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冲压模具试模方法
一般有上模、下模。先把下模放到冲床工作台面上,稍加固定而能平推动。再把上模放在下模上面,大概对好。然后用手搬动飞轮,让滑块慢慢地接近模具,看滑块与上模是否对得合适,用锤头敲击下模带动上模移动使之与滑块对准。固定上模于滑块。接着手搬飞轮,让滑块带着上模升起。在下模上放一张报纸之类,又用手搬飞轮让上模下降,将纸冲成产品样,检查纸的情况,看上下模对的偏不偏,用锤击移动下模调整对准。最后将下模固定于工作台上。
❷ 塑料模具怎么做
塑料模具制做步骤:首先测绘产品,画出产品图,然后分模,排出模具图,再就是按模具图买模具钢等一些配件,然后就是根据图纸来加工,最后组装成一副模具,试模成功后,投入生产。
加工方面的工序按照产品来定,有线切割,火花机,CNC加工,铣床,磨床,车床,烂花等等,这个根据产品工艺来定的。
❸ 注塑机的试模过程
锁模压力一般在注塑机上不用调的,调整的是行程。试模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现在试着描述一下:
1。上模,根据模具的外形尺寸和产品大小选择适合的注塑机。(模具设计时有说明)按照先小后大的原则进行,能选小吨位的不选大吨位的。
2。模具空运行,进行模具的开合模运行,包括顶出动作。对过程中的现象详细记录。
3。调整锁模厚度,(直压式不用)
4。试水,(必要的情况下)
5。参数调整,压力速度设定从低到高逐渐增加,一般来讲,根据经验初期设定的压力速度能满足一次注射量充满流道并进入模腔1/10左右,主要是观察流道设计是否平衡,入胶口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第二次调整到刚刚充满模腔。第三次以后调整参数进行尺寸及外观的调整。
以上过程要详细记录。作为改模的依据。
模具试验完成后,按照要求需要对模腔进行清洗,防锈;对运水进行吹干防锈等动作。如果有热流道需要单独对热流道的加热和温控进行详细测量。流道板一般选4--5点,热嘴直接选一点就好了。
我知道的差不多就是这些。
❹ 模具制作的流程
生产流程
1)ESI(Earlier Supplier Involvement 供应商早期参与):
此阶段主要是客户与供应商之间进行的关于产品设计和模具开发等方面的技术探讨,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供应商清楚地领会到产品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及精度要求,同时也让产品设计者更好地明白模具生产的能力,产品的工艺性能,从而做出更合理的设计。
2)报价(Quotation):包括模具的价格、模具的寿命、周转流程、机器要求吨数以及模具的交货期。(更详细的报价应该包括产品尺寸重量、模具尺寸重量等信息。)
3)订单(Purchase Order):客户订单、订金的发出以及供应商订单的接受。
4)模具生产计划及排工安排(Proction Planning and Schele Arrangement):此阶段需要针对模具的交货的具体日期向客户作出回复。
5)模具设计(Design):可能使用的设计软件有Pro/Engineer、UG、Solidworks、AutoCAD、CATIA等
6)采购材料
7)模具加工(Machining):所涉及的工序大致有车、锣(铣)、热处理、磨、电脑锣(CNC)、电火花(EDM)、线切割(WEDM)、坐标磨(JIG GRINGING)、激光刻字、抛光等。
8)模具装配(Assembly)
9)模具试模(Trial Run)
10)样板评估报告(SER)
11)样板评估报告批核(SER Approval)
(4)模具试模怎么做扩展阅读:
损耗原因
1)模具主要工作零件的材料的问题,选材不当。材料性能不良,不耐磨;模具钢未经精炼,具有大量的冶炼缺陷;凸凹模,锻坯改锻工艺不完善,遗存有热处理隐患。
2)模具结构设计问题,冲模结构不合理。细长凸模没有设计加固装置,出料口不畅出现堆集,卸料力过大使凸模承受交变载荷加剧等。
3)制模工艺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凸、凹模锻坯内在质量差,热处理技术及工艺有问题,造成凸、凹模淬不透,有软点及硬度不均。有时产生微裂纹、甚至开裂,研磨抛光不到位,表面粗糙度值过大。
4)无润滑或有润滑但效果不佳、
❺ 模具调整与试模方法
