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趁火打劫的法律問題
首先,這不叫「趁火打劫」,而是「乘人之危」。
其次,根據《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條【顯失公平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一方利用對方處於危困狀態、缺乏判斷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時顯失公平的,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三,關於乘人之危和顯失公平
1、乘人之危:即一方當事人乘對方處於危難之機,為牟取不正當利益,迫使對方作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嚴重損害對方利益的,可以認定為乘人之危。根據《合同法》的規定,乘人之危訂立的合同,須是不損害國家利益時,才構成可撤銷行為,否則為無效民事行為。其要件有三:一方乘對方處於危難;受害人迫於危難狀態;嚴重損害對方利益為法律所允許的。
2、顯失公平:顯失公平行為是指民事行為效果明顯違背公平原則的行為。對於民事行為達到何種程度算顯失公平:一方當事人利用優勢或者利用對方沒有經驗,致使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明顯違反公平、等價有償原則的,可以認定為顯失公平。
由此可見,張三趁李四處於危難之時,為牟取利益,迫使李四與其簽訂顯失公平的字據(合同)的行為雖然不違法,但該合同卻是不受法律保護的。換言之,當張三要求李四(在事後)履行該合同時,李四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將該合同)予以撤銷。
2. 趁火打劫罪
在民法中,沒有規定犯罪。犯罪是由刑法規定的。
我國刑法中,並沒有趁火打劫這個罪名,對這種行為,是以搶劫罪或盜竊罪從重處罰。
3. 什麼是趁火打劫
『敵之害大,就勢取利,剛決柔也。』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裡失火,一片混亂,無暇自顧的時候,去搶人家的財物。乘人之危撈一把,這可是不道德的行為。此計用在軍事上指的是:當敵方遇到麻煩或危難的時候,就要乘此機會進兵出擊,制服對手。《孫子·始計篇》雲:「亂而取之,」唐朝·杜牧解釋孫子此句說,「敵有昏亂,可以乘而取之。」就是講的這個道理。
按古人說法:「趁火打劫」和「渾水摸魚」的區別就在於,一中一外,趁火打劫有欺騙的傾向,渾水摸魚比較直接。
4. 趁火打劫犯法嗎
你說的是什麼? 趁火打劫具體實施的是什麼
但是告訴你 只要有犯罪行為 就是犯法 不管你怎麼個趁火
5. 趁火打劫的故事梗概
趁火打劫是指趁人家失火時去搶劫。比喻乘人之危謀取私利。趁火打劫之計的使用,在中國歷史上層出不窮。趁火打劫之計的特點,就是利用時機,果斷地打擊對方。而此計延伸到現代社會的商戰之中,更是被多次巧妙利用,甚至曾造成了巨大的金融危機。
6. "趁火打劫"這個成語原始出處
趁火打劫
拼音: chèn huǒ dǎ jié
出處: 清·頤瑣《黃綉球》第三回:「這一天見來的很是不少,黃通理更代為躊躇,怕的是越來越多,容不下去,而且難免有趁火打劫,順手牽羊的事。」
7. 三十六計中的趁火打劫是什麼意思
趁火打劫
敵之害大①,就勢取利,剛決柔也②。
【注釋】
①敵之害大:害,指敵人所遭遇到的困難,危厄的處境。
②剛決柔也:語出《易經.央》卦。 央,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乾下兌上)。上卦為兌,兌為澤;下卦為乾,乾為天。兌上乾下,意為有洪水漲上天之象。《央央》的《彖》辭說:「央,決也。剛決柔也。」決,沖決、沖開、去掉的意思。因乾卦為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為天,是大吉大利,吉利的貞卜,所以此卦的本義是力爭上游,剛健不屈。所謂剛決柔,就是下乾這個陽剛之卦,在沖決上兌這個陰柔的卦。此計是以「剛」喻己,以「柔」喻敵,言乘敵之危,就勢而取勝的意思。
