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word中跳出APMP什麼意思
估計是你的這個文檔帶有宏命令,而你的office禁用了宏命令,文檔在調用宏命令過程中出錯了,所以才有這個彈窗
⑵ 找一部很早的恐怖片
雙盤磨目錄
簡介
用途
工作原理
操作方法
雙盤磨核心元件打漿磨片簡介
工作原理
磨片分類
優化磨片的作用
磨片材質
相關文獻和研究成果
磨片選型
簡介
用途
工作原理
操作方法
雙盤磨核心元件 打漿磨片簡介
工作原理
磨片分類
優化磨片的作用
磨片材質
相關文獻和研究成果
磨片選型
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
雙盤磨是具備兩個磨區的磨漿機。
編輯本段用途
雙盤磨漿機主要作為造紙業制漿系統粗、精磨連續打漿設備,也可做為漿渣再磨、廢紙再生漿的高效疏解設備。
編輯本段工作原理
雙盤磨漿機由固定在機殼和移動座上的兩個固定磨片與安裝在轉動盤上的兩個轉動磨片,形成兩個磨區。 雙盤磨漿機是目前造紙工廠廣泛應用的一種連續打漿設備。通過調換不同齒形的磨片和調整打漿工藝,可以適應各種漿料的打漿要求。
編輯本段操作方法
進刀方式有手動、電動兩種。
編輯本段雙盤磨核心元件
打漿磨片簡介
經過蒸煮或機械磨解、篩選和漂白以後的紙漿,還不能直接用來抄紙。因為紙漿中的纖維缺乏必要的柔韌性,纖維與纖維間的結合力還不夠理想,如果用它抄紙,紙張會疏鬆多孔、表面粗糙、強度低,不能滿足使用的要求。磨片是磨漿機的「心臟」,直接對紙漿纖維產生剪切、壓潰、拉伸、摩擦等作用力來改變纖維形態,滿足抄造適配性。
工作原理
「三分造紙,七分打漿」,打漿就是利用磨片齒紋機械作用方法處理紙漿中的纖維,使其疏解、適度切斷和分絲帚化;更重要的是纖維在打漿時吸水潤脹,使之具有較高的彈性和塑性,滿足造紙機生產的要求,以使生產的紙張能達到預期的質量指標。 磨片設計一直沿襲比刀緣負荷(SEL)理論,我國南通華嚴磨片研究中心和奧地利安德里茲等機構的研究實踐案例表明要充分考慮比表面負荷及流變效應等因素。比刀緣負荷理論是以磨漿機轉刀齒與定刀齒齒緣交會單位長度上沖擊剪切絮聚纖維的有效負荷來描述和表徵打漿特性。具體是由磨漿機的有效功率(凈功率)N、轉速 n以及磨片每轉切斷長L三個方面決定的。
磨片分類
錐形磨片、圓盤磨片、熱磨機磨片、疏解機磨片、熱分散磨片等; 每個規格的磨片分別有數種到數十種齒型。 造紙磨片現有HY Cut fin 、Broom fin 、Soft fin 、Ease fin 四大類別。
優化磨片的作用
我國南通華嚴磨片研究中心對打漿工段進行磨片優化實踐,在數百例實踐生產中,不同的漿料、不同的紙種,不同的工藝和不同的指標,選用不同的磨片齒型。優化後的磨片齒形更能適應具體工藝需要,有利於提高纖維品質、成紙品質及降低打漿電耗。
磨片材質
磨片設計選用合適的齒型以達到既定的打漿參數,還必須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和抗沖擊韌性。縱觀100多年來,全球范圍的磨片製造和使用的發展中,石材、灰口鐵、鎳硬白口鐵、高鉻鑄鐵、鎳鉻合金、多元合金、不銹鋼、碳化鎢、高分子聚乙烯、改性尼龍、陶瓷、金剛砂等材料都得到過採用,鑒於耐磨性和經濟性考慮,目前多元合金磨片和高鉻鑄鐵磨片因良好的耐磨性能處於主導地位。具有表面粗粒的多元合金磨片傾向於對纖維更好的分絲帚化作用;特鋼磨片傾向於纖維更劇烈的切斷作用。
相關文獻和研究成果
