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火銃有幾種類型
火銃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管形火器?
它用銅或鐵鑄造而成,利用火葯發射石彈?鉛彈專或鐵彈?
火銃有大小兩種屬類型?大型銃安裝在木架上,由幾個人操縱進行射擊,因銃口像碗,所以稱為「碗口銃」,後來發展為炮?小型銃由單兵用手拿著射擊,稱為「手銃」,後來演變為槍?火銃有銃口?前膛?葯室和尾部組成,小型銃尾部中空,用來裝柄?各部分連接處有加強箍?葯室上開有火門,導火葯線由火門通到葯室,點燃葯線,就可以發射彈丸?
火銃是13世紀時中國發明的,是元?明水陸軍的重要裝備,也是當時最先進威力最大的遠射兵器,曾在各次戰爭中大顯身手?1389年,在定邊(治今雲南南澗彝族自治縣)的戰斗中,明將沐英率領3萬騎兵,用密集的火銃火力,射擊叛軍沖鋒的百象陣,結果俘獲大象37頭,其餘的都被打死,並殲滅敵人4萬余,獲得大勝?
㈡ 怎麼製作火統
你好,我國是不允許自製槍械的。
火銃,有時又稱「火筒」,是世界最早的金屬射擊火器,屬於火門槍。
㈢ 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管道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焊接!
1、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設計規范GB50084—2001(2005年版)規定:報警閥前採用內壁不防腐鋼回管時,答可焊接連接。
2、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由灑水噴頭、報警閥組、水流報警裝置(水流指示器或壓力開關)等組件,以及管道、供水設施組成,並能在發生火災時噴水的自動滅火系統。
3、焊接是通過加熱或加壓,或兩者並用,使兩工件產生原子間結合的加工工藝和聯接方式。焊接應用廣泛,既可用於金屬,也可用於非金屬。
㈣ 火銃是什麼
火炮是以發射火葯為能源發射彈丸,口徑在20毫米以上的身管射擊武器的總稱。
火炮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戰爭實踐的需要而產生並發展起來的。它誕生於600多年前的中國古代,之後便走向戰場。在從近代步入現代火炮的發展過程中,已形成種類多、用途廣、精度高、威力大的重要火力殺傷兵器系列。
火炮的「鼻祖」是誰呢?據考證,是火銃。火銃初創於中國的元代。迄今,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一門火銃,是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一尊我國元代至順3年(1332年)製造的盞口銅銃,因其口部形似酒盞而被稱為盞口銃或盞口炮。這門火銃,比歐洲現存的最古老的火炮還要早500年,是中國一位文物愛好者於1949年前在北京西郊的雲居寺發現和收藏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把這門火銃上交給國家,開始存放在首都博物館,以後交到中國歷史博物館至今。
這種火銃源於元朝管形火器的竹管開始被金屬管所取代之時。原來用竹管製做的火槍和梨花槍等,這時已發展成為金屬製成的火銃或手銃;而先前粗毛竹製成的突火槍,也變成用金屬做的大型火銃。
這種用金屬製做的大型火銃,就是早期的火炮。元朝的火銃起初是用銅鑄造的,所以也叫做「銅火銃」或「銅將軍」。
為什麼說銅火銃是早期的火炮呢?這是因為火銃和火炮的作用原理相同,都是利用火葯能量將彈丸發射出去殺傷敵人的。兩者在基本結構上也大同小異,都有身管、葯室和發火裝置,而且為了便於瞄準和操作都有炮架,以及身管都用金屬製做等。因此,銅火銃的出現,對兵器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槍、炮都起源於管形火器。金屬管形火器出現後,為了操作使用方便,就將火器鑄造得小一些;有時又為了增大射擊威力,就將火器造得大一些。這種大小不同就類似於後來的槍、炮口徑之別。但是,在槍、炮的界限未有明確區分之前,人們通常將金屬管形火器統稱為銃或火銃,或者火筒。
火銃一般由銃筒、葯室和尾銎三部分組成。為了強固銃身,在其上都加有幾道箍。火銃的葯室位於銃筒後部,呈腰鼓狀隆起,使葯室外徑比火銃的口徑尺寸大得多,使射出彈丸的速度大,射得遠。在葯室的壁上開有小孔,用來裝引火線。尾銎在筒身底部。有的尾銎上裝有手柄,便於手持操作。另外,為了密閉火葯氣體,增大射程,在葯室和火葯之間填塞有「木馬子」等物。
從火銃的結構特點和實際的使用效果看,它比以前的火葯火器和突火槍具有初速大、射程遠、威力大、命中率高、操作安全方便等優點。後世的火炮,都是在它的基礎上改進和發展起來的,在結構原理和基本形狀上並沒有根本性的改變。
