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注塑模具已经成型 产品尺寸还是太大怎么办
那就没办法啊.假如你付了钱的话。通常开了模具试过了产品OK才付钱。不行的话可以要那模具厂改,改了还不行的话直接不给钱。
B. 模具设计最大的困难和挑战是如何减少磨损
磨损的挑战模具设计者和制造者试图使用一些典型的方法以减少磨损,如使用不同的金属材料,使用低磨损的涂层,指定高硬度的金属材料,合模的设计要增大角度以避免合模锁死,以及更多基于经验的方法。然而,不能够被设计者和模具制造者很好理解的一种设计原则是:由成型过程中的一些负载和应力引起的模具零部件磨损,也应该被消除。
1、动态条件
模具设计者和制造者关注模具制造环节特别是模具装配阶段。他们进行多次尝试以使模具零部件能够通过手工装配在一起。在较好的模具制造厂中,锤子、撬杠和夹钳是严格被禁止使用或者使用受限的。虽然大多数模具是通过手工装配的,模具部件拥有紧密的公差配合。但是这是在没有考虑应力的前提下的。也就是说,模具处于一种静态条件下。
注塑加工商注意到了模具处于动态条件下的状态。由于成型条件的不断改变,模具部件可能移动了位置,例如,被锁模、开模与合模、不同的加热和冷却引起的热力学改变以及注射压力引起的应力变化使部件移位。因此,对于注塑加工商来说,模具是活动的或者说是一种动态设备,它在生产中不是静止不动的。
经过多年的实践,注塑加工商和模具制造商已经认识到模具是动态设备,而动态条件能够引起模具部件偏离原来的位置。当一个力加在模具部件上时,这些部件会移出原来的位置,与相邻的部件碰撞,从而使这些部件之间产生了高负荷和高应力。这些应力产生的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造成模具的磨损。
2、准确合模的途径
注塑加工商已认识到过度的磨损是由不可预期的应力引起的,因此他们开始使用多种设计来解决问题。其中一个最常见的办法就是采用成本日益增加的准确合模技术,如采用高成本的直线联动装置,其原理是增加了复杂的合模调整,这种调整使模具内部件尽管受力也不会发生移动。基于这种装置的昂贵性,注塑加工商还试图采用别的方法阻止模具内部件的运动。
将磨损最小化的解决方案
其实,解决由运动引起的应力的最好方法非常简单。如果部件A处于部件B的压迫之下使两个部件都处于压力之下,那么去除压力也就解决了问题。去除应力可通过一种革命性的方法来完成,也就是通过组合的设计使部件在模具内可以移动。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部件A由于压力而移动,那就允许部件B随着A同时移动。因为两个部件同时移动,其应力可被减少或者消除,进而使磨损迅速降低。这种设计依赖于特殊的设计概念,即悬浮的概念。
允许部件移动或者悬浮的概念与模具制造商的传统理念是完全背离的。这是一种与经验和传统理念无关的概念。业界逐渐认识到一种可旋开的模具类型对于降低磨损最有效(例如,为带有内螺纹的制品设计的模具)。今天,那些已经采纳了这个概念并将其运用到模具设计中的注塑加工商,正在打造异常成功的模具,以大大节约模具维修的费用。
注塑加工商使用含有铜合金的模具用以提高冷却效果,可是发现铜合金容易损坏。于是又想方设法提高铜合金的耐磨性,然而这又会显著降低热传导性能。因此注塑加工商只能被迫选择快速成型来提高模具冷却性能或者更好地对抗磨损。成功使用铜合金模具的注塑加工商已经意识到,悬浮的模具部件可能是将模具的磨损减至最小的设计概念。悬浮模具部件可使注塑加工商获得最小的磨损和高速的成型周期。
成功的关键及举例