特種紙打漿與磨片裝配形式的多元分析---2010年國家造紙工業生產力促進中心特紙委第五屆年會學術交流 改善打漿勻度穩定A級銅版紙生產---2010年國家造紙工業生產力促進中心特紙委第五屆年會論文集 調整LBKP磨片齒型 降低打漿電耗---2010年國家造紙工業生產力促進中心特紙委第五屆年會論文集 特種紙磨片齒型設計要素與選擇---中國造紙2010 桉木化機漿APMP打漿節能與HY Soft fin弧形齒磨片應用實踐---2010年中國造紙學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 優化打漿磨片 改善成紙質量--中華紙業第31卷第四期 優化打漿磨片改善闊葉木纖維品質---2009第6期中國造紙產業 提高磨漿和紙張品質同步降低損耗成本---造紙產業,2009,13(2) 優化打漿磨片 改善闊葉木纖維品質---中國造紙學報.北京.中國造紙學會. VOL.24(2009) 調整打漿工藝 提高纖維與成紙品質--2009國家造紙工業生產力促進中心第四屆特種紙年會學術交流 優化打漿工藝挖掘節能潛力---2009國家造紙工業生產力促進中心第四屆特種紙年會論文集 提高打漿質量效率 節省打漿電耗---2008第5期中國造紙產業
磨片選型
南通華嚴多元合金磨片四大系列
HY Cut fin
切割鰭系列 適宜偏游離狀打漿,較低動力消耗狀態下快速降低長纖維濕重,利於提高勻度。
HY Soft fin
軟鰭系列 適宜於短纖維漿種,切斷作用較弱,保持纖維長度,利於減少濕重流失。
HY Ease fin
疏解鰭系列 適宜於多漿種,疏解與泵送能力強,降低電耗,利於提高出率 。
HY Broom fin
掃帚鰭系列 適宜於偏粘狀打漿,對纖維分絲帚化作用較強,利於打漿度的提升。
⑶ 冰膨脹做功能量的轉化
為推動節能技術進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進節約能源和優化用能結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我們組織有關單位和專家,在廣泛徵求社會各界意見的基礎上,重新修訂《中國節能技術政策大綱》(以下簡稱《大綱》)。
1 總論
1.1 節能工作方針和原則
節能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也是當前的緊迫任務。節能工作要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落實節約資源基本國策,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加快技術進步為根本,強化全社會的節能意識,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實行有效的激勵政策,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節能長效機制和管理體制。
堅持開發與節約並舉,節約優先的方針,通過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淘汰落後技術和設備,提高產業的整體技術裝備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
堅持節能與發展相互促進,把節能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主攻方向,從根本上改變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堅持發揮市場機製作用與政府宏觀調控相結合,努力營造有利於節能的體制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堅持源頭控制與存量挖潛、依法管理與政策激勵、突出重點與全面推進相結合。