㈤ 火銃發射
太笨了,那是因為漏氣了,你得把後面焊死,中間那個眼要與引線一樣細,倒完火葯後用紙將彈丸包住,彈丸要略小於銃口,然後50米輕松乾死一隻狼狗
㈥ 火銃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南宋後期,由於火葯的性能已有很大提高,人們可在大竹筒內以火葯為能源發射彈丸,並掌握了銅鐵管鑄造技術,從而使元代具備了製造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的技術基礎,我國火葯兵器便在此時實現了新的革新和發展,出現了具有現代槍械意義雛形的新式兵器火銃。火銃的製作和應用原理,是將火葯裝填在管形金屬器具內,利用火葯點燃後產生的氣體爆炸力射擊彈丸。它具有比以往任何兵器大得多的殺傷力,實際上正是後代槍械的最初形態。我國的火銃創制於元代,元代在統一全國的戰爭中,先後獲得了金代和南宋時期有關火葯兵器的工藝技術,立國後即集中各地工匠到元大都研製新兵器,特別是改進了管形火器的結構和性能,使之成為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大,而且更便於攜帶使用的新式火器,即火銃。目前存世並已知紀年最早的元代火銃,是收藏於我國歷史博物館的1332年銅銃。銃體粗短,重6940克。前為銃管,中為葯室,後為銃尾。銃管呈直筒狀,長0.35米,近銃口處外張成大侈口喇叭形,銃口徑0.105米。葯室較銃膛為粗,室壁向外弧凸。銃尾較短,有向後的銎孔,孔徑0.077米,小於銃口徑。銃尾部兩側各有一個約兩厘米的方孔。方孔中心位置,正好和銃身軸線在同一平面上,可以推知原來用金屬的栓從兩孔中穿連,然後固定在木架上。這個金屬栓還能夠起耳軸的作用,使銅銃在木架上可調節高低俯仰,以調整射擊角度。與上面銅銃不同的另一類銅銃,口徑較上一類小得多,一般口內徑不超過0.03米,銃管細長,銃尾亦向後有銎孔,可以安裝木柄。最典型的例子,是1974年於西安東關景龍池巷南口外發現的,與元代的建築構件伴同出土,應視為元代遺物。銅銃全長0.26米,重1780克。銃管細長,圓管直壁,管內口徑0.023米。葯室橢圓球狀,葯室壁有安裝葯捻的圓形小透孔。銃尾有向後開的銎孔,但不與葯室相通,外口稍大於里端。此銃的口部、尾部及葯室前後都有為加固而鑄的圓箍,共計6道。此銃在發掘出土時葯室內還殘存有黑褐色粉末,經取樣化驗,測定其中主要成分有木炭、硫和硝石,應為古代黑火葯的遺留,是研究我國古代火葯的實物資料。火銃這種新式兵器自元代問世之後,由於青銅鑄造的管壁能耐較大膛壓,可裝填較多的火葯和較重的彈丸而具有相當的威力。又因它使用壽命長,能反復裝填發射,故在發明不久便成為軍隊的重要武器裝備。至元代末年,火銃已被政府軍甚至農民起義軍所使用。元末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在重新統一我國的戰爭中,較多地使用了火銃作戰,不但用於陸戰攻堅,也用於水戰之中。通過實戰應用,對火銃的結構和性能有了新的認識和改進,至開國之初的洪武年間,銅火銃的製造達到了鼎盛時期,結構更趨合理,形成了比較規范的形制,數量也大大增加。洪武初年,火銃由各衛所製造,至明成祖朱棣稱帝後,為加強中央集權和對武備的控制,將火銃重新改由朝廷統一監制。從洪武初年開始,終明一代,軍隊普遍裝備和使用各式火銃。至明永樂時,更創立專習槍炮的神機營,成為我國最早專用火器的新兵種。
㈦ 火銃的構造分類
火銃用銅或鐵鑄成抄,銅襲鑄較多。由前膛、葯室和尾銎構成。通常分為:單兵用的手銃,城防和水戰用的大碗口銃、盞口銃和多管銃等。手銃輕巧靈便,銃身細長,前膛呈圓筒形,內放彈丸。葯室呈球形隆起,室壁有火門,供安放引線點火用。尾銎中空,可安木柄,便於發射者操持。有的手銃從銃口至銃尾有幾道加強箍(見圖)。大碗口銃和盞口銃都因銃口的形狀而得名,基本構造與手銃類似,只是形體短粗,銃口呈碗(盞)形,可容較多的彈丸。有的碗(盞)口銃尾銎較寬大,銎壁兩側有孔,可橫穿木棍,將銃身置於木架上。發射時,可在銃身下墊木塊調整俯仰角。用於水戰的碗口銃,多安於戰船的固定木架上,從舷側射擊敵船。
三眼銃是一種常見的多管銃,銃身由3個銃管平行鑄合成「品」字形,大多有加強箍,尾部為一尾銎,安裝木柄。每個銃管各有1個葯室和火門,點火後可連射或齊射,常用於騎兵,射畢後可以銃頭作錘擊敵
㈧ 清朝士兵用火銃,那八國丶英法聯軍呢
英法聯軍以燧發槍+火炮為主要攻擊武器。八國聯軍大量用步槍。
美國:
美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挪威人Ole Herman Johannes Krag 和Erik Jørgensen研製,斯普林菲爾徳兵工廠生產的Krag-Jørgensen步槍,美軍是從1892年開始使用的,八國聯軍侵華美軍所使用的型號M-1898步槍、M-1889/99卡賓槍。(M-1892步槍、M-1892卡賓槍、M-1896步槍、M-1896教練步槍、M-1896卡賓槍、M-1898步槍、M-1898卡賓槍、M-1899卡賓槍和M-1899騎警卡賓槍)。