以下图为例,如果部件向注塑模具内部移动,那么移动部件发生磨损的概率将会非常高。在本案例中,最可能受到磨损的部件是A部件(喷管芯)、B部件(顶出套筒)及C部件(B侧芯)。其中,喷管芯A的磨损发生在外径处,因为顶出套筒B与喷管芯A很紧;顶出套筒B内径会磨损,因为其与喷管芯A配合太紧密。顶出套筒B的外径会因为部件C,即B侧芯内部的摩擦而引起磨损;B侧芯的内径会因为顶出套筒外侧的摩擦而引起磨损。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给出以下建议:每一个部件都采用“悬浮”或者更加特殊的设计,从而使它们都能够轻微移动,进而消除部件之间的应力;与其他两个部件运动方向相反的是顶出套筒,在设计这个部件时,应该尽量减小它在移动时的应力,从而显著减少磨损;在设计部件C时,也应该使其能够轻微悬浮(使用带子和吊杆固定),以此减少摩损的可能性。
C. 级进模具冲压10种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级进模具冲压10种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级进模具冲压10种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在级进模的冲压生产中,针对冲压不良现象必须做到具体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理对策,从根本上解决所发生之问题,如此才能降低生产成本,达到生产顺畅。以下就生产中常见的冲压不良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及处理对策分析如下,供模具维修人员参考。
1.冲件毛边
原因:A、刀口磨损; B、间隙过大研修刀口后效果不明显;C、刀口崩角; D、间隙不合理上下偏移或松动; E、上下错位。
对策:A、研修刀口;B、控制凸凹模加工精度或修改设计间隙;C、研修刀口;D、调整冲裁间隙确认模板穴孔磨损或成型件加工精度等问题;E、更换导向件或重新组模。
2.跳屑压伤
原因:A、间隙偏大; B、送料不当;C、冲压油滴太快,油粘;D、模具未退磁;E、凸模磨损,屑料压附于凸模上;F、凸模太短,插入凹模长度不足;G、材质较硬,冲切形状简单;H、应急措施。
对策:A、控制凸凹模加工精度或修改设计间隙;B、送至适当位置时修剪料带并及时清理模具;C、控制冲压油滴油量,或更换油种降低粘度;D 模具、研修后必须退磁(冲铁料更须注意);E、研修凸模刀口; F、调整凸模刃入凹模长度;G、更换材料,修改设计。凸模刃入端面装顶出或修出斜面或弧性(注意方向)。减少凸模刃部端面与屑料之贴合面积;H、减小凹模刃口的锋利度,减小凹模刃口的研修量,增加凹模直刃部表面的粗糙度(被覆),采用吸尘器吸废料。降低冲速,减缓跳屑。
3.屑料阻塞
原因:A、漏料孔偏小;B、漏料孔偏大,屑料翻滚;C、刀口磨损,毛边较大;D、冲压油滴太快,油粘;E、凹模直刃部表面粗糙,粉屑烧结附着于刃部;F、材质较软;G、应急措施。
对策:A、修改漏料孔;B、修改漏料孔;C、刃修刀口;D、控制滴油量,更换油种;E、表面处理,抛光,加工时注意降低表面粗糙度;更改材料,F、修改冲裁间隙;G、凸模刃部端面修出斜度或弧形(注意方向),使用吸尘器,在垫板落料孔处加吹气。
4.下料偏位尺寸变异
原因:A、.凸凹模刀口磨损,产生毛边(外形偏大,内孔偏小);B、设计尺寸及间隙不当,加工精度差;C、下料位凸模及凹模镶块等偏位,间隙不均;D、导正销磨损,销径不足;E、导向件磨损;F、送料机送距、压料、放松调整不当;G、模具闭模高度调整不当;H、脱料镶块压料位磨损,无压料(强压)功能(材料牵引翻料引发冲孔小);I、卸料镶块强压太深,冲孔偏大;J、冲压材料机械性能变异(强度延伸率不稳定);K、冲切时,冲切力对材料牵引,引发尺寸变异。
对策:A、研修刀口; B、修改设计,控制加工精度;C、调整其位置精度,冲裁间隙;D、更换导正销;E、更换导柱、导套;F、重新调整送料机;G、重新调整闭模高度;H、研磨或更换脱料镶块,增加强压功能,调整压料;I、减小强压深度;J、更换材料,控制进料质量;K、凸模刃部端面修出斜度或弧形(注意方向),以改善冲切时受力状况。许可时下料部位于卸料镶块上加设导位功能。
