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鋼的表面熱處理方法有哪幾種
1.化學熱處理。又可分為:滲碳,滲氮,碳氮共滲。
2.表面淬火。又可分為:感應加熱表面淬火,火焰加熱表面淬火,點接觸加熱表面淬火。
Ⅱ 機床變速箱齒輪常用中碳鋼或低碳合金鋼零件常採用滲碳淬火作為最終熱處理
汽車變速箱的次要齒輪採用45#鋼,高頻淬火,350~370℃回火,高速、中載、有沖擊、外形復雜的重要齒輪,採用20CrMnTi,滲碳淬火。
齒輪高頻淬火設備採用感應加熱,其感應器一般是輸入中頻或高頻交流電 (1000-300000Hz或更高)的空心銅管,感應加熱的原理是:將齒輪等工件放到感應器內,產生的交變磁場,又在工件中產生出同頻率的感應電流,這種感應電流在工件內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利用這個集膚效應,可使齒輪等工件表面迅速加熱,在幾秒鍾內表面溫度上升到800-1000℃,而心部溫度升高很小,從而滿足我們的要求。
高頻淬火,是指利用高頻電流(30K-1000KHZ)使工件表面局部進行加熱、冷卻,獲得表面硬化層的熱處理方法,是對齒輪等工件進行一定深度的表面強化,而心部基本上保持不變,因而具有高強度、高耐磨性和高韌性的天熱點,又因是局部加熱,所以能顯著減少淬火變形,降減能源消耗。
頻率選用
室溫時感應電流流入工件表層的深度δ(mm)與電流頻率f(HZ)的關系為頻率升高,電流透入深度降低,淬透層降低。
常用的電流頻率有:
1、高頻加熱:100~500KHZ,常用200~300KHZ,為電子管式高頻加熱,淬硬層深為0.5~2.5mm,適於中小型零件。
2、中頻加熱:電流頻率為500~10000HZ,常用2500~8000HZ,電源設備為機械式中頻加熱裝置或可控硅中頻發生器。淬硬層深度2~10 mm。適於較大直徑的軸類、中大齒輪等。
3、工頻加熱:電流頻率為50HZ。採用機械式工頻加熱電源設備,淬硬層深可達10~20mm,適於大直徑工件的表面淬火。
Ⅲ 低碳鋼,中碳鋼,高碳鋼分別用什麼熱處理
一般來說淬火溫度不同,高碳鋼的淬火溫度要比中碳鋼低一些,當然要看具體材料;
在不知道具體要求的情況下,中碳鋼一般是調質狀態使用,回火當然是高溫回火,而高碳鋼一般是淬火+回火狀態使用,回火是低溫回火。
Ⅳ 中碳鋼改善切削性能為什麼用完全退火
1、退火: 退火和正火是生產中應用很廣泛的預備熱處理工藝,主要用於改善材料的切削加工性能。對於一些受力不大、性能要求不高的機器零件,也可以做為最終熱處理。 等溫退火將奧氏體化後的鋼快冷至珠光體形成溫度等溫保溫,使過冷奧氏體轉變為珠光體,空冷至室溫。 球化退火 將過共析碳鋼加熱到Ac1以上20~30℃,保溫2~4h,使片狀滲碳體發生不完全溶解斷開成細小的鏈狀或點狀,彌散分布在奧氏體基體上,在隨後的緩冷過程中,或以原有的細小的滲碳體質點為核心,或在奧氏體中富碳區域產生新的核心,形成均勻的顆粒狀滲碳體 均勻化退火(擴散退火) 將工件加熱到1100℃左右,保溫10~15h,隨爐緩冷到350℃,再出爐空冷。工件經均勻化退火後,奧氏體晶粒十分粗大,必須進行一次完全退火或正火來細化晶粒,消除過熱缺陷. 去應力退火 將工件隨爐緩慢加熱到500~650℃,保溫,隨爐緩慢冷卻至200℃出爐空冷。主要用於消除加工應力。 再結晶退火 將材料加熱至再結晶溫度以上,保溫後緩慢冷卻的工藝方法。 完全退火用於亞共析碳鋼和合金鋼的鑄、鍛件;等溫退火用於奧氏體比較穩定的合金鋼;球化退火用於共析鋼、過共析鋼和合金工具鋼;均勻化退火用於高質量要求的優質高合金鋼的鑄錠和成分偏析嚴重的合金鋼鑄件;去應力退火用於鑄件、鍛件、焊接件、冷沖壓件及機加工件;再結晶退火主要用於去除加工硬化。 2、正火: 將亞共析碳鋼加熱到Ac3以上30~50℃,過共析碳鋼加熱到Accm以上30~50℃,保溫,空氣中冷卻的方法稱為正火。適用於碳素鋼及中、低合金鋼,因為高合金鋼的奧氏體非常穩定,即使在空氣中冷卻也會獲得馬氏體組織。對於低碳鋼、低碳低合金鋼,細化晶粒,提高硬度(140~190HBS),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對於過共析鋼,消除二次網狀滲碳體,有利於球化退火的進行。
