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助各鋼種AC1和AC3根據化學成份的計算公式
Andrews搜集了英、德、法、美等國家的資料,通過對大量實驗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獲得了根據鋼的化學成分計算其Ac1和Ac3溫度的經驗公式 (公式中的元素符號代表其含量(質量分數, %)) Ac3(℃)=910-203C1/2-15.2Ni+44.7Si+104V+31.5Mo+13.1W (1) Ac1(℃)=723-10.7Mn-13.9Ni+29Si+16.9Cr+290As+6.38W (2) 其中,鋼的成分范圍為:最高含C量為0.6%,最高含Mn量4.9%,最高含Cr量為5%,最高含Ni量5%,最高含Mo量5.4%。 針對亞共析鋼: Ac1(℃)=723-20.7Mn-16.9Ni+29.1Si+16.9Cr+290As+6.38W 、Ac3(℃)=910-203sqr(C) + 44.7 Si - 15.2Ni + 31.5Mo + 104V + 13.1W Ms (℃)=539 - 423C - 30.4Mn - 20Si - 12.1Cr -17.7Ni - 7.5Mo Ac3=5/9(1538-323[C]-32[Ni]-25[Mn]+80[Si]-3[Cr])℃ (本經驗公式僅適用於0.3~0.6%C,≤2%Mn,≤1%SI,≤3.5%Ni,1.5%Cr,≤.5%Mo的鋼種); 以上是我經常使用的幾個計算公式,針對使用的材料的成分進行選擇,當然,這些公式都會存在一定的誤差,一般都在正負20°左右吧,所以在選擇這些公式計算並使用後,根據自己的試驗結果再進行優化。
㈡ 怎樣從鋼的化學成分估計AC1和AC3的溫度
怎樣從鋼的化學成分估計AC1和AC3的溫度
通過對大量實驗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獲得了根據鋼版的化學權成分計算其Ac1和Ac3溫度的經驗公式 (公式中的元素符號代表其含量(質量分數, %)) Ac3(℃)=910-203C1/2-15.2Ni+44.7Si+104V+31.5Mo+13.1W (1) Ac1(℃)=723-10.7Mn-13.9Ni+29Si+16.9Cr+290As+6.38W
㈢ 熱處理中的Ac1溫度是多少
熱處理中的Ac1溫度隨材料不同,有不同的溫度值,見下表:
熱處理:是指材料在固態下,通過加熱、保溫和冷卻的手段,以獲得預期組織和性能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
㈣ Ac1的溫度
分類: 教育/科學 >> 科學技術 >> 工程技術科學
問題描述:
碳鋼的AC1溫度到底有什麼意義?到底指的是什麼溫度?
解析:
碳鋼的AC1溫度指碳鋼在某具體加熱規范時的相變溫度,它是平衡狀態下共析轉變溫度A1變化來的,因為相變的滯後效應導致的.它的意義在於隨加熱速度的改變,相應的奧氏體化溫度也要改變,通常要高於727度,加熱速度越快,增加的溫度就越高.如果鋼在冷卻時A1就變成了Ar1,會低於727度的.
㈤ a c 1表示多少度我所問的問題是指淬火調質方面。
應該是Ac1,這是鋼在加熱時的共析相變溫度(由珠光體轉變為奧氏體),大多數非合金鋼的A1溫度為727℃,Ac1加上適當的過熱度,一般在750℃左右;合金鋼則視加入合金元素的類型及量,可使Ac1溫度明顯變化,簡單的經驗關系式為:Ac1=723-10.7[Mn]-16.9[Ni]+29.1[Si]+16.9[Cr]+6.38[W]+290[As],式中[]表示固溶的質量百分數。
㈥ Ac1和Ac3為什麼所指溫度不是確定的一個數值該怎樣計算
鐵碳平衡相圖上只可以查到A1,A3線。 Ac1和Ac3是非平衡狀態下加熱時的轉變線,因加熱速度不同,相變滯後不同,所以Ac1和Ac3也不盡相同。 Ac1和Ac3是試驗數據,沒見過計算公式,可以查手冊。
㈦ 請問AC1溫度和回火溫度如何確定
A1表示加熱是珠光體向奧氏體,或冷卻時奧氏體向珠光體轉化的溫度 一般情況下,固態相變是都有不同程度的過熱或過冷度,因此為與平衡條件下的相變點相區分,而將在加熱是實際的A1稱為Ac1,冷卻是實際的A1稱為Ar1