5.卡料
原因:A、送料机送距、压料、放松调整不当;B、生产中送距产生变异;C、送料机故障;D、材料弧形,宽度超差,毛边较大;E、模具冲压异常,镰刀弯引发;F、导料孔径不足,上模拉料;G、折弯或撕切位上下脱料不顺;H、导料板之脱料功能设置不当,料带上带;I、材料薄,送进中翘曲;J、模具架设不当,与送料机垂直度偏差较大。
对策:A、重新调整;B、重新调整;C、调整及维修;D、更换材料,控制进料质量;E、消除料带镰刀弯;F、研修冲导正孔凸、凹模;G、调整脱料弹簧力量等;H、修改导料,防料带上带;I、送料机与模具间加设上下压料,加设上下挤料安全开关;J、重新架设模具。
6.料带镰刀弯
原因:A、冲压毛边(特别是载体上);B、材料毛边,模具无切边;C、冲床深度不当(太深或太浅);D、冲件压伤,模内有屑料;E、局部压料太深或压到部局部损伤;F、模具设计。
对策:A、研修下料刀口; B、更换材料,模具加设切边装置;C、重调冲床深度;D、清理模具,解决跳屑和压伤问题;E、检查并调整各位脱料及凹模镶块高度尺寸正确,损伤位研修;F、采用整弯机构调整。
7.凸模断裂崩刃
原因:A、跳屑、屑料阻塞、卡模等导致;B、送料不当,切半料;C、凸模强度不足;D、大小凸模相距太近,冲切时材料牵引,引发小凸模断;E、凸模及凹模局部过于尖角;F、冲裁间隙偏小;G、无冲压油或使用的冲压油挥发性较强;H、冲裁间隙不均、偏移,凸、凹模发生干涉;I、脱料镶块精度差或磨损,失去精密导向功能;J、模具导向不准、磨损;K、凸、凹模材质选用不当,硬度不当;I、导料件(销)磨损; m、垫片加设不当。
对策:A、.解决跳屑、屑料阻塞、卡模等问题; B、注意送料,及时修剪料带,及时清理模具;C、修改设计,增加凸模整体强度,减短凹模直刃部尺寸,注意凸模刃部端面修出斜度或弧形,细小部后切;D、小凸模长度磨短相对大凸模一个料厚以上;E、修改设计;F、控制凸凹模加工精度或修改设计间隙,细小部冲切间隙适当加大;G、调整冲压油滴油量或更换油种;H、检查各成形件精度,并施以调整或更换,控制加工精度;I 、研修或更换;J、更换导柱、导套,注意日常保养;K、更换使用材质,使用合适硬度;I、更换导料件; m、修正,垫片数尽可少,且使用钢垫,凹模下垫片需垫在垫块下面。
8.折弯变形尺寸变异
原因:A、导正销磨损,销径不足;B、折弯导位元部分精度差、磨损;C、折弯凸、凹模磨损(压损);D、模具让位不足;E、材料滑移,折弯凸、凹模无导位功能,折弯时未施以预压;F、模具结构及设计尺寸不良;G、冲件毛边,引发折弯不良;H、折弯部位凸模、凹模加设垫片较多,造成尺寸不稳定;I、材料厚度尺寸变异;J、材料机械形能变异。
对策:A、更换导正销;B、重新研磨或更换;C、重新研磨或更换;D、检查,修正;E、修改设计,增设导位及预压功能;F、修改设计尺寸,分解折弯,增加折弯整形等;G、研修下料位刀口; H、调整,采用整体钢垫;I、更换材料,控制进料质量;J、更换材料,控制进料质量。
9.冲件高低(一模多件时)
原因:A、冲件毛边;B、冲件有压伤,模内有屑料;C、凸、凹模(折弯位)压损或损伤;D、冲剪时翻料;E 、相关压料部位磨损、压损;F、相关撕切位撕切尺寸不一致,刀口磨损; G、相关易断位预切深度不一致,凸凹模有磨损或崩刃; H、相关打凸部位凸凹模有崩刃或磨损较为严重; I、模具设计缺陷。
对策:A、研修下料位刀口; B、清理模具,解决屑料上浮问题;C、重新研修或更换新件;D、研修冲切刀口,调整或增设强压功能;E、检查,实施维护或更换;F、维修或更换,保证撕切状况一致; G、检查预切凸、凹模状况,实施维护或更换;H、检查凸、凹模状况,实施维护或更换;I、修改设计,加设高低调整或增设整形工位。
10.维护不当
原因:A、模具无防呆功能,组模时疏忽导致装反方向、错位(指不同工位)等;B、已经偏移过间隙之镶件未按原状复原。
