可焊性均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級別的鋼筋使用位置也有很大的一同。
一級鋼屈服強度235MPa,極限強度310MPa;
二級鋼屈服強度335MPa,極限強度510MPa;
三級鋼屈服強度400MPa,極限強度600MPa。
(3)鋼材兩堅那個符號怎麼打擴展閱讀:
鋼筋(Rebar)是指鋼筋混凝土用和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用鋼材,其橫截面為圓形,有時為帶有圓角的方形。包括光圓鋼筋、帶肋鋼筋、扭轉鋼筋。
鋼筋混凝土用鋼筋是指鋼筋混凝土配筋用的直條或盤條狀鋼材,其外形分為光圓鋼筋和變形鋼筋兩種,交貨狀態為直條和盤圓兩種。
光圓鋼筋實際上就是普通低碳鋼的小圓鋼和盤圓。變形鋼筋是表面帶肋的鋼筋,通常帶有2道縱肋和沿長度方向均勻分布的橫肋。橫肋的外形為螺旋形、人字形、月牙形3種。
用公稱直徑的毫米數表示。變形鋼筋的公稱直徑相當於橫截面相等的光圓鋼筋的公稱直徑。鋼筋的公稱直徑為8-50毫米,推薦採用的直徑為8、12、16、20、25、32、40毫米。
鋼種:20MnSi、20MnV、25MnSi、BS20MnSi。鋼筋在混凝土中主要承受拉應力。變形鋼筋由於肋的作用,和混凝土有較大的粘結能力,因而能更好地承受外力的作用。鋼筋廣泛用於各種建築結構。特別是大型、重型、輕型薄壁和高層建築結構。
參考資料:網路-鋼筋
㈣ 打刀,如何淬火
打刀淬火是先把倒燒透放水裡兩秒冷卻立馬敲打就可以。
一般燒紅後放水裡2秒,拿出來用錘子敲打刀口,如果鏰了,就加熱回火。如果卷了,繼續加熱再淬。如果沒卷沒崩就是淬火成功。淬火是個技術活,溫度控制不好就淬不上火,彈簧鋼板不知道是什麼材料的,所以具體工藝也沒法說明,最好找個懂熱處理的給淬一下。
淬火後金屬硬而脆,產生的表面殘余應力會造成冷裂紋,回火可作為在不影響硬度的基礎上,消除冷裂紋的手段之一。火後鋼件內部有較大的淬火內應力,因而不宜直接應用,必須進行回火。
回火是工件淬硬後加熱到Ac1(加熱時珠光體向奧氏體轉變的開始溫度)以下的某一溫度,保溫一定時間,然後冷卻到室溫的熱處理工藝。
回火一般緊接著淬火進行,其目的是:消除工件淬火時產生的殘留應力,防止變形和開裂;調整工件的硬度、強度、塑性和韌性,達到使用性能要求;穩定組織與尺寸,保證精度;改善和提高加工性能。因此,回火是工件獲得所需性能的最後一道重要工序。通過淬火和回火的相配合,才可以獲得所需的力學性能。
(4)鋼材兩堅那個符號怎麼打擴展閱讀:
回火分類
1、低溫回火,工件在150~250℃進行的回火。目的是保持淬火工件高的硬度和耐磨性,降低淬火殘留應力和脆性
回火後得到回火馬氏體,指淬火馬氏體低溫回火時得到的組織。力學性能:58~64HRC,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應用范圍:主要應用於各類高碳鋼的工具、刃具、量具、模具、滾動軸承、滲碳及表面淬火的零件等。
2、中溫回火,工件在350~500 ℃之間進行的回火。目的是得到較高的彈性和屈服點,適當的韌性。回火後得到回火屈氏體,指馬氏體回火時形成的鐵素體基體內分布著極其細小球狀碳化物(或滲碳體)的復相組織。
力學性能:35~50HRC,較高的彈性極限、屈服點和一定的韌性。
應用范圍:主要用於彈簧、發條、鍛模、沖擊工具等。
3、高溫回火,工件在500~650℃以上進行的回火。目的是得到強度、塑性和韌性都較好的綜合力學性能。回火後得到回火索氏體,指馬氏體回火時形成的鐵素體基體內分布著細小球狀碳化物(包括滲碳體)的復相組織。
力學性能:25~35HRC,較好的綜合力學性能。
應用范圍:廣泛用於各種較重要的受力結構件,如連桿、螺栓、齒輪及軸類零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