具體的事例敵害在內,則劫其地;敵害在外,則劫其民;內外交害,敗劫其國。如:越王乘吳國內蟹稻不遺種而謀攻之,後卒乘吳北會諸侯於黃池之際,國內空虛,因而搗之,大獲全勝。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裡失火,一片混亂,無暇自顧的時候,去搶人家的財物。乘人之危撈一把,這可是不道德的行為。此計用在軍事上指的是:當敵方遇到麻煩或危難的時候,就要乘此機會進兵出擊,制服對手。《孫子.始計篇》雲:「亂而取之,」唐朝杜牧解釋孫子此句說,「敵有昏亂,可以乘而取之。」就是講的這個道理。
8. 趁火打劫源自
勾踐趁災復仇
勾踐為了復仇,做了很久的准備,但起兵滅吳的戰機是怎麼選擇的呢?吳國重臣伍子胥被害,吳國旱災,沒有收成,吳王夫差老虎離山,和中原各國諸候到黃池會盟,國內空虛。於是勾踐趁火打劫,發兵攻吳,一舉滅吳。諸葛亮趁火劫城趁火打劫是隔岸觀火的連續計謀。諸葛亮先是為東吳借東風使東吳火燒曹操大軍,在東吳和曹操大戰之際,諸葛亮便趁機輕松地劫得荊州、襄陽、長沙、武陵、桂陽、零陵等州郡,使流竄多時的劉備有了割據的地盤。多爾袞趁火入中原明朝末年,李自成起義軍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自殺,明朝軍隊崩散。李自成軍隊入北京後忙於登基,劉宗敏又霸佔了明朝邊將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這樣逼得吳三桂不肯投降,便欲借清兵復仇。這正是中原起大火,沒有一支力量能抵擋清兵入關。於是清國攝政大臣多爾袞趁火入關,遂有了二百多年的清朝歷史。樂毅伐齊,亂而取之公元284年,樂毅率燕、秦、楚、韓、趙、魏六國兵馬伐齊。謀士劇辛勸樂毅奪取齊國邊城。樂毅分析道:齊國國君已失去民心,齊軍主力已被殲滅,國內還處於混亂之中,若乘勝直搗齊國國都臨淄,一定可勝。如果失去這個機會,讓齊國王重整旗鼓,以後再要攻佔臨淄就難了。於是,樂毅長驅直入,齊國大亂,齊國王出走,樂毅兵不血刃,佔領了臨淄。
劉蘭成混兵造反
公元618年,起義軍首領綦公順佔領了北海(今山東濰坊、益都等地),海陵起義軍首領臧君相帶5萬人馬來奪此地盤。綦公順兵數不如對方多,甚為憂慮。部將劉蘭成建議,敵料不到我們會主動進攻他,不如速迎擊之。於是綦公順帶5000兵兼程迎擊之。劉蘭成帶20人敢死隊走在最前面,他們距敵50里時,發現敵軍散兵搶劫未歸,於是立刻化裝成敵兵,沿途聽得敵軍口令,將校名字,行至城門,守城門人以為都是己方搶劫歸來的兵士,均放入城。半夜,劉蘭成的20人敢死隊,闖入主將住所,殺人放火,敵軍大亂。這就幫助綦公順從城外迅速取城,大獲全勝,臧君相隻身逃命。
希特勒渾水摸魚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希特勒為挽回敗局鼓舞士氣,拼湊了一支軍隊發動了阿登戰役。德軍突破美軍薄弱防線,美軍正在混亂之際,德軍派出2000名會講流利英語的人穿美製軍裝混入美軍後方,殺了交通警,取代交通警,將美軍的運輸指揮得一片混亂。最後,他們被查獲,按國際法,他們沒穿德軍軍裝,不得享受俘虜待遇,被全部槍斃。朝鮮地主乘人之危1987年,北朝鮮國家劇團上演話劇《女兒的信》,劇情大意是:不識字的農民何泰叔,其女婿被日本人抓走,女兒外出尋夫,寫了一封信託小販帶給父親。小販送信時何泰叔不在家,他便扔在台階上走了。何泰叔以為是無用的廢紙,便用來卷煙和貼窗戶。過了一些時候,傳來他女兒所去的那個中國地區發生水災,何家一片驚慌,向本地大地主借債,讓何妻外出去尋找女兒。後來小販又經過此地,這才知道窗戶上貼的是女兒的信。等找到一個識字的人,才知道女兒情況很好,再看向地主的借據,原來地主乘人之危,以20元錢讓何泰叔把侄女賣給了地主,借據上還蓋了手印。發國難財在抗日戰爭時期,一批奸商利用國內混亂,各地物資供需不平的機會,大發國難財,成為巨富。《亂世佳人》這部電影中的白瑞德,就是靠著在戰區自由來往的機會,倒騰物資,發了大財。