对策: A、修改模具,增防呆功能;B、采模具上做记号等方式,并在组模后对照料带做必要的检查、确认,并做出书面记录,以便查询。
在冲压生产中,模具的日常维护作业至关重要,即日常注意检查冲压机及模具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如冲压油的.供给导向部的加油。模具上机前的检查,刃部的检查,各部位锁紧的确认等,如此可避免许多突发性事故的产生。修模时一定要先想而后行,并认真做好记录积累经验。
;D. 模具冲压的检修方法有哪些呢
1. 测量最后所冲制之成品,核对检查标准以判定变异处,在核对Layout测量该工程尺寸有否与模具图相同,尺寸变异与否,必要时须测量前后相关工程以切确判定变异之处和原因,再施以对策解决。
2. 当无法判定或无法提出对策时,应请教他人之意见,切勿独断独行之。
3. 毛头过大a.刀口磨耗:重新研磨。b.间隙过大:侧面大部分为擦光带,亮度极低,减小间隙。c.材料过硬:更换材料或加大间隙。d.模具崩角:重新研磨。
4. 尺寸变异a.刀口磨耗:毛头太大或尺寸变大(切外形);变小(冲孔);平面度不好,重新研磨或更换冲模。b.没有引导:引导销或其它定位装置没有作用,送料机没有放松或引导销径不足,无法矫正引导,定位块磨损,送距过长。c.顶出不当:顶料销配置不当,弹簧力不适当或顶出过长,调整弹力或改变位置或顶料销数量,销磨短配合。
E. 一套注塑模具生产出来的塑胶件尺寸偏大要怎样修模才能让尺寸小点
1.如果是外形尺寸偏大的话可就不好办了,你只能焊上再加工了,如果要求太高了那就只能扔掉重做了。
2..如果是内部尺寸偏大,例如孔径偏大,那就很简单了,只需要把镶件之类的按照一定尺寸数加工下来就可以了。
F. 模具开粗开错了怎么补
是模板开框开错了还是模仁胶位开错了?
如果是A、B模板开框开错了,可以做挤紧块解决
如果是面板、顶针板等其他模板开错,可以考虑做镶块,用螺丝锁上去补一块。
如果是模仁开错了胶位,面积比较小,可以烧焊或者做镶件。如果是面积比较大,那么只能报废重重新订料做了。
模具开错
做模具行业没技术的又累工资又低,不如跟我来学模具设计,吹空调用鼠标工资还高
G. 冲压模具常见问题与维修方法是什么
一. 模具的维护要领连续模的维护,须做到细心、耐心、按部就班,切忌盲目从事。因故障修模时需附有料带,以便问题的查询。打开模具,对照料带,检查模具状况,确认故障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再进行模具清理,方可进行拆模。拆模时受力要均匀,针对脱料弹簧在固定板与脱料板。x0dx0ax0dx0a一. 模具的维护要领:x0dx0a连续模的维护,须做到细心、耐心、按部就班,切忌盲目从事。因故障修模时需附有料带,以便问题的查询。打开模具,对照料带,检查模具状况,确认故障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再进行模具清理,方可进行拆模。拆模时受力要均匀,针对脱料弹簧在固定板与卸料板之间和卸料弹簧直接顶在内导柱上的模具结构,其脱料板的拆卸要保证脱平衡弹出,脱料板的倾斜有可能导致模具内凸模的断裂。x0dx0a1. 凸凹模的维护:x0dx0a凸凹模拆卸时应留意模具原有的状况,以便后续装模时方便复原,有加垫或者移位元的要在零件上刻好垫片的厚度并做好记录。更换凸模要试插脱料块、凹模是否顺畅,并试插与凹模间隙是否均匀,更换凹模也要试插与冲头间隙是否均匀。针对修磨凸模后凸模变短需要加垫垫片达到所需要的长度 应检查凸模有效长度是否足够。更换已断凸模要查明原因,同时要检查相对应的凹模是否有崩刃,是否需要研磨刃口。组装凸模要检查凸模与固定块或固定板之间是否间隙足够,有压块的要检查是否留有活动余量。组装凹模应水平置入,再用平铁块置如凹模面上用铜棒将其轻敲到位,切不可斜置强力敲入,凹模底部要倒角。装好后要检查凹模面是否与模面相平。