模具调整一般是在试模后,根据试模时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不管是塑料模具,还是冷冲模具,一般都要测量头件产品,即首活检验。冷冲模根据冲压的零件的尺寸偏差,对模具的定位件进行调整。根据零件的毛刺大小,模具的冲裁间隙是否匀称、冲压机的深浅进行调整。注塑模具则是根据注塑件的零件的成型情况,脱模情况,对模具、以及注塑机的各个参数进行调整。
❻ 简述注塑模设计中的“试模”操作
注塑模具问题很多,下面是注塑模比较常见的试模问题:
1、色泽不匀或变色:由于颜料或填料分布不良,塑料或颜料变色在塑件表面的色泽不匀。色泽不匀随呈现的现象不同其原因也不同,进料口附近主要是颜料分布不匀,如整个零件色泽不匀时则为塑料热稳定不良所致,熔接部位色泽不匀时则与颜料性质有关
2、尺寸不稳定:主要由于模具强度不良,精度不良,机工作不稳定及成形条件不稳定等原因,使塑件尺寸变化不稳定
3、气泡:由于融料内充气过多或排气不良而导致塑件内残留气体,并呈体积较小或成串的空穴(注意应与真空泡区别)
4、塌坑(凹痕)或真空泡:由于保压补料不良,塑件冷却不匀,壁厚不匀及塑料收缩大时
5、飞边过大:由于合模不良,间隙过大,塑料流动性太好,加料过多使塑件沿边缘挤出多余薄片
6、熔接不良:由于融料分流汇合时料温低,树脂与附合物不相溶等原因,使融料在汇合时,熔接不良,沿塑件表面或内部产生明显的细接缝线
7、塑件表面波纹:由于融料沿模具表面不是整齐流动填充型腔而是成半固化波动状在型腔面流动或融料有滞流现象
8、脱模不良:由于填充作用过强,模具脱模性能不良等原因,使塑件脱模困难或脱模后塑件变形、破裂,或塑件残留方向不符合设计要求。
9、云母片状分层脱皮:由于混入异料或模温低,融料沿模具表面流动时剪切作用过大,使料成薄层状剥落,物理性能下降
10、浇口粘模:由于浇口套内有机械阻力,冷却不够或拉料杆失灵,使浇口粘在浇口套内
11、透明度不良:由于融料与模具表面接触不良,塑件表面有细小凹穴造成光线乱放射或塑料分解,有异物杂质,或模具表面不光亮,使透明塑料透明度不良或不匀
12、银丝斑纹:由于料内有水分或充气,及挥发物过多,融料受剪切作用过大,融料与模具表面密合不良,或急速冷却或混入异料或分解变质,而使塑件表面沿料流方向出现银白色光泽的针状条纹或云母片状斑纹
13、翘曲,变形:由于成形时残余应力、剪切应力、冷却应力及收缩不均,造成的内应力;脱模不良,冷却不足,塑件强度不足、模具变形等原因,使塑件发生形状畸变,翘曲不平或型孔偏,壁厚不匀等现象
14、裂纹:由于塑件内应力过大,脱模不良、冷却不匀,塑料性能不良或塑件设计不良及其它弊病(如变形)等原因,使塑件表面及进料口附近产生细裂纹,或开裂或在负荷和溶剂作用不发生开裂等现象
15、黑点、黑条:由于塑料分解或料中可燃性挥发物,空气等在高温高压下分解燃烧,燃烧物随融料注入塑腔,在塑件表面呈现黑点,黑条纹,或沿塑件表面呈炭状烧伤现象16、塑件不足:主要由于供料不足,融料填充流动不良,充气过多及排气不良等原因导致填充型腔不满,塑件外形残缺不完整或多型腔时个别型腔填充不满
❼ 冲压模具试模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1.注塑模具的开模、合模是否顺畅。
2.模具顶出是否顺畅。
3.注塑模具的浇口位置和进胶方式以及浇口大小和型腔大小,选择合适压力、速度、料量。
4.注塑模具在升温后,把模具开合数次,仔细检查模具所有的配合处是否有过硬现象。如果没有可继续。
5.试模时,先试出短射产品,确认结合线和排气。
6.产品打满之后让品质人员确定尺寸和外观。
❽ 模具制作步骤、
您提的问题有些不清楚,就我所知,不同的模具工艺路线是有些不同的。
针对我所略知的塑料模来说(不一定和台州的做法一致):
1. 在拿到订单并接到模具图纸等相关要求后,内部需做相应评估,包含设计可行性,工艺及设备等等相关事项的评估。比如,产品形状及公差要求是否能满足客户要求(可能需要和客户谈判),内部现有的工艺是否能满足,需不需要开发新工艺,相关的机器及附属设备是否需要采购。
2. 在确定了开发要求及工艺路线后,开始模具设计,接下来设计评审。
3.加工之前需要按照设计的图纸备料。当然也可以提前备料,有粗料和精料之分(别问我什么是粗料精料)。还有一块是辅料和配件,如螺丝导柱弹簧,等等需要按设计要求备。
4. 接着是粗加工,然后可能需要热处理(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最后是精加工,及抛光。
5. 所有加工结束及外购的标准件,非标件都到位后开始装配。
6.最后是试模验证。
以上的顺序只是基本的模具设计制造流程,和有滑块和没滑块没有关系。如果您要知道有没有滑块的区别在哪里,请将您的问题描述清楚。是想知道滑块的加工区别还是设计还是啥的区别?想知道答案,请先将问题问好!