1.2 制定《大綱》的目的和意義
《大綱》所稱節能技術是指:提高能源開發利用效率和效益、減少對環境影響、遏制能源資源浪費的技術。應包括能源資源優化開發利用技術,單項節能改造技術與節能技術的系統集成,節能型的生產工藝、高性能用能設備、可直接或間接減少能源消耗的新材料開發應用技術,以及節約能源、提高用能效率的管理技術等。
《大綱》從實際出發,根據節能技術的成熟程度、成本和節能潛力,採用「研究、開發」,「發展、推廣」,「限制、淘汰、禁止」等措施,規范節能技術政策。《大綱》以2010年前推行的節能技術為主,相應考慮中長期節能技術的研發。
《大綱》用於指導節能技術研究開發、節能項目投資重點方向,為編制能源開發利用規劃和節約能源規劃提供技術支持,為實現國家「十一五」節能目標奠定基礎。
2 工業節能
我國工業能源消費量約佔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70%。技術與裝備良莠不齊,部分裝備技術性能低下,生產工藝落後,導致能耗指標較高,總體用能效率低,嚴重製約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2.1能源資源優化開發利用與合理配置技術
2.1.1 發展能源資源優化開發與優化利用技術
制定煤炭、石油、天然氣、煤層氣(煤礦瓦斯)、水電和海上油氣田等大型能源資源總體開發方案並滾動修訂;優化煤、油、氣和水電資源的配置;統籌規劃能源開發、運輸、儲存、加工、轉換、燃料替代等,以達到能源開發利用最佳整體效益。
優化和調整用能結構,實現有效利用能源資源。高耗能產業因地制宜地靠近能源產地布局。有條件的礦區統籌發展煤電、煤化工、煤炭建材等綜合利用產業。
擴大煤炭洗選加工比例。供應煉焦用煤必須全部洗選加工。重點發展化肥和高爐噴吹用煤及高硫、高灰份煤的洗選。
2.1.2 發展多種能源發電與合理配置技術
依據我國一次能源資源和大用電負荷中心分布特徵,發展煤炭坑口大容量群發電技術與大水電基地發電技術;發展大容量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和燃氣輪機調峰發電技術,缺水地區發展節水型發電技術;在缺乏能源資源地區,積極發展安全堆型核電技術;發展煤矸石綜合利用電廠。
在熱負荷集中地區,發展熱電聯產,熱、電、冷三聯產發電技術;北方採暖地區大中城市發展集中供熱的熱電聯產,優先建設以熱定電的背壓供熱機組和200MW以上的抽汽供熱機組。
發展高參數、大容量、高效率發電技術。大型電力系統發展超臨界、超超臨界壓力等級發電技術;推廣建設600MW及以上高參數大容量燃煤機組、高效潔凈煤發電機組和大型聯合循環機組,限制在大電網內新建常規300MW及以下中、小型凝汽式機組。重點開發並推廣適合國情的循環流化床及整體煤氣化發電技術,積極發展300MW及以上大型循環流化床鍋爐。優化供電方案,逐步淘汰單機容量100MW及以下常規燃煤純凝汽式小火電機組和單機容量50MW及以下的以發電為主的燃油鍋爐、發電機組。
實施節能電力調度,限制能耗高的機組發電,最大限度節約能源。
發展大容量、遠距離、安全經濟輸電技術。
發展500kV超高壓輸電技術。
禁止電力系統新建燃油發電廠。
2.1.3 發展水電資源綜合優化開發、利用技術
大力發展流域梯級水電優化開發技術。
大電網重點發展500MW以上大型混流或水輪機發電技術。
靠近負荷中心的地區,重點發展300MW及以上大型抽水蓄能電站技術。
2.1.4 發展、推廣煤炭資源高效開采利用技術
發展煤炭大規模、集約化開采技術。發展採掘機械化,推廣綜采、綜掘技術裝備,建設高產高效礦井和大型煤炭生產基地,按品位開采利用,提高回採率。