凸模凹模以及模芯组装完毕后要对照料带做必要检查,各部位是否装错或装反,检查凹模和凹模垫块是否装反,落料孔是否堵塞,新换零件是否需要偷料,需要偷料的是否足够,模具需要锁紧部位是否锁紧。注意做脱料板螺丝的锁紧确认,锁紧时应从内至外,平衡用力交叉锁紧,不可先锁紧某一个螺丝再锁紧另一个螺丝,以免造成脱料板倾斜导致凸模断裂或模具精度降低。x0dx0a2.脱料板的维护:x0dx0a脱料板的拆卸可先用两把起子平衡撬起,再用双手平衡使力取出。遇拆卸困难时,应检查模具内是否清理干净,锁紧螺丝是否全部拆卸,是否应卡料引起的模具损伤,查明原因再做相应处理,切不可盲目处置。组装脱料板时先将凸模和脱料板清理乾净,在导柱和凸模导入处加润滑油,将其平稳放入,再用双手压到位,并反复几次。如太紧应查明原因(导柱和导套导向是否正常,各部位是否有损伤,新换凸模是否能顺利过脱料板位置是否正确,),查明原因再做相应处理。固定板有压块的要检查脱料背板上脱料是否足够。脱料板与凹模间的材料接触面,长时间冲压产生压痕(脱料板与凹模间容料间隙一般为料厚减0.03-0.05mm,当压痕严重时,会影响材料的压制精度,造成产品尺寸异常、不稳定等,需对脱料镶块和脱料板进行维修或重新研磨。等高套筒应作精度检查,它不等高时会导致脱料板倾斜,其精密导向、平稳弹压功能将遭到破坏,须加以维护. 。x0dx0ax0dx0a3. 导向部位检查:x0dx0a导柱、导套配合间隙如何,是否有烧伤或磨损痕迹,模具导向的给油状态是否正常,应作检查。导向件的磨损及精度的破坏,使模具的精度降低,模具的各个部位就会出现问题,故必须作适当保养以及定期的更换。检查导料件的精度,若导料梢(正钉)磨损,已失去应有的料带导正精度及功能,必须进行更换。检查弹簧状况(脱料弹簧和顶料弹簧等),看其是否断裂,或长时间使用虽未断裂,但已疲劳失去原有的力度,必须作定期的维护、更换,否则会对模具造成伤害或生产不顺畅。x0dx0a x0dx0a4. 模具间隙的调整:x0dx0a模芯定位孔因对模芯频繁、多次的组合而产生磨损,造成组装后间隙偏大(组装后产生松动)或间隙不均(产生定位偏差),均会造成冲切后断面形状变差,凸模易断,产生毛刺等,可透过对冲切后断面状况检查,作适当的间隙调整。间隙小时,断面较少,间隙大时,断面较多且毛边较大,以移位元的方式来获得合理的间隙,调整好后,应作适当记录,也可在凹模边作记号等,以便后续维护作业。日常生产应注意收集保存原始的模具较佳状况时的料带,如后续生产不顺畅或模具产生变异时,可作为模具检修的参考。另外,辅助系统如顶料销是否磨损,是否能顶料,导料梢(正钉)及衬套是否已磨损,应注意检查并维护。x0dx0ax0dx0a二. 模具常见故障产生的原因.处理对策x0dx0a在级进模的冲压生产中,针对冲压不良现象必须做到具体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理对策,从根本上解决所发生之问题,如此才能降低生产成本,达到生产顺畅。以下就生产中常见的冲压不良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及处理对策分析如下,供模具维修人员参考。x0dx0a1.冲件毛边.x0dx0a(1)原因:A、刀口磨损; B、间隙过大研修刀口后效果不明显;C、刀口崩角; D、间隙不合理上下偏移或松动; E、模具上下错位。x0dx0a(2)对策:A、研修刀口;B、控制凸凹模加工精度或修改设计间隙;C、研修刀口;D、调整冲裁间隙确认模板穴孔磨损或成型件加工精度等问题;E、更换导向件或重新组模。x0dx0a2.跳屑压伤x0dx0a(1)原因:A、间隙偏大; B、送料不当;C、冲压油滴太快,油粘;D、模具未退磁;E、凸模磨损,屑料压附於凸模上;F、凸模太短,插入凹模长度不足;G、材质较硬,冲切形状简单;H、应急措施。