❾ 试模基础知识
试模,或者试压模,或者工程试模,是建筑工地和各院校实验室。那么你对试模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试模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试模的种类
试模有很多种类,包括混凝土试模,胶砂试模,砂浆试模,抗渗试模,抗折试模,抗冻试模,无侧限试模,抗劈裂试模,饱和面试模,沥青马歇尔试模,等等很多种类!
试模的概述
试模是指在产品开发和制造流程中在产品完成模具制作后、批量生产前所进行的测试注塑步骤。模具在完成所有配件并装配完毕后,需要通过实际的注塑并得到注塑样品,然后通过样品检测才能确定模具的制作是否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如果注塑样品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则表明模具制作没问题可以投入批量注塑生产;否则就需要根据样品反馈的问题进行模具的改模。根据改模情况的不同,试模可能会在批量生产前多次进行直到模具完全改正所有问题。
试模的使用方法
我们以三联试模,如附图所示。底座7用铸铁制成,其上下两面均经刨平,上平面装有两只定位销5。端板4和隔板6均用扁钢制造,其组成模腔的各平面均经磨光。压块3和压紧螺丝2铆成一体,并与销轴1一起构成压紧装置,用以压紧或松开端板,便于快速装卸。
装模时应注意端板与隔板的下平面与底座上平面必须靠紧,不得挠起,必要时可以在压紧模型的同时,用木锤轻击各板的上平面,使与底座贴紧。
每次装模前需在组成模腔的各零件表面涂一层薄薄的机油,然后使隔板与定位销靠紧,以免模腔歪斜。
每次脱模后,应立即擦净各个零件表面的余料并涂油防锈。
本模型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每季一次)检查模腔尺寸,当发现其公差超过GB177-77规定时,应立即停止使用。
试模前的注意事项
1、 了解模具的有关资料:
最好能取得模具的设计图面,详予分析,并约得模具技师参加试模工作。
2、 先在工作台上检查其机械配合动作:
要注意有否刮伤,缺件及松动等现象,模向滑板动作是否确实,水道及气管接头有无泄漏,模具之开程若有限制的话也应在模上标明。以上动作若能在挂模前做到的话,就可避免在挂模时发现问题,再去拆卸模具所发生的工时浪费。
3、 当确定模具各部动作得宜后,就要选择适合的试模射出机,在选择时应注意
(a)射出容量
(b)导杆的宽度
(c)最大的开程
(d)配件 E
是否齐全等。一切都确认没有问题后则下一步骤就是吊挂模具,吊挂时应注意在锁上所有夹模板及开模之前吊钓不要取下,以免夹模板松动或断裂以致模具掉落。
模具装妥后应再仔细检查模具各部份的机械动作,如滑板、顶针、退牙结构及限制开关等之动作是否确实。并注意射料嘴与进料口是否对准。下一步则是注意合模动作,此时应将关模压力调低,在手动及低速的合模动作中注意看及听是否有任可不顺畅动作及异声等现象。
4、 提高模具温度:
依据成品所用原料之性能及模具之大小选用适当的模温控制机将模具之温度提高至生产时所须的温度。 :L
俟模温提高之后须再次检视各部份的动作,因为钢材因热膨胀之后可能会引起卡模现象,因此须注意各部的滑动,以免有拉伤及颤动的产生。
5、若工厂内没有推行实验计划法则,我们建议在调整试模条件时一次只能调整一个条件,以便区分单一条件变动对成品之影响。
6、依原料不同,对所采用的原枓做适度的烘烤。 -
7、试模与将来量产尽可能采用同样的原料。
8、勿完全以次料试模,如有颜色需求,可一并安排试色。
9、内应力等问题经常影响二次加工,应于试模后待成品稳定后即加以二次加工模具在慢速合上之后,要调好关模压力,并动作几次,查看有无合模压力不均等现象,以免成品产生毛边及模具变形。
以上步骤都检查过后再将关模速度及关模压力调低,且将安全扣杆及顶出行程定好,再调上正常关模及关模速度。如果涉及最大行程的限制开关时,应把开模行程调整稍短,而在此开模最大行程之前切掉高速开模动作。此乃因在装模期间整个开模行程之中,高速动作行程比低速者较长之故。在塑料机上机械式顶出杆也必须调在全速开模动作之后作用,以免顶针板或剥离板受力而变形。
在作第一模射出前请再查对以下各项:
(a) 加料行程有否过长或不足。
(b) 压力是否太高或太低。
(c) 充模速度有否太快或太慢。
(d) 加工周期是否太长或太短。
以防止成品短射、断裂、变形、毛边甚至伤及模具。
若加工周期太短,顶针将顶穿成品或剥环挤伤成品。这类情况可能会使你花费两三个小时才能取出成品。
若加工周期太长,则模蕊的细弱部位可能因胶料缩紧而断掉。