同樣,在某地遭災的情況下,一批商人大量販賣災區急缺物資,甚至進行壟斷,逼迫災民用高價買活命必需品,從而大發橫財。辛德勒的名單:發戰爭財二戰時期,德國的商人辛德勒,抓住戰爭這一時機,生產軍火賣給德國政府。同時,他又從集中營中購買戰俘猶太人為他生產,把成本降到最低。他因此大發橫財。後來,他良心萌動,救下了很多猶太人的命。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到90年代被斯皮爾伯格拍成了電影,題目是《辛德勒的名單》,成為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
可口可樂:發戰爭財
美國的一家飲品公司,在一次偶然事故中,發現了較好喝的配方。生意並不興旺。時值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剛剛參戰,可口可樂內銷銳減,外銷斷路。可口可樂的總裁伍德魯夫一看,發國難財的機會來了。他派人到國防部門口推銷失敗,又令宣傳部門以關心前方將士之名義大搞宣傳、廣告。他在報刊上撰文,把可口可樂改寫成與槍炮彈葯一樣對將士重要,還邀請軍人家屬、國會議員、社會名流和新聞記者赴宴。大講如菲律賓叢林作戰將士如何熱,如何渴。他生產出最好的可樂,放到國防部的大門口,打出大標語:讓美國的孩子們在戰場上能喝到干凈有營養的水。進出國防部的大小官員都順便喝了一下,感覺不錯。過路的公民,也加入了這個行列。輿論不脛而走,國防部不得不表態,同意把可口可樂列為軍需物資,為戰場上的美國士兵訂購大批量的可口可樂。拿到了政府訂單,在當時就算找到了最大的市場。此時,這位精明到家的商人又故意喊叫資金困難,逼著政府撥給大量經費。很快,可口可樂一躍為50億瓶。可口可樂從此在全國全世界一發而不可收。蘇珊趁熱打鐵當影星蘇珊·海沃德長得漂亮、苗條、性感,她的青年時代,正是好萊塢的主要製片公司發展的全盛時期。她像其他雪亮的童星一樣,懷著成為好萊塢電影名星的夢想,當上了合同演員。
她進入好萊塢的最初幾個月中,蘇珊面對的不是攝像機而是照相機。她穿著泳裝,日復一日地擺弄出千姿百態,為廣告照做模特兒。她那充滿魅力的微笑,隨著報紙雜志的廣告傳遍五洲四海。讀者們,也是電影的影迷們,對她已經具有一種傾倒和渴望的感情。
然而蘇珊一直得不到當演員的機會,當她詢問老闆時,得到的回答總是:「耐心地等一等,總有一天會推薦你的。」
有一次,機會突然來了。1938年,派拉蒙公司在洛杉磯舉行全國性的影片銷售會。蘇珊接到旅館舞廳的通知。舞廳里來了很多電影院的老闆和來自各州的商人。影星們進入舞廳之前,派拉蒙公司對自己的影片已進行過大肆宣傳。
影星們一個接一個與觀眾見面。蘇珊出場時,會場上發出了一片歡呼。她此前還沒意識到這是一次機會。她面對觀眾,像對老朋友們一樣微笑著說:「我知道你們都認識我,你們中有誰見過我的照片?」
台下立即有許許多多的人舉起了手。
「有人看過我在電影里的形象嗎?」
沒有人舉手,只有笑聲。
蘇珊趁熱打鐵,發問道:
「你們願意看我在電影中的形象嗎?」
會場上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代替了回答。
蘇珊這一計即興拈來,大獲全勝,於是她說:「那麼,諸位願意捎個話給製片公司嗎?」
這是一次民意測驗,那麼多觀眾的代表想看蘇珊在電影中的形象,製片公司的老闆得到這一民意測驗的結果,完全可以判斷,如果請蘇珊出演影片,此片一定走俏。於是蘇珊不久之後便受聘出演,上了銀幕,並且成了大明星。
她在《我想生存》一片扮演的角色使她榮獲了奧斯卡金像獎。
9. 三十六計之趁火打劫-請舉例
【解析】