x0dx0a(2)对策:A、控制凸凹模加工精度或修改设计间隙;B、送至适当位置时修剪料带并及时清理模具;C、控制冲压油滴油量,或更换油种降低粘度;D、研修后必须退磁(冲铁料更须注意);E、研修凸模刀口; F、调整凸模刃入凹模长度;G、更换材料,修改设计。凸模刃入端面装顶出或修出斜面或弧性(注意方向)。减少凸模刃部端面与屑料之贴合面积;H、减小凹模刃口的锋利度,减小凹模刃口的研修量,增加凹模直刃部表面的粗糙度(被覆),采用吸尘器吸废料。降低冲速,减缓跳屑。x0dx0a3.屑料阻塞x0dx0a(1)原因:A、漏料孔偏小;B、漏料孔偏大,屑料翻滚;C、刀口磨损,毛边较大;D、冲压油滴太快,油粘;E、凹模直刃部表面粗糙,粉屑烧结附著於刃部;F、材质较软;G、应急措施。 x0dx0a(2)对策:A、修改漏料孔;B、修改漏料孔;C、刃修刀口;D、控制滴油量,更换油种;E、表面处理,抛光,加工时注意降低表面粗糙度;更改材料,F、修改冲裁间隙;G、凸模刃部端面修出斜度或弧形(注意方向),使用吸尘器,在垫板落料孔处加吹气。x0dx0a4.下料偏位尺寸变异x0dx0a(1)原因:A、.凸凹模刀口磨损,产生毛边(外形偏大,内孔偏小);B、设计尺寸及间隙不当,加工精度差;C、下料位凸模及凹模镶块等偏位,间隙不均;D、导正销磨损,销径不足;E、导向件磨损;F、送料机送距、压料、放松调整不当;G、模具闭模高度调整不当;H、脱料镶块压料位磨损,无压料(强压)功能(材料牵引翻料引发冲孔小);I、卸料镶块强压太深,冲孔偏大;J、冲压材料机械性能变异(强度延伸率不稳定);K、冲切时,冲切力对材料牵引,引发尺寸变异。x0dx0ax0dx0a(2)对策:A、研修刀口; B、修改设计,控制加工精度;C、调整其位置精度,冲裁间隙;D、更换导正销;E、更换导柱、导套;F、重新调整送料机;G、重新调整闭模高度;H、研磨或更换脱料镶块,增加强压功能,调整压料;I、减小强压深度;J、更换材料,控制进料质量;K、凸模刃部端面修出斜度或弧形(注意方向),以改善冲切时受力状况。许可时下料部位於卸料镶块上加设导位功能。x0dx0a5.卡料x0dx0a(1)原因:A、送料机送距、压料、放松调整不当;B、生产中送距产生变异;C、送料机故障;D、材料弧形,宽度超差,毛边较大;E、模具冲压异常,镰刀弯引发;F、导料孔径不足,上模拉料;G、折弯或撕切位上下脱料不顺;H、导料板之脱料功能设置不当,料带上带;I、材料薄,送进中翘曲;J、模具架设不当,与送料机垂直度偏差较大。x0dx0a(2)对策:A、重新调整;B、重新调整;C、调整及维修;D、更换材料,控制进料质量;E、消除料带镰刀弯;F、研修冲导正孔凸、凹模;G、调整脱料弹簧力量等;H、修改导料,防料带上带;I、送料机与模具间加设上下压料,加设上下挤料安全开关;J、重新架设模具。x0dx0a6.料带镰刀弯x0dx0a(1)原因:A、冲压毛边( 特别是载体上);B、材料毛边,模具无切边;C、冲床深度不当(太深或太浅);D、冲件压伤,模内有屑料;E、局部压料太深或压到部局部损伤;F、模具设计。x0dx0a(2)对策:A、研修下料刀口; B、更换材料,模具加设切边装置;C、重调冲床深度;D、清理模具,解决跳屑和压伤问题;E、检查并调整各位脱料及凹模镶块高度尺寸正确,损伤位研修;F、采用整弯机构调整。 x0dx0a7.凸模断裂崩刃x0dx0a(1)原因:A、跳屑、屑料阻塞、卡模等导致;B、 送料不当,切半料;C、凸模强度不足;D、大小凸模相距太近,冲切时材料牵引,引发小凸模断;E、凸模及凹模局部过於尖角;F、冲裁间隙偏小;G、无冲压油或使用的冲压油挥发性较强;H、冲裁间隙不均、偏移,凸、凹模发生干涉;I、脱料镶块精度差或磨损,失去精密导向功能;J、模具导向不准、磨损;K、凸、凹模材质选用不当,硬度不当;I、导料件(销)磨损; m、垫片加设不当。x0dx0a(2)对策:A、.