研發煤炭地下氣化技術,促進報廢礦井殘留煤的回收利用。
鼓勵、支持礦井煤與煤層氣(煤礦瓦斯)共采,研究、推廣新型高效的煤層氣(煤礦瓦斯)抽采技術。加快煤層氣(煤礦瓦斯)資源勘探、開發力度;加速引進、開發煤礦煤層氣(煤礦瓦斯)等可燃氣體回收利用技術和低濃度瓦斯利用技術,降低煤氣放散率。
研發煤化工、煤炭液化替代石油技術。推廣潔凈煤代油,石油焦氣化燃燒技術。
推廣高效、低污染煉焦技術,提高焦炭產出率,回收利用煉焦過程副產煤氣、焦油等。
關停回採率低與不具備安全條件的小煤礦。
保護性開采焦煤資源,嚴禁將主焦煤當動力煤使用。
2.1.5 鼓勵低熱值礦物燃料綜合利用技術
就地利用熱值12560kJ/kg及以下礦物燃料,10500kJ/kg以上的煤矸石用作低熱值工業鍋爐燃料。
發展、推廣燃燒煤矸石、煤泥等低熱值燃料的循環流化床鍋爐發電技術,充分利用煤矸石、煤泥、中煤、油頁岩、石煤等低熱值燃料。
發展低熱值煤矸石、石煤生產磚瓦,或用作水泥廠燃料和配料、混凝土和建築砌塊及牆板用骨料等新型節能建材的技術。
2.1.6 發展褐煤利用技術
發展褐煤氣化技術,利用褐煤生產甲醇等化工產品。
研發褐煤提干、快速熱解工藝、褐煤直接液化和無粘結劑成型技術。
2.1.7 發展、推廣油氣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技術
推廣油田伴生氣回收利用技術,如撬裝式輕烴回收裝置、套管氣回收、大罐抽氣和天然氣發動機等技術。整裝油田必須同步建設伴生氣、凝析油回收設施。推廣汽油裝車站台、加油站和油庫油氣回收技術。
2.1.8 研究油頁岩資源開發和綜合利用技術
2.1.9 發展資源再生循環利用技術
加強廢舊資源再生利用,擴大加工能力,提高利用效率。發展廢舊鋼鐵、廢舊有色金屬、廢舊塑料、碎玻璃、廢紙、廢舊輪胎、報廢汽車、廢舊電子設備與器件、廢舊家用電器和廢舊電池等再生利用技術。
開發利用工業爐渣、煤矸石、粉煤灰、煙道灰等工業廢渣,生產廢渣磚、內燃磚、砌塊等牆體材料的工藝技術;發展冶煉廢渣、化工廢碴、造紙廢液、粉煤灰、脫硫石膏、製糖廢渣等工業廢料的綜合利用技術,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
發展城市生活垃圾、農林廢棄物、沼氣池廢渣、人畜排泄物等綜合利用技術。
2.2 重點生產工藝節能技術
2.2.1 煤炭生產節能技術
推廣煤炭開采優化巷道布置技術,簡化系統、減少岩巷。有條件的礦井推廣巷道光面爆破和錨桿、錨索、錨噴支護減少風阻。發展選煤廠閉路循環工藝,實現廢水和煤泥回收利用。在缺水或高寒地區,推廣干法選煤新工藝。
2.2.2 電力生產節能技術
發展、推廣火電廠全過程優化運行和狀態監控技術。在煤粉鍋爐中推廣氣化小油槍、等離子點火等節油或無油點火穩燃節能技術。
推廣電力設備改造提效技術。對現有200MW、300MW機組,進行提高低壓缸通流部分效率的改造及各類機組低效輔機的技術改造。
發展、推廣電網經濟運行技術。優化電網運行方式,優化變壓器分接頭配置,加強無功補償及其調節能力,提高用電功率因數。建立、完善電網運行信息系統,推廣電網線損診斷與管理技術。加強對電網線損率的分級管理和分區分壓分線(台站)的統計分析、理論計算和小指標考核等線損管理制度。發展推行電網用電側監測管理技術。
發展、推廣大型企業用電管理信息系統、車間工藝自動控制節能技術。
2.2.3 鋼鐵生產節能技術
發展鋼鐵露天礦山陡幫和高台階開采以及地下礦開采結構參數優化技術。
焦化發展型煤煉焦技術,干熄焦大型化技術。
發展超高鐵、低硅、低燃耗、高還原度燒結技術,推廣低碳厚料層、混合料預熱、熱風點火和小球燒結等節能技術。
發展高爐大型化、優化爐料結構和長壽命技術,實現精料、高風溫、高噴煤比、低硅冶煉,建立高爐操作專家系統。研發熔融還原、直接還原煉鐵新技術。