這則按語把「趁火打劫」計具體化了。所謂「火」,即對方的困難、麻煩。敵方的困難不外有兩個方面,即內憂、外患。天災人禍,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農民起義,內戰連年,都是內患;外敵入侵,戰事不斷,都是外患。敵方有內憂,就占它的領土;敵方有外患,就爭奪他的百姓;敵方內憂外患岌岌可危,趕快兼並它。總之,抓住敵方大難臨頭的危急之時,趕快進兵,肯定穩操勝券。《戰國策.燕二》中的著名寓言「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也就是「趁火打劫」的形象體現。
【探源】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裡失火,一片混亂,無暇自顧的時候,去搶人家的財物。乘人之危撈一把,這可是不道德的行為。此計用在軍事上指的是:當敵方遇到麻煩或危難的時候,就要乘此機會進兵出擊,制服對手。《孫子.始計篇》雲:「亂而取之,」唐朝杜牧解釋孫子此句說,「敵有昏亂,可以乘而取之。」就是講的這個道理。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相互爭霸,戰事頻繁。經過長期戰爭,越國終因不敵吳國,只得俯首稱臣。越王勾踐被扣在吳國,失去行動自由。勾踐立志復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卧薪嘗膽。表面上對吳王夫差百般逢迎,終於騙得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因國之後,勾踐依然臣服吳國,年年進獻財寶,麻痹夫差。而在國內則採取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措施。越國幾年後實力大大加強,人丁興旺,物資豐足,人心穩定。吳王夫差卻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被勾踐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國放在眼裡。他驕縱兇殘,拒絕納諫,殺了一代名將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淫靡奢侈,大興土木,搞得民窮財盡.公元前473年,吳國顆粒難收,民怨沸騰。越正勾踐選中吳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諸侯在黃池會盟的時機,大舉進兵吳國,吳國國內空虛,無力還擊,很快就被越國擊破滅亡。勾踐的勝利,正是乘敵之危,就勢取勝的典型戰例。
【故事】
努爾哈赤、皇太極都早有入主中原的打算,只是直到去世都未能如願。順帝即位時,年齡太小,只有七歲,朝廷的權力都集中在攝政王多爾兗身上。多爾兗對中原早就有攻佔之意,想在他手上建立功業,已遂父兄未完成的入主中原的遺願。他時刻虎視眈眈地注視著明朝的一舉一動。
明朝末年,政治腐敗,民生凋敝。崇禎皇帝宵衣旰食,倒想振興大明。可是,他猜疑成性,賢臣良將根本不能在朝廷立足,他一連更換了十幾個宰相,又殺了明將袁崇煥,他的周圍都是些姦邪小人,明朝崩潰大局已定。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一舉攻佔京城,建立了大順王朝。可惜農民進京之後,立足未穩.首領們漸漸腐化墮落。明朝名將吳三硅的愛妾陳圓圓也被起義軍將領擄去。吳三桂本是勢利小人,慣於見風使舵。他看到明朝大勢已去,李自成自立為大順皇帝,本想投奔李自成鞏固自己的實力。而李自成勝利之後,滋長了驕傲情緒,沒把吳三桂看在眼裡,抄了他的家,扣押了他的父親,擄了他的愛妾。本來就朝三暮四的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終於投靠滿清,借清兵勢力消滅李自成。多爾兗聞訊,欣喜若狂,認為時機成熟,可以實現多年的願望了。這時中原內部戰火紛飛,李自成江山未定,於是多爾兗迅速聯合吳三桂的部隊,進入山海關,只用了幾天的時間,就打到京城,趕走了李自成。多爾兗志得意滿登上金鑾寶殿,奠定了滿清佔領中原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