Ⅳ 求罩式爐對中碳鋼的熱處理工藝和罩式爐對高碳鋼的熱處理工藝
感謝各位參與討論和交流
根據鋼件淬火後硬度與含碳量的函數關系式:Hmax=(60C1/2+20)HRC,以20#鋼的最高含碳量0.24代入上式,可求得其Hmax=49HRC,但這只是該鋼的在理論上的最高硬度值,這個硬度值,肯定是在一種近於理想淬火條件下獲得的。所謂理想淬火條件,應該是工件尺寸小,結構形貌易於接受淬火,經充分奧氏體化,冷卻速度足夠且充分。我曾做過一個自製砂輪芯桿,採用鹽爐900°C加熱,鹽水淬火低溫回火,硬度38~40HRC。
20#鋼若採用高頻淬火,其最高硬度可按Hmax=20+60(2C—1.3C2)計算,仍以最高含碳量0.24代入上式,可求得Hmax=44HRC,顯然,這個結果有悖於常理:同種鋼材採用高頻淬火的硬度要比普通淬火的硬度高2~3HRC。但根據後者計算與我當年所做的普通淬火結果頗為接近。
20#鋼不經滲碳直接淬火是一種強韌化淬火。
由於低碳馬氏體具有優良的強韌性能,因而對低碳或低碳低合金鋼進行淬火,可獲得低碳的板條馬氏體組織,使強韌性能大幅提高。已成功應用於汽車、拖拉機及石油機械零件。
低碳馬氏體淬火工藝的特點是淬火加熱溫度高並要求強烈冷卻。一般按Ac3+(40~80°C)來確定淬火加熱溫度。加熱時間要比一般淬火加熱時間長一些,鹽爐加熱可按min/mm計算。淬火介質常選用10~15%NaOH水溶液或10%NaCl水溶液,液溫控制在50°C以下,大批生產時,應採用循環冷卻。
查看原帖>>
Ⅵ 有低碳鋼齒輪和中碳鋼齒輪各一隻,為了使齒輪表面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應該選擇何種熱處理方法
低碳鋼齒輪,採用滲碳後淬火的處理方式即可強化齒面;中碳鋼齒輪可以做氮化處回理再淬火,或者直接答用中高頻加熱表面淬火的方式強化(視具體材質和模數大小而變)。低碳鋼滲碳淬火後表面強度和耐磨性顯著提高,心部保留一較高抗沖擊性能;滲碳淬火層為細馬氏體組織,心部基體為鐵素體、珠光體類型的平衡組織。中碳鋼氮化處理後表層應為少量化合物與擴散層組成的滲層組織心部則為調制處理的回火索氏體組織(或有少量游離鐵素體)。
Ⅶ 高碳鋼與中碳鋼的熱處理工藝區別在那裡
你的問題太籠統了,不辦法回答,材料不同,用處不同,要求不同,熱處理的方法及熱處理工藝區別很大,熱處理工藝是根據圖紙要求、質量控制規程要求來制定的,不是說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的
Ⅷ 為什麼中碳鋼採用感應加熱表面淬火,而低碳鋼或低碳合金零件常採用滲碳淬火
你好,中碳鋼含碳量較高,表面可以加熱淬火。低碳鋼含碳量低必須先滲碳後淬火。
Ⅸ 一種中碳鋼的加工工藝是下料—鍛打—車削—磨削—鉗工,在該過程中如何安插合適的熱處理工藝
1、既然是中碳鋼,說明該零件是用於受力較復雜的零件,即該零件需要具備良好的綜合力學性專能。
2、從工屬藝看,熱處理分為預先熱處理和最終熱處理,預先熱處理是消除上道工序的缺陷並為下道工序做准備。而最終熱處理是為了獲得最後的力學性能。以此,預先熱處理採用退火,最終熱處理採用調質處理。
3、安排熱處理工藝如下,熱處理的作用、組織見括弧內的內容:
下料—鍛打—退火(目的是消除鍛造應力、穩定組織、降低硬度,為切削加工做准備,熱處理後的組織是細片狀的珠光體+鐵素體)—車削—調質處理(淬火+高溫回火,目的是獲得最終的綜合力學性能,熱處理後的組織是回火索氏體)—磨削—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