㈧ 焊接CCT如何測定AC1和AC3
焊接CCT測AC1和AC3原理同一般CCT曲線測AC1和AC3,具體標准可參考YBT 5127-1993 鋼的臨界點測定方法(膨脹法),我的文庫里有(見鏈接)。加熱和冷卻速度可選擇0.55℃/S(參考:控軋控冷與熱軋耐候鋼焊接CCT曲線測定及熱影響區的組織特徵),如需要該文獻,請提供郵箱,我可以發給你。
㈨ 熱處理 AC1 AC3 溫度是多少,是固定值嗎~~~
不是固定溫度,Ac1、Ac3、Ac4和Accm隨加熱速度而定,加熱越快,其越高;Ar1、Ar3、Ar4和Arcm則隨冷卻速度的加快而降低,當冷卻速度超過一定值(臨界冷卻速度)時,它們將完全消失。一般情況下,Ac1>A1>Ar1,Ac3>A3>Ar3,Ac4>A4>Ar4,Accm>Acm>Arcm。附各溫度解釋
(1)A0(230°C水平線)滲碳體的磁性轉變溫度
(2)Ac1 鋼加熱時,開始形成奧氏體的溫度。(碳含量0.77%-2.11%)
(3)A2(770°C水平線)鐵素體的磁性轉變溫度
(4)Ac3 亞共析鋼加熱時,所有鐵素體都轉變為奧氏體的溫度。(碳含量0.0218%-0.77%)
(5)Ac4 低碳亞共析鋼加熱時,奧氏體開始轉變為δ相的溫度。
(6)Accm 過共析鋼加熱時,所有滲碳體和碳化物完全融入奧氏體的溫度。
(7)Arl 鋼高溫奧氏體化後冷卻時,奧氏體分解為鐵素體和珠光體的溫度。
(8)Ar3 亞共析鋼高溫奧氏體化後冷卻時,鐵素體開始析出的溫度。
(9)Ar4 鋼在高溫形成的δ相在冷卻時,開始轉變為奧氏體的溫度。
(10)Arcm 過共析鋼高溫完全奧氏體化後冷卻時,滲碳體或碳化物開始析出的溫度。
(11)A1也寫做Ae1,是在平衡狀態下,奧氏體、鐵素體、滲碳體或碳化物共存的溫度,也就是一般所說的下臨界點。
(12)A3 也寫做Ae3,是亞共析鋼在平衡狀態下,奧氏體和鐵素體共存的最高溫度,也就是說亞共析鋼的上臨界點。
(13)A4 也寫做Ae4,是在平衡狀態下,δ相和奧氏體共存的最低溫度。
(14)Acm 也寫做Aecm,是過共析鋼在平衡狀態下,奧氏體和滲碳體或碳化物共存的最高溫度,也就是過共析鋼的上臨界點。
(15)Mb 馬氏體爆發形成溫度,以Mb表示(Mb≤ Ms)。當奧氏體過冷至Ms點以下時,瞬間爆發式形成大量馬氏體,並伴有響聲,同時釋放相變潛熱,使溫度回升。
(16)Md 馬氏體機械強化穩定化臨界溫度。
(17)MF 馬氏體相變強化臨界溫度。
(18)Mf 有的文獻以Mf表示奧氏體轉變為馬氏體的終了溫度。
(19)MG 奧氏體發生熱穩定化的一個臨界溫度。
(20)Ms 鋼奧氏體化後冷卻時,其中奧氏體開始轉變為馬氏體的溫度,符號中的「S」是「始」字漢語拼音第一個字母,也就是俄文書籍中的MH和英文書籍中的Ms。
(21)MZ 奧氏體轉變為馬氏體的終了溫度,符號中的「Z」是「終」字的漢語拼音第一個字母,也就是俄文書籍中的MK和英文書籍中的Mf。
㈩ 淬火AC1與AC3 的溫度到底是多少
通常亞共析鋼的淬火溫度為Ac3以上30~50度,共析鋼或過共析鋼的淬火溫度為Ac1以上30~50度。
A1,A3,Acm是反映不同含碳量的鋼在緩慢加熱和冷卻時的相變溫度(平衡臨界點)。實際生產中,加熱和冷卻速度不可能很慢,總有過冷和過熱現象。加熱和冷卻速度越大,相變溫度偏離平衡臨界點的程度也越大,即過冷度和過熱度越大。
碳鋼的AC1溫度指碳鋼在某具體加熱規范時的相變溫度,它是平衡狀態下共析轉變溫度A1變化來的,因為相變的滯後效應導致的。
相關結論:
(1)含0.3%~0.5%C和含0.5%~2.5%B的高硼高速鋼的鑄態顯微組織由鐵素體、珠光體和少量馬氏體以及硼碳化合物組成,硼碳化合物呈網狀和魚骨狀沿晶界分布;並且,硼碳化合物由M23(B,C)6、(W,Mo)2(B,C),M3(B1.5,C0.5)和M(B0.7,C0.3)組成。
(2)高硼高速鋼經高溫淬火後,基體組織都轉變成了強韌性好的板條馬氏體,並含有少量殘留奧氏體,含量在4%左右;
(3)在950~1050℃范圍內淬火,硼碳化合物發生局部溶解,出現斷網現象,隨著淬火溫度的升高,斷網現象越來越明顯。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淬火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