發展煉鋼節能技術。轉爐向大型化發展,逐步實現負能煉鋼;電爐煉鋼採用水冷爐壁—泡沫渣埋弧熔煉及高電壓、低電流供電熔煉技術;推廣廢鋼預熱技術;開發超高功率直流電弧爐和雙殼電弧爐等節電產品。
推廣高效連鑄、薄板坯連鑄連軋和近終型連鑄技術。
發展蓄熱式加熱爐技術,連鑄坯熱裝熱送、直送技術,汽化冷卻技術等。
2.2.4 有色金屬生產節能技術
發展有色金屬礦露天開采和地下礦采場大型化技術、大型開采設備,實現浮選和多碎少磨設備大型化。
發展中低品位鋁土礦選礦脫硅技術和高效短流程生產工藝;發展氧化鋁生產間接加熱、強化熔出工藝技術;拜耳法管道化熔出技術。燒結法熟料燒成工藝過程發展窯外烘乾預熱、智能集中控制技術;發展氫氧化鋁焙燒工藝過程流態化閃速焙燒及循環流化床焙燒技術;高效能降膜蒸發、閃速蒸發、多效蒸發、板式蒸發等工藝技術。
發展300kA以上大型預焙槽電解鋁生產技術、電解鋁液直接生產鋁及鋁合金錠等綜合節能工藝。
發展大型硫化銅精礦冶煉,推廣富氧強化熔池熔煉及高濃度富氧、常溫鼓風閃速熔煉工藝;發展銅冶煉連續吹煉和濕法煉銅技術;推廣不銹鋼永久陰極母板。
推廣鉛冶煉過程氧氣底吹熔煉、渣還原煉鉛(SKS法)及氧氣頂吹熔池煉鉛新工藝,改進現有燒結—鼓風爐工藝;研究開發直接煉鉛工藝。
推廣鋅冶煉過程富氧強化焙燒及加壓浸出工藝技術。發展鎳硫化礦冶煉過程的富氧強化閃速熔煉或熔池熔煉工藝。
發展錫冶煉奧斯麥特富氧頂吹熔煉工藝。
利用焦爐煤氣發展硅熱法煉鎂技術,開發新型鎂還原工藝及大型無隔板鎂電解槽。
發展銅鋁鉛鋅冶煉過程檢測和優化控制技術及短流程、連續化加工成型技術。
發展鈦渣冶煉密閉電爐的連續加料、大型沸騰氯化爐生產四氯化鈦和還原—蒸餾聯合法製取海綿鈦新工藝。
2.2.5 黃金生產節能技術
發展高效選礦、多碎少磨和優化冶煉工藝技術:高硫、高砷金精礦採用生物氧化技術;載金炭採用高壓無氰和常溫常壓解吸工藝;高品位貴液採用一步電積工藝;金泥採用濕法冶金工藝。
2.2.6 建築材料生產節能技術
發展、推廣水泥大型窯外分解新型干法窯生產技術,以及相應的生產技術裝備,如高效粉磨、高效冷卻、優質耐火材料生產技術等。開發利用可替代原、燃料的廢棄物再生能源。
發展大型(日熔化量500t以上)優質浮法線生產技術。全面提高洛陽浮法玻璃成套工藝技術與裝備,研發推廣浮法玻璃窯爐的輔助熔化與全氧、富氧燃燒技術。
發展建築陶瓷、衛生陶瓷輥道窯技術,大噸位壓磚機技術,高速燒嘴燃燒技術,窯爐大型化及窯體耐火保溫輕質化,節能煅燒技術等。
發展煤矸石、粉煤灰、頁岩等生產空心磚和裝飾磚的新技術和新設備;發展各種具有輕質、保溫、節能、隔音、裝飾功能的建築砌塊製品;研究開發工業化生產的成套技術等。
發展年產3萬t以上無鹼玻璃纖維池窯拉絲生產技術和產品深加工技術。
推廣和提高石灰連續生產節能立窯技術。
2.2.7 化工生產節能技術
發展大型化、集成化、自動化生產合成氨技術;發展以天然氣為原料的生產合成氨技術,主要有天然氣自熱轉化技術(ATR)、非催化部分氧化技術(POX),以及相應合成氨凈化技術;發展用煙煤、褐煤等粉煤和水煤漿制合成氨技術;採用能量系統優化技術對傳統工藝進行改造。
發展低能耗合成氨工藝。改進和發展工藝單元技術,包括溫和轉化、燃氣輪機、低熱耗的脫碳與變換、深冷凈化、效率更高的合成迴路和低壓合成技術。
發展離子膜燒鹼技術和氧陰極技術;推廣節能型離心膜電解槽;推廣燒鹼改性隔膜+金屬擴張陽極+活性陰極隔膜法電解技術;推廣高效節能型蒸發技術和裝置。
純鹼生產推廣氨鹼法真空蒸餾或干法加灰蒸餾技術,蒸餾廢液閃發技術;聯鹼法高效淡液蒸餾塔技術,新型變換氣直接制鹼技術,高效換熱設備節能技術,氯化銨結晶工序節能技術。
發展大型密閉電石爐和大型黃磷電爐,採用機械自動上料和配料密閉系統技術。