解决跳屑、屑料阻塞、卡模等问题; B、注意送料,及时修剪料带,及时清理模具;C、修改设计,增加凸模整体强度,减短凹模直刃部尺寸,注意凸模刃部端面修出斜度或弧形,细小部后切;D、小凸模长度磨短相对大凸模一个料厚以上;E、修改设计;F、控制凸凹模加工精度或修改设计间隙,细小部冲切间隙适当加大;G、调整冲压油滴油量或更换油种;H、检查各成形件精度,并施以调整或更换,控制加工精度;I、研修或更换;J、更换导柱、导套,注意日常保养;K、更换使用材质,使用合适硬度;I、更换导料件; m、修正,垫片数尽可少,且使用钢垫,凹模下垫片需垫在垫块下面。x0dx0a8.折弯变形尺寸变异x0dx0a(1)原因:A、导正销磨损,销径不足;B、折弯导位元部分精度差、磨损;C、折弯凸、凹模磨损( 压损);D、模具让位不足;E、材料滑移,折弯凸、凹模无导位功能,折弯时未施以预压;F、模具结构及设计尺寸不良;G、冲件毛边,引发折弯不良;H、折弯部位凸模、凹模加设垫片较多,造成尺寸不稳定;I、材料厚度尺寸变异;J、材料机械形能变异。 x0dx0ax0dx0a(1)对策:A、更换导正销;B、重新研磨或更换;C、重新研磨或更换;D、检查,修正;E、修改设计,增设导位及预压功能;F、修改设计尺寸,分解折弯,增加折弯整形等;G、研修下料位刀口; H、调整,采用整体钢垫;I、更换材料,控制进料质量;J、更换材料,控制进料质量。x0dx0a9.冲件高低(一模多件时) x0dx0a(2)原因:A、冲件毛边;B、冲件有压伤,模内有屑料;C、凸、凹模(折弯位)压损或损伤;D、冲剪时翻料;E、相关压料部位磨损、压损;F、相关撕切位撕切尺寸不一致,刀口磨损; G、相关易断位预切深度不一致,凸凹模有磨损或崩刃; H、相关打凸部位凸凹模有崩刃或磨损较为严重; I、模具设计缺陷。x0dx0a(2)对策:A、研修下料位刀口; B、清理模具,解决屑料上浮问题;C、重新研修或更换新件;D、研修冲切刀口,调整或增设强压功能;E、检查,实施维护或更换;F、维修或更换,保证撕切状况一致; G、检查预切凸、凹模状况,实施维护或更换;H、检查凸、凹模状况,实施维护或更换;I、修改设计,加设高低调整或增设整形工位。x0dx0a10.维护不当x0dx0a(1)原因:A、模具无防呆功能,组模时疏忽导致装反方向、错位(指不同工位)等;B、已经偏移过间隙之镶件未按原状复原。x0dx0a(2)对策: A、修改模具,增防呆功能;B、采模具上做记号等方式,并在组模后对照料带做必要的检查、确认,并做出书面记录,以便查询。x0dx0a在冲压生产中,模具的日常维护作业至关重要,即日常注意检查冲压机及模具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如冲压油的供给导向部的加油。模具上机前的检查,刃部的检查,各部位锁紧的确认等,如此可避免许多突发性事故的产生。修模时一定要先想而后行,并认真做好记录积累经验。
H. 现在做模具很多时候会出现精度误差等问题,大批量的生产会很浪费,不知道怎么能够解决精度和质量的问题
模具在加工精度上分为:尺寸精度、形状精度和位置精度;加工误差:主要是由机床、夹具、刀具、量具和工件所组成的工艺系统造成的误差,你如需要大批量的生产误差肯定会更大,因为模具会在大批量生产的时候会磨损,致使误差会越来越大,现在听说三维扫描可以减少误差,使用扫描设备对模具进行扫描,精度对比,得到偏差,减少修复时间,提高模具效益,你可以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东西。
I. 模具设计错了,公司要求自己赔偿怎么办损失费用1万元左右,自己应该怎么赔
公司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设计者在提交设计后,公司有责任对设计者的结果进行检查和校核,如果发现错误必须指出,如果在没有检查的情况下直接交由工人加工则应由公司负责。但是如果进行连带责任赔偿的话,自己赔偿的也应给是小于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