英國:
英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恩菲爾德兵工廠生產的Lee-Enfield步槍,英軍是從1895年開始使用的李式步槍,八國聯軍侵華英軍所使用的型號是李式步槍和李式卡賓槍,另外還可能有少量Lee-Metford步槍/卡賓槍裝備非一線作戰單位。(李式步槍、彈排裝填李式步槍、短李式步槍MKI、短李式步槍MKII、短李式步槍MKIII/III*、短李式步槍MKV (僅用於測試)、4號步槍MKI、4號步槍MKI*、5號步槍MKI叢林步槍、4號步槍MKII和L2A)。
法國:
法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Chatellerault兵工廠生產的Lebel Model 1886 rifle/Fusil d'Infanterie Modéle 1886步槍,法軍是從1887年開始使用的Model-1886步槍,八國聯軍侵華英軍所使用的型號是Model-1886步槍。
德國:
徳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毛瑟兵工廠生產的毛瑟98步槍,徳軍是從1898年開始使用的毛瑟98步槍,八國聯軍侵華徳軍所使用的型號是毛瑟98步槍/卡賓槍,另外還可能有少量Gew-88步槍/卡賓槍裝備非一線作戰單位。
義大利:
意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杜林兵工廠生產的馬林瑟-卡爾卡諾步槍,意軍是從1891年開始使用的馬林瑟-卡爾卡諾步槍,八國聯軍侵華意軍所使用的型號是馬林瑟-卡爾卡諾91步槍/卡賓槍。(M-91步槍、M-91卡賓槍、M-91TS特種兵卡賓槍和M1938步槍)。
奧匈:
奧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斯太爾兵工廠生產的馬林瑟直拉槍閂步槍,奧軍是從1895年開始使用馬林瑟步槍的,八國聯軍侵華奧軍所使用的型號是馬林瑟95步槍/卡賓槍。
俄國:
俄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Sergei Ivanovich Mosin和Léon Nagant研製的末欣-納干步槍。俄軍是從1891年開始使用末欣-納干步槍的,八國聯軍侵華俄軍所使用的型號是末欣-納干91步槍/龍騎兵步槍。(M-1891步槍、M-1891龍騎兵步槍、M1891哥撒克步槍、M-1907卡賓槍、M-1891/30步槍、M-1938卡賓槍、M-1944卡賓槍和M-1891/59卡賓槍)。
日本:
日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Arisaka兵工廠生產的30式步槍,日軍是從1897年開始使用30式步槍的,八國聯軍侵華日軍所使用的型號是30式步槍/卡賓槍。
清軍的輕武器相比八國聯軍並不差.像武衛軍中裝備最精良的聶士成武毅軍為例。這支13000人的部隊,擁有的武器包括:11毫米口徑的後裝單發和連發毛瑟槍1萬支、7.9毫米口徑的後發毛瑟槍200支、8毫米口徑的後裝連發曼利夏槍1萬支、8毫米口徑的後裝連發曼利夏騎槍1400支,還有軍官用6輪連發左輪手槍和少量的溫徹斯特、哈齊開斯等步槍與騎槍。此外,武毅軍還有7.9毫米口徑的馬克沁機槍2挺,75毫米口徑的12磅克虜伯炮16門、60毫米口徑的7磅後裝炮32門、57毫米口徑的6磅格魯森速射炮32門,這些炮每分鍾都可以發射10發以上的炮彈。另外還裝備了37毫米口徑的2磅克虜伯速射炮、87毫米口徑的20磅後裝炮等。這些火炮發射的開花彈、子母彈、葡萄彈、實心鋼彈等,可以分別摧毀城牆和炮台工事、擊殺密集進攻之敵、殺傷敵沖鋒散兵、擊穿敵艦鋼甲.
應該承認,八國聯軍的裝備總體上還是比清軍略好一點,特別是機槍和山炮的數量多些.但兩軍並無代差,可能這種差距比朝鮮戰爭時志願軍和美軍的裝備差距還要稍小些.因此清軍大敗,主要不是裝備而是人的因素.
清軍的指揮水平低下,士兵訓練差勁,完全沒有發揮手中相當先進的洋槍洋炮的作用.清軍的洋槍洋炮型號混亂,後勤跟不上.更要命的是,學過點西洋兵法的只是少數下級指揮員,高級軍官完全不懂現代武器給戰術帶來的巨大變化而採用冷兵器時代的戰法.決策層更是一片混亂,不能集中兵力及先進兵器於關鍵的決戰中.而八國聯軍方面戰術意圖明確,指揮果斷,在關鍵戰斗中先進兵器對清方占明顯優勢,因此戰爭才發現了與軍備不相稱的一邊倒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