2.2.8 石油天然氣開采節能技術
陸上石油天然氣開采發展高效採油工藝設備,推廣抽油機系統優化匹配和優化運行技術;優化簡化油氣集輸工藝流程,建設多功能合一、高效節能的油田聯合處理站;推廣整裝稀油油田油氣集輸密閉流程;發展優化注水工藝技術,高含水期完善注采井網、擴大注水波及體積,特高含水期採取細分層注水、細分層堵水、調剖等措施;推廣高效注水泵機組和注水系統優化運行技術;推廣稠油熱采提高注汽鍋爐能效技術、高壓高溫輸汽管道保溫技術、稠油污水深度處理回用鍋爐技術;管道輸油推廣密閉輸送工藝和高效加熱爐、輸油泵及配套的電動機;推廣降凝降粘減阻技術,不加熱輸送技術和智能清管技術;管道輸氣推廣管道內壁塗層技術、不停輸清管技術;石油鑽井推廣水平井、欠平衡鑽井、分支井等先進鑽井技術,推廣鑽井提速技術和網電驅動鑽機;油井施工推廣「綠色作業」技術。
海洋石油天然氣開采推廣先進的油藏模擬軟體和油藏監測的四維地震技術;研究油氣田開發動態跟蹤技術;優化油田壽命期內的採油方式;推廣水驅、CO2驅、聚合物驅、微生物採油等新技術;合理利用地層壓力提高驅油效率和採收率;利用水平井、大斜度井、多底井等先進鑽完井技術;在油田高含水階段,推廣「穩油控水」新工藝。發展從油藏、井筒、油氣處理到外輸全過程的整體能耗優化工藝技術。充分考慮油田群或氣田群天然能量的平衡利用,確定聯合開發中心平台的位置;充分利用氣井壓力輸送天然氣。採用水力旋流器、膜分離技術等高效含油污水處理設備;採用油氣集輸系統密閉流程工藝。
2.2.9 石油化工生產節能技術
煉油常減壓蒸餾裝置,採用夾點技術優化換熱和預閃蒸等節能型流程;催化裂化裝置,推廣降低焦炭產率和減少裝置結焦技術;芳烴抽提工藝過程,推廣高效溶劑(四乙二醇醚、環丁碸等)技術;用氫裝置發展氫能優化技術;研究開發低能耗的過濾—吸附再生法;推廣應用抽提蒸餾工藝。
研究開發加氫裝置熱高分流程的優化技術;採用液力透平回收壓力能;開發、應用新型加氫催化劑、先進的反應器內構件和循環氫脫硫措施;推廣延遲焦化裝置大型化、雙面輻射加熱爐技術;推廣裝置間熱聯合技術。
推廣乙烯裝置裂解爐空氣預熱技術、乙烯在線燒焦技術,推廣乙烯裂解爐強化傳熱技術;開發加註結焦抑制劑,推廣低能耗分離技術。研發合成樹脂催化劑技術,完善聚丙烯裝置的丙烯原料精製系統。推廣合成橡膠吸收式熱泵技術。研發直接乾燥技術。
2.2.10 輕工生產節能技術
造紙化學制漿向深度脫木素蒸煮工藝、氧脫木素、無元素氯和全無氯漂白方向發展;採用高濃篩漿、高效精漿技術和設備;發展高得率制漿技術(如TMP、CTMP、APMP等)及中高濃漂白技術;造紙機採用新型脫水器材、寬區壓榨、全封閉式氣罩、熱泵、熱回收技術等;制漿、造紙工藝過程及管理系統計算機控制等技術。
日用玻璃推廣節能環保型窯爐,綜合採用新型優質耐火材料並合理匹配,強化窯體保溫,減少流液洞玻璃液迴流,增加蓄熱室回收效率及合理應用窯坎、鼓泡、電助熔、深澄清池等技術,發展推廣純氧助燃、全氧燃燒和減壓澄清技術,提高窯爐熔化率和窯爐壽命;改善燃燒工藝條件,選用燃燒效率高、污染小的燃料,保持最佳空氣系數,阻止三次空氣漏入;優選玻璃配方,推廣全國基本統一的日用玻璃化學成分組成及組成范圍,提高廢玻璃加入量的比例,改善工藝條件和生產過程式控制制,發展瓶罐玻璃輕量化技術。
日用陶瓷推廣節能型先進窯爐,採用新型優質耐火保溫材料,全保溫和優化窯爐結構及先進燃燒控制系統等技術;開發日用陶瓷工業窯爐技術支撐體系;推廣輕質耐火材料匣缽、窯具、窯車,採用清潔氣體燃料或液體燃料,實現明焰無匣燒成。
製糖業向大型化發展(日處理糖大於3000t),充分利用低熱值煮糖汁汽和熱能,提高糖廠蒸汽復用指數;採用降膜蒸發罐、強制循環煮糖罐、全自動分蜜機等先進設備,實現製糖生產熱能集中控制。
井礦鹽向生產裝置大型化(單套設備生產能力大於60萬t/n)發展;鼓勵發展液體鹽;推廣鹵水凈化新技術;改造現有高耗能設備;積極採用鹽硝聯產制鹽技術;提高自動化控制水平;產品綜合能耗達到行業規定指標。
2.2.11 紡織工業生產節能技術
推廣自動化、高效化紡織工業工藝技術和裝備,縮短工藝流程,提高效率。棉紡行業推廣緊密紡、中高支轉杯紡紗工藝和高智能型寬幅無梭織機等新技術;染整行業推廣高效節水、節能型助劑和冷軋堆一步法、一浴法等新工藝,採用智能化高效短流程前處理機、高效節能的拉幅定型機等。採用多效多級蒸發設備與技術處理印染的鹼液、化纖的酸液。
2.3 生產過程余熱、余壓、余能利用技術
推廣生產過程余熱、余壓、余能的回收利用技術,遵循「梯級利用,高質高用」原則,優先把高品位余熱余能用於做功或發電,低溫余熱用於空調、採暖或生活用熱。
2.3.1 發展工業窯爐余熱、余能利用技術
工業窯爐煙氣余熱可用於空氣、燃料及物料的預熱及爐外熱回收設施。
2.3.2 發展鋼鐵生產過程余熱回收利用技術
推廣干法熄焦技術,開發推廣爐渣余熱回收利用技術,綜合利用焦爐煤氣和焦油做民用燃料或生產化工產品。
2.3.3 推廣鋼鐵生產過程副產煤氣等余壓回收利用及發電技術
推廣高爐煤氣乾式除塵壓差發電技術和轉爐煤氣、蒸汽回收技術,轉爐干法除塵技術。充分利用低熱值高爐煤氣和轉爐煤氣,發展燃氣蒸汽聯合發電技術,逐步實現鋼鐵生產工藝過程燃料無油化。
2.3.4 發展有色金屬生產過程余熱和副產煤氣的回收利用技術
2.3.5 發展、推廣大型干法水泥窯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玻璃窯低溫余熱利用技術
2.3.6 發展利用焦爐廢氣生產石灰工藝技術,提高石灰副產品回收綜合利用
2.3.7 發展利用電石爐爐氣和炭黑、黃磷、合成氨、硫酸生產中產生的可燃氣體作燃料或原料技術
2.3.8 發展推廣石油化工生產過程能量回收利用技術
推廣余熱、余汽發電、吸收式熱泵和製冷技術。催化重整(包括半再生和連續重整)過程推廣回收重整加熱爐煙氣余熱技術。發展油品儲運系統回收放散氣體和減少原油加工損失的技術。採用自動點火系統,提高火炬氣回收率。
2.3.9 發展乙烯熱聯合技術,採用燃氣輪機—加熱爐(裂解爐)聯合供熱供電
2.3.10 加強合成纖維原料丙烯腈回收系統的余熱回收利用
推廣PTA蒸汽透平技術;精製部分推廣能量回收技術;己內醯胺生產採用仿生催化氧化、環己酮氨肟化等技術。
2.3.11 研發衛生陶瓷梭式窯余熱利用技術
重點解決「雙爐」系統梭式窯和梭式窯專用助燃空氣預熱換熱系統。
2.4 高效節能設備
研發、推廣高效節能型工業通用設備和專用設備,主要包括工業鍋爐、工業窯爐、各種電動機、風機、泵、壓縮機、氣體分離設備、電力變壓器等。
2.4.1 發展、推廣高效和清潔燃料工業鍋爐
發展、推廣新型高效工業鍋爐系列。
發展、推廣循環流化床工業鍋爐,採用與燃氣輪機或內燃機配套的余熱鍋爐。
推廣使用潔凈煤、型煤和生物質燃料等的鍋爐。
發展先進高效的燃燒裝置,推廣煤粉分級燃燒等潔凈燃燒方式;提高工業鍋爐自動控制裝置和燃燒監測手段;推廣低阻高效旋風除塵器。
2.4.2 發展、推廣高效工業窯爐
發展新型隔熱保溫材料工業窯爐。新建工業窯爐應向連續化、大型化、自動化方向發展。
研發、推廣蓄熱式燃燒器自身預熱燒嘴系列、高速燒嘴系列、平焰燒嘴系列產品。開發組合燃燒單元,爐溫自動控制,空燃比控制,爐壓控制等系列產品。
發展大容量和高功率密度爐型感應熔煉爐。
2.4.3 發展高效、強化換熱設備
發展高效、長壽、強化換熱設備,如各種管殼式強化換熱器,波紋管換熱器、板式換熱器、螺旋管式換熱器、新型高效噴流換熱器、流化床換熱器、碳化硅換熱器、陶瓷換熱器等高溫換熱器以及熱管等小溫差換熱器。
2.4.4 發展、推廣高效機電設備
推廣S11型及低損耗變壓器、低能耗導線、金具等節能型配電設備及附件。
發展高性能無功補償裝置。推廣可調節型低壓無功補償裝置、高壓先進性能無功補償裝置(SVC、SVG等);改進電網供電質量的節電設備,如諧波防治裝置等。
發展、推廣高效率的泵類設備。通過完善泵的三元流場、二相流分析計算方法,改進加工工藝,使泵的能效達到83%~87%;開發使用與變頻器結合的可進行流量調節的恆流量、變揚程特性水泵,替代水閥進行流量調節,並擴大系列型譜范圍,增加品種。
推廣節能型通用風機產品,通用風機的效率平均應達到80%~85%。開發新型礦用風機、風扇,電廠、工業鍋爐用高效節能風機,如三葉羅茨風機,三元流動葉輪的高效節能風機等;開發使用與變頻器結合,用於流量調節的恆流量、變揚程特性風機。
發展、推廣變頻調速技術與裝置及內反饋斬波調速技術與裝置。開發電動機拖動用節能調速裝置、工藝調速性能用交流調速裝置、特種調速用交流調速裝置、變頻電源及車船使用的直—交逆變電源、牽引調速專用裝置、綠色發電用非同步電動機變頻調速裝置等。
研究、發展節能高效電動機。採用冷軋硅鋼片代替熱軋硅鋼片,生產動力用電動機和與變頻器集成的變頻電動機。研發、推廣銅轉子電機高起動轉矩永磁同步電機。
研發余熱、廢熱、太陽能空調、熱泵機組和冷熱電聯產裝置。
推廣逆變式焊接電源焊機,開發絕緣柵雙擊型晶體管(IGBT)逆變電源、自動、半自動焊接設備和二氧化碳(CO2)氣體保護焊機等。
研發電子音視頻節能節電產品,包括低待機能耗的CRT機、液晶等離子平板彩色電視機、DVD/VCD視盤機等家用電子音視頻產品和計算機顯示器、傳真機、復印機等信息通信產品。
2.5 節能新技術
2.5.1 研發、推廣高紅外、遠紅外、等離子、感應加熱等高效加熱新技術
2.5.2 研發、推廣微波能高溫技術,如微波燒結、微波高溫合成工藝及相關設備
2.5.3 研發、推廣膜技術在氣體分離、污水處理、電解等領域的應用
2.5.4 研發新型煤粘結劑、助燃劑和工業型煤,發展煤粉成型技術
2.5.5 研發中小型高效清潔煤燃燒技術及裝備
2.5.6 研發機械、電子和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機電一體化技術裝備
2.5.7 研發微生物選礦、微生物化肥等微生物技術
2.5.8 研發環保、高能效比製冷劑等技術,發展冰(水)蓄冷技術,研發動態蓄冰技術
2.5.9 研發新型傳熱傳質技術以及納米技術、超導技術、超聲技術、磁化乳化技術、稀土技術在節能領域中的應用
2.5.10 研發減磨與潤滑技術、新型密封技術、防腐蝕技術、清洗與除銹除垢技術、添加劑技術、催化助燃等高新技術
2.5.11 研發高溫超導技術在大電流傳輸、電能儲存和高效電動機的應用
2.5.12 研發天然氣水合物等新型能源開采技術
2.5.13 發展、推廣電子技術、模糊控制技術在用電設備和家電產品中的應用
2.6 節能新材料
2.6.1 研發、推廣新型保溫、隔熱、高溫、密封材料
推廣新型優質保溫耐火材料。1250℃以下工業窯爐推廣高鋁纖維,硅酸鋁纖維耐火材料,1250~1400℃工業窯爐逐步推廣高溫氧化鋁耐火纖維材料。
推廣建築用模塑聚苯乙烯、擠塑聚苯乙烯、聚氨脂、硬質酚醛泡沫、岩棉、玻璃棉、膨脹珍珠岩等保溫材料,推廣應用新型節能牆體材料和節能窗框、玻璃材料。研究開發相變儲能材料和薄膜型熱反射材料。開發優質岩棉材料。
推廣微孔泡沫聚氨酯隔熱材料、陶瓷電熱膜等。
研發新型高性能熱力、供冷管網保溫材料。
推廣高溫優質耐火材料,如冶金、建材行業用高純鎂砂、鎂鉻質、鎂鋁質及不定型澆注耐火材料。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